APP下载

杜甫诗中的生命美学意蕴
——以自然物描写为例

2017-04-14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杜甫美学生命

章 辉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杜甫诗中的生命美学意蕴
——以自然物描写为例

章 辉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杜甫是以生命的本质为依据来言说美的诗人。他不但心系人类生活境遇,也对自然物的生命予以眷注。他善于发现自然生命之美感,描写自然物的旺盛生命和情感状态;他对自然生命持亲近态度,赋予自然物以生命逻辑,更赋予物、我以生命关系;他与自然生命有着交流和互动,对其日常存在给予关切,对其生存危机予以同情。由此,杜甫的诗呈现了他独特的生命体验,体现出不同侧面的生命美学意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宋代“民胞物与”思想的先声。这正是杜甫的伟大卓绝之处,也反映了他浪漫主义的一面。

杜甫;生命美学;自然物

尽管我国现代“生命美学”思想在20世纪初才开始萌芽,当代“生命美学”流派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刚刚兴起,但西方生命美学的始源可追溯到19世纪的尼采,而我国传统生命美学思想更是古已有之。这些思想不仅仅存在于历代哲学家们的著作中,也在文学家的笔下多有直接或间接的感性流露。就唐代而言,杜甫可说是一位典型的代表。

从广义上来说,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美学即可称为生命美学。如果说“西方生命美学诞生的过程也就是美学逐渐回到真实生命本体的过程”,[1]53那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则从未与真实生命本体须臾稍离。王晓华指出:“生命美学之为生命美学的根本处不在于它以生命为探究对象,而在于它如其所是地领受了生命的本质并以此为依据言说美。”[1]125潘知常则认为:“生命美学只与悲悯、仁慈、爱心密切相关。对于那些灵魂高贵、精神健全的人来说,对于那些即使承受痛苦、担当患难也始终洋溢着人的尊严、喜悦的人来说,对于那些由衷地爱人类、爱生活的人来说,生命美学应该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有悲悯、仁慈、爱心,才是生命美学的温床,……”[2]407翻开杜甫的诗卷不难看出,他恰恰可称为是一位以生命的本质为依据来言说美的诗人,也无疑正属于那种“灵魂高贵、精神健全的人”。他对人类生命的悲悯、仁慈、爱心充盈在字里行间,为他赢得了“诗圣”的桂冠。

而更进一步的是,在心系人世的同时,杜甫还善于发现自然生命之美感,对广泛的自然物持亲近态度,甚至与其发生交流和互动。由此,杜甫的诗呈现了他独特的生命体验,体现出不同侧面的生命美学意蕴。

笔者认为,杜诗在自然物描写中所流露出的生命美学意蕴,是中国先秦以来传统生命美学思想(尤其是儒家生命美学)的重要发展。它超越了对人的当下生存的关注,而将一颗仁心广泛扩展到自然物的生命存在之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宋代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先声。这正是杜甫的伟大卓绝之处。

一、杜甫对自然生命美感之发现

范藻教授指出:生命美学的核心问题、基点问题和本质,乃是“‘生命之美’的存在与感受、发现与丰富、回归与提升”。[3]85而通过相关诗句我们可以断言,杜甫正是善于感受、发现“生命之美”的存在的伟大诗人。除了人类生命之外,杜甫还着意于发现自然生命的蓬勃、旺盛之美,使人全面感受到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境界。

(一)描写自然物的旺盛生命

杜甫笔下常有对单个对象旺盛生命力的细致描写,且多有名句,如《房兵曹胡马》中对胡马的摹状:“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4]1065又如《古柏行》中对孔明庙古柏的形容:“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5]3575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而更值得指出的是,杜甫善于发现多个或多种生命的全景式动态,尤其是不同生命之间所发生的互动,以此彰显鸢飞鱼跃、万物蓬勃的生命之美:

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

——《重游何氏五首》[6]419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曲江对酒》[4]1053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

——《重题郑氏东亭》[7]1276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春水》[8]2183

啅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

——《落日》[8]2198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8]2227

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

——《绝句六首》其一[5]3218

隔巢黄鸟并,翻藻白鱼跳。

——《绝句六首》其四[5]3220

此外,杜甫还喜将自然物生命的动态之美与静态之美加以对举,以形成二美的互相映衬。如“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山寺》),[7]1517“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进艇》),[8]2295“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其一),[5]3177“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宿江边阁》),[9]3868等等。

在中国当代的生命美学视阈下,审美活动并非认识活动,而是自由的生命活动。杜甫的以上诗歌创作,无疑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

(二)描写自然物的情感状态

杜甫笔下生命之美的另一侧面是自然物的情感状态。在杜甫眼中,客体绝非是僵死、静止的物,而是有生命、有情感的对象。例如,树叶从枝头凋落,在绝大多数的人看来,本是不足为奇的物理现象,而在杜甫的笔下,出现了“萧萧半死叶,未忍别故枝”(《病橘》),[8]2365刻画出了花朵和花枝之间的情感征候,于凄凉之中亦显示出了生命的迹象。(类似的例子还有“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得舍弟消息》)之句)[4]1083

杜甫所常描写的自然物之情感状态主要有二,一是刻画同类物种间的亲情和母爱,例如下列诗句:

犬迎曾宿客,鸦护落巢儿。

——《重过何氏五首》之二[6]422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堂成》[8]1926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8]1965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8]2243

第二,杜甫还善于捕捉不同自然物之间互相呵护、互相关切、互相同情的画面。他有这类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8]2125“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狂夫》),[8]1955-1956在这里中,风、雨等无机物也成为了有情之物,在温馨地呵护着自然生命。杜甫更发现自然生命之间和人类一样具有互相同情、怜悯之情。面对柏树的濒死境地,丹凤也为之哀号:“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病柏》)。[8]2358面对棕树的凋丧,黄雀也为之哀鸣:“啾啾黄雀啅,侧见寒蓬走”(《枯棕》)。[8]2372看到楠树枯萎,锦鸡也会为之忧愁:“白鹄遂不来,天鸡为愁思”(《枯楠》)。[8]2377这种发现,使人倍感宇宙中生命关切的无处不在。

中国现代生命美学的先驱方东美先生曾言:“中国艺术所关切的,主要是生命之美,以及气韵生动的充沛活力。它所注重的,并不像希腊的静态雕刻一样,只是孤立的个体生命,而是注重全体生命之流所弥漫的灿然仁心与畅然生机,相形之下,其他只重描绘技巧的艺术,哪能如此充满陶然诗意与盎然生机?”[10]375杜甫对自然物的旺盛生命及其情感状态的注重,正可为此论断做一绝好注脚。

二、杜甫对自然生命之亲近态度

杜甫发现自然生命之美感,并着意亲近自然生命,对它们所持有态度与对人相仿佛。这在以乡愁羁旅、怀古伤今为主要内容的唐代诗人中,并不多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赋予自然物以生命逻辑

杜甫对自然生命怀有和人类生命相同的亲近感。当他邂逅自然物时,常常联想到人类形态和人世生活状态。例如当他看到隔壁的柳树时,便联想到女性的腰肢:“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绝句漫兴九首》其九);[8]2249当他看到鸟雀昆虫时,则用人体的器官名称称呼它们的器官:“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须”(《徐步》);[8]2211而当他看到西岳华山时,便把主峰和群峰的形态,想象为祖宗与儿孙的关系:“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望岳》)。[7]1144

甚而,在杜甫的笔下,自然物(动物、植物乃至无机物如风、云等)具有和人类完全一样的意态和情感。例如,他用“颠狂”来形容柳絮,用“轻薄”来形容桃花:“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绝句漫兴九首》其五)。[8]2240此外,他眼中的花柳是“无私”的,被吹飞落的花是“急”的,盛开的花朵是“多事”的,春色是“造次”(即鲁莽)的,鸟儿的叫声是“丁宁”(即喋喋不休)的,狂风是“放颠”的: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后游》[8]2120

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

——《可惜》[8]2207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三[8]2223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8]2233

设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

——《绝句三首》其三[5]3363

此外,在杜甫的生活逻辑里,自然物不仅有人的意态和情感,还可以有和人一样的动作与行为。先看他对动物的描写:“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四),[7]1417“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寒食》)。[8]2216“抱”、“忘”都是人类的行动,此处却都赋予了昆虫和鸟雀。再看他对植物的描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4]779“松悲天水冷,沙乱雪山清”(《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4]876“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腊日》),[4]995“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绝句漫兴九首》其七)。[8]2243在这里,花儿会流泪,松树会悲哀,萱草会侵陵雪色,柳条会漏泄春光,杨花会铺出白毡,荷叶会叠出青钱。而最令人感到奇绝的,是完全无生命之物也可以有人的行为:

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

——《独酌成诗》[4]922

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

——《蕃剑》[7]1578

风断青蒲节,霜埋翠竹根。

——《建都十二韵》[8]206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8]2125

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晚晴》[8]2281

“喜”、“吐”、“埋”、“潜”、“薰”都是人类的行为,此刻却居然由宝剑、寒霜、夕阳、细雨、灯花等无机物所发出,使得杜甫的诗篇里充满了浓郁的生命感。

正由于杜甫赋予自然物以生命逻辑,故而他对自然物的评价也采用评价人的词汇。例如,他诗中时见“无赖”(“可爱”之意)之字眼:“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奉陪郑驸马韦曲》),[6]34“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绝句漫兴九首》其五),[8]2233似厌而实爱,饱含亲昵之意。

(二)赋予物、我以生命关系

更进一步地,杜甫不但将自然物做人类生命的联想,更将它们与自己发生类同人世的关系。例如,他有时声称自己害怕春天:“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二),[8]2221有时又声称自己被春风所欺:“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绝句漫兴九首》其二)。[8]2235

而更多的时候,他常将自然物视为自己的朋友。例如,当他看到房兵曹的一匹西域骏马,便欲与之结为生死之交:“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房兵曹胡马》);[4]1065当他从长安逃奔凤翔时,将树木视为自己的引路人:“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一);[4]825当他听到床下的蟋蟀叫声,便认为是它特意入室与自己谈心:“草根吟不稳,床下意相亲。”(《促织》)[7]1544当他发现身边的萤火虫,便认为它们时刻想与自己亲近:“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萤火》),[7]1547当他看云的时候,他便觉自己的心态和它一样:“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8]2186有时,甚至他会将做任务目为自己的身体一部分。例如当他在岳麓山赏景时,竟将一重重的山峰比作自己的脏腑器官(肺叶),又将山鸟山花比作自己的兄弟:“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11]5733

由于常将自然生命视为自己的朋友,我们便不奇怪地发现,杜甫常常会揣摩自然物的心意。例如,当他看到安西都护高仙芝将军的坐骑,便揣测它的心理活动:“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高都护骢马行》);[6]167他在秦州也看到骏马,便认为它们是“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7]1419他还在秦州看到归燕,又揣摩其行踪的意图:“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归燕》);[7]1540他看到猛禽鹘鸟的画像,想象它的心思:“侧脑看青霄,宁为众禽没”(《画鹘行》)。[4]1118杜甫甚至会去探知植物的心意。他在蜀中时在江边看到守土难移的丽春花,便尝试揭露它的心态:“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江头五咏丽春》)。[12]2518从以上这些,我们看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心意相通,这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杜甫与自然生命之交流互动

杜甫既着意亲近自然生命,更与之展开类似人世间的交流与互动。这绝非刻板的现实主义诗人(如顾况、张籍等)之所能为,充分展现了杜甫“浪漫”的一面。此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自然生命存在的关切

杜甫不仅亲近自然之物,更与其展开交流与互动。首先表现物我之间存在着日常性的招呼、问候、关切、询问等。例如当他游览何将军山林之后的第二年,便“问讯东桥竹”(《重过何氏五首》之一),[6]419当他再次应邀过该地之时,便有“犬迎曾宿客”(《重过何氏五首》之二)的发生。[6]422当他见秋冬时节,瓜架被拆除,便关切地想到鸟儿失去窝巢的心情,发出“暮雀意何如?”(《除架》)的问话。[7]1560当他在秋野看到暮色风中一鹤归来,便发出“独鹤归何晚?”(《野望》)的询问。[7]1587他在蜀中草堂门外曾见一只鸬鹚,飞走之后再也没有回来。一日,他与鸬鹚在沙滩上偶然相遇,发现它的眼神对自己有所猜疑。于是他便对鸬鹚坦承这样的心声:“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三绝句》其二)[12]2572可以说,他对鸟儿几乎是在推心置腹,自示善良心性,欲以与其交好。有时他甚至对花鸟做宽慰与调笑之语,颇多诙谐:“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8]2165他看到美丽的栀子花,亦忍不住告知自己的想法:“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江头五咏栀子》)。[12]2520

更有意思的是,杜甫还对自然生命予以劝导、告诫,以期使其生存不陷入危机。当他觉得花朵开得过于繁密而容易掉落时,便请求它们开得慢些:“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七)。[8]2228-2229更典型的是他对鸭子的劝诫:“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不觉群心妒,休牵俗眼惊!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江头五咏花鸭》)[12]2524固然此诗有自咏的成分,但与生命的奇特交流形式却仍旧使人感到趣味横生。

(二)对自然生命危机的同情

或许是因为杜甫中年以后身体瘦弱,生世漂泊,甚至常常衣食不继,病体堪忧。故而,他对自然生命的生存危机,也总是予以深切同情。他看到花草的茎叶柔弱,便会产生怜香惜玉之心:“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江头五咏丁香》),[12]2517“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蒹葭》),[7]1551“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苦竹》)。[7]1555他看到植物生病或、摧折或恶劣气候所侵袭,就仿佛触目人体的损伤,更会牵肠挂肚,为之伤心叹息,有时乃至垂泪甚至泣血: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秋雨叹》[6]465

暮景数枝叶,天风吹汝寒。……生意春如昨,悲君白玉盘。

——《废畦》[7]1563

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

——《柟树为风雨所拔叹》[8]2339

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八九。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徒布如云叶,青青岁寒后。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

——《枯棕》[8]2372

楩柟枯峥嵘,……惨惨无生意。……巨围雷霆坼,万孔虫蚁萃。冻雨落流胶,冲风夺佳气。……良工古昔少,识者出涕泪。

——《枯楠》[8]2377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秋兴八首》其一[9]3790

有时,由于不忍直面花儿的被风雨摧残,他甚至产生了这样的奇怪想法:不如索性在酒醉中让风把它们吹尽,而不忍心清醒时眼看着它们被雨打稀!——“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三绝句》其一)[12]2571

杜甫对触目的动物之体弱多病状态,亦予以真诚的同情。他在华州任上时看到一匹被遗弃的瘦马,为其生存危机伤怀不已:“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瘦马行》)。[7]1190他在秦州时,面对自己骑乘已久、日渐衰病的老马,发出诚挚的怜惜:“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病马》)。[7]1575王晓华指出:“对于中国现代生命美学影响最大的柏格森提倡直觉说,也是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生命整体,克服人与世界的二分乃至对立。”[1]313杜甫对自然生命危机的同情,无疑具有浓厚的生命美学特征。

此外,从以上诗句还可以发现,在杜甫与自然生命的交流与互动中,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以“尔”、“汝”相称。东西方生命美学都主张敬畏生命,提出“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每个有生命的个体,敬畏我们所面对的实在者,就是将我与其他世界成员的关系领受为我-你关系”。[1]349杜甫对自然物“忘形到尔汝”(《醉时歌》),[6]410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关切,体现出他高尚的人格,也印证了这样的论断:“中国美学传统从来就没有从主客关系出发去提出和把握任何的美学问题,而是从超主客关系出发去提出和把握所有的美学问题”。[2]334

无论是杜甫对自然生命的亲近,还是他与自然生命的交流互动,都可以视为立普斯所言的“移情”,而这种移情是富有生命美学蕴含的。王晓华认为:“我之所以把移情说视为有生命美学意味的美学思想,是因为所谓的移情实则是生命冲动对周围世界的投射和充盈,由此而产生的美感是生命意志的实现。”[1]104-105方东美分析生命美学的要素:“(1)一往平等性:宇宙充满内在价值,各种形式的个体生命都根源于此而秉承了尊严和价值,所以必须以平等的爱心对待万物。即使其中任何一个受到损害,宇宙的内在生命都会黯然受损。(2)大公无私性:生命在宇宙中无处不在,弥漫全局,所以,我们在实现自己的人性的同时要实现所有人的人性乃至所有物的物性,关心一切万有。”[10]154-155显然,此二者在杜甫的诗中都可以找到鲜明的痕迹。

四、结束语

西方生命美学倡导“从把握事物之间的相通性、相关性、相融性,将生命活动从认识活动深化为自由生命活动”。[2]207从杜甫这里,我们能感到其对此理论的有力支撑。

我国当代生命美学的倡导者潘知常教授指出:“美学之为美学,研究的无非就是生命超越的问题。”[3]84“不难看到,审美活动的性质就在于它是人的自由本性的理想实现。”[2]281“对于超越必然的自由的追求,堪称生命美学的灵魂。”[2]317杜甫的超越则在于:他突破了局限于人类生命的狭隘视角,以一颗博大的心灵,去发现、感受、体验一切自然物中的生命迹象,与自然物亲近、交流,这实是他一贯的爱国爱民、关切苍生思想的延伸。在这种超越中,杜甫显现出了他自由、浪漫、非理性的一面,甚至可以说带有几分童心。“对于非理性的倡导是所有生命美学的共同特征。”[1]54所以,忽视杜甫的生命美学,仅用“现实主义”、“诗史”是远远不能概括杜甫全部成就的。

梁启超先生称杜甫为“情圣”,诚然不虚。而笔者进一步认为:亲近人类之生命,人之常情也;亲近自然物之生命,圣人也。杜甫在体察、言说自然生命之美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他本人关切普遍生命的人格之美。

[1] 王晓华. 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出版社,2005.

[2] 潘知常. 生命美学论稿[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3] 潘知常,范 藻. “我们是爱美的人”——关于生命美学的对话[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3):36.

[4] 萧涤非. 杜甫全集校注:二[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5] 萧涤非. 杜甫全集校注:六[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6] 萧涤非. 杜甫全集校注:一[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7] 萧涤非. 杜甫全集校注: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8] 萧涤非. 杜甫全集校注:四[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9] 萧涤非. 杜甫全集校注:七[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10]蒋保国,等. 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方东美新儒学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1]萧涤非. 杜甫全集校注:十[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12]萧涤非. 杜甫全集校注:五[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范 藻]

The Implication of Life Aesthetics in Du Fu’s Poems: Taking DescriptionS of Natural Objects as an Example

ZHANG Hui

(Chinese department of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Yunnan 653100, China)

Du Fu is a poet who speaks beauty on the basis of the essence of life. He cares about the situation of human life as well as the life of natural world. He is good at discovering the beauty of natural life and describing the exuberant life and emotional state of natural objects. Closing to nature, he gives life logic to the natural world and relationship to 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He has a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nature, gives attention to their daily existence, and sympathies for their survival crisis. Thus, Du Fu’s poetry presents his unique life experience, reflects the different side of the meaning of life aesthetics,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serve as a prelude to the thinking of “Universal Love”(People are my brothers and all things are my kinds) in the Song Dynasty. This is the greatness of Du Fu and reflects his romantic idea.

Du Fu; Life Aesthetics; natural objects

2017-01-17

章 辉(1975—),男,江苏南京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美学原理、休闲哲学研究。

B834

A

1674-5248(2017)03-0051-06

猜你喜欢

杜甫美学生命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杜甫改诗
纯白美学
杜甫与五柳鱼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妆”饰美学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