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历史观的科学思维方法*

2017-04-13范瑞雪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历史观总书记群众

范瑞雪

(山西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习近平历史观的科学思维方法*

范瑞雪

(山西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历史观的理论基石,他在认识和把握历史中显示出深刻的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群众思维、创新思维等。这些思维方式相互联系,融会贯通,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看待历史的科学方法论体系。学习和把握这些思维方法,对人们进一步科学认识历史、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历史观;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群众思维;创新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一向注重以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待历史,把握好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和继承历史财富。他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运用了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群众思维、创新思维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凸显了其历史观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这些思维方法,为我们进一步科学认识历史提供了借鉴。

一、习近平历史观的基本立场

历史观,是认识主体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态度和观点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118-119历史观中包含着个体对历史的合理性解释,这种解释过程必然要受到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如阶级立场、文化和知识背景、道德传统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历史观的基本立场也是在客观世界的发展中产生的。概括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一)民族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国史和党史结合起来认识历史。所谓国史,从广义上说,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多次朝代的更迭,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构成方式从未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这也是中国五千年来始终被视为同一个国家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观首先是建立在这种民族立场上的。

民族立场具体体现为两重维度。一是民族纵向发展维度,即民族进步的历史维度。马克思曾经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形态归结为五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是前后相继的纵向发展的,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中华民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建设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就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必然方向,而实现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调整与之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调整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从民族的历史中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成功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采取的重要方法,也是其历史观民族立场的第一重含义。二是民族横向发展维度,即民族融合的维度。中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即使其中发生过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征伐,但中国历史的主流是融合统一。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历史责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历史观民族立场的第二重维度。

(二)阶级立场

唯物史观指出,在阶级社会依然存续的历史阶段,阶级分析法是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无产阶级立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其历史观的根本立场。一方面,其历史观是以无产阶级利益作为出发点的,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其历史观阶级立场的立足点;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观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先进性立场。马克思曾经赞扬无产阶级是最富革命性、最先进的阶级,而无产阶级政党则是阶级先进性的集中代表。在今天的中国,这种先进性集中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具体体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等方面。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历史观阶级性的集中体现。

(三)世界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活动和外事访问中多次提到构建和谐世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这正是其历史观世界立场的集中体现。世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合作共赢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条件,分裂、战争往往带来的是历史的动荡和倒退。这一观点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从理论上说,历史的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不同的阶级和民族可以选择自身的历史发展方式,但这种选择必须以尊重历史规律为前提,这就形成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和谐相处的理论基础。求和平、谋发展是当今世界人民的共同诉求,在分析历史时不应只看到历史中的对立冲突,更应看到历史中的和谐统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历史观世界立场的理论依据。从世界发展的现实来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各国之间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诉求,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例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困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等,这些都要求国家间开展广泛的合作。这既是历史的经验,也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历史观世界立场的实践维度。

二、习近平历史观科学思维方法的具体体现

民族立场、阶级立场、世界立场是习近平总书记历史观的根本出发点。以此为基础,他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形成了其颇具特色的历史观思维方法体系,主要包括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群众思维和创新思维四个基本维度。

(一)系统思维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系统思维就是以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从整体与局部、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方面把握事物的根本性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看待历史的方式是系统式的,他把党史、国史和世界史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强调人类历史系统中的“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强调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要在整体中才能得到发展,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实现自我发展,是近代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改革开放的实行等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决策,都是因时而变、顺势而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强调部分对整体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时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2]这一论述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巨大作用,更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的组成部分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坚强决心。

系统是开放的,富有生命力的系统必须具备巨大的张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增强,这就要求中国人民树立广阔的世界历史视野,从世界文明的精华中汲取营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3]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挑战,充分地借鉴人类历史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于准确预估我国在改革过程中的风险与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借鉴人类历史经验的视角是多维度、多领域的。在社会建设方面,他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史中汲取营养,走出中国特色;在政党建设方面,他多次指出,中国历史上的很多统治集团都是因为腐败导致了政息人亡,当今世界也有很多执政党因为严重腐败、脱离群众而失去执政地位。因此,中国共产党想要保持自身的执政“合法性”就要从严治党,把反腐工作坚持到底。可见,只有在系统论的视域中把党史、国史、世界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历史的视角全面认识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好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在历史的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二)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就是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抓住问题的关键解决矛盾,透过现象洞察事物发展规律。

第一,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历史主流。辩证唯物主义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有侧重点地解决好主要矛盾,是解决其他矛盾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情况、解决问题。他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我们谋划发展、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在把握历史主流的前提下,他进一步强调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解决矛盾,认清不同历史阶段上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当前我们解决主要矛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执政党建设。要抓住这一核心任务,就要坚持以改革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针对矛盾的不同方面,有的放矢地解决,彻底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

第二,透过现象把握历史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时,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就显得更为重要。马克思正是在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发现了“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这一基本规律,从而准确地预言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寻求规律视为党的一项优良传统,并把党能够不断地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辉煌成绩归功于对历史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在谈及中国和平发展之路时他总结指出:“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4]他还把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的历史经验总结概括成了三条基本规律:一是拥有先进的科学理论的指引;二是凝结了党和人民的相互信任共同奋斗;三是选择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揭示这些规律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富强,需要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需要确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政治制度,需要选择一条可供前行的发展之路。放眼世界历史,一切国家兴衰变化,政党兴亡交替的现象从根本上说都归因于这几条基本的规律,世界历史发展的明天也必将遵循这些历史规律。在尊重历史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源泉。

(三)群众思维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就是群众史观。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思维就要坚持从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看待历史、制定政策、把握现实。

纵观近代中国历史,可以说,每次重大的历史抉择都是中国人民的自主选择,当代中国取得的一切成就也要归功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不懈努力。在强敌外辱面前,中国人民毅然选择了奋起抵抗;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现实领导;在各种建国方案的争论、辩驳中,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作为自己始终坚持的道路和制度。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人民群众处在最高位置。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2]

之所以要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前提下,深刻地思考了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后得出的。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相应地,执政党就肩负着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任务。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实践热情,就要首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因此,中国共产党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刻意识到如果不能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党就有失去执政资格的风险,就会被历史淘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考试还远远没有结束,在这场广泛而持久的历史性考试中,要时刻牢记人民群众的地位,人民群众是这场历史性考试的“命题人”,也是这场考试的“评判者”。为此,他反复重申,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中国未来的道路是要党和人民共同开拓的,只有顺应民意、保障民生,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发掘历史指引未来的作用,以尊重历史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历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旧事物的批判性超越,创造条件破除迷信和教条,冲破思维的藩篱,以新的视角分析问题,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创新思维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创新不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舶来品”,它是中华民族传承上千年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基因,正是因为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正是因为有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毅力,中华民族才能经历近代的磨难而屹立不倒,重新走上民族崛起的康庄大路。创新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对历史经验和做法的扬弃,因此,历史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是民族的责任,更是国家的未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呼吁广大的青年人要深刻了解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进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深切的历史责任感。坚定不移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走在时代前列,勇于创新,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创新是一项历史工程。一方面,创新可以极大地加快历史前进的步伐。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创新改变历史发展进程的案例不胜枚举,特别是在科技日益发展、国家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一次创新甚至能够改变全人类的生活。另一方面,创新也不能缺少正确历史观指引。创新不是盲目的,缺少了正确历史观的指引,创新很有可能会偏离方向,甚至成为一把“双刃剑”。对于一个行走在创新之路上的民族而言,历史不仅不会成为创新的负累,反而是创新者的精神营养和力量源泉。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创新不应仅仅局限于科技领域或生产领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等都应是创新的题中之义。在理论创新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2]在谈及创新体制机制时,他说:“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5],“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不断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2]在创新工作方法方面,他说:“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6]

习近平总书记还将创新的事业延展到国际历史发展的维度之中。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的最大动力;创新国际管理体系,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实现平等发展的核心要求;创新国际话语体系,是保证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国家间相互了解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不仅仅要实现本民族的创新梦,还要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创新建言献策。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创新理念来源于历史,世界历史一再向人类证明了“独行快,众行远”的道理,近代中国从落后国家到一步步实现现代化的创造性发展之路,可成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借鉴的宝贵财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也应当将自身创新的成果展现在世界面前,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设计中国方案。这是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在新时代下的必然选择,是中国领导人深刻的历史观的具体体现。

三、习近平历史观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和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就已经明确地意识到了历史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也就是说,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过程是一个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尊重历史、实事求是,而且要充分发挥思维的力量。学习和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历史观的科学思维方法,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坚持正确立场,树立科学历史观。学习和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历史观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助于我们辩证地看待历史,形成科学的历史观。首先有助于我们辩证地看待中国历史进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之间虽然发生了社会形态的变化,经历了一些磨难和曲折,但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前进的。这种前进性是不可否认的,是民族历史延续的基础。其次,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到中国的历史永远是全民族的历史,历史上永远只有“一个中国”,世界也只会承认“一个中国”,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径都是对历史的背叛,这是我们必须明确并始终坚持的基本历史立场。

第二,坚持科学评价,树立正确价值观。从哲学意义上讲,价值观总是一种“历史地思”,是随着历史观的发展而不断地被塑造的。学习和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历史观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助于我们从三个层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是个人价值层面,应当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自己历史的谱写者,书写历史的全过程就是奋斗和实践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二是社会价值层面,要始终坚持把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作为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的根本标准,始终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三是世界价值观层面,世界文明是多样的,没有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任何价值观都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我们要坚持群众思维,坚定我国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交往中讲好国家故事,传播中国价值。

第三,坚持历史创新,掌握发展主动权。在尊重历史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是历史赋予当代人的使命。学习和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历史观的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我们正确地进行历史创新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要正确看待历史和创新的关系,要意识到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创新方式和实践方式,即使是在今天看起来已经沦为旧事物的历史成就也曾经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创新型力量。因此,创新首先要尊重历史传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既不能为了突显创新的价值而割断了与历史的联系,也不能沉浸在历史的辉煌中否定未来。二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创新,把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辩证地处理好独立自主创新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关系,在历史的创新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在世界历史的创新中发挥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3]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13-03-02(2).

[4] 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2).

[5] 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11-10(2).

[6] 习近平.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12(2).

[7] 陶文昭.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J].理论探索,2015(4):5-11.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s in XI Jinping′s Historical View

FAN Ruixue

(College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ShanxiMedicalUniversity,Taiyuan030001,China)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r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XI Jinping′s view of history, because his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history contain profound systematic thinking, dialectical thinking, mass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These ways of thinking are interrelated and integrated, forming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system of XI Jinping′s historical view. Learning and grasping these methods will help us to further understand history and promot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XI Jinping;historical view;systematic thinking;dialectical thinking;mass thinking;innovative thinking

*2015年度山西医科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0120152)之阶段性成果。

2016-10-18

范瑞雪(1990-),女,山西绛县人,山西医科大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1.002

D61

A

1008-6285(2017)01-0005-05

猜你喜欢

历史观总书记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习近平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