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政治与《一九八四》
2017-04-13支运波
支 运 波
(南京大学 哲学系,南京 210046;上海戏剧学院 艺术研究所,上海 200040)
Abstract:B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power management technology of Oceania and Foucault’s bio-politic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otalitarian writing in 1984 belongs to death politics in bio-politics. Telescreen, newspeak and doublethink have their active impact in collective life management. 1984 reflects the dual character of life and death in bio-politics. At last, Owell endows the possibility of revolt and redemption to the working class and expresses an optimistic attitude of life and defiance in bio-politics.
生命政治与《一九八四》
支 运 波
(南京大学 哲学系,南京 210046;上海戏剧学院 艺术研究所,上海 200040)
通过考察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描绘的大洋国的生命权力管治技术与福柯的生命政治理论之间存在的关联,我们发现:《一九八四》的极权主义书写属于生命政治理论范畴的死亡政治维度;大洋国实施的电幕、新话和双重思想部分地具有群体生命治理的积极性;《一九八四》显示了生命政治的生与死的两面性和生存的难题。最终,奥威尔赋予工人阶级反抗与救赎的可能,并隐晦地传达了一种生命政治治理下生存与抗争的乐观主义态度。
奥威尔;《一九八四》;福柯;死亡政治;生命政治
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作为一部举世闻名的经典之作,其在政治性上的成就远远胜过它在文学性上的贡献。作者明确重申他在这部小说中矢力于贯彻“政治艺术”的写作策略。毫无疑问,奥威尔极成功地做到了“用文学的方式传递了政治的讯息”[1]1。评论界将这种“政治的讯息”界定为反乌托邦与反极权主义的预言。然而,本文将尝试表明奥威尔在小说中实际上也宣告了一种国家治理技术新技艺——“生命政治”(biopolitique)权力语法的诞生。
一 生命政治的死亡政治维度
《一九八四》传达了奥威尔所担忧的未来社会中可能出现的典型的恐怖图景以及乌托邦式的极权主义。可以说,“反乌托邦”与“反极权主义”构成了《一九八四》主要的阐释历史。然而,若从福柯理论出发来看,乌托邦与极权主义则都属于生命政治理论范畴。因为,乌托邦与生命政治的关联在于福柯生命政治理论诞生于其对于自由主义乌托邦思想的热衷时期。这一时期,福柯对权力自由技术的机制表现出浓厚兴趣[2]801。而生命政治理论恰好是福柯对于西方以往资本主义统治技术,以及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解决方案之外所开列出的另一个个体救赎的乌托邦药方。因此,“乌托邦思想也是生命政治分析的目的”[3]127。而极权主义与生命政治的关联[4]5则在于施密特、阿伦特的政治思想。特别是阿伦特关于极权主义的论述不仅与福柯的生命政治部分重叠(在阿甘本那里汇聚),而且成为福柯之后西方生命政治的另一个主要理论脉络。在这个理论谱系中,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成就巨大。他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之一便是将极权主义推到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典范——而非“例外状态”(state of exception)——境地。极权主义言说的是生命不值得活或者存在仅仅是如生物般活着,而生命政治则指向一种有质量的生活,或幸福生活,它们都是针对“管理生命”(administration of life)这一同一个问题的不同面向的。也就是说,从生命政治理论角度阐释《一九八四》更具合理性和深刻性。在当前生命政治居于资本主义政治中心的现实语境中,从极权主义过渡到生命政治阐释的必要性不仅在于奥威尔借奥勃良之口直陈英社党采取“改造”而不是德国纳粹和俄国酷政的“死亡政治”(thanatopolitics)策略,而且,更在于《一九八四》展露了其真正关注的是权力与生命的关节点而非单纯的权力本身。奥威尔追问的是人作为一种“生物生命”(zoē)遭受政治权力的极端时刻时,什么才是存在的价值这么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生命政治所针对的是“生命治理和作为物种的人类的生物过程”[5]247调节与增强;而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则是施加于被治理对象的权力无限化和极端化。的确,福柯只是在《性经验史》和《1976-79年法兰西演讲》的课程中偶尔谈及到极权主义,却如数家珍般地在追溯古代治理史中大谈权力的历史性转变,以致于造成了人们以为福柯从来没有在生命政治理论中关注过极权主义(如阿甘本)以及“极权主义的恐怖是生命政治所反对的”[6]171这两种错觉和印象。结果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极权主义很少被人们在生命政治理论视域中加以讨论。其实,极权主义以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作为发展的两个顶端,它们都是生命政治的。只不过,一个导向了种族主义的生命政治,一个导向了国家社会主义的生命政治,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无意于个体的道德重建”[7]473。这很难让人理解为何纳粹主义和几乎所有关于苏联斯大林极权主义的研究基本都偏偏疏忽了生命政治方面的考量[8]165。当代左派理论家格罗伊斯就很不满地说:“对于生命政治而言,这种断裂是尤其有害的。因为,斯大林主义提供了大量权力作用于生命的例子。这些例子与福柯首创的生命政治的问题域相契合。”[9]208不仅如此,奈格里与阿甘本杰出的生命政治理论也已经证明了什么才是生命政治问题的核心及其辩证关系。意大利著名生命政治理论家埃斯波西托努力将“极权主义与生命政治范式纳入到一个框架”[10]633讨论,并从纳粹主义的析厘中贡献了“免疫”(immunitary paradigm)——这种希望“消除生命政治所存在的正反分歧现象”[11]126的生命政治学新范式,极大地丰富了生命政治理论体系。反观《一九八四》,它提供了从极富否定性的极权主义向同样极富生产性的生命政治过渡,抑或居于这两者典型治理技术模糊地带并彼此孕育的典型案例,对其做生命政治阐释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对生命政治理论中极权主义的轻视,势必会形成另一种观点。那就是认为福柯在讨论生命政治时没有充分注意到生命政治的否定性因素,或者说,生命政治的另一极:死亡政治。例如,齐泽克(Slavoj Žizek)就说:“逻辑上讲,死亡是生命政治学的致命弱点。”[12]383在《性经验史》中,福柯通过权力在西方社会的历史学发掘,获得了权力从古典时期以来特别是近现代社会以后发生了深刻变化的理论发现。福柯认为这种深刻变化就是权力的死亡时刻转向了向生命负责,转向了一种积极的、管理和调节整体生命的权力原则。福柯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权力直接作用于群体生命的积极因素,但并不意味着福柯对这一否定性维度的忽视。事实上,早在1974年,福柯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所做的几次讲座中就反复提醒,“权力对生命的提升会被转化为它致命的对立面,一种制造死亡的政策”[13]。1976年的报告文集《种族主义的谱系》和专著《求知的意志》中也专门讨论了生命政治中天然的矛盾性:它在维护生命的同时也是极端致命的。在《性经验史》和《必须保卫社会》中,福柯强调生命政治的积极、生产特性以外,也时刻注意到了生命政治理论的辩证性。在从君主政治向生命政治的转变过程中,福柯始终没有脱离生死的辩证关系。他坚持在“从使人死和让人活的权力向使人活和让人死的权力的转变”[14]143定义这种转变。福柯认为生命政治系统中包含着肉体人的解剖政治学(anatomo-politique)和类别人的生命政治学两个层面。身体的解剖政治学侧重惩戒的肉体系列,即权力的否定性;生命政治则是基于调节的人口系列,但其也并未给予权力控制下的生命以自由空间[5]255。福柯反对将这两者割裂开来,或者将它们“对立绝对化”,而是认为前者趋向于后者,并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链接在一起的。可见,死亡属性一直内置于生命政治框架中。麦比姆(Mbembe)就持有“生命政治的本质其实是死亡政治”[15]11的观点。只不过,福柯继承尼采思想高扬积极的权力观,又未将身体的惩戒技术作为生命政治范畴的讨论重点才导致了这种情况而已。
二 大洋国的生命治理技术
许多西方著名评论家,诸如沃柏格(Fredric Warburg)、瑞德(Herbert Read)、布兰德(Laurence Brander)、米勒(Mark Miller)等人都曾对《一九八四》的恐怖性和极权主义政治做过富有启发性的解读。欧文·豪(Irving Howe)认为奥威尔创作了“有史以来最形象的个人独裁的图景”,并将此视为该部作品的最大成就[16]89。然而,罗蒂(Richard Rorty)提醒人们: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无法再使用我们旧的政治理论了”[17]243。罗蒂所不满的政治理论,很可能指的就是极权主义。罗蒂启发了在极权主义理论之外从生命的政治化角度重新思考《一九八四》关怀与“善良”的新可能。这种“新可能”正是奥威尔自我坦承的《一九八四》“真正想表达”的“极权主义的潜在含义”,即极权主义对思想自由的空间更主要地是“从积极方面着手”的这一观念[18]460。因此,在生命政治领域之内,从否定性的极权主义的另一极——福柯所论述的从权力负担起生命的责任的积极性的生命权力——出发探讨《一九八四》的潜在寓含便获得了阐释的合法性与必要依据。我们认为《一九八四》展现了以温斯顿为代表的生命政治:一方面,如阿甘本所言,“自然生命(zoē)始被纳入国家权力机制和计算,政治进入生命政治”[19]3;另一方面,“生命政治学观点有助于将基于生命的一系列权力干预措施和权力策略聚焦起来”[20]8,展现针对生命的政治治理技术与权力装置的积极性。
大洋国中,英社党利用科学技术(电幕和仪表)、思想监管(新话和双重思想)进行国家管治的实践。外围党员温斯顿在这种治理技术中进行了各种生存抗争,却终而在暴力作用于身体不堪忍受后宣告种种抗争的失败。尽管,温斯顿最终放弃了自我坚守转而“爱上了老大哥”,但奥威尔却借此暗示了管治权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英社党实施的各种治理新技术,恰好是福柯生命政治学所阐释的首要干预领域:知识领域和权力领域。而温斯顿既不是单个的人,也非作为党员身份而塑造的。奥威尔在整部小说中并无意于温斯顿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着力于与人物有关的情节对故事发展的推动作用,而是把他作为在英社党统治下的一个集体的群像代表以呈现国家权力的展布和运作机制下的未来社会到底是何种景观的。
《一九八四》塑造的超级监听世界并不像温斯顿以为的那般恐怖。因为,它既不像德勒兹的控制社会那样能实现对无疆界空间中分散身体的监控,也非福柯圆形监狱的自上而下的全知监视。与其说是权力的恐怖,倒不如说是控制的松动和权力的毛细血管式的社会渗透,及以此作为调节社会群体的“自由”手段[21]228。因为,电幕监视的意图和目的是透明的,在监视时,它希望人们“脸上现出一种安详乐观的表情”;监视的目的是通过规避、训导、引导的方式使人们的行为符合国家管治的需要。所以,在电幕的监视下,奥威尔把早操做得比以前标准了许多。也就是说,电幕的性质并非完全是以惩戒为目的,它也是以生产为目的的。另外,电幕有“接收”和“放送”两个功能。“接收”重在对大众的控制,“放送”则重在对大众的调节。两者相比,放送发挥的功能明显要远远优于接收。接收的控制功能的发挥显然存在很多难题。一是电幕在技术上存在先天缺陷。因为,电幕接收信息时受到光线、距离和遮挡物的限制。二是电幕操作存在漏洞。因为,人们“没有办法知道,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你的一言一行是否都有人在监视着。思想警察究竟多么经常,或者根据什么安排在接收某个人的线路,那你就只能猜测了。甚至可以想象”[22]2。三是被监视者知道如何规避被监视。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巡逻机、电幕、侦察队存在的位置。在小说中,奥威尔没有告诉读者电幕究竟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读者也不清楚奥威尔到底对电幕了解多少。但奥威尔却始终乐此不疲地提到电幕时不时地播放国家生产信息、组织仇恨周和与敌国的外部战争,电幕对社会大众生活的组织调解功能倒是发挥得非常有效。因此,奥威尔对电幕的态度很可能暗示在现代社会中一种新的权力运作机制存在的权力松动和民主曙光。
大洋国实施的第二个治理技术是通过篡改文书、训练双重思想、发明新话对思想和精神进行管治。布洛萨认为,根据福柯的看法,“现代社会中,人民(peuple)……是政治与历史的实体,因为它有管道进入叙事与记忆,它是被纳入的行动自身”[23]115。英社党实施新话和双重思想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改变人的政治身份存在成无法辨认的无名者,以使其进入福柯称之为“鄙民”(plèbe)的难以查证和“消逝的状况”中,人民都被塑造成温顺的无抵抗性的无名者。大洋国借此实现在其内部制造分歧以离间和削弱其凝聚的力量。英社党推行新话的意义是从根本上取消了自然状态的人的存在,将其转变为生命政治视野中的“鄙民”。新话取代主体性话语是将人们驱赶到福柯生命政治分析域中羊群的地位——作为一个哑口无言与无主体的动物生命存在。在福柯分析的断裂之间所为权力拓展、预留的空间:“让其活”和“令其死”的在场。在这种语境中,个体因群体而存活,群体的所有价值全在于为引导而存在。“人民因其记忆、传统、‘获得的事物’(acquis)、在不同组织里的身份和某些独立的网络而与国家绑在了一起”[23]117。而“鄙民”则是“现代权力秩序的某种发明”,“不确定的姓名与脸孔;它们时而相互改变、时而若隐若现”的“鄙民的特性”,在福柯致力于的生命政治框架中,也“孕育了自由思想的经验:反权威(‘没有领袖、没有指令’)、人人平等(‘自由发言权’)和分子式的(moléculaire)(没有组织)”[23]124。正是由于“鄙民”是被忽视和丢弃的一类没有身份、无语言的分子式存在,他们才具有了与事件相关的行动的主体并以此另类的陈述能力再次缔造荣光时代,即进入他们自己的历史主体地位。自始至终,在温斯顿内心最感恐惧的就是“老大哥”(the big brother)实施的“双重思想”和“无爱”关系改造。表面上看,他尝试通过与异性(裘丽娅)约会来抵抗政治镌刻,似乎也部分地获得了存在感,可却在电刑面前不堪一击,温斯顿很快就背叛了一切。这实质是温斯顿自我意识的消亡、主体性的泯灭。另一方面,英社党所悬置的秩序、法律和真理反而成为“鄙民”置换新的权力的自由地带。这才是奥威尔忧虑“欧洲最后一个人”消失,而又坚信“未来属于无产者”的隐蔽意义。
如果说电幕监听技术体现了权力对身体的渗透,发明新话实现了权力的知识体系建构的话,那么,“双重思想”则是权力将一切敌对因素都悬置起来的自我现身。大洋国的“双重思想”集中体现在英社党的三大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上。根据斯宾诺莎和福柯的积极权力观,战争是统治的原始技术。在和平时期,它的权力关系变成制度化的了,政权只能通过民众政治的暴力才能颠覆,而和平就是建立于前一次战争胜利之后所奠定的社会秩序的制度。因此,和平是权力关系的暴力维持。这与卢梭的和平并不是狭义暴力观的反面、而是内置于暴力之中的认识是一致的。所以说,战争即和平。据此,我们就解开了为何奥威尔借温斯顿之口及其内心感受不厌其烦地提及英社党的三大口号——“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与“战争即和平”的谜团了。奥威尔在这个口号中发觉了违反常规和真理的矛盾体恰好是未来民主与自由最好的藏身地。小说中,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之间,并未真正发生过战争。这从仇恨周进行到第六天,有人递给核心党员一个字条,他就立刻宣称东亚国而不是欧亚国是大洋国进行的国外战争对象上得知。实际上,它只是英社党用来组织生产以维持内部秩序和权力关系,长久管治人民、稳固国内统治的一种政治技术。“老大哥”用捏造永恒的战争(恐吓或担心)的想像性虚构牵制被统治者的注意力以达到转嫁视线、维持某种状况的目的。尽管是以和平之名,它也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组织群体生命进行生产的间接调控功能,这就是福柯说的一种积极的生命治理策略。
三 权力的语法与生存美学
积极性的权力关系与否定性的权力关系共属一体,标志着权力进入生命政治范畴并彻底被生命政治化。奈格里在《帝国》中认为:“这时整个社会机体都由权力及其所构成,并已发展为虚拟状态。……权力已伸展到社会结构的每个神经末梢,……权力已表现为一种控制,它伸展到民众的意识和肉体的最深处,同时也跨越社会关系的全部”[24]30-31。这就提出了一个在生命政治理论框架内如何生存的关键问题。为了解答《一九八四》极权主义与积极治理维度下温斯顿的生存美学难题,我们必须再次求助于福柯在这一方面的理论探讨。众所周知,福柯将生命政治的治理范式追溯到基督教早期的牧羊政治。在他的牧羊政治分析中,羊群始终是牧羊人关怀照料的纯粹对象。它们是一群被治理和被部署装置所引导与捕获的不会言说的动物,羊群与牧羊人之间由于存在种属的天然差别而缺乏任何沟通的可能,而在羊群内部个体之间同样不存在真言关系(比如大洋国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都可相互告发),“也并无互动的能力”,“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主体,没有任何语言的渠道,没有任何发展反抗管理的能力出现在‘羊群’这一边,所以人们乃形同动物一般被统治”[23]64,羊群完全没有言说的生存活动也无主体性可言;但福柯又并未在这种单边的权力关系中,使羊群处于绝望的生存环境,而是在“一种完全的生命政治”中赋予牧羊者以“照料”、“引导”、“供给食物”的责任,特别是牧羊人对羊群有“协助再生产并让它们得到消遣休闲”的权利[23]68,这显然给羊群以生存美学的可能。反过来说,《一九八四》中大洋国管治术的核心显然不在于死亡权力的残酷,而在于关于生命的信息搜集(电幕)、知识体系建构(新话和双重思想)和情感分裂上。群体(即人口)被纳入由权力谱写的知识以及权力的算计的技术考量之后,其中一个是作为个体的身体技术被赋予能力的,然而另一个则是身体被生物过程所取代的身体技术[5]249。小说中,温斯顿最后才知道,他七年来就一直生活在英社党的监控(中),他的思想、意识、思考以及情感的逻辑是以英社党的政治权力为准绳的,真相、事物、存在都是英社党权力语法直接的外在体现。而有关于此的生命政治阐释,却由于福柯突然病逝而未能进一步给出解答。
基督教的牧羊管理或进而联系到基督教教义,我们发现为了调节与管制群体,生命权力意在努力引导群体,比如基督教的忏悔的专属空间。“在当代生命政治的空间里,忏悔部署也将以同样的方式,使这个捉摸不定的循环成行:总体牧民越是扩展其支配版图,改善支配技术并使其多样化,就越是减少‘客体化’(objectivation)群体的过程,同时,也降低了对群体的管理。……。正如当代的生命政治之中的纪律规范化已经不够了:以扩充的方式进行,良好的生命政治‘治理’(gouvernance)会提醒辨识被管理的主体,呼唤他们的责任感,召唤他们规划未来的能力”[23]73。英社党通过仇恨周、帝国战争的权力叙述来提升或制造群体的主体性想象与责任意识,以遮蔽其作为被治理者尖锐处境与生存困境。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客观地召唤了潜藏在群体那里的内在的主体实践观念和自我意识,促使其不再满足于“顺从”与“理解者”角色,从而可能衍化为反抗的主体:作为权力形式的生命(form of life)与作为生物种类的生命处于交互运动过程中。例如,小说在叙述人们在对叛徒的仇恨时,说他们也会把仇恨“反过来转向了老大哥、党、思想警察”。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现代生命政治的一个重要典型特征就在于权力与生存均处于异常模糊的交叉状态之中。
从身体惩戒的解剖政治学向人口调节的生命政治学过渡,的确带来了在个体权力治理上的松动,使作为群体的民众(鄙民)具有了更大的主体实践空间。温斯顿可以在电幕监控下写日记,可以在新话和双重思想下自我思考,也可以在党要求人工授精与无爱婚姻政策下秘密约会。裘丽娅竟然知晓政党实施政治权力的内在原因,知道如何规避政治权力和按照个体意愿构筑自己的生活,懂得如何坚守人性。与温斯顿内在的反抗不同,裘丽娅则巧妙地保持与政治权力的适度距离而能较自主地过自己的生活。她对党的理论没任何兴趣,对政治治理也知之甚少,还能躲避新话,她懂得在不打破权力装置的情况下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裘丽娅还明白党在禁欲方面的权力目的,可她仍能肆无忌惮地约会。她约会的行为及化妆和穿丝袜的举止便是有意识地以性爱和“具身化”(embodiment)的方式对抗权力治理的生存美学。与温斯顿懂得反抗,却不知如何反抗的痛苦人生相比,裘丽娅的斗争对象似乎要明确得多,她的行为是有意识的,生命也更具美感与张力。
生命政治的模糊性既使政治权力之下的民众(以分子式的个体方式存在)找不到反抗的具体对象而常滑入以身体(性)和爱作为生存的选择支点,也使民众作为一个集合性的无名者——即无主体的主体——具有了反抗性。德勒兹(Gilles Louis Réné Deleuze)说:“当权力以生命为对象时,生命就会成为对权力之反抗。……当权力成为生命权力(bio-pouvior)时,反抗就成为生命之权(pouvior de la vie),亦即不被任何图式之种属、环境或途径所终止的生机权力(alpouvior-vit)。”[25]166德勒兹认为福柯的生命政治理论中,生命作为权力的对象后,权力放弃死亡权力,却以优化人口或生存环境为名造成了更多的屠杀与灭种行为;但同时,对权力的反抗也开始以援引生命为依据,逆转为“对抗控制生命的系统”[25]165。在谋求生存真理的过程中,奥威尔认识到温斯特与裘丽娅的关系,说明快感的自我关系的呵护是不可行的;温斯顿在经历严刑拷打后宣布理性的反抗也失败了;在知识形式方面,个人性的以日记的文字记录方式同样不可取;借助敌国的战争达到被解放的目的,在大洋国从来就是政党内部管治的借口。这四种方式与后来德勒兹对福柯的“自我关系”的解读,即四种主体化实践方式几无差别。奥威尔借温斯顿的失败结局,表明自我实践的美学必须导向对权力美学的肯定(像裘丽娅那样)才有继续存活进而获得未来的可能。因为,只有承认权力,才能被赋予一种真理和语法。这也是《一九八四》在今天全球资本主义语境中历久弥新的独特价值所在。
生命政治及其生存美学的上述机制,用齐泽克的观点来概括或许更为准确。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一切都有可能,一切又都没有可能的世界,这就是生命政治吊诡情境最为恰切的观察。”[26]93奥威尔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比较明确地传达了人可以内在性地享有自由和具有自律主体性。这多少带有乌托邦色彩,或者,这本身就是生命政治悖论性的体现。让“既负载着对最高权力的屈从,又负载着个体的自由”[27]222的生命(常以身体为显现)活出一种幸福状态,或许只有当人失去自我成为一种无器官的机器或者返回到动物生命状态(zoē)时,才有幸福可言。当然,这时的幸福又是很荒谬的。也就说,“生命政治已经发展为伦理政治”[28]18。这样,它就“不再是道德的了(对于残酷行为的限制),而是本体论的(是谁摆脱动物性状态而成为人)”[29]138。尽管如此,不管是福柯,还是阿甘本,他们“都对未来政治的可能性持有一种乐观主义态度”[30]115。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却比他们更早地预见了未来社会中即使权力布满社会整体、渗透进人类的身体和神经末梢,而他却坚信在权力的内部依然存有“美德和真理”[31]362的曙光。
四 结语
奥威尔虚构的极权主义并未以直接行使杀戮作为政治权力的第一要务,而是保留权力的死亡特权为威慑,以积极的生产性为名捕获生命,进而组织生命和管理生命;奥威尔也并不认为大洋国的可怕之处是实施残忍的政治权力,而是否认人民与知识的关联,根除人民的记忆,以突显权力的语法;奥威尔更不赞成大洋国对人民而言是绝望的政治未来,而是相反,基于反纳粹的人生经历,他深信在劳苦大众和无产阶级那里存在拯救的力量。奥威尔以尼采似的口吻评论温斯顿的屈服,说“他是最后一个人”(本书的最初题目就为《欧洲的最后一个人》)。它的深刻寓言性既在于集体性的无名“诸众”彻底取代了具有自由思想的单个主体,更在于从身体惩戒社会向集体的生命政治社会过渡中新的生存美学和反抗哲学的诞生。生命政治,这样一个“包含了许多国家与个人间的关联性暗示”[32]536的新概念,相信一定会在当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政治学转向和政治哲学理论的文学转向中获得更大的阐释效力与实践空间。
[1]CARR C L.Orwell,Politics,andPower[M]. New York:Continu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12.
[2]BEAULIEU A. Towards a Liberal Utopia:The Connection Between Foucault’s Reporting on the Lranian Revolution and the Ethical Turn[J].Philosophy&SocialCriticism, 2010,36(7).
[3]AHUJA N. Abu Zubaydah and the Caterpillar[J].SocialText, 2011, 29(1).
[4]BRAUN K. Biopolitics and Temporality in Arendt and Foucault[J].Time&Society, 2007,16 (1).
[5]FOUCAULT M.SocietyMustBeDefended:LecturesattheCollègedeFrance1975-76[M]. Translated by David Macey. New York: Picador, 2003.
[6]GIROUX H A. Reading Hurricane Katrina: Race, Class, and the Biopolitics of Disposability[J].CollegeLiterature, 2006, 33(3).
[7]PADOVAN D. Bio-politics and the Social Control of the Multitude[J].Democracy&Nature, 2003, 9(3).
[8]GROYS B.ArtPower[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8.
[9]PROZOROV S. Living Ideas and Dead Bodies: The Biopolitics of Stalinism[J].Alternatives:Global,Local,Political, 2013,38(3).
[10]ROBERTO E. Totalitarianism or Biopolitics? Concerning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J]. Translated by Timothy Campbell.CriticalInquiry, 2008, 34(4).
[11]ROBERTO E.Biopolitica,immunità,comunità[M]. Roma: Editori Laterza, 2003.
[12]SLAVOJ Ž . The Structure Of Domination Today: A Lacanian View[J].StudiesinEastEuropeanThought, 2004,56(4).
[13]埃米利亚诺·萨奇.生命政治的悖论:人口群体与安全机制[J].吕厚良,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3,(3).
[14]FOUCAULT M.TheHistoryofSexuality,Vol.1:AnIntroduction[M]. Translated by Robert Hurle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8.
[15]ACHILLE M. Necropolitics[J]. Translated by Libby Meintjes.PublicCulture, 2003,15(1).
[16]CALDER J.AnimalFarmandNineteenEighty-four[M]. Milton Keenness: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87.
[17]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M].徐文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8]ORWELL G.TheCollectedEssays[M]. New York: Sonia orwell and Ianangus, 1968.
[19]AGAMBEN G.HomoSacer:SovereignPowerandBareLife[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FRANCOIS D, ALEXANDER D B.BeyondBiopolitics:Theory,violenceandhorrorinworldpolitics[M]. London: Routledge, 2011.
[21]阿博特·格里森,玛莎·努斯鲍姆,杰克·戈德史密斯.《一九八四》与我们的未来[M].董晓洁,侯玮萍,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22]ORWELL G.NineteenEighty-Four[M].London: Penguin Classics, 2013.
[23]BROSSAT A.危险哲学家[M].罗惠珍,译.台北:麦田出版,城邦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
[24]哈特,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M].杨建国,范一亭,译.2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5]德勒兹.德勒兹论福柯[M].杨凯麟,译.台北:麦田出版,2012.
[26]SLAVOJ Ž. A Permanent Economic Emergency[J].NewLeftReview, 2010,(64).
[27]吉奥乔·阿甘本.生命的政治化[C]//汪民安.生产(第二辑).严泽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8]NIKOLAS R. The Politics of Life Itself[J].Theory,Culture&Society, 2001,18(6).
[29]杜兹纳.人权与帝国:世界主义的政治哲学[M].辛亨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0]SMITH J. I am Sure that You are More Pessimistic Than I Am: An Interview With Giorgio Agamben[J].RethinkingMarxism, 2004,16(2).
[31]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2]AMELIE P, CAROL F, DAVE H. Agents Of Care And Agents Of The State: Bio-power And Nursing Practice[J].AdvancedNursing, 2005,50(5).
Abstract:B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power management technology of Oceania and Foucault’s bio-politic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otalitarian writing in 1984 belongs to death politics in bio-politics. Telescreen, newspeak and doublethink have their active impact in collective life management. 1984 reflects the dual character of life and death in bio-politics. At last, Owell endows the possibility of revolt and redemption to the working class and expresses an optimistic attitude of life and defiance in bio-politics.
[责任编辑:唐 普]
Bio-politics and George Owell’s 1984
ZHI Yun-bo
(Philosophy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njing, Jiangsu 210046;
Institute of Art, Shanghai Theatre Academy, Shanghai 200040, China)
George Owell; 1984; Foucault; death politics; Bio-politics
2017-02-22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生命政治理论视阈下的生存美学研究”(2016M590433),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生命政治理论视阈下的生存美学研究”(1601126C)的阶段性成果,并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原学科建设计划Ⅱ高原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理论”资助。
支运波(1980—),男,安徽怀远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在站博士后,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与生命政治理论。
I561.074
A
1000-5315(2017)04-0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