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俊英声腔艺术探析

2017-04-14王思恭

戏友 2017年2期
关键词:蒲剧剧团唱腔

王思恭

武俊英声腔艺术探析

王思恭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与山西省戏剧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山西戏曲‘新流派’创造经验研讨会”,并将“俊英腔”列入选题,这是对武俊英同志艺术成就的充分肯定,是对山西戏曲事业和蒲州梆子特殊的支持,对此深表谢意。

发祥于山西蒲州、主要流行于黄河金三角的蒲州梆子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行当齐全、剧目丰富、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成熟剧种。

武俊英适应新时期观众审美要求,以雅俗共赏的声腔艺术,开创了蒲剧动听的历史,形成儒雅、含蓄、纯朴、大气的艺术风格,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一、武俊英的师承关系

武俊英12岁从艺,业师筱兰香,本名田郁文,早年誉满晋南和西北五省。他扮相俊雅,表演细腻,戏路全面,虽然嗓音较差,但善用技巧,借力行腔,以精湛的艺术叱咤蒲剧舞台几十年。筱兰香富于创新精神,合作编创了折子戏《表花》,采用眉户、蒲剧“风搅雪”的方式演出,轰动西安,经王秀兰传演后,传播为京剧等各大剧种的《表花》。兰州市“兰香文具店”等多家店铺以筱兰香名头招徕顾客。在平凉献艺时被傅作义将军老母亲认为义子,演出《假金牌》戴的就是老夫人当年出嫁的凤冠。在筱兰香倾力培养下,武俊英刻苦学艺,功底扎实,继承了乃师洒脱细腻、张驰有度的表演风格、创新发展的胆识和拼搏进取精神。在新绛县蒲剧团十八年间所演的《逼上梁山》《窦娥冤》《白玉楼》《朝阳沟》等剧目皆系筱兰香口传身授,严格把关。为促其成才,他把已成主演的武俊英送入艺训班“脱产”深造,夯实了业务基础。

武俊英继承田派艺术,但不机械模仿,她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在消化、吸收、借鉴、学习的基础上广纳博采、结合自身条件进行新的创造,逐步具备了开宗立派的实力。作为人生第一位老师,武俊英母亲武学菊超人的艺术天分,善良厚道的人品性格,不畏艰难的吃苦耐劳,对她的艺术人生有着极大影响。

二、“俊英腔”的形成

武俊英声腔艺术的形成,是由于她本人先天嗓音清亮,音域宽阔,音色甜美,音准、音高、共鸣俱佳,后天刻苦努力,在吐字、发声、行腔、运气方面勇于创新,准确把握字清、情准、腔顺、韵浓的基本要领,老腔新唱,精益求精,加之剧本对路,作曲腔型符合,导演、伴奏、搭档以及舞美水平上乘,探索出一种悠扬婉转、缠绵悱恻、平舒圆润、沁人心扉的新唱法,形成她自己特有的风格,被誉为“独占蒲苑第一腔”。与此相匹配的是武俊英端庄的仪态,优雅的气质,内在的神韵和细腻传神的表演,创立了与“豪放派”互为补充的蒲剧“婉约派”,开拓出蒲剧艺术新天地,达到新境界,作出了开创性的艺术贡献。

从艺以来的刻苦磨砺,使“俊英腔”在渐进之中逐步形成。1982年以《送女》荣获“山西省最佳青年演员奖”时,“俊英腔”雏型初显。1984年以该剧参加王秀兰从艺40周年纪念展演得到好评;1986年以新编《苏三起解》赴山西省省城汇演,荣获“金牌奖”和“杏花奖广播大赛”第1名,“俊英腔”即已成型。1987年晋京演出,享誉京华。1988年5月在“梅花奖”获奖演员座谈会上,得到“武俊英唱腔很有特色,可以形成自己的流派”的权威评价,使“俊英腔”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定位,“俊英腔”由是得名,这既是武俊英的艺术成就,更是蒲剧音乐唱腔在新时期的自我完善。

三、“俊英腔”的艺术贡献

武俊英声腔艺术的历史性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创立新流派,完善了蒲剧音乐唱腔体系。各个剧种不同时期均有自己的代表性人物。清代曾把蒲剧演红京城、被朝廷御赐4品顶戴的郭宝臣和祁彦子,是当时蒲剧代表性艺术家;建国后被文化部长贺敬之誉为“蒲剧泰斗”的阎逢春勇于创新,在以程式和特技塑造人物方面业绩卓著;“蒲旦宗师”王秀兰是坤角取代男旦历史进程中一旦挑八角的领军人物。创造性的贡献,决定着他们在蒲剧史上的地位。但慷慨粗犷有余的缺憾始终存在,时代呼唤蒲韵新声。

创新必有风险,风光恰在险处。武俊英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巧用气外之气,妙发声外之声,形成吐字清晰、音色圆润、抒情优美、委婉缠绵、自然流畅、刚柔相济、情感真挚、跌宕有致、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情浓韵美、雅俗共赏、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流派唱腔。她的道白气息充沛,喷口有力,声韵规范,字字珠矶,成为蒲剧史上的重要转折。贵州一位工会干部在央视上看了《西厢记》,给武俊英来信,惊叹“蒲剧竟然这么好听”,并寄来锦旗以表祝贺。在西安连演数月,一摞又一摞的观众来信,表明武俊英早已成为无数戏迷心中的偶像。

2.扩大观众群,增强了蒲剧发展后劲。多元文化的冲击,严重分流了戏曲观众。而武俊英的唱腔不仅老戏迷爱听,年轻人同样喜欢。只要看过、听过,便再也放它不下。许多青年常常边忙手边事,边哼唱着“青丝带身边……”等唱段。在农村十里八乡演出看苏三、追着求签名的,大多是年轻戏迷。有一次,一对戏迷夫妇因事争吵,闹着要离婚。正吵之间,听到广播里播放武俊英《送女》,不约而同停止吵架,专心听戏。听完《送女》,相视一笑,夫妻矛盾烟消云散;一位山西永济籍战士在对越反击战中负了伤,临终对战友交代:“我的伤重,想看武俊英演出的愿望怕是实现不了了,你回去后一定代我去看,以了心愿。”后来在听着《苏三起解》的录音中闭上了眼睛。战友牢记嘱托,代他了却了心愿,并给武俊英来信讲了此事。武俊英深受感动,看望了烈士父母,至今提起仍然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2005年初,运城市委宣传部、文化局等8个单位联办的“武俊英蒲剧唱腔艺术大奖赛”经过筛选,来自晋、秦、豫三省的300多名选手参赛,最大的年过古稀,最小的年仅6岁,俊英腔普及程度远远超出预料。赛事分少儿、业余、专业三组进行,业余组头名由陕西合阳县秦腔演员李红莉获得,三个组的第一名后来均成为武俊英弟子。

3.唱腔成名片,强化了蒲剧对外交流。蒲剧是运城名片,武俊英则是蒲剧名片。1986年4月《苏三起解》赴山西省城汇演一炮打响,刚返运城,又奉调赴并为劳模大会演出,不久三赴太原,为彭真委员长演出专场,一月三赴省,一年半三晋京,实为罕见。荣获“梅花奖”和首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有效地扩大了武俊英的艺术影响,山西省晋剧院、太原市实验晋剧团、兰州、银川、西宁秦腔剧团、西安市五一剧团、陕西省眉碗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等各剧种五六十个剧团先后移植上演《苏三起解》,有的演员还以该剧和其他剧目荣获“梅花奖”,成为武俊英吸收姊妹艺术长处、形成流派唱腔之后对兄弟剧种的反馈和回报。武俊英代表剧目录制发行,两度参加山西四大梆子交响乐晋京演出、央视播映。蒲剧电视剧《西厢记》央视播出,广电部飞天奖、展播奖以及“中国金唱片奖”的获得,使蒲腔蒲韵插上了飞向全国和海内外的金翅膀。武俊英楚楚动人的形象、抒情优美的唱腔、动静皆宜的表演,使蒲剧受众大幅增加,过去对蒲剧不屑一顾的戏迷不由感叹“蒲剧进入了新时代”!从云贵川西南边陲,东北白山黑水,蒲剧老根据地兰州、西安,到武俊英出生地福建泉州,从未谋面的观众来信从四面八方飞来,惊讶剧目的精彩,赞美蒲剧的动听,畅谈各自感受,表示热烈祝贺。山西四大梆子交响乐在北大的演出,深受学生欢迎,特邀王爱爱老师和武俊英加唱,并签名留念。著名音乐家王祖皆、张晓亚接受歌剧《党的女儿》作曲任务,写到王玉梅核心唱段却因找不到感觉未能动笔。经山西省歌舞剧院荆建树推荐,听了武俊英的《苏三起解》,激发了创作灵感,顺利完成任务,特向武俊英发来“感谢《苏三起解》给我的灵感,珍惜我们的缘分”的短信以表谢意。

4.剧目上品位,经营环境得以改善。戏好不好,观众说了算。“俊英腔”倾倒戏迷,武俊英艺术生涯达到颠峰,剧团经营随之改观。从新绛县蒲剧团到运城市蒲剧团,各地联系演出总要把武俊英在不在作为订戏前提。《送女》《起解》翻演是家常便饭。台口增加,效益提升,使剧团呈现蓬勃兴旺的可喜局面。

四、“俊英腔”的特点

武俊英声腔艺术的特色,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1.吐字清。武俊英的唱念经严格训练后,彻底摒弃了方言痕迹。排导《杜鹃山》时,受京剧导演影响,她认真学、刻苦练,吐字发声、表演艺术实现了质的飞跃,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2.板式巧。蒲剧基本板式仅有8种,但板式相同,行当各异;行当相同,唱法有别,变化多端,内涵丰富。武俊英和作曲密切合作,根据人物和唱段的感情色彩,合理安排板式,使唱腔跌宕有致,悦耳动听。

3.情贯注。每演一个戏,武俊英总要反复研读剧本,准确理解剧情,消化导演提示,真正融入角色。她演唱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都饱含深情,“先吐字、后发声,情贯注”,并揉入颤音、断音、滑音、清音和富于感情色彩的装饰音,唱出了人物真情实感。

4.善创新。武俊英好似蜜蜂采蜜一样,以蒲剧本腔为基础,吸收京剧、秦腔、黄梅戏等兄弟剧种艺术营养,借鉴歌剧演唱方法,认真校正发声部位,掌握行当发声技巧,巧用气息,转换自如,并根据需要,适度夸张共鸣腔体,保留传统唱法的“亮强音色”,增加“亮弱音色”的运用,同时尝试“气声唱法”,加强了音色亮暗的强弱对比。她特别注意吐字第一,声母强力爆发,字尾归韵较长,使端庄之中增加了几分灵动,开创了旋律优美、感人动听、符合新老观众审美情趣的一代演唱新风。

武俊英创腔的超凡能力极为少见。她的经典唱段之所以动人心弦,是因为她敢于打破常规,大胆改革创新,探索新的唱法,极大地丰富了蒲剧音乐唱腔的表现力。蒲剧电视剧《西厢记》片尾曲“人值残春蒲郡东”,《苏三起解》中“青丝带身边”等唱段育化新声,亦歌亦戏,成为百听不厌、四处传唱的蒲剧流行歌和许多戏迷的手机铃声。无伴奏清板、无字吟唱等新唱法则令人耳目一新。《苏三起解》中苏三向解差崇公道倾诉身世的核心唱段“我本是良家女父为官宦”一段,前一部分以【二性】板式叙述,唱到“公子他走后奴常思念”,抒发着对王景龙日思夜想内心情感时,全乐停顿,仅以琵琶若有若无地轻拨细点,万籁寂静之中,武俊英清音妙喉、空谷幽咽、凄切迷离、娓娓动人,将观众带到一种忘情忘我的艺术境界。唱到“千般盼,万般念,那一日鸨儿把喜讯传”时,节奏骤然加快,伴奏全乐介入,板式转为【紧二性】,最后以【留板】收尾,八九十句唱腔高山流水,一气呵成,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需要补充的是,多年来武俊英演出剧目的唱腔最后拍板定型的不是作曲,不是导演,而是她自己,因为她感觉绝佳,具备这种能力和素质。

其实,武俊英参与创腔由来已久。1982年山西省组织中青年演员汇演,新绛县蒲剧团重排《送女》,由武俊英主演。剧本改定,哑排拉场,带乐练唱,却没有设计音乐,团长郭炳森让武俊英自己去唱。俊英问:“这么多唱词,怎么唱呀?”团长说:“你到剧团十几年了,【二性】还唱不了吗?就用【二性】板式琢磨着唱!”武俊英在筱兰香传腔基础上,根据剧情和人物一字一句地边想边往下吟唱。能行,记下曲谱。不行,推倒重来。乐队和剧组人员也你一言、我一语地提修改意见,唱了改,改了唱,终于“磨”出《送女》的经典唱腔。此时她的创腔尚属被动、朦胧,其后的创腔渐成积极、主动。回忆难忘的艺术历程,武俊英深有感触地说:“县级剧团能锻炼,压力之下有动力。”

对装饰音、蒲剧特性音等音乐元素恰到好处的处理,是俊英腔成功的关键。正确换气、把握气口,控制气息,使她的演唱得心应手,飘逸自如。无论唱多少次,换气总在一个地方、从不乱动。

5.讲分寸。武俊英唱、做、念、舞十分规范,从不演过头戏。她的保留剧目演了几十年,仍然是那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毫不走样,成为难能可贵的职业规范,为俊英腔平添了几份魅力。

五、武俊英流派艺术的传承

研究武俊英的声腔艺术,就是要充分发挥“俊英腔”的艺术优势和对蒲剧创腔的引领作用,加大投入,多措并举,综合治理,重点解决部分蒲剧演员吐字不清晰、发声不科学、唱腔少情韵、缺少时代感、气息、腔调不顺畅、唱腔、剧情与人物脱节、缺乏品牌意识等突出问题,整合优势资源,实施综合治理,将蒲剧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流派流派,不流则衰。”武俊英唱腔流派成型后,主要通过4种方式传承:

1.剧目传承。通过坚持演出、作品发行、电视播映、各剧种移植等方式进行。同时,联手打造了梅花版《狸猫换太子》《西厢记》《玉蝉泪》等剧目,积极参加各类演出,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录制经典唱段,搞好流派艺术传承。

2.基地传承。调到运城市文联后,武俊英重点帮扶了新绛县、河南三门峡市二个蒲剧团,使其度过难关。日前,经运城市文联运作,将河津市小梅花蒲剧团定为传习基地和重点扶植对象,制定并实施帮扶计划。

3.弟子传承。武俊英在培育新人方面业绩突出,武俊英9位弟子中1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贾菊兰),3人获中国戏剧“红梅金奖”,1人获电视戏曲“兰花奖”,5人获山西戏剧“杏花奖”,2人获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年度总擂主。弟子们的成功,就成了武俊英的“专著”。关于流派唱腔传承,武俊英认为学艺不能生搬硬套。每个人情况不同,嗓音不同,应重点理解流派唱腔的精髓,树立刻苦学艺、勤奋敬业、执著追求、以戏为业的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勇于进取的拼博精神,不懈努力,必有所成。

4.机构传承。运城市文联成立的“武俊英艺术工作室”,民间自发成立的“武派戏迷联谊会”、晋风蒲剧网站的武派艺术传承“蒲剧群”和众多戏迷演唱团,为武派艺术的传承发展搭建了平台,必将在传承流派艺术、培养蒲剧新人、打造精品剧目等方面有更大作为。不久前,武俊英、卫立稳夫妇双双当选“2016年山西十大孝星”,使武俊英德艺双馨的人格魅力有了新内涵,增添了新内容,可喜可贺。

武俊英声腔艺术的突出成就,为蒲剧音乐唱腔改革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作出了重要贡献。形势在发展、环境在变化,面对多元文化的竞争和观众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俊英腔”也有与时俱进、进一步改进提升的任务。我期待着“俊英腔”的完善提高、发扬光大,更期待蒲州梆子、山西戏曲和中国戏曲事业进一步繁荣兴旺。

王思恭,男,运城市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

猜你喜欢

蒲剧剧团唱腔
山西蒲剧现代戏研究综述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蒲剧的艺术特色与未来发展展望
浅谈蒲剧在现代年轻人中的传承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