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体验为基础的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7-04-14陈建军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就业质量摆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和重视。开展以职业体验为基础的就业指导服务,贯穿整个学生阶段,将企业引入就业指导中,在学院活动中积极开展以模拟职业活动为基础的职业体验第二课堂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就业有重要帮助作用。
【关键词】求职 职业体验 就业指导
一、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普遍困惑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从20世纪末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摆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目前的求职过程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设计的就业门槛越来越高,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苛刻的挑选。这时,就业准备就成为大学生就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人才需求在对接上已出现严重偏差。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抱怨优秀毕业生难觅、招聘到岗的大学毕业生不好用、职场新人适应力差。
因此,要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准备问题,科学的方法是以社会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围绕入职一年内职场新人应必备的职业素质进行调查,提出相应措施,改善大学生就业准备现状。
二、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就业准备度在年级上呈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新进入校园,满怀憧憬,充满朝气和斗志,乐于尝试和接受各种新生事物,学习状态较好,大三和大四学生则面临着就业准备状态提升的问题。第二,在性别方面,大学生就业准备度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积极性明显高于女生。这折射出女生在展现自我、树立目标等方面较男生更为缺乏自信心,从而影响到她们的就业准备程度。第三,大学生实际就业核心力提升上存在问题。高校只是将就业指导的焦点放在就业率上,那么指导方向就会有偏差。仅注重追求求职技巧和策略方面的准备,结果只能是大多数学生成为 “求职面霸”。
從大局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不能只推动就业数量的提高,更要推动就业质量的提升和就业结构的优化。
三、以职业体验为基础的就业指导模式
要解决以上问题,要求必须将就业指导服务重心下移,提前到低年级进行,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自我探索和能够提供个性化地职业角色体验,帮助学生找准定位,规划发展,提前进行求职储备。我院开始探索构建“1+3”模式服务大学生就业,从低年级开始以团队为基础的职业体验活动,分为校企合作为基础的户外职业体验、模拟职场环境的院内小组、团体工作坊。高校的就业指导要具备为学生提供有效信息和个性化指导的能力,如对市场就业环境和一些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并具有心理咨询分析能力,能为学生提供个别职业咨询服务。
校企合作方式分为两大类,一是建立覆盖各年级的职业规划讲座,二是企业实地参观、了解、进行实践。学院建立职业规划导航系列讲座,从大一覆盖到大四,邀请校外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系列讲座。
学院和高新区软件园密切合作,整合园区提供的资源,利用园区企业开放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园区企业,和企业HR面对面交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未来职场。
第二类的职业体验活动,则是在课堂、班级、学院内开展团队工作坊式地模拟职业实践活动。
第一阶段,在职业规划课上,对学生进行系统地职业规划测评,督促学生在探索自我的同时形成自己的职业预期,并且利用课堂资源给予尝试,促使学生自己行动起来,加强职业规划意识的建立和重要性认知。
第二阶段,是在班级内根据职业规划测评,并且结合各同学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建若干小团队,以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任务为考核依据,同时允许同学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不同的组,这样打破传统以宿舍为单位的团体学习,增进班级同学间的了解。
第三阶段,以院学生会、社团为依托,建立学生科技社团工作室,部分工作室采取模拟企业运作方式,建立工作室学习规则,项目完成分阶段,分配到人,完全企业化方式进行。同时由于采取推荐加自由组合的模式,这一期间对学生团队不在管理而是采取辅助的办法,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支撑。
第四阶段,则是在第二课堂中增加模拟企业运营的实践环节,探索开展适合学生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包括课外科技活动申报、展示、课外科技竞赛类活动,目前我院还在进一步探索建立覆盖面更大地辅助职业规划活动。
四、以职业体验为基础的就业指导模式的成效与瓶颈
《西南石油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5)》调查反映,我院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最高,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在全校各院系中位列第二,学生的就业收入在全校各学院中位列第五。也涌现诸多参加国际竞赛获奖的学生,学生的签约质量也越来越高,很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和985高校同专业求职者竞争中胜出。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开展这些活动对学生求职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是,我院学生特殊群体较多,面临实际困难较多,活动开展的覆盖面不能做到绝对,成效检验度不充足。
二是,需要辅导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发现和引导学生,并且要求辅导员具备较强的这方面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三是,对于学生团队在专业学习、自主创业等方面提出的学习需求,辅导员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亟待学院提供智力、硬件等方面的支持,否则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存在不足,学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活动无法开展。
这些都是制约这种就业指导模式推进的因素,需要辅导员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知识储备,院系、学校要能形成团队加强指导和交流,形成既有个性又有普遍性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建军,基层党组织和学生党员在高校学生学习型团队建
设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报业,2013(6)
[2]郝建山,张孟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主体自我
教育生态系统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1,(1):47-48
本论文是西南石油大学辅导员科研基金项目(2016RW0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