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材施教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2017-04-14李宜然

现代交际 2016年24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因材施教应用

李宜然

[摘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将艺术、技术、科学等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艺术设计专业要为国家、社会培养能够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等方面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掌握学生共性的同时,更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使得教学工作能够有的放矢。

[关键词]艺术设计 因材施教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208-02

一、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没做到“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习人的兴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高校师生缺乏沟通,交流仅限于课堂,这似乎成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通病。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如果不掌握个体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无法完全发挥自身的特点与特长。有的学生具备良好的绘画功底,有的学生擅长理论基础知识,有的学生因热爱艺术设计而选择本专业,有的学生因未来的就业方向而选择本专业等诸多因素,致使每位学生都有其“特点”。这就为学校和教师带来一定挑战,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长处与短板,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每位学生的特质,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强化他们的特质,最终将其变为学生的“闪光点”。但是,绝大多数的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不去发掘学生的“特点”,没能及时与学生沟通,甚至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老师连很多学生的名字都不知道。唐朝文学家韩愈曾写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教师不发现、不了解“材”,又何谈为国家培养人才?不能让师生关系只流于表面,特别是在为国家培养专门型人才的艺术设计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主动思考、主动观察,时刻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饱含热情。因此,高校教师在面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深入了解每一位同学的个性。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过于单调

在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对于艺术设计的教学观念、培养模式相对僵化。课程设置如出一辙,缺乏新颖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道路上继续按固有的模式进行。课堂上,学生众多,教师一人在讲台上自说自话,与学生缺乏互动、缺乏启发式的教学与引导。对于作品的设计,几乎都是先让学生观摩大师的设计作品,然后模仿其形式进行艺术设计的创作。教师“填鸭式”教学,科目设置过于独立,不能环环相扣,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在学生众多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学到的东西并不扎实,浮于表面,更是没能依据学生个体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只有学生学好基本功,夯实知识,加以练习、实践再加上教师的指导点评,才能有实质效果,学生设计的作品才能有灵性、有生命,设计的作品才能不千篇一律,每一位学生才可以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再者,艺术设计虽然是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但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参与。不能顾此失彼,只顾艺术的培养,忽略文化底蕴的升华。

学习艺术设计专业不能只顾在专业领域提高技能,同时也要提高文化素养。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历史传承的东西都是值得学习和思考的。中国古代不乏优秀的设计作品,如明代家具“巧而得体,精而合宜”,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如能将其特点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势必使得作品锦上添花。

(三)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不够新颖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创新是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能动力。目前我国高校在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的编排上仍然缺乏新意。绝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内容老套,参考教材更新不及时,教师在课堂上所举范例不够与时俱进。这就使课程的内容无法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学生不能最大化地发挥自身潜能,爆发设计灵感。当代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不知疲倦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该将当下最流行的设计资讯、设计作品以及设计趋势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根据每位同学的兴趣点将他们感兴趣的知识与书本知识相结合,与学生有效互动。

(四)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素质并不一致

当今各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授课教师几乎都是年龄长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前辈。这些教师所受到的教育是非常传统的,所以他们的思想也会相对传统。因此,他们教授的过程中就会采用一些传统的教课方式。高校经费有限,教师们不能很好的提升自己,也就造成了新鲜观念断层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能很好的学习先进知识。再者,国家扩大招生计划,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学生报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数量不断攀升,但教师的数量却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教师教学任务重、压力大的现状,无法抽出精力提升自己。

二、针对现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哪些对策

(一)设置个性教案,因材施教

每一所院校都是全国招生,那就意味着每年各高校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艺术设计专业也如此,不同地域的学生,艺术素养都是不同的。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其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人才。社会不仅仅需要会设计的人才,更需要懂设计、有文化底蕴、懂创新的专门人才。但是,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教案配备的时候,往往都是一成不变的,甚至今年备完教案明年还可以再使用。社会更新变革可以说是飞速的,教案一成不变就意味着不能与时俱进。每一年入学的新生层次都是不同的,都是有差异的。因此,设置个性教案,因材施教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手段。

“因材施教”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是由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特定需求所决定的。社会需要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能为人们提供更方便、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也肩负着改变大众审美的重任。每位学生将来都有可能成为国家的“设计师”。所以,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要进行立体化教学,根据每位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施教。艺术设计专业是张扬的、发散的、与众不同的學科。教师培养学生时,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擅长的领域让其发挥“亮点”,同时加强薄弱的环节。只有综合能力提高,才会真正实现全面的发展。那么,“因材施教”有何优势?

1.让艺术设计专业不再单一,有效教学

因材施教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的具体性和目的性,让学生既成为通才,又成为专才。教师在上课前要“备好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前就应当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准备共性与个性兼具的素材,有效组织课堂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2.让学生信心倍增,调动积极性

“有信心不一定成功,但没有信心一定不会成功”,说的就是自信的重要性。个别同学因为自身短板,学习时不够自信,反而忽视了自身特点。“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认清自身特长,强化特长弥补短板,“因材施教”是让强者更强,弱者变强的重要教学手段。有信心才会坚持,才能有突破。求学,求职甚至是在工作岗位,遇到困难都不要轻易放弃。如果艺术设计授课时,教师只是单一的教,那么能力强的学生得不到强化和释放,底子弱的学生无法真正提高自己。

3.让作业人性化,学生学得安心

绘图是每个艺术设计者必备的功课,绘图是每个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作业内容。设计草图、色彩运用、主题的选取、风格的搭配等方面构成了完整的艺术设计作品。这些需要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绘画能力作为前提,用文化内涵的修养去润色,才会让作品与众不同。因此,教师布置的作业要人性化,不同特点的学生作业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根据综合基础知识、绘画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来进行作业分配。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都可以从做作业中感受到专业的乐趣,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从而在学习新知识时不会过于担忧。

4.让实践走进课堂,熟能生巧

在“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下,不仅要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提高,还要结合实践。实践是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换为生产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在迈进社会大门时胸有成竹。现在艺术设计专业正在逐渐突破书本内容的讲解,将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学生创造灵感的迸发,设计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实践与课堂教学的相互促进。教师把实践带入课堂,因人而异进行分配与指导,并把学生带出教室,与企业合作,在真实的环境里,进行心灵的碰撞。在进行作品的设计时,只有让学生对大众设计需求有更深的感受,才能设计出符合大众情感的作品。

(二)开创全新教学模式,为因材施教做有力保障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会更多的关注与“美”有关的话题与事物。而艺术设计具有别具一格的特点,集“美”与功能于一身。好的设计不仅具有形式美,还具有良好的功能。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就是要鲜活、生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有用之处要继续沉淀,然后加入当下新鲜元素,把艺术设计的课堂打造成奇思妙想的世界。学生喜欢学,教师上课才能更有激情。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下,才会爆发出更多的灵感。但是,目前各大高校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不够重视“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说的就是光学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要进行实践才会“出真知”。

移动网络的普及与应用极大的方便了人们,手机上的新鲜内容时刻吸引着人们的眼球。针对学生课上“玩手机”的这一普遍现象,作为教师不应该还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强制学生不与手机互动。相反,我们要利用手机查询资讯及时的特性,在讲解知识的时候,让学生快速搜索相关内容,跟课堂有效互动。还可以利用手机客户端,线上对学生进行考核、测验,线上试卷比纸质试卷更方便、更快捷、趣味性更强。

(三)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为学生做个好榜样

时代在进步,这就意味着从事或学习艺术的设计者,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在当今社会立有一席之地。学生的能力高低除了自身努力,还与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直接关系。在以往的师资力量配备上,教师的固有知识内存,逐渐开始与社会脱轨。换而言之,身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也要开始抓住时代脉搏,提升自己。不单单是提升专业水平,还要把知识文化、先进的教育理念都进行综合的提升与融合。艺术设计专业虽然主体是学生,但是教师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重要角色。因为他们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优秀的教师团队才能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四)以学生“为本”,以创新为原则,深化因材施教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重“质”不重“量”,这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的教学传统。开启以学生为根本、了解学生需要什么、了解学生想怎么学的新模式。只有学生喜欢学并且有热情,才会在设计创作上有激情。突出学生专业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不同背景学生的特别之处,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去挖掘学生的潜能。这不仅仅为了促进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更是为社会输送一批批高质量的艺术设计类人才而作出努力。尊重艺术设计,才会让艺术设计真正改变人们生活质量;尊重学生,才会让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生根发芽。

创新,是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高校、各个专业都在重视的问题。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创新更是不可多得财富。培养学生创新,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而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课程體系的创新、课程内容的创新、教师教授方法的创新,都是为了艺术设计专业能够越走越远。艺术设计专业无论随时代发展如何变化完善,其根本还是离不开教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不仅是教师针对学生不同个体差异教学的一种手段,更是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关爱的一种体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对教师这一职业最美的赞誉。

【参考文献】

[1]周霏.因材施教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实施[J].戏剧之家,2015(03).

[2]吴笛.浅议因材施教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实施[J].高教学刊,2015(02).

[3]李海翔.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12).

[4]赵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亚太教育,2016(02).

[5]杨丹.高校艺术教育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美术大观,2016(04).

[6]仓诗建,王静.浅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因材施教应用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书封与现代艺术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