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球高水平女单选手“先加力”的统计与分析
2017-04-14屈子圆屈子路
屈子圆,屈子路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国乒乓球高水平女单选手“先加力”的统计与分析
屈子圆,屈子路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加力与先加力是乒乓球乓球比赛中技战术变化的重要体现,目前对于乒乓球技战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接抢段、发抢段、相持段等三段式相关指标上,尚未发现先加力的系统研究。应用北京体育大学蒋家珍博士研究的《乒乓球比赛数字编码技术与技战术统计分析系统》,对李晓霞、丁宁、刘诗雯在近三年中共30场比赛进行录像观察分析,在所获得的135470项有关击球站位、击球技术、击球落点、击球效果、击球线路等技术数据的基础上,从先加力的角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刘诗雯最擅长率先加力,打法最为积极主动,不但先加力的比率最高,而且得分效果也颇佳。李晓霞的正手先加力效果最好,更擅长于在相持中后发制人;而丁宁先加力的比率较低,但相持能力较强,是主要得分手段。刘诗雯的打法最为积极主动、灵活多变、先发制人,李晓霞与丁宁均属于后发制人型,其中李晓霞的变化最少,李晓霞的优势在于力量、相持能力强,正手加力攻优势明显。
乒乓球技战术;女子单打;先加力
乒乓球运动打法丰富、战术多变。对运动员在比赛的技战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发现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运用的优缺点,为日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也有利于运动员全面了解对手的技战术,为今后的比赛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对技战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监测乒乓球技术的发展趋势,把握乒乓球技术最前沿进展。因此,对运动员的技战术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李晓霞、丁宁、刘诗雯是现阶段中的女子乒乓球的代表性人物,在刚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本研究通过研究近三年重要国际比赛的录像对丁宁、刘诗雯、李晓霞的技战术以三段指标评估法为基础进行研究,力求发掘出一些具有价值的信息,为丁宁、刘诗雯、李晓霞以及其他优秀女选手的竞赛训练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刘诗雯、丁宁、李晓霞的技战术。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家图书馆、体育总局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等馆藏中关于乒乓球及统计方面相关的图书,以及全国体育期刊近十年有关学者研究乒乓球项目方面的资料,对有关科研论文加以阅读、整理、归纳、比较分析;为本文研究乒乓球女子单打技术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1.2.2 录像观察法 对最近两年的世界锦标赛、各类国际公开赛的多场比赛(每名选手至少10场),采用数字编码技术进行录像观察与分析。
1.2.3 数理统计法 本文运用蒋家珍、钟秉枢等研发的《乒乓球比赛技战术分析系统》、EXCEL软件和SPSS16.0软件包对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T检验,最后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1.3 本研究中的一些主要定义与计算方法
1.3.1 概念界定
先加力,指的是比赛的一方率先加力,以达到得分或取得主动的目的。
1.3.2 主要计算方法
先加力比率=一场或多场比赛中某选手先加力次数/该选手的击球总回合数。得失分回合,指的是在某一回合中某名选手最终得分还是失分,如果得分,就称作她的得分回合,反之,则为失分回合。通过得分回合与先加力的关系研究,能分析先加力是否有利于该选手得分,包括直接得分与间接得分。
回合得分率=所有回合的得分总数/总回合数
回合失分率=所有回合的失分总数/总回合数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先加力单因素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李晓霞,刘诗雯和丁宁在比赛过程中,首先加力占总回合的比率分别为32.40%、40.15%和29.60%。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刘诗雯在击球过程中加力比率更高,而丁宁的比率较少。这说明,刘诗雯在比赛中通常先发制人,一有适当机会就会加力进攻,而丁宁的相持能力比较强,擅于后发制人,因为先发力的比率明显低于刘诗雯(29.60%:40.15%)
表1 各选手先加力的应用比率
2.2 先加力的双因素分析
2.2.1 先加力与得失分之间的关系分析
表2 各选手先加力与得失分的交叉比率
通过表2中发现,李晓霞,刘诗雯和丁宁三个人在先加力的情况下,得分率分别为57.89%、57.28%和57.70%;总体上讲,10名选手平均得分率为55.81%,说明大多数运动员在先加力的情况下,得分率超过一半,说明了在比赛过程中,进攻是最重要的武器,只有主动进攻,才能抢先控制局面,进而得分;其次,观察这三个人会发现,三人的得分率都较高,超过了平均值,说明了在比赛中三人积极主动,能够抢先上手加力,进而可以得分。
需要强调的是,刘诗雯的先加力比率明显高于李晓霞与丁宁,即在回合数相同的情况下,刘诗雯先加力的比率明显高于李晓霞与丁宁,但其先加力的得分几率却基本与后二者持平,这说明刘诗雯的抢攻能力相对更强。
2.2.2 先加力与加力阶段的关系分析
表3 各选手先加力、加力阶段的交叉比率
由表3可知李晓霞、刘诗雯、丁宁接发球拍(第二拍)先加力使用率为6.81%、15.7%和13.3%;第三拍使用率为37.5%、47.3%和44.6%;第四拍为21.1%、17.6%和17.0%;第五拍为14.2%、9.8%和7.6%;第六拍为8.7%、3.5%和5.0%;第七拍为4.3%、2.3%和5.0%;八至二十七拍为7.4%、3.7%和7.6%。数据表明,三名选手均在第三拍(即抢发阶段)先加力的比率最高。其中刘诗雯不论在发抢还是接抢阶段她的先加力比率都是三人中最高的。结合观察录像会看到刘诗雯相持能力较弱,所以她更注重在接抢与发抢阶段就抢先加力。而李晓霞在相持阶段先加力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两人,说明她更重视相持阶段的发力。
从第二拍(接发球)先发力的比率来分析,李晓霞的6.8%明显低于刘诗雯的15.7%与丁宁的13.3%,这说明李晓霞在接发球中采用以稳为主的策略,不会轻易加力;即使是发抢阶段(第三拍),李晓霞的先发力比率也明显低于刘诗雯与丁宁(37.5%:47.3%:44.6%),而进入相持阶段后,李晓霞先发力的比率明显高于刘诗雯与丁宁。这充分说明,李晓霞的相持能力更强,她在发抢与接发阶段采用相对稳妥的战术,不会冒然进攻,而是尽可能将比赛拖入相持阶段,在相持中把握机会发力,发挥自己相持能力强的优点。而刘诗雯在发抢与接发阶段先加力的比率均为三人中最高,这说明刘诗雯擅于先发制人,而由于其相持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她更倾向于在发抢与接抢阶段解决问题,以避免在相持中陷入被动。
需要强调的时,从先上手的分析中可知,李晓霞属于发抢型,即更多地在发抢阶段先上手,但先加力的分析中可知,李晓霞在发抢阶段的先加力比率也明显低于刘诗雯与丁宁,这说明李晓霞虽然在发抢中倾向于先上手,但仍然以稳为主,不会轻易加力,而重视在相持中寻找机会。
2.2.3 先加力与击球位之间的关系分析
表4 各选手先加力、击球位的交叉比率
从表4可得出李晓霞、刘诗雯、丁宁三人均在近台中区先加力的比率最高,分别为46.75%、39.11%、44.13,其中李晓霞的比率最高,而刘诗雯的比率最低;三人先加力比率第二高的区域为反手区,即李晓霞、刘诗雯的近台左区,丁宁的近台右区,其中刘诗雯的反手区先加力的比率最高,达33.02%,这说明刘诗雯最注重侧身抢攻及反手进攻,这与她先发制人、抢先上手与加力的风格是相吻合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李晓霞的台内中区球有8.05%的先加力比率,明显高于刘诗雯与丁宁的4.22%与2.61%。
总体上讲,李晓霞更倾向在中区先加力,丁宁更注重在两侧先加力,而刘诗雯在左中右先加力的比率与李晓霞丁宁相比更为均衡。
2.3 先加力的三因素分析
2.3.1 先加力与加力阶段及得失分之间的关系分析
从表5会发现,先加力得失分汇总数据,李晓霞、刘诗雯和丁宁得失分分别为157和128,210和144,140和104;李晓霞、刘诗雯和丁宁三人在第二拍得分率分别为54.55%、46.81%和48.57%,第三拍为56.36%、60.71%和59.76%,第四拍为51.67%、59.02%和51.11%,第五拍为51.52%、66.67%和54.17%,第六拍为60.87%、60.00%和68.75%,第七拍为62.50%、37.50%和68.75%,八到二十七拍为52.38%、72.00%和65.52%。通过数据进行分析:李晓霞、刘诗雯和丁宁三人的得分率都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其他人的数据基本上也是如此,充分说明了在乒乓球比赛过程中,先加力、不断地提高球的质量、球的速度、不断地进攻才能得分,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
表5 各选手先加力、加力阶段与得失分的交叉比率
在第二拍(接抢)的得分率上,三个人中李晓霞的得分率最高(54.55%),刘诗雯为44.78,刘诗雯为50.98%,李晓霞明显高于后二者。这要结合三人第二拍的先加力比率来说明问题:在接抢阶段,李晓霞的先加力比率明显低于后二者,而刘诗雯的先加力比率最高,正因为李晓霞在接抢阶段采用以稳为主的策略,轻易不加力,只有在机会较好的情况下才加力,所以其加力效果非常好,而刘诗雯为了避免将比赛拖入相持阶段,所以在接抢阶段就倾向于率先加力,这就使其在很多比较难加力的情况下仍然勉强加力进攻,所以她在接抢阶段先加力的总体效果最差,也是情理之中的。
从第三拍(发抢阶段)来看,三人的先加力的效果比较接近,得分率分别为57.85、58.71、59.41,李晓霞的得分率最低,而刘诗雯和丁宁的得分率较高,但差距不大。这种情况同样经结合他们在第三拍的先加力比率来分析:李晓霞在发抢中先加力的比率最低,其效果却是最差,而刘诗雯在第三拍先加力的比率最高,但得分效果却最好,这充分说明刘诗雯擅于发球抢攻,发抢阶段具有明显优势,而李晓霞在发抢阶段相对于后二者处于劣势。
由第四、五、六、七、八到二十七拍的数据可知,刘诗雯在相持阶段先加力的效果也明显高于李晓霞、丁宁,而从先加率比率的统计中可知,刘诗雯总体先加力的比率明显高于李晓霞与丁宁,这说明,刘诗雯不仅倾先于先加力,而且先加力的效果也相当好,除了接抢阶段得分率不如李晓霞之外,发抢与相持阶段先加力的得分率均高于李晓霞与刘诗雯。当然,这种现象并不能证明刘诗雯的相持能力高于李晓霞与丁宁,这只能证明刘诗雯在相持阶段先加力的情况下得分率偏高。
2.3.2 先加力与击球位及得失分之间的关系分析
从表6可看出,在三人的正手区(李晓霞刘诗雯的近台右区与丁宁的近台左区),李晓霞刘诗雯丁宁的得分比率分别为75.56%、49.32%、56.58%,这说明李晓霞的正手攻能力最强,充分显示了她的男子化打法特征,而刘诗雯的正手攻能力最弱,在正手区先加力的得分率仅为49.32%。
而在近台中区,三人先加力的得分率高度一致:56.29%、56.89%、55.03%,说明她们三人在中区球的先加力效果相对较为均衡。
表6 各选手先加力、击球位与得失分的交叉比率
在反手区(李晓霞刘诗雯的近台左区,丁宁的台右区),李晓霞刘诗雯丁宁的得分率分别为58.02%、65.96%、60.50%,刘诗雯的得分效果明显高于李晓霞与丁宁,这与前面所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即刘诗雯不仅擅于在反手区先加力,而且加力效果也最好,充分说明刘诗雯的侧身攻与反手攻能力最强。
3 结论
3.1 李晓霞、刘诗雯、丁宁先加力占总回合的比率分别为32.40%、40.15%和29.60%,刘诗雯先加力比率最高,在比赛中最倾向于率先加力、争得主动;丁宁先加率比率最低,擅长打相持球。
3.2 李晓霞、刘诗雯、丁宁先加力得分率分别为57.89%、57.28%和57.70%,刘诗雯在先加力比率明显高于李晓霞与丁宁的前提下,其得分率仍然与后二者持平,充分说明刘诗雯先加力的能力最强、效果最好。
3.3 三人均先加力的时机均能第三拍(发抢段)为主,其中刘诗雯在发抢与接抢阶段的先加力比率均为最高,李晓霞在发抢与接抢阶段先加力比率均明显低于刘诗雯与丁宁。
3.4 三人先加力的击球位均能近台中区与反手区为主,其中刘诗雯反手区先加力的比率明显高于李晓霞与丁宁。
3.5 在得分效果的阶段性分析中,刘诗雯只有接抢阶段先加力的得分效果不如李晓霞,其他阶段不仅先加力比率最高,其得分效果也最好。
3.6 在得分效果的区域性分析中,李晓霞在近台右区的先加力效果最好,得分率高达75.56%,而刘诗雯的(反手位)近台左区球得分效果明显高于李晓霞与丁宁。
3.7 总体上讲,刘诗雯擅长率先加力,打法最为积极主动,李晓霞与丁宁相持能力强,更擅长于在相持中后发制人;李晓霞的正手攻能力最强,而刘诗雯的反手位先加力效果最佳。
[1] 彭博.世界优秀乒乓球女子双打运动员技战术特征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2] 闫利娟.对李晓霞、郭跃在训练与比赛中运用进攻性技战术状况的跟踪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3] 赵凯.郭跃弧圈结合快攻打法的技战术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10
[4] 王永龙.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直板横打技术运用及发展趋势的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0
[5] 胡婷婷.2009-2012年我国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丁宁技战术的特征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3
[6] 蒋津君,于秋生,张艳亮,贡永强.第51届世乒赛女单冠亚军丁宁、李晓霞的技战术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
[7] 王依依.2011直通鹿特丹乒乓球半决赛李晓霞VS刘诗雯技战术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2
[8] 田文娟.乒乓球运动员李晓霞的技战术特征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5
[9] 闫梦雪.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丁宁发球技战术特点分析[J].运动,2015
[10] 尹华根,刘向东.53届世乒赛女单决赛刘诗雯与丁宁技战术对比分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
[11] 朱艳.对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丁宁、李晓霞的技战术对比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
[12] 陈娟.对中国女子乒乓球后起之秀丁宁的技战术分析[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3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ng Heavy Spins of Chinese High Level Table Tennis Women's Single Players
QU Zi-yuan,QU Zi-lu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2.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China)
Heavy spins and initiating heavy spins are the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tactical and tactical changes in table tennis. Presently, the study of table tennis technique mainly focuses on serve-then-aggress part, receive-then-aggress, rally part and other three-stage related indicators, and there is no systematic research on initiating heavy spins. According to the Digital Coding Technology and Technical-Tactics Statistics and Analyze System researched by Dr. Jiang Jiazhen, this paper observes and analyzes 30 competitions of Li Xiaoxia, Ding Ning and Liu Shiwen in nearly 3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ting heavy spins,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135470 technical data obtained of the stances, skills, falling spots, ball rout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Liu Shiwen is good at initiating heavy spins, and she is the most active one among the three. She enjoys the highest rate of initiating heavy spins and pretty good scoring results. Li Xiaoxia is skilled in initiating forehand heavy spins, and she is good at gaining mastery by striking only after the opponents have struck when at a stalemate. Ding Ning has a relative low rate of initiating heavy spins, but her main scoring means is the stalemate capability. Liu Shiwen is the most proactive, flexible and preemptive one, while Li Xiaoxia and Dingning are more likely to gain advantage through defense. Li's style changes least, and her advantages are her strength, stalemate capability and initiating forehand heavy spins.
table tennis technique and tactics; women's singles; initiating heavy spins
2017-01-28
屈子圆(1982-),女,河南人,硕士 ,讲师
G
A
1007-323X(2017)02-0121-04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