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
2017-04-14王德强
王德强
[摘要]本文通过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具体了解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包括工作性质、工作类别、工资待遇和二次择业等内容,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改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状況提供数据服务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工作 专业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06-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社会,社会工作已成为专业化解决困难的手段。它在解决社会成员的困难、维持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在西方社会存在已有一百年的时间。而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却相当缓慢。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社会工作作为处理社会问题的一种专业方法理应受到社会的重视,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事实却是高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会同样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而真正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学生却为数不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脱节。本研究主要针对吉林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展开调查,试图了解社会工作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意愿,为高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社工提供意见和建议。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运用了网络问卷和电话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24份,其中有效问卷414份,有效回收率82.8%,电话访谈30人,回答率90%。本次调查主要涉及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工作类别、实际工资与期望工资、专业就业吻合度、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看法及二次择业状况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一)就业岗位缺乏,专业吻合度低
根据调查,目前从事职业与大学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的学生人数仅占19.3%,“基本对口”的占8.9%,“有点关联”的占18.7%,而“不对口”的占53.1%。这说明从事专业社工的学生很少,不少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吻合度低,社会认可度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工作就业岗位较少。目前很多单位和企业实际需要社会工作人才,却没有意识到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因而也就没有设置相应的岗位。二是社会工作薪酬待遇较低。社工人才需求最多的是社会服务机构,而这类机构受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人群的限制,大多都待遇不高。三是社会认可度低。一方面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无论是单位领导还是普通社会成员都将社会工作者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人才;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专业教育与岗位实际需求不一致性,导致很多专业学生不能够胜任社会工作。
(二)发展前景不高,职业期望度低
从对职业发展前景来看,在所有毕业生当中认为专业发展前景严峻的占52.1%,其中从事专业社工的学生占61.3%,与之相对的在所有对职业发展前景看好的毕业生中,从事专业社工的学生只占不到4%的比例(见表1),可见社工的发展前景不为很多学生所看好,尤其是从事专业社工的学生。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从事其他行业的学生对职业发展前景较社工专业要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也是专业学生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毕业生工资较低,专业岗位缺乏吸引力
工资作为从业人员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在职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刚毕业学生来说更是其主要的生活来源。工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幸福感指数。调查显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普遍工资较低。从期望薪酬与实际薪酬的对比来看,期望薪酬低于5000元的占54.7%,实际薪酬低于5000元的占88.7%,一方面反映出专业学生薪酬期望值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受专业限制即使从事其他行业工资待遇依然不高。但是从专业就业与非专业就业的对比来看,非专业就业的学生工资超过5000元的占该类别的21%,而专业就业的学生只有8.6%,这也反映出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岗位工资水平较低的客观状况,由此也影响了学生在社工岗位就业的积极性。
(四)一次就业专业比例不断提高,二次择业非专业化程度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一次就业选择专业岗位的比例逐年增加,2005年以前专业领域就业的学生仅仅达到30%多,工作平均时间不足2年就选择其他专业领域就业;2005年到2010选择专业领域就业的学生达到了42.7%,平均在职时间也翻了一倍,达到了2.4年;2010年以后的毕业生选择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就业的一直保持在60%以上,持续工作的时间也提高到了3.8年(见表3)。出现上述情况首先是由于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宣传工作的展开,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度在不断提升,从而提升了社会工作在专业领域的就业率;其次则是由于国家经济社会转型期诸多社会问题的呈现,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从而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最后则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化水平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限制了学生跨专业就业的机会,使得学生不得不依赖所学专业选择职业。但是从二次就业的状况来看,学生再次就业选择非专业就业的情况一直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无法适应相应岗位的需求,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学生自身对专业岗位的认可度比较低。在电话访谈中,很多学生明确的表示如果有机会一定不会优先选择社会工作专业。
三、相关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要提高政策的贯彻度
国家人社部2006年就颁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对社会工作者的从业资格和执业水平等作了相应的规定。但受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的限制,很多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的从业人员既非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也没有获得社会工作师(助理)职业证书。因此政府有责任改变这一现象。各地方政府应该依据《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来招聘和使用社会工作人才,给予社会工作从业者一定的行业保护措施,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社会工作职业者可以直接给予助理社工师资格或者降低资格考试的要求。对于非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从事社工职业,不仅要参加社会工作资格考试,而且要有社会工作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培训,同时可以参照其他实务操作类的岗位要求参加一定学时的实务工作。
(二)提高专业的社会认可度
专业的发展基于社会的需求,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则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前提和基礎。受我国计划经济和“单位制”的影响,政府和单位一直在包办职工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失去了用武之地,社会工作专业成为可有可无的边缘学科,社会成员对社会工作缺乏认可,或者根本不知道社会工作为何物。因此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是当下我国应该主抓的任务之一。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和高校三方共同努力,加强宣传力度,突出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需求性和服务水平的专业化,扩大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政府应从资金和政策方面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和专业就业岗位的设立;社会服务机构要树立责任意识,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提升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高校要发挥人才优势,多方位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宣传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服务,同时向相关企业推荐优秀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高社会工作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相关企业和社会机构为社会工作提供必要的就业岗位和岗位对应的薪资待遇。从社区和共青团、妇联等社会服务类机构入手,明确相关岗位的从业资格,制定“一社区,一社工”等相关规定。针对企业设立社会工作相关岗位指导意见,或者从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照顾性政策,不断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
(三)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视程度和倾斜力度,不断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引进高层次的社工人才,建立高水平的实习基地。改革当前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职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岗位技能为指向,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职业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学校可以与企业和社会服务机构联合,开展社工人才订单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专职人员对学生开展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并签订相关劳动合同,实现人才的定向就业。另一方面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人生观,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灌输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提升学生的就业成功率。最后,学校应充分利用相关资源,按照行业、岗位、地区等标准合理组织和安排专场招聘会,人才供需洽谈会等,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四)要转变传统就业模式,挖掘社会工作就业的新思路
首先,可以利用国家扶持政策,运用专业知识开办社会服务机构,变就业为创业。既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又可以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可以与政府福利事业建立关系,“将中国的民政与劳动保障改造为社会工作”。再次,可以将社会工作与其他行业相结合,多方位开发社工的工作岗位,提升社会工作就业的适应性和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边燕杰.高校与社会服务部门合作共建“实务导向”型社会工作教育[C].陕西省社会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
[2]谢启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就业的调查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
[3]黄健园.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资讯,2014(04).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