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思考与策略

2017-04-13广州市番禺区新桥小学霍子聪

师道(教研) 2017年9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词汇

文/广州市番禺区新桥小学 霍子聪

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思考与策略

文/广州市番禺区新桥小学 霍子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什么”作出了明确的阐述。而其中出现最多的一个核心关键词组是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症结与突破口了。

“语言文字运用”指的是把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和实际的运用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学习到的知识来加强自己在平时的写作和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活动的能力。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将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去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现阶段阅读教学中 “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的现状

(一)一些网络上的阅读冲击了现实中的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手机网络已经普及到了千家万户,网络上有很多自创的“新词语”影响到了我们的小学生,他们没有辨识的能力,一味地模仿网上的一些流行词汇,例如 “累觉不爱”“给力”等等,这些都是不规范的用语,但是我们的小学生并不知道,他们把这些词汇运用到了平时的写作和语言表达中,导致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停滞不前,也对语文用词规范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这是当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滥用阅读中学到的词汇和语言

在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言运用现状中,我们的学生存在着很严重的滥用词汇、张冠李戴的现象,他们并不完全清楚某个词的意思,只是从字面意思进行猜测,然后就大胆地运用到了自己的语言中。举例而言: “上行下效”本是一个贬义词,可是学生只是看到了表面的意思,于是乎就出现了 “小明的爸爸喜欢帮助别人,小明也上行下效,在学校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这样的语句,这就说明我们教师在语言运用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了学生的盲目模仿。

(三)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言运用的积极性不高

在当前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并不高,他们觉得课堂枯燥乏味,学习语言也是一件很无趣的事情,所以不愿意去学习。这种情况导致了学生的年龄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是语言的运用能力却没有相对增长,六年级的学生的作文只能写出平铺直述的文字水平。所以这种现状也迫切需要得到改善。

二、造成当前阅读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不注重网络阅读与现实阅读的区分

在当前网络语越来越流行的现状下,我们的小学生也被深深地影响到了,他们经常把从网上阅读到的一些词汇不加辨识地运用到了自己的现实中,导致语言运用出现了问题,可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去关注到这个点,总是认为只是一时的流行而已,没有必要去纠正,过一段时间这个词语不流行了学生也就不会再用了。由此导致了我们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滥用流行语,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同时也导致了语文学习成绩的不断下滑。

(二)教师没有教会学生先去理解阅读中的词汇再去运用词汇

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提倡我们的学生去运用一些成语或者是文言文来给自己的语言增加文化底蕴。而学生积累词汇的来源正是阅读,有的成语能运用到这个场景中却并不适合于用到下一个场景中,但是学生却没有想那么多,而教师也没有及时地去告诉学生这些词汇如何运用,导致了学生出现了滥用的情况。一味地滥用词汇反倒降低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是用还是不应该用,应该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

(三)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寻找语言文字的价值点

学生之所以对阅读中语言运用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自己认为在阅读中学生应该记住的词汇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不注重寻找发现文本中语言文字的价值点,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叛逆的倾向,他们不喜欢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东西,也不喜欢别人强迫自己去做什么事情,所以必然不会喜欢这种教学内容与形式。

三、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

那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有效落实 “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呢?

(一)教师时常拿出网络上的阅读与现实阅读进行对比

现在网络上的一些阅读越来越流行,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拿网络上的一些阅读教材与现实中一些著名作家的文章进行对比,告诉学生什么是传统文化。我们不否定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一些影响,但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依旧要去遵照用词的规范性,所以教师可以拿出一些网络上的用词不当的文章来与学生进行分析,告诉学生应该如何来运用语言,这样学生才能明白应该如何来对语言进行应用。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不要盲目模仿

我们有很多的阅读教材都是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和成语词汇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一味地告诉学生这是亮点,以后你们也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或者是说话中,但是并没有告诉我们的学生应该运用到什么样的场景中,导致学生盲目模仿,所以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我们的学生不能盲目模仿。举例而言:在进行《蟋蟀的住宅》这一文章的阅读教学时,有一句是这样的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教师让学生记住了这个词汇,在接下来的生活或者是教学中,教师就会发现学生关于 “随遇而安”形形色色的应用,有的地方根本不适合,可是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文化底蕴开始滥用。所以我们的教师一定在让学生记住某个成语或者词汇的时候先告诉学生它的适用范围是什么,避免盲目滥用。

(三)关注并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点。

1.深入研读文本,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言为心声。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常常会对字词、句段、篇章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特点。而教材中选编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对领悟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取舍上,往往令教师们难以抉择。特别是高年级教材,课文长,语言学习的内容多,40分钟的时间,如果你想面面俱到,也就意味着面面不到。一般情况下课文中80%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掌握,只有20%左右的内容属于重难点。需要教师挑出来,问一问,讲一讲。所以在选取教学内容,以及特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得要多做一些“减法”。有 “舍”才有 “得”。我们 “舍”掉了学生能读懂的内容,就是在为他需要 “得”的训练赢得时间的保证。表面看教学内容是减少了,但教学效率提高了。一课有一得。一篇课文往往具有多方面的例子功能,我们要根据学段特点、文体特征、表达特点等方面从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最典型的作为学习的例子。又如 《儿童诗两首》(五年级语文下册)中 “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长啊,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望啊,望──蓝天是我的课堂。飞──飞到遥远的地方。”这种想象的表现手法,无不在给孩子们拓展语言元素体验的空间。

2.微观细读,品味有意义的语言现象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带领着学生从看似一目了然的文本上深入进去。进行微观细读,从而发现有意义的语言现象,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既可以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又可以为阅读教学储备精神食粮。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将相和》一课中,人物语言的描写看似寻常,但实际上却颇有匠心。廉颇的语言里一口一个 “我……” “他……”,而蔺相如的语言里却句句不离 “我们……”。文中的这样几处小小的人称,就彰显了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在 《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话里的那个 “赶”字,为他下面进一步向诸葛亮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而埋下了伏笔,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3.模仿表达方法,善于迁移运用

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练习,有助于扭转语文教学重阅读、轻表达的倾向,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解决阅读教学效率低的问题。

如课堂片段练笔。 《穷人》(六年级语文上册)一文中桑娜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是进行阅读推想训练和学习心理活动描写的极好材料。学习本段后,可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遇到过的焦急、忧虑或害怕的生活情景写一段话。可以是篇章练写。如 《北京的春节》(六年级语文下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表达方法的典型文章。学习本文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上这种方法写一写家乡的传统节日或一次课外活动过程。可以是改换文体。如剧本 《半截蜡烛》 (五年级语文下册),学完课文后,可让学生从 《半截蜡烛》的前一篇课文 《晏子使楚》中任选一个故事,改写成剧本,从中感受不同文体的不同表现力。诸如此类的模仿迁移写作,就是语言文字运用增值点的有效实现。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词汇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检测试题
让说明文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低年段的“语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