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博官窑瓷器原宫廷修复与现今修复技术对比研究

2017-04-14陈晓亮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3期
关键词:南京博物院官窑宫廷

陈晓亮

(南京博物院,江苏 南京 210016)

南博官窑瓷器原宫廷修复与现今修复技术对比研究

陈晓亮

(南京博物院,江苏 南京 210016)

本文介绍南京博物院藏原宫廷官窑瓷器修复技术和当今修复技术的工艺流程,通过典型器物对比研究,揭示了其不同的优劣。

南京博物院;宫廷官窑瓷器;修复

瓷器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国人喜爱瓷器之风由来已久,不仅百姓普遍使用,就连历朝至高无上的帝王也十分青睐瓷器。自唐代以来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就出现,专为宫廷烧制贡品瓷器,唐代皮日休赞到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到宋代为宫廷烧造御用品的窑增加到五座,“汝、官、哥、定、钧”合称五大名窑。北宋末年,在都城汴京设置了专为宫廷烧造御用品的官窑,改变了以往选用民窑上品进贡的惯例,自此瓷器生产出现了“官窑”和“民窑”之分。元代的枢密院是为宫廷烧造官窑瓷器。明代亦设立御器厂于景德镇珠山,为皇室烧造官窑名品。清代沿袭明制,改御器厂为御窑厂,并委托地方官吏督造监, 开始清代官窑器的生产。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33年的中央国立博物院,藏品来源中有古物陈列所奉天、热河两大行宫文物(古物陈列所是1914年成立的我国第一家以皇家藏品为主的博物馆,是接受、保管、陈列清宫文物的机构)。其中宫廷官窑瓷器达十几万件,数量仅次于北京故宫而位列全国第二。这批官窑宫廷瓷器中发现有若干件当时清代宫廷修复过的破碎瓷器,这为我们研究原宫廷修复瓷器的各种技术和方法,提高当今瓷器修复技术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和帮助。

官窑瓷器的修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使它传承下去,达到永续利用。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许多丰富的科学文明和艺术文明,保存着大量具有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的文物,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的结晶。由于年代久远,随着时间的推移,都经受着不同程度的损害,只有对这些破碎的瓷器进行修复,才能长期保存下去,使我们当今由于技术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无法一次性认识的文物,有待后人研究。对瓷器的修复应遵循最小干预性、可逆性、可识别性和修旧如旧等原则。这些要求是根据文物修复工作中的指导原则所决定,首先文物本身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能再生,它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一旦被破坏其损失无法挽回,同时文物及信息是不可替代。为了遵循这些修复原则,我们首先要了解原宫廷瓷器修复技术。

瓷器的锔补技术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其形成最初仅为单纯的民间补瓷技巧,原是手工修理者游走于城镇乡村,而后不断传承壮大进而逐渐为宫廷官窑瓷器修复所用。基本方法,锔瓷工具大体为锔瓷金刚钻,分为三个部分:钻头、钻杆、钻柄。核心在于钻头上的天然金刚石,金刚钻有关锔瓷钻还有一句极为出名的歇后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其中表明了金刚钻在锔瓷作业中的重要地位。锔瓷钻的主要任务是在有待锔补的瓷器上钻出小孔,也是最为考验锔瓷艺人技术功力的。锔瓷钻眼打孔是有原则的,此原则标准为钻孔不可钻透、钻到器物壁厚的2/3为佳。

锔钉:锔钉旧时也叫锔子。是用于连接残瓷的形状似菱形或柳叶形两脚回勾金属钉,类似订书钉形状的,锔钉多为锔瓷艺人自制,无固定标准,是保证其锔合连接两片碎瓷片时的牢固力。锔钉的大小形式需要根据所要锔补的器物大小而定。

锔瓷的其他的辅助工具。锔瓷工具中大致包括“锤子、剪刀、钳子、镊子、金刚锥、弧勾刀,锉刀等”。并且具体数量也是因人而异的。

锔瓷的流程为清洗除尘、拼碴对缝、粘合器物(虫胶、面筋、糯米胶等为粘合剂)、捆绳扎紧、定点画位、凿窝钻眼、最后上锔钉并用锉刀进行修磨。

锔补的修复方法目前逐步减少和消失。其原因有三:①破坏了原完好部位的釉面及本体。②影响美观。③修复中钻眼技术高,稍有不慎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总之没能达到文物保护的最小干预的修复原则。

铅锡注补法,民间修复中少见。即对瓷器有缺损的部位翻出模具,浇注铅锡材料,使其与原缺损处吻合。此种瓷器修复方法已淘汰而很少使用。

其原因为:①修复后外观粗糙,影响美观。②可逆性修复原则执行困难。

目前南京博物院的官窑瓷器修复采用的方法达到了最小干预的原则,保留了瓷器的原有信息,并符合可逆、可识别及美观的要求,使用方法达到目前国内外先进要求。材料使用完全符合可逆、无害的要求。其具体修复方法为建立修复档案,制定修复方案。在修复过程中的具体程序为拆解、清洗、粘接、补配、打磨、作色、彩绘,仿釉、做旧。对破损的官窑瓷器进行修复后,使其完美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这样既很好地保护了文物,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发挥了其社会教育功能。

以修复清代乾隆青花赏瓶为例,现将该赏瓶的修复过程及其修复要点讲述如下:以“料分五色”,精美绝伦著称的清代青花瓷,胎质精良,料色幽靓,画面妙趣天成,是历代青花瓷之佼佼者。青花瓷不仅成为清代、近代青花瓷生产的典范,对现代青花造型、绘制,也产生深远影响。青花是以钴蓝为原料的釉下彩,发色沉着柔和,呈色稳定,绘制成的画面清新素雅,所以它一经出现,便迅速成为瓷器的主要装饰手法。青花出现于唐代,发展于元代,成熟于明清。青花艺人成功地吸收水墨画焦、重、浓、淡、清“墨分五色”的技艺,创造出“料分五色”的绘画技巧。用一种青花料,就可以描绘出景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富有立体感。各种色阶的青花颜色,层次分明,突破了传统的平涂分水的单调,青花料色呈现出五彩鲜艳绚丽明媚。

一、拆解

该器物拿来时用麻纸在碎裂处简单粘接,应是古人防止碎片丢失做的简单处理。用蒸馏水浸泡一小时后碎片开裂。

二、清洗

用84消毒液将碎片浸泡两小时,用蒸馏水多次浸泡清洗碎片,将84消毒液完全清洗干净,然后将碎片放入烘干箱中烘干,待瓷片完全干燥后,准备粘接。

三、粘接

我们目前粘接瓷器大多用进口495胶粘接,这种胶的优点是无色透明,固化速度适中,干燥后粘接强度大,有可逆性,方便拆解。

根据碎片的形状、颜色、纹饰,确定其所在位置,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保证每一片碎片平整,待准确无误后点胶粘接。待胶干后,将多余胶质刮净,就可以补配了。

四、补配

采用合成材料作为瓷胎的补缺材料,从而使补缺的瓷胎与原件接近。

五、打磨

先用80#砂纸打磨,再用120#砂纸细磨,完全打磨平整后就进行作色。

六、作色

修复部位的颜色与原器物需要进行作色处理。调配好的颜色要做到与原物一致,修复面积越小越好,不过多遮盖原物,将缝隙与缺失部位遮盖好后,就可以绘画缺失的图案了。

七、彩绘

根据原物的画意,画出与原器物画面相一致的青花图案,清晰地描绘出青花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青花纹饰,使其融入原画面。

八、仿釉

做出仿釉材料涂出与原器物相接近的釉面,釉面厚度要到位,这样青花图案才能被压下去,使青花的图案有釉下彩的感觉。

九、作旧

做旧一般采用消光剂做旧,修复后的器物造型饱满庄重,最终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官窑瓷器的修复是文物修复界难度大、要求高的一门技术,每道工序都很重要,环环相扣,对修复技术人员还要求掌握历史、物理、化学、美术等多方面知识。将这门技术发扬光大,还需要文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突破传统的陋习,以科学的方法来探索,加强技术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1]徐湖平主编.南京博物院七十年院史:奋进之路[M].南京:南京博物院,1933-2003.

[2]徐湖平主编.清宫瓷器南京博物院珍藏系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高飞.浅谈古陶瓷锔补工艺[J].紫禁城,2008.

[4]陈馨.锔钉补瓷记述之中外比较[J].文博,2008.

X532

A

陈晓亮(1961-),男,汉族,江苏省南京市,大学,馆员,研究方向:瓷器、玉器、文物修复,南京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

猜你喜欢

南京博物院官窑宫廷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隽逸书艺 绝妙好辞
——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对联展
明代宫廷队舞考论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歲朝图 帝王宫廷篇
南京博物院
西夏官窑瓷器
夕为“皇室宫廷饮” 今入寻常百姓家
此“官窑”非彼官窑
宫廷古法白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