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示范性应用研究
2017-04-14王雨水孟晓青黄天青
高 倩 肖 波 徐 浪 王雨水 孟晓青 黄天青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
贵州省六盘水市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示范性应用研究
高 倩 肖 波 徐 浪 王雨水 孟晓青 黄天青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
贵州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浪潮中,一直扮演一个偏远的边疆地域角色,受大山阻隔和交通条件的限制,贵州保持着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特征。正是由于贵州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贵州保持了最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黔文化现象。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东麓的喀斯特台地上,由于多种历史因素综合影响,六盘水地域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在全球化浪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背景下,六盘水市的城镇化缺失应有的地域建筑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本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存在不自信、失真认知甚至漠视。发掘传承本地域建筑文化,在新时期城镇化进程中重塑本民族文化自信心、归属感和自豪感,自觉应用和发扬本民族建筑文化,为缔造独特和唯一的城市文化品牌做好基础工作。
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应用;地域建筑文化
前言
建筑全球化的弊端已然在中国的各大城市显露无疑,重建国人精神家园、发展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已成为当今建筑界首要关注的议题。面对这样的现状无论是老一辈建筑师还是活跃的青年建筑新锐,都不约而同地将焦点锁定在对传统园林手法的再开发。诚如青年建筑师董豫赣所言:“古典园林中有太多的历史积淀下来的东西,可以让我们不断汲取养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六盘水市是三线建设而兴建一个新兴工业移民城市,各地的建设工作者响应国家号召,然而在当今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发展的同时,我们原本引以自豪的民族文化村寨、建筑、风俗、手艺等,到了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为此,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指导城乡设计、规划、建设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六盘水地区传统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直接产物。建筑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不同的地理环境及人文习俗形成了不同地域的建筑特征风格,也就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
图1 盘县大洞
地域建筑文化是地域建筑的灵魂,从建筑文化内涵入手,追寻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协调与融合,强调地域建筑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承。
区域差异性直接导致了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以地域文化内涵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寻求适合六盘水气候、社会文脉、人文精神需求的创作手法,形成富有六盘水当地独特的建筑文化,并且在建设中既能创造出有地域建筑文化内涵又适合现代生活需要的现代地域文化建筑。
(一)原始穴居文化
1973年在水城硝灰洞发现早期智人化石,1993年春天在盘县大洞发现人牙化石4枚。根据专家学者分析,“水城人”和盘县“大洞人”的发现,证明了贵州(六盘水)在距今20万年到5万年前,不但有古人类繁衍生息,而且其体质已经明显进步,为早期智人。六盘水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发育有大量的岩溶洞穴,为原始古人类栖息提供了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洞穴文化。
(二)屯堡文化
屯堡文化系明代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屯堡民居的建筑呈现四合院式格局,屯堡文化中的建筑文化最大特点是广泛地利用石头,屯堡建筑把石头工艺发挥到极致。
图2 盘县大中村
在六盘水六枝、水城、盘县均分布着大量典型的屯堡文化建筑,例如六枝郎岱古镇、盘县大中村、六枝特区板梅营盘、盘县普安州城墙、水城老城。
(三)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的最为广泛的地域文化类型。
农耕文化以汉族为典型代表,少数民族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贵州的坝子多,每一个坝子就是一个农耕文化的代表。
(四)民族文化
六盘水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传统世居少数民族有彝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
1.天门村布依族
天门村距六盘水市140公里,是水城县花戛乡的一个布依族聚居的村寨,村寨位于半山腰上,背山面水。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该村至今保留了原生态的布依文化。
布依村寨依山傍水,建于半山腰之上,各家独栋建设,群居成寨。村寨中的吊脚楼至今仍保存着古朴的风貌,形成独特的传统布依居住建筑特征。吊脚楼一共分为两层,上有夹层。底层为吊脚,用以圈养牲畜;二层用以居住;夹层用以堆放粮食或杂物。建筑结构不讲究左右对称,具有其独特性。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
2.六枝梭嗄乡长角苗
图3 盘县大中村坝子
图4 水城县天门村吊脚楼
图5 六枝梭嗄乡旧建筑
六枝梭嗄乡的长角苗是贵州民族文化最独特的苗族支系,地处海拔1400—2200米的高山之上。苗寨依山而建,各家独栋建设,群居成寨。苗族民居建筑尺度不大,坡屋顶,屋顶采用当地的茅草覆盖,墙体为木材、石材和夯土墙,具有较鲜明的民族建筑特色。
(五)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一种先进文化。红二、六军团在来宾铺战斗结束之后,于1936年3月28日、29日进入六盘水地区的盘县、亦资孔等地,并在盘县召开了著名的“盘县会议”。
“盘县会议”会址——九间楼位于盘县县城内,建筑共两层,上九间,下九间,左右对称,故被人们称为“九间楼”。建筑整体结构为二层木质穿斗式屋架,单檐硬山顶。建筑开间较小,建筑材料以木质为主,一层采用“减柱造”来获得较大的内部空间。门窗、柱子上所雕刻的图案精美,极具特色。建筑内部构件中,驼峰等构件不仅能够传递重力,而且也起到了装饰作用。
图6 盘县城关九间楼
(六)三线文化
六盘水地区是依托“三线建设”发展起来的城市,三线建设开启了六盘水工业文明的新时代,给六盘水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随着三线建设的不断深入,工业建筑文化对六盘水本土建筑文化带来了冲击,形成了具有六盘水本土特色的“三线文化”式建筑,为六盘水地区的传统建筑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六盘水传统建筑文化特征
中国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的建筑艺术风格各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各地的建筑都有自己的建设特色。而中国木建筑从结构上分为三种:抬梁式、穿斗式、穿斗抬梁混合式和砖石砌体结构。
图7 三线建设主题雕塑
(一)穿斗抬梁混合式
在中国古建筑中,抬梁式木构架多用于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建筑物。抬梁式木构架与穿斗式相比,抬梁式木构架可以采用跨度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从而可以获得更大的室内空间。由于宫殿、宗教建筑在等级或者功能上,对房屋空间的大小有要求,所以建筑明间大多都选择抬梁式木构架,山墙屋架仍为穿斗屋架。
1.盘县水塘地区的穿斗抬梁式建筑
水塘距盘县红果镇35公里,海拔1450米。水塘现存大量的明、清民居建筑和少量的宗教建筑,无论在体量、屋顶式样及脊饰、梁架工艺、门窗式样及雕饰图案等方面,都显示出江南地区精巧、纤秀而不显小气的建筑文化特征。这些建筑中多为抬梁式建筑,普福寺和李家院子四合院群,保存较为完好,最具典型意义,是研究清代苏式和徽式建筑文化的实物证据。
1)普福寺
普福寺位于水塘镇上午屯营盘山麓,海拔1464米,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现存中殿明间上层戏台,系境内最早的寺庙戏剧演出场地设施。原为封闭三进四合院,中轴线对称布局。前殿早巳拆出改建,中殿、后殿尚存。中殿为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佛殿和大殿都为硬山顶抬梁式建筑。
2)李家院子
李家院子位于盘县水塘镇上午屯,李家院子整体呈四合院布局,有正房,左右两间两层厢房,院阔9.38米,长10.40米,厢房中开间为4.250米,左右开间3.45米,总进深为6.65米,建筑的整体木构架保存完好。
图8 普福寺戏楼
图9 普福寺内部结构
图10 李家院子内部结构
2.盘县石桥镇妥乐西来寺
西来寺始建于公元1632年,位于妥乐古村寨对面的山腰上,坐东朝西,为一组四合院建筑。与盘县丹霞山护国寺齐名,时人有“上有丹霞,下有西来”的称谓。
平面呈中轴对称布局,有前殿、大殿、东、西厢房。
前殿为歇山顶,抬梁式建筑,三开间,其两面山墙为穿斗式,木质梁架外包围砖砌山墙,明间为抬梁式。大殿三开间,为悬山抬梁式,东西厢房也为悬山顶穿斗式。
3.城关老城卢家大院
卢家大院位于盘县城关镇老城区。万寿宫原址对面,大院的山墙的砖规格为280毫米×280毫米厚度为70毫米。卢家院子是贵州地区典型的前店后院四合院的布置方式,整体木构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
图11 西来寺穿斗式木屋
图12 卢家大院建筑结构
图13 卢家大院建筑结构
4.六枝特区折溪乡新兴寺
折溪乡新兴寺一部分建筑由于受火灾影响,大部分已经失去了原有古建筑的风格。
该寺梁为八椽柎,也是在调研过程中唯一见到的寺庙建筑中最高级的梁结构。在六盘水这个区域中的寺庙建筑中都是极少的。
图14 新兴寺内部的抬梁式木构架
图15 新兴寺内部的穿斗式木构架
(二)穿斗式结构
穿斗式木构架,是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两种建筑木构架类型,其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相比于抬梁式木构架,这种穿斗式在用料、造价与工艺上的要求没有抬梁式那么高,所以被广大地区的民众所采用。
在六盘水地区,穿斗式木构架也广泛地运用在民居建筑中。今天所遗留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穿斗式木构架建筑如下。
1.水城县老城杨氏居宅
杨氏居宅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荷城老城内南端,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杨氏住宅建于南北长东西窄的台基上,布局严谨对称,为南方典型四合院。
图16 杨氏宅居前房穿斗式木构架
图17 杨氏宅居仅存的前房与厢房
宅房通为两层,单檐悬山顶穿斗式,屋面盖小青瓦,适于通风防潮。挑檐、枋上局部饰件有浮雕,图案完整清晰。
图18 杨氏宅居厢房柱础
图19 杨氏宅居厢房穿斗式木构架
2.水城县老城罗氏居宅
罗氏居宅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老城中部大街上(今和平路),坐西南向东北,宅建在一南北长东西窄之地皮上。为木结构穿斗式,三层单檐悬山顶,屋面盖小青瓦,由临街面前房、后房、西房及连接前后房之角楼组成。当地人介绍罗氏宅居是当时当地最高、最好的建筑,现在楼房的结构、木材等保存较为完好。
3.六枝特区岩脚镇龚家大院
龚家大院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大院坐南向北,封火墙呈梯形结构。前设铺台更是型同有异,四座铺台均为赤色条石镶就,内设石龛,存放物件,防潮防蛀。
4.一街官井
图20 龚家大院内部结构
一街官井,最早的功能是专供官府人员生活饮水。由于这口井对于当时的官府人员和居民的意义,所以特地在水井之上修建了这座建筑,是为了防范当时的贼人在井里下毒。所以其性质就成了一座防卫性质的建筑。由于最初是官方修建,歇山顶单层,木结构房屋,为贵州传统建筑的经典样式穿斗式。
(三)砖石砌体结构
1.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板梅营盘
板梅营盘建于清朝咸同年间,依山形筑石墙围成不规则形状堡垒屯,利用河流与大山形成的天然关口,化平坦为雄险,整个建筑的结构和布局合理,是六枝特区因地制宜山顶防御性营盘建筑的代表,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整个建筑全部是以石头为建筑材料,内部是一个相对较平坦、开阔的空间,石墙高度为5米,有很好的防御功能,该建筑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建筑造型较精致,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
2.六盘水市盘县普安州城墙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盘县设普安卫后,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始建普安卫城垣,经历清至民国,几经修葺,始成规模。至今尚存部分城垣、北门及门楼等。保存完好的城门拱券用双曲列拱砌成,体现了中国明代及明代以前的建筑工艺。可以看出六盘水地区在明代也受到了黔中地区屯堡文化的影响。因地制宜地形成当地特色。
3.六枝田家大院碉楼
图21 一街官井
图22 板梅营盘
图23 盘县普安州城墙
碉楼是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建筑,建筑本身具有其特殊的民居建筑特点,分布有很强的地域性。其形成与发展是自然及社会环境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它反应了地域居民的传统建筑文化特色。
田家大院碉楼共七层,歇山屋顶,建筑结构为砖石砌体结构,建筑材质以石材为主;内部空间结构材质主要以木材为主。
图24 田家大院碉楼
三、六盘水传统建筑优秀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应用案例
(一)岩脚古镇
岩脚古镇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曾是连接川、滇、黔三省的古驿站,是一座有名的历史古镇,在岩脚当地的建筑文化中可以看到,为了传承有当地特色的建筑文化,岩脚当地政府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造,在改善岩脚镇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旅游古镇的过程中,该镇先后启动了古镇立面改造。岩脚是一个从历史发展过来的历史古镇,有着浓郁的建筑文化,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岩脚的建筑文化显得更加突出特点,建筑外形、建筑高度、建筑结构等方面都与其他地方的建筑有着不同,例如风火墙的高度和外形都具有当地的特点。把这种独有的建筑文化特点应用到现在经济大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建筑中,使岩脚的建筑更加具有特色,也使得当地的建筑文化得到传承,在现在的建筑文化中正是需要我们把具有特色的建筑文化进行传承,需要更多的成功案例来引导更多具有特色的地方来传承当地的建筑文化,保存原始的建筑风格、浓郁的建筑文化特点。为改善岩脚镇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旅游古镇,该镇最近先后启动了古镇立面改造、岩脚一中至新城大道道路改造等一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目前,各项工程稳步推进,进展良好,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27430万元。
(二)郎岱古镇
郎岱镇,从清代乾隆年间建厅以来,一直就是贵州西南地区的商业重镇。由于明清两朝的改土归流和清末民国初战争的影响,从而带来了不同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从郞岱古镇老城区的古建筑可以看出,如古建筑的封火墙就很明显地带有徽派建筑特色。正是这些建筑特色的融合,才造就出了具有郞岱地区的独特建筑特色。在郎岱镇的镇区建筑中,建筑风貌的保持相对于其他的区域是做得比较好的,建筑风貌控制以旧城区的老建筑保护和新区建筑的传承与发展两个方面为主。
图25 岩脚镇现代建筑小品
图26 郎岱镇建筑立面改造
对于镇区旧城区的老建筑保护方面,郎岱镇政府做得比较完整,很大面积地保护了老城区建筑的原有风貌,具有着很好的建筑文化原真性。
由于郞岱历史的原因,使其建筑特色融合了多地区的建筑文化,如徽派建筑中的封火墙,与本地的建筑特色融合,把这两方面的建筑特色,运用到新建建筑中,形成一定的建筑风貌。从郞岱新区新建的建筑中,其建筑外立面的处理并没有运用本地区建筑特色。建筑色彩与建筑原材料的选择也没有根据本地区传统建筑的特色。郞岱新区新建建筑只是简单地运用了风火墙和商业临街建筑的特点。应尊重地域特色文化。
六枝特区郎岱镇政府依托镇域内丰富的自然和文化优势,围绕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打造生态旅游名镇,郎岱小城镇建设项目总投资达9.8亿元,目前,夜郎百草园项目广场基础、道路和建筑主体已完成,正在进行绿化和面层铺设工作;迎祥广场项目包括书院、土司府等在内的建筑主体将于五月底全部完工;木城大道项目雨污管网铺设安装已完成,电力通讯管基本铺设安装完成90%。
(三)鸡场坪乡
鸡场坪彝族乡街道建筑立面改造,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观光产业,充分利用了彝族建筑文化风格。无论是从门窗等构件的形制还是从建筑外部装饰风格来说都很好地利用了彝族传统文化元素装饰;在材料的应用上,把现代建筑材料和传统文化元素和谐地结合在一起。2016年计划投资为1162万元。通过立面改造和环境治理的方式对632户居民进行改造,2016年计划完成投资574万元,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图27 郎岱镇建筑立面改造
图28 鸡场坪乡建筑立面改造
图29 鸡场坪乡建筑立面改造
四、六盘水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应用的案例分析
(一)优点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开始慢慢融入到世界建筑艺术的大环境中,中国的建筑发展也进入到一种多元化的阶段,各种建筑新的结构形式和多种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其发展的空间有了更大的自由发展度,因此需要从当代建筑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并吸收传统建筑中的成分,对传统文化元素提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处可见的建筑立面改造充分地利用了当地的传统建筑文化,有利于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当建筑的整体形式确定以后,为了能够明显地表达一个地方的传统建筑和文化特色,大多数提取当地的一个独有的建筑元素、服饰元素、符号元素等来形成一个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在建筑的装饰上具有鲜明的传统地域建筑文化。
(二)缺点
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提取,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点,如果对文化元素理解不合理,那么整个建筑就变得不那么美观,例如郎岱镇建筑立面改造,虽然提取了当地的传统建筑文化,但是对于原始的建筑文化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外立面墙砖的比例是严重不合理的,现在的砖是240毫米,但是在传统建筑中砖是510毫米,建筑外立面砖比例严重失误就导致整个建筑出现“别扭”,整个建筑群失去了原有传统建筑文化的味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出现千篇一律的建筑文化特色,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建筑文化受到破坏或是受到商业化的影响,传统建筑文化开始失去了原有的建筑意义。
(三)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和应用的成功方法及措施
六盘水市全社会关注本地域特色文化,全市普及全域旅游观念,“三变”政策的提出,让大众参与到城市转型工作,让大众受益于该项保护工作。
高度注重城市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提出资源变资本概念,把宝贵的资源充分利用好,为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
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加强人才培养,形成保护文化资源、保护旅游资源、保护农民积极性、全社会各层面齐努力的局面。
地方和高校及企业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道路。
五、总结
(一)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必须和老百姓创收与增收相结合,切实改善老百姓生活质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地域建筑文化也逐步得到重视并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提炼和应用。但由于贵州是劳务输出型省份,外出年轻劳动力长期离开贵州,本土许多传统建筑文化遗产遭到人为或者非人为的破坏,地域传统建筑因各种原因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如何传承和保护本地域传统建筑文化是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和多学科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说旅游业发展好的地方,传承和保护工作就做得好;旅游业不发达的地方,传统建筑文化就不被重视。在保护和传承地域建筑文化工作中,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保护、传承,将地域传统建筑文化根源化,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旅游带动保护,使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必须和老百姓创收与增收相结合,切实改善老百姓生活质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地域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要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旅游从业者和各层面管理者人才培养相结合
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问题上,重视各层面人才的培养,重视培养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保护与发展结合,传统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结合,让老百姓从保护工作中得到实惠。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工作提出“整体性和原真性”原则,对地域建筑的保护应在建筑形态等原始风貌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注重遗存下来的原生态的历史人文风貌所带来的潜在旅游价值,通过“以地域建筑文化带动旅游,以旅游发展反哺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方式,使六盘水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提出六盘水地域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具体战略,明确重点历史遗迹的保护范围并探讨相关保护方案,使六盘水的经济沿生态文明之路良性发展,以社会整体环境进步和经济发展自觉带动居民保护意识的提高,通过旅游发展来推动当地经济,提高原住居民的生活水平,共同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
(三)改变观念,把六盘水地区传统建筑文化当旅游资源或者旅游资本看待,为跨越式转型发展提供物质载体和基础设施
六盘水有着丰富的传统建筑文化资源,包括传统民族建筑文化资源、屯堡文化传统建筑文化资源。六盘水市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主要有布依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遗传下来的宝贵传统文化资源是绿色经济、旅游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资本,是六盘水市转型跨越式发展的物质载体和基础设施。六盘水市适时提出的让农民身份变股东、让土地入股、让资金入股、让农民分红等改革措施都将对六盘水市的传统建筑文化产生持续影响。
本文初步提出六盘水市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思路及策略,希望能够为六盘水市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鲍川平.浅谈屯堡文化旅游开发[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4:83-84.
[2]陈红.农村高中语文课应重视农耕文化的传承[J]. 快乐阅读,2013:100-101.
[3]高红艳,熊康宁.贵州喀斯特洞穴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29.
[4]郭明,王鹏,叶格等.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旧州屯堡接待中心[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5:50-53.
[5]黄艳,杨虎.基于SWOT分析的六盘水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83-84.
[6]焦飞.2014.解析民国建筑风格在开封的传承与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23.
[7]景琬淇,张谦,王雨萌等.从中国古代建筑看中国传统文化[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115.
[8]孔超.试论黑龙江优秀精神与大学生德育[J].黑龙江史志,2013:290—292.
[9]刘琳.石堂会古村落建筑特征解析[J].建筑,2011:73-74.
[10]梁明珠,王为.生态旅游区原著居民迁移和村落改造的难点与对策——以广东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553-555.
[11]赖铁锋.浅谈现代中式的建筑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07.
[12]卢玫珺,郑智峰,李红光等.从典型案例影射的中原地区碉楼类民居的抗震价值[J].安徽农业科学,2012:4685-4686.
[13]李万军.特色小城镇建设样本——看六枝特区岩脚古镇精彩蝶变[J].当代贵州,2014:46-47.
[14]李中杨,郑威.钟山区烟花爆竹零售经营规划布点及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5:9.
[15]乔迅翔.试论穿斗架研究趋向[J].华中建筑,2014:168-171.
[16]谭善梅.深化改革,加快打造桂林旅游升级版[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5:32-35.
[17]吴东俊.发现梭嘎长角苗[J].民族论坛,2011:28-31.
[18]王家和.新中式建筑对新闽南式建筑的启示[J].建材与装饰,2014:4-5.
[19]王莉,吴凡.鄂西大水井古建筑群考察报告[J].华中建筑,2004:97-99.
[20]吴伟,唐潇.波特兰市历史风貌区的导则控制模式初探[J].山西建筑,2011:3-5.
[21]汪兴毅,管欣.徽州古民宅木构架类型及柱的营造[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08:38-41.
[22]吴媛,王君霞,张瑾等.试论古建筑木构架类型在历史演进中的关系[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5:140-141.
[23]肖永凤.浅析六盘水地名的文化意蕴[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13-16.
[24]颜建华.贵州史前文化略论[J].贵州大学学报,2013:43-48.
[25]佚名.抢抓改革发展新机遇谋划治水兴水新篇章——河南省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工作取得新成效[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19.
[26]张丹,毕迎春.传统木构架建筑的历史渊源[J].山西建筑,2010:30-32.
[27]张军,殷青.建筑趋同性与现代地域风格的再思索[J].低温建筑技术,2007:33—34.
[28]周璐璐.浅析旅游文化的内涵、传承与发展对策[J].大观,2015:60.
[29]赵闻.树根上的村庄[J].当代贵州,2013:63.
G122
A
高倩(1994-),女,贵州省黔南州福泉人,六盘水师范学院艺术系2013级风景园林学生。
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4109770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