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商州方志中李白商州诗探析
2017-04-14任梦池刘慧敏
任梦池,刘慧敏
(商洛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清代商州方志中李白商州诗探析
任梦池,刘慧敏
(商洛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天宝四载,李白在朝廷遭受排挤,不得不离开长安东去,路过商州。据清代商州方志中记载,李白与商州有关的诗歌有十余首,这些与《李太白全集》中收录李白在商州时创作的诗歌,部分有所不同。清代商州方志中李白的商州诗,一方面吟咏秀美的自然风光,一方面记述厚重的人文景观。在政治上受挫的李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不屈其志的节操及仕与隐的矛盾心理。研究清代商州方志中所收录的李白诗歌,对全面了解李白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李白;清代商州方志;《李太白全集》;商州诗歌;情感
商州“在唐亦谓之商州,或为上洛郡。地有商山、洛水,依此立名,属关内道。”[1]935唐代,商州是一条由政治经济中心长安通往东南楚越的交通要道,所以有很多文人墨客曾路过此地,留下自己的印迹,清代商州方志中收录了多首唐人诗歌,如沈佺期的《赠韦商州弼》、张九龄的《商山怀古》、王维的《送李太守赴上洛》等,这些诗或歌咏商州,或赞颂四皓。“诗仙”李白曾多次途经商州并在此做短暂停留,其诗中既有对商州景物的描摹,也有拜谒历史遗迹的书写,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到其对商山洛水的喜爱。但是,由于李白与商州有关的作品不多,所以目前学界对此关注不高,只有寥寥数篇文章,如朱金城的《李白〈山人劝酒〉、〈商山四皓〉、〈过四皓墓〉三诗考释》[2],弋朝乐的《李白在商州的诗歌创作探析》[3]以及梁中效的《唐代诗人对商於古道的体验与书写》[4]等,这些论文都提到李白的商州诗歌,但多侧重于其对商山四皓的吟咏进行探讨,对李白商州诗的其它内容及情感表现论及较少,并且多以《李太白全集》中的李白诗歌为依据,对清代商州方志中李白的商州诗不甚关注。虽然牛树林的《咏商洛古诗考异》[5]中提到《[康熙]续修商志·艺文志》中李白的商州诗,但只是从文献的角度进行考证分析,因而对方志中所收录的李白的商州诗进行探析,可以为李白研究提供依据。
一、清代商州方志中李白商州诗考异
对于商州,李白并不陌生,“李白曾于公元742年赴京任供奉翰林,后于744年春和权贵决裂,愤然离京。”[6]在他离京过程中路过商州,留下了一些诗作。清代商州方志中收录了李白的诗歌共有十首,其中《[康熙]续修商志·艺文志》中收录诗一首,歌两首;《[乾隆]直隶商州志卷·艺文志》中收录诗五首,除《过四皓墓》外,其余四首与《[康熙]续修商志》中诗歌重复;《[乾隆]续商州志卷·艺文志》中收录诗两首,其中一首与《[康熙]续修商志·艺文志》中诗歌重复。
纵观李白的商州诗,其在体裁上是多样的。首先,以五言古诗居多,共五首:如《[康熙]续修商志》和《[乾隆]直隶商州志》共同收录的《泛仙娥溪》《九日龟山登高》《又》;《[乾隆]续商州志》和《[康熙]续修商志》共同收录的《东岩秋夜独坐》;《[乾隆]续商州志》收录的《四皓墓》。其次,五言律诗两首,其一为《[康熙]续修商志》和《[乾隆]直隶商州志》中共同收录的《谒老君庙》,其二为《[乾隆]直隶商州志》中收录的五言排律《过四皓墓》。再次,七言律诗一首,《[康熙]续修商志》和《[乾隆]直隶商州志》共同收录的《东溪幽居》。最后,歌行体两首,《[康熙]续修商志》的《山人劝酒歌》和《幽涧泉歌》。
清代商州方志与《李太白全集》中收录的李白诗歌存在异同之处,主要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题目和内容都一致:一为《[康熙]续修商志》《[乾隆]直隶商州志》与《李太白全集》中的《谒老君庙》;二为《[乾隆]直隶商州志》与《李太白全集》中的《过四皓墓》。第二种是题目不同,但内容相同:如《[康熙]续修商志》中的《又》、《东溪幽居》两首,在《李太白全集》中题为《九日》和《题东溪公幽居》;再如《[乾隆]续商州志》中的《四皓墓》,在《李太白全集》中题为《商山四皓》。第三种是题目相同,但内容上存在异文:一是《幽涧泉歌》,《[康熙]续修商志》中“叫秋水而长吟”[7]422,在《李太白全集》中“叫秋木而长吟”[1]234,两诗中“秋水”与“秋木”之不同。二是《山人劝酒歌》,《[康熙]续修商志》诗中“欻然佐太子,汉王乃复惊……举觞酬巢由,洗耳何独清。”[7]422在《李太白全集》中是“欻起佐太子,汉王乃复惊……举觞酹巢由,洗耳何独清。”[1]227两诗中“然”与“起”,“酬”与“酹”的不同。 第四种是题目和内容均不同的异文:一为《[康熙]续修商志》中的《泛仙娥溪》在《李太白全集》中收录的题目是《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内容上存在异文有八处,如《[康熙]续修商志》中“飘飘紫芝想。”[7]426在《李太白全集》中则为“飘飖紫霞想”[1]935。 其中“飘飘”与“飘飖”,“紫芝”与“紫霞”等,其余六处也与之相类,主要是用字的不同,但整体内容上相近;二为《[康熙]续修商志》中《东岩秋夜独坐》,在《李太白全集》中题为《秋夜独坐怀故山》,其中《[康熙]续修商志》中“拙薄远疏绝”[7]427在《李太白全集》中是“拙薄遂疏绝”[1]1080两诗中“远”与“遂”不同。
将清代商州方志与《李太白全集》中李白的商州诗歌相比较,可以看到,虽然两书中所收录的作品部分存在差异,但更多的是李白在商州的游历中,以山水风物为吟咏对象,其笔端所流露出的赞赏之情。
二、清代商州方志中李白商州诗的题材
据《李白诗文系年》“白四十五岁,春游坊州,旋返长安,复经东出关。”[8]可知,李白有关商州的诗歌多作于此时,在这些商州诗歌中,既有在游赏中对风景的记述,又有拜谒四皓墓、老君庙时对前圣先贤的仰慕。
(一)山水景物
李白在诗歌中将商州的山水景物描写的特别细致,突出了山水景物独有的韵味。他在诗歌中通过对商州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对商州的喜爱留恋,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仙娥峰、仙娥溪
仙娥峰“城西北十里许……两岸皆山,独南山怪石嶙峋,于碧岭苍岑中,忽起一峦,曰仙娥峰,纵横百丈,上下千寻,四面壁立,如斧削然。”[7]562因相传仙娥毛女曾居于此,故得名仙娥峰。“仙娥溪,当在仙娥峰下。按《雍胜略》《商略》《陕西通志》:仙娥峰,在商州西十里,峰之麓有西岩,洞壑幽邃,下临丹水,古称棲真之地。”[1]935在《泛仙娥溪》这首诗中,李白写到仙娥峰以及仙娥溪的景色:“横天耸翠壁,喷壑鸣红泉。寻幽殊未歇,爱此春光发。溪傍饶名花,石上有好月。命驾归去来,露华生碧苔。淹留惜将晚,复听青猿哀。清猿断人肠,游子思故乡。明发首东路,此欢焉可忘。”[7]426
“横天耸翠壁”一句描绘了仙娥峰的高耸挺拔,树木的苍翠欲滴。又以“喷壑鸣红泉”一句描绘出仙娥溪从山间奔涌而出的景象,令人震撼,因而将这山涧涌出的仙娥溪水写作了红泉。唐代诗人杜牧在《丹水》中写也到“沉定蓝光澈,喧盘粉浪开,翠岩三百尺,谁作子陵台。”[9]6024仙娥溪水的大气磅礴也让人震撼。“寻幽殊未歇,爱此春光发。”写到春天山中的幽静,激发了诗人想在山中进一步寻找胜景的兴致。仙娥溪旁簇拥着色彩各异的繁花,这时月亮已渐渐升起,月光洒在山石上犹如清水一样透亮,使得山色更加空灵,诗人沉浸其中,直到夜深露浓才准备离开。归途中听见山中哀伤的猿鸣声,诗人自己明天便要向东出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家人和故乡,这时即便有友人的相伴及眼前的美景,也无法抵挡思乡之情,结尾以淡淡的悲伤而收束。对于仙娥峰幽美秀丽的景色,多有文人不吝笔墨加以描绘。如白居易曾在《仙娥峰下作》一诗中写道:“商山无数峰,最爱仙娥好。”[9]4800宋代王禹偁在《仙娥峰》中也写到“窈窕奇峰叠古苔,望秦岭外势徘徊。”[10]由此可见,仙娥峰的景色确实让人流连忘返。
2.龟山
龟山是商州城南的一大屏障,绵延东西方向几公里,滔滔丹江从龟山北侧流淌而过,李白重阳节在商州城南龟山登高时所作《九日龟山登高》和《又》,在诗中描绘了龟山的景色,抒发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在《九日龟山登高》一诗中,诗人写到:“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7]427
登高时节,是亲人故友一起聚会愉悦之时,而在此时,李白独在商州,虽有朋友相伴登高,却无法信守与旧友在重阳结伴登高的旧诺,正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9]1305中所言,此刻,诗人只能借酒浇愁,以消除对旧友的思念。
与友人相伴登高想起故友相比,一人登高更加显得悲凉,思友之情也愈加强烈。在另一首登高诗《又》中,李白一人登上高山饮酒作乐。诗云:“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7]428李白在观望四周的景色之后,望着山月,孤独感油然而生,独自起舞高歌,醉酒中任帽子被飞舞的风吹落,只能在空空荡荡的歌声中深深思念故友。
3.其他
在李白的商州诗歌中,还有几首描写山水的诗歌,比如《山人劝酒歌》中所描写的山中景色,只是简单的用“苍苍云松,落落绮皓。”[7]422一句来描绘。诗人借与山人进行对话,在诗中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也感慨自己不能像商山四皓一样实现自己功成身退的理想。《东岩秋夜独坐》中所描写的景色,也仅用一句“秋山绿萝月,今昔为谁明?”[7]427来描绘,诗人在诗中用杨雄、司马相如、庄周、墨翟之事,来说明他的受宠和失意,以及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李白在游览了商州仙娥峰、仙娥溪、龟山以及其他景物之后,留下了佳作,从中不但可以看到商山洛水的清丽秀美,而且也可以看到诗人远离亲友的思乡之情和功业未就的感慨。
(二)历史遗迹
李白在商州的游历中,主要寻访了两处历史遗迹,一处是商山四皓墓,另一处是老君庙。
1.商山四皓墓
李白行经商州时,曾到过商山四皓墓,“四皓墓,州西五里许,傍金鸡原,坐鹿迹村。”[7]40商山四皓在秦末汉初这一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促使汉高祖妥善地解决了皇位继承的问题,使汉初的社会得到稳定发展,其事迹一直都被后人所景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四皓已逐渐被后人所遗忘,所以当李白到来时,眼前四皓墓的荒凉让他深深地悲叹。李白在《四皓墓》中对四皓所做的丰功伟绩进行追颂后,继而写到“一行佐明圣,倏起生羽翼。功成身不居,书卷在胸臆。”[7]1148以此来表现自己想要与四皓一样功成身退的志向。
另一首《过四皓墓》写到:“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伊昔炼金鼎,何年闭玉泉?陇寒惟有月,松古渐无烟,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7]943商山四皓往日曾一同在此炼丹,如今只留下四座荒冢。狂风卷过,犹如太魅号叫,暴雨来袭,又似山鬼的呼啸。这样荒凉的景象,确实让人感到悲哀,所以诗人在诗尾写道:“紫芝高咏罢,青史旧名传,今日并如此,哀哉信可怜!”[7]943四皓高蹈的情志已逐渐消亡在历史的长河里,其死后的荒凉与其身前所做的伟大历史贡献的对比,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2.老君庙
在《谒老君庙》中,李白以老君庙的现状,体现今非昔比的强烈。诗中写到:“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沉。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7]438
“李白生于道教的发源地蜀中,从年轻时起就已经入道,后且正式接受道箓而成了一名道士。”[11]163所以在商州游览之际,肯定要去寻访老君。而此时作者眼前的老君庙却是一片渺无人迹,荒草丛生的荒凉景象。老子出函谷关后就杳无音讯,所以,丹炉的香火也无人传承,出关的路上紫烟迷茫,哪里还有他的行踪呢?作者独自面对这残垣断壁,伤心不已。
无论是商山四皓墓还是老君庙,李白都刻意描绘其昔日的繁盛与今日的荒凉,给人情感以强烈的冲击。
李白将商州独有的美丽景色描绘的很有韵味,让人在其中能体会到景色的清幽之美。同时,其所描写的历史遗迹,虽未过多的叙述其特点,仅将过去和现在做以对比,便能让人从其中感受到诗人面对眼前凄凉景象的万般无奈和痛惜之情。
三、清代商州方志中李白商州诗的思想情感
“唐代的商山路是政治中心国都长安通向经济文化重心东南的文化大道,也是唐代文人仕宦荣辱的金光大道,因此被唐人称为‘名利路’”[4]。李白的商州诗多写于辞官离朝之后,因而诗中对商山洛水的描摹外,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复杂的情感。
(一)壮志难酬
李白一生都想要如大鹏展翅一般翱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在他看来,这次蒙诏进京,自己这只蛰伏已久的大鹏必定会振翅翱翔了。在长安三年,他被供奉为翰林,在朝中他还留下“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等广为传诵的事迹,但因为他的傲气,多受诋毁,被玄宗渐渐疏远。李白认识到自己难以发挥在政治上的远大抱负,万般无奈下不得不终止仕途,离开长安。在《山人劝酒歌》中,李白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感:“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欻然佐太子,汉王乃复惊。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归来商山下,泛若云无情。举觞酬巢由,洗耳何独清。浩歌望崇岳,意气还相倾。”[7]422诗中叙述“商山四皓”的事迹,赞扬其不为名利所牵,甘为归隐的气节。四皓这一做法正符合李白一向追求的“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7]979的理想。
李白虽怀有像四皓一样功成身退的理想抱负,但是却始终未能真正实现这一理想,《东岩秋夜独坐》中,就有其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惆怅的表现。诗云:“小隐慕安石,远游学子平。天书访江海,云卧起咸京。入侍瑶池宴,出陪玉辇行。夸胡新赋作,谏猎短书成。但奉紫霄顾,非邀青史名。庄周空说剑,墨翟耻论兵。”[7]427这首诗中,李白写到自己入朝前隐居、漫游,入朝后虽深受皇帝宠信,但自己也深知在“唐玄宗眼里的李白,实际上和音乐师李龟年,歌舞团的梨园弟子,是同等的材料。”[12]诗中借杨雄、司马相如、庄周、墨翟的事迹,自比他的受宠与失意。《过四皓墓》一诗中,诗人写道:“紫芝高咏罢,青史旧名传。今日并如此,哀哉信可怜。”[7]943诗人羡慕商山四皓功成身退的做法,虽然他所处的时代局面酷似当年,却无法像四皓那样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此时,诗人不仅是对时世的感慨,还有为自己大鹏折翼,壮志未酬而悲而恸。
(二)情志高蹈
“李白一生在政治才干上自许甚高,他把完成事业,取得功名看得轻而易举。”[13]但是“李白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政治见识与才干却不像他自己描述的那样高明、成熟。”[13]因而理想破灭。李白在商州诗中,除了抒发自己的志向,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还有表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
在《幽涧泉歌》中写到:“吾但写声发情于妙指,殊不知此曲之古今。幽涧泉,鸣深林。”[7]422这是琴师对自己琴曲的主观评价,他认为自己抒发的感情自有独特妙趣,其他人却难解其中表达的真正情感。李白以琴师自比,写出琴师的孤高,正是在写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孤高。另一首《九日登山》中:“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7]427写陶渊明不追逐俗世的高远志向,正是在隐喻自己不与世俗相逐的品格。这种情感同样也体现在《东溪幽居》中:
杜陵贤人清且廉,东溪卜筑岁将淹。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 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筵。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7]449
在《金圣叹选批唐诗》中:“前解写东溪公清,要看“岁将淹”三字。后解写东溪公廉。前解清以持己,后解廉以待人。”[14]诗中李白以谢朓、陶潜和杜陵贤人在污浊黑暗的官场中不愿随波逐流,仍要坚守自己的气节,选择归隐的做法进行类比,在以此来抒写自己不向世俗权贵低头的孤傲性格。
(三)进退维谷
李白既有强烈的用世之心,又向往隐逸生活,这种矛盾的生活理想,在他身上形成了二者兼顾的“功成、名遂、身退”[15]的愿望。从李白在未入仕之前长时间的隐逸就看出他想要走“终南捷径”,从而达到“一举而至卿相”[16]的目的。其后终于为朝廷所召,入京三年,却仍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天宝三载春天,李白上书请求还山,玄宗准许了他的请求,赐给他一笔钱财,于是离开京师东下。”[11]111仕途受挫后,他便陷入出世入世的矛盾中,这种矛盾心境在他的商州诗中有所体现。
《东溪幽居》中,写到东溪公淡泊明志,悠闲的田园生活,并将谢朓和陶潜的悠闲一并在诗中做比。谢朓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板桥》中写道:“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17]219《值中书省》中也写到了“安得凌风翰,聊恣山泉赏。”[17]213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到谢朓失意于官场后的隐逸之志。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以“性本爱丘山”[18]来表明自己安于田园的本性。而李白此时厌倦繁杂的仕途生活,与谢朓和陶渊明相似,向往隐逸,因此诗人来到东溪公幽居的地方,隐逸之心情越发迫切。
在《东岩秋夜独坐》中,李白想到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萌生出归耕陇亩的想法。在《四皓墓》和《山人劝酒歌》这两首诗中,李白赞扬了四皓功成身退的做法,他的内心也渴望自己能建功立业之后像四皓一样隐去。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写道:“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1]1225他本想发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作为之后退而隐,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因而李白的隐逸,一为度过此时的失意生活,二还想着有朝一日能重回朝中大鹏展翅。所以在仕与隐的选择中,让人看到李白积极的政治态度,在现实却无法实现的深刻矛盾。
李白在政治上虽有远大的抱负,然而世事无常,复杂的官场以及诗人本身的孤高等,使得他抱负的实现受到了重重阻碍,诗人在商州这些诗中,将自己虽有壮志却无法实现的无奈,不愿“摧眉折腰流事权贵”的孤傲,和他既追求功成身退的志向又向往自由洒脱生活的两难境地在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结语
虽然李白在商州行色匆匆,关于商州的诗歌作品也比较少,但从这些诗中,通过诗人对商山洛水出神地描写,体现了商州山水所具有的幽静之美;诗人又在对商州历史遗迹的寻访和凭吊中,让人感受到时事的变迁和商州民风的简淡。 李白的商州诗歌多是写于其由长安途经商州之时,因而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他无论是在山水赏玩之时,还是在凭吊先贤之际,自身的遭际让他无法忘怀,因而在这些诗中更多地抒发了自己空有壮志却无法施展的悲愤,以及以选择隐逸来自我安慰的情感。“方志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而详密地记录了地方的自然和人文情况,司马光称之为‘博物之书’”[19]因而清代商州地方志艺文志中所收录李白的商州诗,从文献的角度为李白的诗歌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同时也为从地域方面对李白的诗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1]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朱金城.李白《山人劝酒》《商山四皓》《过四皓墓》三诗考释[J].河北大学学报,1980(4):94-96.
[3]弋朝乐.李白在商州的诗歌创作探析[J].商洛学院学报,2015,29(5):43-48.
[4]梁中效.唐代诗人对商於古道的体验与书写[J].长安大学学报,2016,18(4):18-25.
[5]牛树林.咏商洛古诗考异[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8(1):7-11.
[6]商洛地区地方志办公室编注[M].商洛古诗文,选注.陕西人民教育出版,1990:23.
[7]王培峰.明清商洛地方志丛书·商州分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
[8]詹锳.李白诗文系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4.
[9]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王禹偁.小畜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68.
[11]周勋初.李白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587.
[13]康震.论李白政治文化人格的内在矛盾[J].人文杂志,2000(3):95-97.
[14]金圣叹选批唐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99.
[15]李秀清.“何意百炼钢,竟成绕指柔”——论李白的入世与归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6):157-158.
[16]裴斐.论李白的隐逸[J].江汉论坛,1981(1):103-108.
[17]谢朓.谢宣城集校注[M].曹融南,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8]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76.
[19]陈国生.中国古代方志及其旅游学价值[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1):195-224.
(责任编辑:李继高)
Analysis of Li Bai's Poetry Related to Shangzhou from Shangzhou Local Records Compiled in the Qing Dynasty
REN Meng-chi,LIU Hui-min
(School of Humanities,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Shaanxi)
In the Fourth year of Tianbao(the reign title of the 6th emperor of the Tang Dynasty),Li Bai was squeezed out of the imperial court and forced to leave Chang'an.He headed to the east by passing through Shangzhou.According to Shangzhou local records compiled in the Qing Dynasty,Li Bai composed ten Shangzhou-related poems,which are a little different from the poems included in The Complete Works of Li Taibai.The poems from Shangzhou local records both record the gorgeous natural scenery and the rich cultural landscape.Politically frustrated,Li Bai expresses in these poems his feelings about not having chance to carry out his ideals,his unyielding and high moral principle as well as his ambivalence between official career and retirement.Therefore,the study of Li Bai's poems included in Shangzhou local record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Li Bai.
Li Bai;Shangzhou local records compiled in the Qing Dynasty;the Complete Works of Li Taibai;Shangzhou-related poetry;emotional sustenance
I207.22
A
1674-0033(2017)05-0006-05
10.13440/j.slxy.1674-0033.2017.05.002
2017-07-18
商洛市科技计划项目(SK2014-01-35)
任梦池,女,陕西汉滨人,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