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关于农轻重关系的思想与实践

2017-04-13荣文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重工业轻工业陈云

荣文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陈云关于农轻重关系的思想与实践

荣文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新中国成立后,在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背景下,陈云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对农轻重发展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推进建设的前提和主线;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大局下,他辩证地思考农轻重之间的关系;在发展关键时期他能够为经济调整提供真知灼见。陈云的农轻重关系的思想与实践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国工业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陈云;农轻重关系;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后,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实现国家工业化。而如何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问题则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核心问题。陈云作为党和国家第一代经济建设方面的杰出领导人,无论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还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选择上,或是在“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以及1978年以后有关轻工业和重工业关系严重失调和如何调整的关键讨论中,他都能够结合国内外发展实际,从大局出发,辩证地思考和处理农轻重之间的关系。其有关农轻重关系的思想为推动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基础地位的认识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旧中国是一个社会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现代工业只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也是中国革命和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云就明确指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1]164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主管经济工作,他结合中国实际,首先认识到中国农业大国的国情特征,认识到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即使在改革开放初期,陈云依然说:“我们是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国家,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国家中进行建设。我们必须认识这一点,看到这种困难。”[1]281

陈云不仅提出农业大国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还进一步在工农关系上阐述了农业的重要地位,指出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物资,发展农业是保证工业发展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1950年,他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中国是个农业国,工业化的投资不能不从农业上打主意。搞工业要投资,必须拿出一批资金来,不从农业打主意,这批资金转不过来。”[2]97国民经济恢复时,陈云指出:“要实现全国规模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工业,首先要创造一些基本条件。其中,恢复农业的目的,在于迅速解决粮食与工业原料的需要,同时为工业化积累资金。”[3]175“发展农业是保证工业发展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3]610

陈云认为,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还是民生的基础,而民生不仅是首要经济问题,更是关系政权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要始终坚持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的根本出发点,解决好人民生活问题,就要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并要贯穿于现代化建设中。1979年3月,陈云讲:“我们国家是一个九亿多人口的大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革命胜利三十年了,不少地方还有要饭的,这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老是不解决这个问题,整个经济搞不好。农民是大头,不能让农民喘不过气来。搞建设,必须把农业考虑进去。所谓按比例,最主要的就是按这个比例。这是一个根本问题。”[1]250在改革开放初期,1985年陈云还强调 “无粮则乱”,这件事不能小看就是了[1]350。

二、处理农轻重关系的大局观和辩证思维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国内外发展环境,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道路。陈云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之一,能够顾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大局,同时,作为主管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负责人,他又能辩证地思考农轻重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其充满智慧的辩证思维。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大局观

新中国成立后,尽快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巩固国防,成为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革命胜利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工业国。”[4]另外,从当时国际形势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在这样严峻的国内、国际环境下,为发展工业和巩固国防,当时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

陈云作为主管经济工作的主要领导,能够把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大局,并将之贯彻于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一五”计划的制订和执行中。他曾严肃地指出,我国财力有限,如果平均使用,百废俱兴,结果必然一事无成,应该有重点地恢复;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同时这也是国防建设的需要。1954年5月,在全国各大区财政经济委员会议上陈云指出:“我们工业落后,工业品原料不足,只有重工业建设起来以后,将来回过头来搞农业,才能增加轻工业原料,才能增加轻工业品,回笼货币。”[3]5291955年3月,陈云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再次讲道:“为什么要用重工业作重点呢?因为改变我国农业、铁路交通以及其他方面落后状态的关键,不是别的,正是发展重工业。因此,为了发展轻工业,为了有系统地改善人民生活,也必须发展重工业。除了经济上的考虑,我们还必须有国防上的考虑。我们还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中,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正在积极准备新的世界战争。为了加强我们的国防,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包含各个技术兵种的人民解放军,以便收复台湾,保卫我国领土,打击帝国主义侵略者,我们不能不优先发展重工业。”[3]592

(二)在综合平衡前提下辩证处理农轻重关系

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发展工业化,并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也就是说在资本积累未完成情况下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保证工业化顺利推进,必须很好地处理农轻重之间的关系。陈云能够结合中国实际,辩证地来看待农轻重关系,体现了其辩证思维的智慧。

1.农业为发展工业提供资金支持,工农业矛盾短时期内无法解决。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发展重工业,就必须依赖农业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不仅从农业提取剩余获得原始资本,而且组织农产品出口,创造外汇,用以换取外国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甚至在农产品内销和外销发生矛盾时,内销要服从外销,以保证工业化的需要。这就导致工业建设与民生改善的矛盾。

在陈云看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必然会造成工农业之间的矛盾,导致工业建设与人民生活改善之间的矛盾,且这种矛盾是长期存在的。

1954年5月,陈云在全国各大区财委副主任会议上指出:“我们说要按比例发展是长时间算的,在短时间内,只是力求建设与消费、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不要脱节太远,实质上并不是按比例的发展。吃穿的供不应求,实质上是工农业矛盾的反映。”[5]210同年6月,陈云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再次讲道:“我们搞工业化,主要是农产品出口,如果农产品不出口,就换不回机器来。谁反对农产品出口,主张吃掉,实质上就是反对工业建设。这个情况要多久才可能改变呢?恐怕要十五年的时间,过了三个五年计划,我们自己制造的机器、自己制造的工业品多了,这种情况也许能改变。想少于十五年,是很困难的。”[3]546同年11月,陈云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召开的研究五年计划纲要编制问题会议上再次强调:“我们既要搞工业建设,又要稳定民生、稳定市场。如果将两个并重是错误的,但是这两个之间又不能相差太远。要真正解决农业与工业的矛盾,第一个五年计划还不行,第二个五年计划行不行?我没有计算,但是恐怕也赶不上。”[3]494

2.农业对经济建设规模的约束力很大,不能因重视工业而忽视农业。工农业矛盾短期内无法解决,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农业基础地位,不管不顾人民生活的改善。陈云认为,我国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以百分之九十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带着百分之十的工业经济转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对经济建设规模的约束力是很大的,工业不能不管农业而为所欲为。这体现了陈云的辩证思维。

首先,农业生产和财政收入有很大关系。1954年和1956年农业歉收,都使第二年的工业生产、财政收入和基建投资下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56。其次,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发展重工业不能忽视农业。1955年10月,陈云在党的七届六中扩大全会上指出: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两个主要部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重点是重工业,这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农业生产不仅要供应全国人民的粮食,而且工业设备和建设器材所需的外汇,绝大部分是出口农产品换来的;用农产品作原料的工业品,又占目前国家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农村经济发展了,也扩大了我国工业品的市场。因此,必须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用各种方法来增加农业的产量,使农业能够尽量适应或至少不落后于工业的发展[5]269。改善农民生活是头等大事,如果老是不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农民就会造反[1]236。陈云指出:“现在是我们管理国家,人民有无饭吃就成了我们的责任。”[2]15人民群众固然关心重工业,但更关心与他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轻工业和商业工作,这些工作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重工业,它直接影响到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果只注意工业建设,不注意解决职工的生活问题,工人就可能闹事[1]64。

3.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在“一五”计划的执行即将结束时,陈云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调整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例。他说:“重工业的投资当然仍占多数,但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重要增加,为轻工业和农业生产服务的重工业的投资也要增加。这样,工业建设的速度一时看来似乎是慢了,但实际上不会慢,可能加快。”[1]48“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1]251陈云把这种平衡称为“紧张的平衡”。1954年6月,他讲道:“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就近期来说,就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工业发展了,其他部门就一定得跟上。这样就不能不显得很吃力,很紧张。这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但紧张决不能搞到平衡破裂的程度。目前我们的计划是紧张的,但可以过得去,不至于破裂。”[2]242

在“紧张平衡”思想基础上,陈云还提出按“短线”平衡的思想。1962年,陈云讲道:“过去几年,基本上是按长线搞平衡。这样做,最大的教训就是不能平衡。结果,建设项目长期拖延,工厂半成品大量积压,造成严重浪费。按短线搞综合平衡,才能有真正的综合平衡。所谓按短线平衡,就是当年能够生产的东西,加上动用必要的库存,再加上切实可靠的进口,使供求相适应。所以,一定要从短线出发搞综合平衡,这样做,生产就可以协调,生产出来的东西就能够配套。配了套才能做大事情,不配套就只是一堆半成品,浪费资金。”[1]212

三、国民经济调整的真知灼见

正是由于陈云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和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大局下,有关农轻重之辩证思考,才使得其在关键时候,能够为经济调整提供真知灼见。

(一)“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关于“农轻重”关系的讨论

“大跃进”三年造成了农轻重关系发展严重失衡。同时,为了保证钢铁生产,使轻工业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导致轻工业总产值与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57年的55∶45变为1960年的33.4∶66.6。轻工业生产的发展过分落后于重工业生产,造成了市场供应紧张,严重影响了城乡人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1962年2月,针对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问题,陈云提出,压缩重工业指标和建设规模,恢复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合理比例。陈云指出:“增加农业生产,解决吃、穿问题,保证市场供应,制止通货膨胀,在目前是第一位的问题”,必须“在国家计划中把这些事情摆到头等重要的位置”[1]205。他还提出要对1962年的年度计划中的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指标进行“伤筋动骨”大调整的主张。他强调,在1962年年度计划中,要把重工业指标和基本建设规模压缩到农业生产可以承受的程度。要优先安排农业生产和市场消费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他要求着力恢复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积累与消费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周恩来对此十分赞成,说可以写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1]210。陈云的这些思想,对“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关于“农轻重”关系的讨论有很大指导作用。

(二)1978年以后有关轻重关系严重失调和如何调整的讨论

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的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在主观上仍然沿用“文革”时期一些“左”的政策和手段,推行“文革”中制定的一些经济目标,以及带有“左”倾色彩的一些经济制度和理论。陈云兼任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在领导国民经济新的调整中,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的角度多方面分析了工业化发展战略问题,改变了过去仅限于平衡农轻重关系的认识,实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向产业协调的发展模式转变。

1978年,重工业增长15.6%,轻工业只增长10.8%。其中,钢铁工业计划指标居高不下。1979年3月8日,陈云提出当前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钢铁工业内部比例失调[6]。1979年3月21日,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经国家计划委员会修改过的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调整问题,陈云在会上讲道:“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过去说,指标上去是马克思主义,指标下来是修正主义,这个说法不对。踏步也可能是马克思主义”;“单纯突出钢,这一点,我们犯过错误,证明不能持久。钢太突出,就挤了别的工业,挤了别的事业”;“冶金部要把重点放在钢铁的质量、品种上,真正把质量、品种搞上去”[1]251。

综上所述,由于陈云能够辩证地思考农轻重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能够为经济调整提供真知灼见。

[1] 陈云.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陈云.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陈云.陈云文集: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7.

[5] 陈云.陈云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6]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7.

CHEN Yun′s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Light and Heavy Industry and His Practice

RONG Wenli

(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n agricultural country to an industrial country, Chen Yun, as one of the pioneers and founders of China, made positive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light and heavy industry. He put forward that agriculture is the premise and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due to the condition of China at that time. In the situation of putting development of heavy industry in priority, he dialectically conside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light and heavy industry. In that critical period of development,CHEN Yu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CHEN Yun;the relationship of agriculture,light and heavy industry;industrialization

2016-09-22

荣文丽(1984-),女,河南安阳人,北京中医药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1.003

D61

A

1008-6285(2017)01-0010-04

猜你喜欢

重工业轻工业陈云
郑州轻工业大学成果展示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2018年7月轻工业景气指数88.24
2018年7月轻工业景气指数88.24
2018年7月轻工业景气指数88.24
斯大林工业化思想论析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