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回归背景下的武术文化解读
2017-04-14沈娟
沈 娟
(四川文理学院体育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基于传统文化回归背景下的武术文化解读
沈 娟
(四川文理学院体育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传统文化回归社会的热点问题,以武术文化为切入点,对其现有的一些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的探析。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形成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内涵,但在当代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却是步履维艰。通过分析与反思当前武术发展所处境地艰难的原因,总结出三个较为突出的症结所在:其一,当前文化空前繁荣发展时期武术固有传统文化精髓与核心的缺失;其二,文化模式的变异导致中国武术传承场域的缺失;其三,中国武术功能嬗变中价值唯一性的缺失。
传统文化;武术文化;回归
回顾以往社会发展与对比现今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当前社会赋予了人们接触诸多新生文化、价值与观念的权利和便利,极大程度地彰显了“新”的诱惑力与感染力,而这也注定形成一个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之间的交锋与对抗。对于我国而言,正处在民族复兴之际,而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生存发展之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面对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不仅要跟随时代的脚步,更要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使得既能够符合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又能够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的特性。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典型代表,更是中国特色文化的象征与体现,其回归之路必定任重而道远。而这所有的一切准备,又当建立在当下对武术的科学认知基础上,即如何认识武术并审视其现有的发展问题。
一、中国武术的特色文化底蕴
(一)“入世”之立德立志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不仅以正统思想、主流文化的姿态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更是引导并决定着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方向。纵然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也仍然活跃在人们的日常思想观念之中,甚至是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纵观武术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由于长期经受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使其本身不可避免的沾染上传统儒家的思想文化气息。作为积极“入世”思想代表的儒家思想,不仅将中庸思想视为宇宙万物运行变化的内在核心机理,甚至将其视为追求人性发展的无上箴言,而列为儒家传统哲学精髓。然而,随着中庸思想逐渐的深入人心,其影响亦是逐渐波及至其它相关思想领域,武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野蛮而带有血腥的杀戮外表渐渐被一种平和仁慈的文化所消融,转向一种偏于内敛修心的发展方向,它力再要求习武者务必具备“武德”,坚守止戈为武,以武证道的入世观念,“逐渐成就了中国武术的君子文化境界与修养”。[1]
(二)“出世”之修心养性
在武术受到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影响的同时,中国道家思想文化也从另一种角度对武术发展做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道”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哲学观念,不仅仅是代表了道家的核心理论框架,更是极其深远的影响了后世思想的发展。对于武术而言,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武术文化底蕴的升华与发展,成就了武术发展的终极追求;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些哲学思想的整理与融合,进一步增添了中国武术的神秘色彩与文化神韵。武术在接受道家“无为而治”“独善其身”的文化思想的同时,着重要求习武者追求“自然无为”之境界。因此,在武术中亦可随处见到道家文化“出世”的思想精神。譬如:对中国武术产生深远影响并且被习武者视为最高境界的“天人合一”思想。其中,天代表的是自然万物,而人亦是这其中的一份子,显然人理应具有自然万物的特有属性,而亦应当能够感应到周身万物。这也就是问什么说只有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前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适应,做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原因所在了”。[2]中国传统武术的修炼过程,本质上却是自我的体悟过程,通过恪守与顺应自然变化,遵循自然的规律,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中国武术回归的困惑与迷失
(一)传统武术传承中的困惑
“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无论在什么样的空间生存,它都会表现出一种活态的身体文化。”[3]当前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各种新生文化也是如雨后春笋般的层出不穷,诚然,文化与时代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这集中体现在文化会根据时代的不同及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地进行自我创新与演变,以满足现实的需求,而这也就是武术文化转型期内对于其文化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甄别见证过程。可以认为,文化本身的衍变更替与吐故纳新都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部分。现代的发展不仅仅是要求社会与时代的进步,更是要求文化本身的与时俱进。中国武术之所以经历千年传承还能够传承延续至今,不仅仅是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历史地选择。武术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技术,更是一种身体的文化。一招一式之间,无不蕴藏着东方传统思想的智慧火花:追溯其传承发展的历史发现,纵然其秉承了无数先人武者的精髓与核心,但是却又不墨守成规,能够积极探索与吸收、融合新的元素组成,而这亦是受中国传统传统文化系统影响左右的结果。
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族制度,同样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参考。中国武术具有典型的宗族性,其原因不外乎受到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武术能够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薪火相传,最终是得益于“中国乡村中那些最基层的宗族组织,因为宗族的深厚基础在于它形成了类似血缘这样一种天赋的社会关系”。[4]而这也是导致今天传统武术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因素之一。随着优秀拳种的消逝与民间传统武术发展的松散,武术可谓是危机重重。因此,对于传统武术振兴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已经不再是未雨绸缪或是杞人忧天,而是势在必行。
(二)竞技武术发展中的迷失
在武术与体育核心本质的对比中发现,其实武术的浅层表象——身体技术,就是体育活动的一种方式,尤其是现在发展演变出来的竞技武术。但是寻其本身的文化根源,就会发现其文化属性的特殊存在。总之,武术是一种既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本身的文化复合体。所以说,在当今以西方竞技体育思想为主流思想的现在,武术的处境极其微妙。表面上,人们都认同于武术的文化底蕴与内涵,但在实际定位时,却将其随意置于普通体育之中。甚至是,在中国武术的发展与传承中,我们为了迎合西方文化的审美习惯,一味地对中国武术“创新”地嫁接,开辟了一条“文化模仿”之路。可悲的是,现在的竞技武术套路虽然脱胎成形于传统武术,但是却并不能替代武术整体,不仅仅是技术体系,更兼有文化系统。对比传统武术而言,现今武术在一味追求华丽与优美的同时,逐渐失去了文化底蕴的依托与支撑。就现在而言,竞技武术所表现出来的“体操化”与“舞蹈化”趋势已经在面临民族传统文化的质疑与鄙弃。
可以认为,中国武术技术结构的最大变化与发展就是始于竞技武术的产生。在新的武术形式追求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武术数千年来所传承的文化内涵与理念逐渐被遗弃或替换,进而开始了武术的异化发展。对于武术入奥,“外在表现为不同体育项目技术层次的磨合,其实质却是内在不同身体文化的一种互动”。[5]显然,以西方竞技思想为主导的竞技体育与中国传统武术是两种不同思想意识的表现。另外,不是中国武术缺乏竞技的元素与理念,而是其对于其浅显竞争意识升华入道后一种表现。所以,武术入奥的失败结果,理应引起我们合理正确的反思与认知:这种为迎合某种发展趋势,而以失去自己本性特质为代价地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自掘坟墓。
三、中国武术步履维艰的原因与分析
(一)武术文化内涵的遗失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影响,奉“天人合一”为武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在 “禅”与“武”的结合中,“德”与“武”的衬托下无不蕴含与体现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而又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因此,中国武术是一种感悟形式的文化。然而当今武术的发展过程中缺少了传统文化底蕴的支撑,武术的本真亦是所剩无几,剩下的惟有空洞的躯体动作而已。
同时,中国武术在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做到的仅仅是在技击表层的简单模仿与嫁接以及规则方面的分数量化与标准化,却没有涉及到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底蕴,亦没有顾及到武术的民族文化内质。“文化精神是文化内涵的核心所在,也是文化的品格,文化精神的形成有其自身特点,与一个时代的政治格局、意识形态特征和统治者的趣味倾向有关。”[6]伴随着武术文化的逐渐遗失、技击实用价值的衰退,退而求此次地转向追求动作表现的完美,已然失去了武术的追求与目标。这足以体现两种不同思想间的隔膜对于不同事物的认知差距,“生拉硬扯的结果最终将导致武术质性的变化,当武术失去了东方文明的依托,也就失去了武术文化传承和存在的根基”。[7]
(二)武术传承场域文化的缺失
文化模式就是“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有内在的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规范等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8]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有其独到的文化内涵、伦理思想、运动方式。武术在中国传统的以血缘为家族本位的文化模式影响下,出现了众多以姓氏为代表的拳种,如太极拳。同样,在约定俗成的传承规定中,出现了“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嫡系传承方式。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尤其是伴随着中国教育巨大改革,在以发展经济为基本前提的条件下,社会价值的取向逐渐发生偏移,中国传统武术中所蕴藏的民族文化与内质,渐渐遭遇冷落与遗忘。尤其是奥林匹克竞技体育思想为主的当下,着重片面的强调西方竞技色彩,而忽略淡化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特色,也就使得 “天人合一”的理念已经成为历史,而西方体育所崇尚的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战胜自然、超越自我的思想观念逐渐成为当下的奋斗目标。
除此之外,武术传承场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现在社会上,纵然广场舞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庞大规模,但是对于武术而言却很难看到传统武术传承的场面;就目前较为流行的广场太极拳而言,其演练者也多数是老年人,很少有正值青春气盛的年轻人。实际上,对武术而言,不仅是武术发展所需求的现实空间逐渐缩小,就连其文化传承的精神空间也在慢慢丧失,显然,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已不容乐观。
(三)武术价值地位的骤降
在随着社会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文化变迁导致了武术结构产生诸多变化,其功能和作用也因而出现重大的改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哲学中的重要理念,在战争频繁的冷兵器时代,战争是社会的主要的矛盾并深受社会的重视,而武术的技击实用价值可以直接作用并发挥于其中。使得武术在推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接受战争的洗礼与检验,从而促使武术的技击实用性有了质的飞跃。诚然这一阶段的武术,其作用就在于强身自卫、保家卫国,但是这也足以被当时的社会所欢迎与接受。不可否认,虽然武术在受到儒道墨等思想影响之后,将其价值与目标定位在了止戈为武、以战止战的思想中,但是武术的技击实用性被没有减弱。
当前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下,武术依然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娱乐身心、传承文化、教化作用的价值。但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变,社会对武术的需要也发生了转变。因此,就武术而言,社会对武术的需要程度,将会直接决定与限制武术的发展空间。显而易见,当代武术发展的环境理应优于历史中的任何一个时期,但是却也丢失了武术那种得天独厚而又不可替代的地位。武术曾经固有的引以为傲的功能与价值,在当下已不唯一,甚至完全可以被取代。数千年来,社会的发展依旧是物以稀为贵,而这“稀少”,本质不在于量少,而是不可替代性。这也就是武术的悲哀:具有强身健体功能的并非只有武术,众多的运动项目都可以做到,甚至效果不逊色与武术;曾经具有的防身自卫这一特色魅力风格,被当下社会各种因素逐渐稀释;在娱乐无极限的现代社会中,因武术而产生的娱乐效果没有太大的分量;至于教化作用,现代教育就是最大的“天敌”,而且这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传承文化的作用,则基本脱离了大众群体,更多的是属于习武者的责任。
四、结束语
武术以中国传统文化塑其魂,使其富含灵气而颇具文化的生命气息,因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浸染而成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命运已然与中华民族的兴衰融为一体,可谓荣辱与共,同生共存。潜移默化下,中华武术形成了以技击、强身养生、修身养性三者有机结合的审美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虽然中国的武术文化为了体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需求而进行了“入世”和“出世”调整与改变,但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是否遵循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与趋势,西方体育文化能否彻底代表世界体育的主流文化,这需要国人有一个庆幸的认识。对于武术的发展,应以其自身为根基,文化为魂,两者相辅相成,促使文化赋予武术以灵性,武术彰显文化之内涵,在认清与尊重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能够追溯与回归武术的本真。因此,在传统文化回归社会的当下,武术作为其特色代表之一,理应做出应有的社会担当,为其他文化的传承与回归做出典范。
[1] 王 岗,方国清.中国武术:一种君子文化的新诠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4):22-26.
[2] 沈贵庆.道家文化对中国体育的启示[J].飞天,2011(12):124-125.
[3] 陈 青,曹庆华.融合与变迁的中华武术功能和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15-20.
[4] 郭玉成.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32-37
[5] 陈振勇.奥运语境下武术文化的发展与审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25.
[6] 谢建平.全球化背景下武术发展的文化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33-34.
[7] 张 涛,曹 丹.以文明范式认识武术整体入奥后的文化缺失与质变——武术整体西方竞技化发展的悖论及武术播化模式的再讨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1):54-55
[8] 袁小云. 文化模式视野下的文化本质——读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J].未来与发展,2011(5):43-46.
[责任编辑 范 藻]
Interpretation of WushuCulture in the Recurr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HEN Juan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of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ichuan Dazhou 635000, China)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the thesis discusses about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culture whe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recurrencing. Research shows that Wushu in China in its process has formed a rich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notation; however, it is hard for Wushu to develop at the contemporary time. To sum up,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irst,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Wushu has lost i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e prosperity; second, the variation of cultural patterns leads to the loss of Chinese Wushu inheritance field; third, the value of Wushu’s function lacks in its uniqueness in its evolu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Wushu culture; recurrence
2017-01-25
沈 娟(1983—),女,四川宣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G852
A
1674-5248(2017)03-00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