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蒲剧“俊英腔”的诞生与“武派”的思考

2017-08-13谭志湘

戏友 2017年2期
关键词:蒲剧苏三流派

谭志湘

蒲剧“俊英腔”的诞生与“武派”的思考

谭志湘

1987年,运城蒲剧团进京演出,年轻的武俊英以一出蒲剧《苏三起解》唱响首都舞台,特别是大段的唱腔“我本是良家女父为官宦”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征服了观众。后来我听说,山西观众称武俊英的唱腔为“俊英腔”,极为观众喜爱,专家推崇。武俊英能否称之为“武派”?

流派表演艺术是戏曲的特色之一,京剧中梅兰芳创造的梅派艺术享誉世界,地方戏中红线女创造的红腔、红派为大家公认,同样具有世界影响。能成为流派艺术,需要有一定的条件:一、需要有代表流派性剧目。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艺术个性。三、为观众欢迎,为观众认可。四、有学习者、传承者。这是最为主要的。

武俊英创造了“俊英腔”,武俊英称得起创造了蒲剧新流派吗?

武俊英有《苏三起解》《送女》《西厢记》等属于她首演的蒲剧剧目,也可以说是她的代表作。其中以《苏三起解》最为完整,艺术色彩最为鲜明突出,武俊英独创的“俊英腔”在这出戏的发挥最为充分。

《苏三起解》是京剧传统剧目,也是京剧青衣必学剧目,影响极大。蒲剧《苏三起解》从剧情上说,与京剧并无大的差异。然而,除音乐唱腔外,从文本上看,情节、细节乃至表演等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处理。不是移植京剧剧目,而是重新创作,根据蒲剧特点另辟蹊径,重新塑造人物,特别是苏三与崇公道的戏,别有情趣。也可以说是为武俊英量身定制的。

古老的蒲剧以唱腔高亢激越著称,剧中人物也多是壮怀激烈之士,北方女子性情刚烈自是阳刚胜于阴柔。加之蒲剧最早也是以男扮女,男旦少了些温婉妩媚,自在情理之中。蒲剧塑造苏三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弱女子形象,是对剧种的挑战,更是对演员的一次挑战。

如何塑造蒲剧中的弱女子苏三?“大江东去”的豪迈,洪钟大吕式的气势自然是用不上的。细腻、委婉、抒情又非蒲剧的擅长。如何既有蒲剧音乐的韵味,又有音乐塑造人物所需要的柔美、凄美、悲剧美?抒情是这出戏的艺术特色,于是根据人物的需要出现了不同于以往蒲剧旦角唱腔的新唱段。武俊英反反复复琢磨,如何把握人物?如何控制声音?如何运用演唱技术技巧?经过不断实践终于唱出了被观众认可、喜欢的新腔,观众大叫“好听”,这些新唱段被观众称之为“俊英腔”。

苏三第一次出场,身穿罪衣罪裙,项戴锁链,她柔柔弱弱,冤案、被审讯、监禁的生活使她尝到了另一种人生的滋味。她在监中住了一年,无人探监。她发出了“世人谁把弱女怜”的悲叹,一个长长的拖腔,表现了人物的悲苦不平。当听到要押送她到太原府复审时,她发出的是“怕只怕难过鬼门关……”的叹喟。哀莫大于心死,她害怕,她悲哀,她的悲哀已到了对未来的路不报任何希望和幻想。这段唱腔,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人物的无辜无奈,她仿佛是一只任人宰割的生灵,被驱赶着走向死亡。若按老戏的音乐布局,主要演员出场的唱当以“先声夺人”为最佳,亮嗓子,拔高音,气贯长虹,赢得碰头好。但苏三的第一次出场亮相却是如此的舒缓哀怨,这似乎是损失。其实,戏剧的整体风格、音乐的基调、人物的性格都因此而确立,并得以初步展现。这是内容的需要,是塑造人物的需要。唱腔设计只能走一条新路。

当披枷戴锁的苏三唱出“悲悲切切离牢监,双膝跪在大街前……”一段时,显现的是人物的情深意重,既使是前程凶险,生死难料,她仍不忘记给她的三郎捎信。生的希望渺茫,只能靠托人带信传情,何等悲楚?这是苏三的一片真情。在这里,武俊英唱出的是凄美哀婉。

“唱身世”是《苏三起解》的重要唱段,难度在于唱段之大完完全全是叙事讲故事,极易产生冗长拖沓的弊端。如果唱腔设计不够精彩,气氛音乐稍有欠缺,演员演唱功力不够,乐队不够给力……一出《苏三起解》就难以征服观众,很大程度是毁于一段唱腔。《苏三起解》的“唱身世”之所以成功,所以精彩,就在于唱词写得好,演员唱得好,音乐唱腔设计、配器、乐队都好,加之导演的把握处理,使戏剧从总体上达到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这恐怕是缺一不可,也是“俊英腔”诞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

一句“请老伯,莫气恼”,演员未唱先悲,将观众带入不堪回首的往事,演员唱得凄楚悲戚。从“我本是良家女父为官宦”始,唱段进入了叙事情景,至雏鹰落难,人物完全沉浸在忧伤之中。当唱到“王公子来到烟花院”,人物情绪发生了一个陡转,与王公子的真爱,使苏三产生了幸福感,一丝甜蜜涌上心头,此刻演员的唱于叙事之中夹杂了一丝淡淡的、甜美的抒情。

与王三公子的恋情是苏三人生最美好的回忆,既而雨打风吹,他们被拆散了。再次相逢已是关帝庙,王公子落魄,沦为乞丐。苏三是“心碎肠断”,她“挥剪刀断青丝送到夫面前”,于是出现了八句“青丝颂”的吟唱:“青丝带身边,见发如同见苏三。莫道关山隔,千里共婵娟……”这段吟唱,有些民歌的味道,已与蒲剧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但不隔生,听来似“蒲剧歌”。将蒲剧与歌曲两种音乐元素巧妙地融为一体,新奇好听,却不跳不怪。俊英此时唱得非常投入,似吟似唱,如泣如诉,还运用了气声等演唱技巧,让观众喜爱,让观众感动。这段“青丝颂”成了“俊英腔”的代表唱腔之一。而后的“望断月缺望月圆”一段,则是无伴奏的清板,演员也似脱离了现实世界,充满憧憬,如梦如幻,唱得飘渺空灵,她盼着王公子接她到金陵团圆。此时的武俊英完全沉浸在苏三的世界里,轻轻地吟唱,那声音仿佛是来自天际,又似从心底流淌出来。演员已化为苏三,和苏三一起追求生活的美满,享受爱情的甜蜜……此刻,我们已分辨不出叙事与抒情,叙事即抒情,抒情亦是叙事,这是一种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俊英腔”之所以打动观众,恐怕与如此完美的艺术创作境界密不可分。

一段几十句的长唱段,能如此紧紧地咬住观众,是值得认真对待的。腔美,唱得美,伴奏美,这是直观易感的,细细品味奥妙无穷。这是一段悲惨的往事,但唱腔不是一悲到底,挖掘出一些爱情的小甜蜜,调剂味道。对于人生本已不存在幻想的苏三,在回忆之中又燃起生活的希望,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这一瞬即逝的火花那么可贵,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希望。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唱段为观众塑造了一位心地善良、爱情忠贞的美好女子,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让人愤愤,难怪崇公道听了苏三讲身世,态度变化强烈,自悔自责。

苏三与崇公道的对唱:“问老伯高龄年纪多少?”苏三变得亲切起来。崇公道露出了认她为义女的愿望,苏三的感觉是“一句话说得我心热如烧”,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从唱中流露出的是一个女孩儿家对亲情的渴望。这让观众看到了苏三的另一面,一个过早失去亲情、缺少父爱女孩儿的可怜。我看的是蓝敬生饰演的崇公道。这段戏的精彩,与武俊英、蓝敬生二人的默契配合有关,一问一答,一递一接都恰到好处,潜台词尽在唱、白、表演之中显现。

“俊英腔”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一人之功,这是一个创作集体的劳动结晶。当然,武俊英的付出、她的悟性、她的努力、她的艺术追求、艺术理想是不容忽视,不可小觑的。没有武俊英的演唱演出,哪有“俊英腔”?

分析“俊英腔”的文章多多,可见人们对于“俊英腔”的喜爱和肯定,但谈武俊英表演的文章就没那么多了,缘何?

说到蒲剧的表演,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王存才《挂画》的椅子功,王秀兰《烤火下山》《杀狗》的表演,他们从生活中提炼动作,而后上升到戏曲表演。阎逢春《徐策跑城》的翅子功,还有翎子功、水袖功……以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刻画人物,是蒲剧一大特长。而武俊英的表演与之相比,似乎可说的就不那么多了,其实不然。也许“俊英腔”太迷人,“俊英腔”的光芒遮掩了武俊英的表演,以至人们忽略了她的表演。其实,武俊英的表演仍可圈可点。

戏曲表演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表演的概念是宽泛的,但不管是技术技巧,还是唱、念、做、打、舞,无一不是为塑造人物服务。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戏曲后,就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戏曲这一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了戏剧的品格品位。有的戏重唱,有的戏重打,因此有“唱功戏”“武打戏”。武俊英是一位以歌唱见长的演员,她的表演不在于高难度的技术技巧,而是根据人物的需要设计动作。若以此论,武俊英的表演则是细微之处见精到。

武俊英在蒲剧舞台上塑造了苏三这样一个完整完美的艺术形象,仅只是靠“唱”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手、眼、身、步来完成。苏三身着罪衣罪裙,没了水袖,水袖功自是用不上的,一副鱼枷又把双手束缚起来。我们发现武俊英在眼睛、身段、步伐、面部表情上做足了功夫,而这一切又与唱相协调,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苏三第一次出场,脚步是怯怯的,犹犹豫豫,与苏三的唱“一年来住监房……”“怕只怕难过鬼门关……”所表达的内容相一致,是非正常人的生活使她变得怯懦。

“唱身世”一段,唱到“王公子来到烟花院……”演员的步伐变得轻快起来,眉宇间露出喜悦柔媚,眼睛霎时变得明亮起来。唱到关帝庙再见王公子,自己虽是肝肠寸断,却又无可奈何,痛着并爱着,演员用眼睛说话,与之演唱相配合,表达了“潜台词”的丰富内容。

武俊英很注意身段之美,特别柔美,有造型美,看得出,她从京剧,甚至从地方戏越剧中有所吸纳,这是塑造人物的需要,表达感情的需要。手、眼、身、步,这一切又都是为表达情感服务。武俊英从细微的表演入手,似乎无大变化,无大动作,更无高难度、能让观众叫好的技艺,但演员的表演是用心的,她是用心血浇灌着人物,那就是为苏三寻求属于“这一个”的表演手段,为充分表达人物的情感进行必要的取舍、改变、改造。苏三与崇公道的对手戏很多,如苏三要为王公子捎信,崇公道不允,崇公道自己坐在大槐树下乘凉,让苏三在毒日头下挨晒……以表达对她的不满。苏三处于被动地位,她怒不得,恼不得,恨不得,怨不得,哭不得……演员以富于层次变化的表演,表现了哀告,委屈,忍耐、承受等几个层次,让观众理解人物,同情人物。

武俊英的表演与“俊英腔”紧密结合,紧密到难以分割的境地。唱中有表演,用表演把唱词的意境内涵更好地表达出来,表演与演唱完完全全融于一体。这种表演是朴素的,没有花里胡哨的“表演”介入,似是无表演,或是下意识表演,但又确确实实是戏曲化的表演,不是自然化的,生活化的,而是经过艺术提炼加工的表演,与蒲剧的音乐、唱腔是和谐的。唱腔虽然有很大的出新,甚至融入了民歌,但表演却是戏曲的,总体上展现的依然是戏曲之美。

武俊英已到退休年龄,她现在很少有机会再排新戏,大戏。她把精力放在了教学,也收了不少弟子,其中贾菊兰就是“武派”弟子中的佼佼者。

流派是鲜活的,流派是在不断的创作之中发展,前行,完善,走向高峰。如果梅兰芳在晚年没有创作《穆桂英挂帅》这样的剧目,那将是怎样的损失?是梅派的损失,更是戏曲的损失。武俊英和“爱爱腔”的创造者王爱爱,“转转腔”的创造者宋转转,“爱珍腔”的创造者张爱珍等新流派的创始人情况相似,其实,她们的艺术生命正处于创作的黄金期,无论是艺术的积累,生活生命的感悟,艺术创作的能力……都处于最佳期。她们不能离开舞台,她们不能脱离创作,为了流派的发展,她们应该向梅兰芳这样的艺术大家学习,创作的步伐不能停滞。培养年轻演员是需要的,给年轻演员以舞台实践的机会是必要的,老艺术家与青年演员共同占有舞台,岂不是造就戏曲舞台的更加丰富,多彩多姿?老艺术家在舞台的精彩呈现岂不是最好的教学,示范演出?

作为“俊英腔”的创始人,我以为俊英还有几件工作可以做,也必须做,俊英是有这个能力的,当然,俊英也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帮助,帮助她创造条件,毕竟创流派不是一个人的事,它需要一个团队共同来完成。

(一)“武派”的代表剧目多多,其中以《苏三起解》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余者如《西厢记》《送女》《玉蝉泪》……虽然“俊英腔”得以发挥,但总让人感到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特别是文本,因为唱腔好听,对内容有所忽略,情理明显不顺,大家也就不再多说什么,听之任之了。以《送女》为例,周兰英有一段长长的“盼夫归”“初一盼来初二盼,初三初四意绵绵……”,叙述思念之情。演员唱得情真意切,“俊英腔”也极具魅力,悦耳动听,但就是不感人?缘何?丈夫翻脸的原因周兰英是很清楚的,她上当被骗,因而失身,丈夫的家传宝物丢失。观众要看要听的是,周兰英的解释述说,忏悔痛心,求得谅解。此刻,周兰英却唱出如何结亲,分别后如何思念,都是在兜圈子,躲避要害之处……不要说丈夫不能谅解,就是观众也听得不耐烦了。给人的感觉是周兰英少真诚,耍花头,不实在,不着边际……因此损伤了这一人物,艺术审美产生了阻隔。

审美阻隔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需要认真分析,使之更加完美,上升到一个新的审美高度。像《送女》这样的唱段,既然是“俊英腔”的代表作,又很有些影响,进行梳理是必要的,因为它要流传,供审美者欣赏,供流派继承者学习,供后来者研究,遗憾可以弥补,何必留给后人?

(二)武俊英是一位具有创作能力的表演艺术家,她还可以在她创作的最佳期拿出几部作品来。这种创作与一般新戏的创作有所区别。首先是作为流派剧目而创作。从选材到剧本创作、导演、音乐设计等等,都要把流派因素考虑进去,得到相关领导的支持,给艺术家创作自由、自信。梅兰芳晚年创作《穆桂英挂帅》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最初,有创作《龙女牧羊》的考虑,最终的选择是穆桂英,因为人物的身份气度更适于晚年的梅兰芳先生饰演。梅先生和各个创作部门的切磋磨合更是不计其数,颇是费时费力。梅兰芳的心血浸润着艺术创作的各个部门,梅先生的意见得到各个创作部门、各位合作者的尊重支持。当然,梅大师的艺术修养,艺术追求也是为他的合作者所理解的,所推崇的,这种合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争论难免,梅兰芳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可否定的。

(三)要把理论上的总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从自发走向自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使流派得以健康发展,走向成熟。

新剧目的创作应该在理论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在艺术实践之中进一步认识总结,上升到理论。为新流派作出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贡献。

“俊英腔”为蒲剧发展填补了一个空白,增加了剧种的表现力,使剧种更加丰富丰满。我们不能因为“俊英腔”的出现而忘记了王存才、王秀兰等蒲剧老一辈艺术家。蒲剧需要“俊英腔”的委婉细腻、柔美抒情,同样需要慷慨激越、悲壮豪迈。我曾经看王秀兰老师的《窦娥冤》,“斩娥”一折,窦娥骂天骂地,那真是酣畅淋漓,大气磅礴,成功发挥了蒲剧的特点,是许多剧种达不到的。流派该是色彩缤纷,多种多样的,一个剧种的发展,应该可以存在多个流派,各具特色。“我们不应该有了拜伦就否定雪莱。”西方人用这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戏曲的发展需要流派的出现,武俊英的“俊英腔”出现于上个世纪,是时代的产物,是观众审美的需求。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文艺复兴”时期,新世纪呼唤新流派的诞生。

谭志湘,女,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蒲剧苏三流派
山西蒲剧现代戏研究综述
古代青楼女子的收入,吓人
蒲剧的艺术特色与未来发展展望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浅谈蒲剧在现代年轻人中的传承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乡音乡情,代代相传——谈蒲剧的传承与保护
珍爱身体,健康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