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之思考
——从春晚节目《华阴老腔一声喊》获“赞”说起
2017-04-14张成香
张成香,杨 慧
1.亳州学院音乐系,亳州,236800;2.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宿州,234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之思考
——从春晚节目《华阴老腔一声喊》获“赞”说起
张成香1,杨 慧2
1.亳州学院音乐系,亳州,236800;2.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宿州,234000
为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以2016年春晚节目《华阴老腔一声喊》创新元素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节目中老腔与摇滚的结合、传统与现代乐器的融合、老艺人与时尚歌手的互动,阐述了华阴老腔的创新形式,引发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启迪,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创新民间艺术形式,拓宽新的传播渠道,提升文化品牌效应。
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传播渠道;品牌效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1]。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2]。学界对此已有相关研究[3-5],论者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策略、法律法规的完善、民间艺术与地方旅游开发以及非物质文化科技化发展等方面,多侧重于宏观理论,而对于“非遗”如何向实践性和应用性转化,则少有人关注。《华阴老腔一声喊》于2016年登上央视春晚,这为怎样传承和保护“非遗”, 如何利用“非遗”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立足点于此,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开发进行探讨。
1 《华阴老腔一声喊》创新元素
1.1 “土”的华阴老腔与“洋”的摇滚相结合
华阴老腔为流行于陕西华阴一带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了浓郁的西北豪放的地域风情。从春晚节目中可以看出,华阴老腔伴奏使用的乐器都是民间艺人自己加工制作的,有的还是生活用具如板凳等,这种独特的伴奏特色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华阴老腔艺人都是华阴市双泉村的农民,平时务农,农闲之时则以唱老腔为乐。表演时,舞台上常是十几个条凳放置一起,一群身着对襟短打的农民扛着各种乐器,精神十足地唱起来。这种板腔体的戏曲唱腔,风格古朴悲壮,加之以黄土高坡独有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华阴老腔独特的唱腔特点。其中,吟诵调采用陕西地方方言,拖着长字声的调值,形成了一种“带韵随腔搭调”的特殊形式,可谓是陕西戏曲腔调风格的代表。
这种土生土长的原生态艺术,在春晚舞台上与西方摇滚结合在一起,中西合璧,加上歌手谭维维运用现代唱腔艺术演唱,共同演绎了新时代的中国摇滚,气势豪迈奔放,既符合秦腔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流行音乐的时尚。在乐器应用上,加入现代电声乐器如电吉他、电贝司、电子琴、合成器和架子鼓等,混合编配,音响丰富且有强烈的节奏感,以一种轻松活泼、热烈浓郁的气氛将华阴老腔重新演绎,观众觉得酣畅淋漓。编曲是典型的摇滚乐,前奏老腔起,一句“八百里秦川”之呐喊,架子鼓渐强进入,金属节奏覆盖了民乐部分,烘托了歌曲的氛围,形成了“土”“洋”融为一体的“华阴老腔”。
1.2 传统民间乐器与现代电声乐器交融混合
华阴老腔源自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歌词:“他二舅他大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切入生活,明晓事理,自然、朴实而又生动。华阴老腔的伴奏乐器除了板凳是生活用品外,其他的都是农民手工制作的,如月琴、板胡、大锣、马锣、战鼓、梆子、钟铃等。这么多乐器仅由五个人掌控,并完成演奏,可见民间艺人的技艺娴熟、高深。梆子,也叫坐档,是华阴老腔伴奏的主要乐器,根据剧情发展,提前安装人物道具;月琴,也叫说戏的,演出时怀抱月琴,配合表演进行唱奏;锣,也叫打后台,在表演中用于呐喊助威,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板胡,在演奏唱腔过门时,用以助威帮唱、吹哨。古老的华阴老腔就是靠这些来自民间的乐器演绎着地域文化风格,传递着西北风情信息,真实质朴。
在春晚的演奏中,传统乐器配置被打破,与现代电声摇滚结合,在不失老腔原生态本色的基础上,注入电声摇滚,令观众耳目一新,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为观众审美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民间艺人张为民一声呐喊前奏后,电声乐队加入传统民乐演奏紧接其后,增强了乐队的音乐响应,为谭维维的演唱做好了艺术铺垫。民间乐器烘托出了老腔的高亢嘹亮,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如果没有现代电声乐器的融入,老腔则尽失时代的艺术气息与审美吸引力。现代电声摇滚等艺术元素的融入,使传统艺术“活”了起来,萌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焕发着新时代的艺术气息。《华阴老腔一声喊》,喊出了古老大地上中国人的现代艺术精神。
1.3 民间老艺人与当代时尚摇滚歌手合作
春晚《华阴老腔一声喊》的演奏给观众耳目一新,如老艺人与现代摇滚歌手谭维维同台表演。传统的“非遗”艺术演出一般由民间艺人表演,保留原生态模式;而春晚“华阴老腔”打破了传统的表演方式,现代歌手与老艺人同台表演,给中外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舞台上,老腔艺人张喜民担任主唱和月琴演奏,张拾民掌管后槽打梆子和风铃,张新民吹奏唢呐,张全四负责板凳,刘西昌和张转民操演板胡,党光弟、王全伟、张建群演奏二胡,女艺人张秋亚专职打锣,由11人组成的演出队伍,声音宏亮,气势磅礴,凸显阳刚之美。作为时尚摇滚歌手代表谭维维,用她那嘹亮的嗓音、宽广的音域,把古老的老腔艺术表现得畅快淋漓,造就了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世界音乐文化与地域音乐文化的完美结合。演唱中,主唱张喜民与谭维维用肢体互动,以眼神交流,与唱腔搭配恰到好处,形象地演示了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完美融合,为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实践做出了榜样。
2 《华阴老腔一声喊》节目的成功对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之启示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转型期的文化产业需要把握准方向,避免出现泛娱乐化的倾向,艺术家应该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典之作。《华阴老腔一声喊》从2016年春晚节目中脱颖而出,在保持原生态气息的同时,又呈现出时代的活力,为传承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提供了范例。
2.1 弘扬传统文化
“非遗”中的民间艺术由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悠久,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原生态的生存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地方文化特色在逐渐消解。因此,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科学、合理地传承与保护我国优秀民间艺术,应是文化艺术界的重要担当。任何一种优秀民间艺术的存在,都必须有适应的生存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群体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也在发生变化,这对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运用现代传媒手段,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底蕴,丰富民间艺术文化内容,坚持传承、创新、发展的原则,多元文化融合,将华夏文明传承发展,是我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步重要举措。
华阴老腔作为陕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唱腔粗狂豪放,唱词朴实生动,舞台造型简单,这无一不体现着关中的民俗文化风情。关中地区秦岭巍峨,华山险峻,在这片沃土上生长起来的华阴老腔,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华阴老腔作为民间艺术代表出现于2016年央视春晚,向世人展示了陕北地区古老的老腔艺术,得到了中外观众的肯定,引发了海内外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共鸣,也充分印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艺术领域的普遍真理。
2.2 创新艺术形式
21世纪是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必须与时代同步,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下展现活力。古人曾说过:“习玩为理,习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还旧,若无新变,不能代熊。”[6]新的时代有新的需求,民间艺术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让民间艺术在不失文化底蕴的情况下有所创新,这是目前传承传统文化艺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民间艺术其自身都在不断地进行着革新,而继承和创新又是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艺术传承就没有艺术发展,没有创新,艺术将失去生命活力。当然,创新要有规可依,以免出现对原生态艺术的颠覆,而破坏了文化传承的内在价值。学界有言:“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戏曲又被制造成种种流行时尚的‘玩世主义’,通过种种新的科技手段、大众传媒把戏曲的形式符号和庸俗的娱乐场景拼合在一起,削平一切深度,使其变成毫无精神特性、纯属把玩技巧的玩意儿……在扁平的表现中给人一种快餐式的感觉上的满足。”[7]每种艺术形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韵味, 如何衡量艺术的创新维度,则标准不一,在享受听觉、视觉唯美的同时,必须遵循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才能避免跟风流俗,保持艺术的独立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变味、追求时尚。变是途径与手段,而不是目的。
华阴老腔的创新元素来自于高亢淳朴的老腔与动感时尚的摇滚乐结合,春晚节目一改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将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融合、中西唱腔相互糅合,带给人们更多的震撼与新奇,这是春晚华阴老腔节目最大的亮点。不同的地方艺术剧种要保持其独有的文化特色,需要结合剧种的特色进行创新,不能盲目模仿。众所周知,河南卫视《梨园春》节目已经成为我国电视界戏曲栏目的代表品牌,也是生命力最强的电视节目之一。在全国戏曲类节目普遍处于低迷时期,河南卫视对《梨园春》大胆改版,不断的改革实践,探索出一条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编排创新性节目,运用多媒体技术,融合多元文化等,这一系列举施强化了节目的时代感,充分调动了戏迷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对河南省乃至全国戏曲事业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3 拓宽传播渠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越来越趋向多元化,把戏曲表演图片、音响视频等信息以现代化的方式记录和保存下来,然后通过多渠道进行传播。首先,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可以借助电视传播。电视媒体作为当代的主流媒体,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与其他媒体相比较,电视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画面融图像、声音、动静态于一体,传播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电视已经成为当代最广泛、最及时、最强势的传播媒体之一。其次,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可以借助互联网传播。应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节目投放到互联网上,不仅传播范围更广,而且受众接收更便捷。尤其是互联网受众主流群体是中青年,他们通过新媒体平台欣赏戏曲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节目,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接收传统文化的熏陶,并自觉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赋予传统文化艺术新的生命力。周华斌教授在对戏曲传播媒体的研究中提到,戏曲从最初的通过“勾栏”、广场、戏园、剧场的传播到如今通过电影、电视、网络传播,不仅改变了戏曲的单一舞台表演形式,创作了新的戏曲类型,又使戏曲得到了全方位的普及[8];王廷信在谈及戏曲的传播时,也赞同戏曲艺术应该具有新的传播理念,和媒体相结合,运用多种信息传播渠道传播[9]。
自从华阴老腔亮相央视春晚舞台以来,众多电视台对其进行了几番轮播,扩大了节目的时效性,使得观众能够更进一步品味老腔醇厚的艺术内涵。春晚平台用其强大的品牌效应,推动了华阴老腔的推广和传播,将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创新艺术形式呈现给大家,达到了提高受众度的效应。华阴老腔的成功只是个案,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在经济、文化发展的浪潮中,应该利用一切可传播的渠道,提升文化品牌。
3 结 语
总之,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可以将其艺术精神和艺术形式作现代化的革新,策略性地将其转型,推出当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并让其成为现代人的心灵清洁剂。
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发展的产物。在当前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透过2016年春晚节目华阴老腔“新面貌”,分析其成功的经验,希望能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王善虎,周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探析:以砀山唢呐为例[J].艺术百家,2016(1):252-253
[2]冯光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乐府新声,2006(2):36-41
[3]雷玉明,易文君.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8-102
[4]阚如良,李肇容.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J].旅游论坛,2008(12):361-364
[5]史挥.试论电视与戏曲传播[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20-125
[6]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205
[7]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356
[8]周华斌.戏曲与载体[J].现代传播,2000(2):44-49
[9]廖明君,王廷信.戏剧的发生、形成与传播:王廷信博士访谈录[J] .民族艺术,200(2):14-20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1.022
2016-10-28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皖北稀有剧种音乐文化研究”(SK2016A061);亳州学院校级科研课题项目“地方戏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以亳州地方戏为例”(BSKY201420);宿州学院横向项目“语言中的变异现象及其翻译策略”(2015hx010)。
张成香(1980-),女,回族,安徽颍上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中西方音乐史。
J6
A
1673-2006(2017)01-00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