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地方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2017-04-13韩秀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抗日

韩秀丽

(山西传媒学院 思政部,山西 晋中 0306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之一。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的主旨看,力图描叙中国全局和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全过程,追求整体和宏观叙事,以达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现实来看,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及其发展变化各有特点,其中的某些方面会对中国全局产生广泛影响甚至在关键阶段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为了有效地把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将地方史有关内容有机渗入到“纲要”课的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之一。

近年来,有一些文章对将地方史融入“纲要”教学的必要性、方法和原则进行了探讨,但对于地方史资源,人们更多运用在实践教学方面。山西地方史教学资源丰富,可以有机渗入到平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中去,从而使“纲要”课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具有针对性,也可以避免该课程与中学历史课程的重复。

一、山西史料丰富,为“纲要”课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南部是尧、舜、禹活动的中心地带。在讲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时,中国的历史正是从山西开始。从诸子百家中的荀子、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王之涣,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从《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到明清之际的傅山,山西参与创造了中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虽然此段不是“纲要”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对相关内容的讲述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1]。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之前,中华文化维系了中国社会的稳步发展。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从时间跨度上包括了晚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时间跨度长;从空间来看,它描述的是中国整体状况,空间领域广。聚焦山西,山西也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变化在山西也有其缩影。从鸦片战争开始,国门被打开,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也渐渐从东南沿海渗入到中国内陆省份。为了改变被侵略的命运,找寻中国的出路,维新变法的思想在山西得到发展,戊戌六君子中的杨深秀是山西人,他不惜自家性命,甘洒热血,唤醒国人,名垂千古。在反对外国侵略过程中,山西是义和团运动最激烈的地区之一,短短的几个月就有近200名外国传教士及家人、朋友被杀,制造了全国严重的“教案”。时过境迁,如何理性爱国也正在成为新世纪人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盲目排外,还是“引进来,走出去”,参与世界竞争?

近代以来,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山西于1902年由山西巡抚岑春煊和英国人李提摩太共同创办了山西大学堂,它深深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烙印。但它毕竟是古老中国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改变,山西大学堂和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一道开启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新纪元。

在中国革命史上,武昌起义发生后,1911年10月28日山西同盟会员响应,在太原举行了起义。山西是黄河以北第一个起义的省份,对清政府的首都北京造成威胁,起义牵制了清军南下,有力地支援了南方革命,对于中华民国肇建功不可没。在伟大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总部设立在山西,“平型关大捷”摧毁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壮我军威。山西建立了全国模范抗日根据地,在全国抗战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山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既有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也有新时期人们为争取新生活不断艰苦拚搏的“锡崖沟精神”, 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右玉精神”。纵观山西的历史,它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都可圈可点,从而成为“纲要”课教学的有力支撑。

二、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历史,提升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个人受教育的方式,可以接受外界的影响,也可以来自自我有意识的改善和提高。在学习过程中,笔者着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在“纲要”课教学中“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2]。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解,选取山西对中国全局产生影响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把班级学生分成小组,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小组合作,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参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与研究、校内与校外资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拓了“纲要”课教学途径。

(一)利用热点和兴趣点,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历史

2017年6月21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参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在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总书记亲切会见了当年在晋绥边区工作过的老战士。利用这个时政热点,引导学生对晋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再认识。抗战时期,八路军建立了晋绥(晋西北)、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学生们通过实地走访,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了“纲要”课第七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敌后游击战争,认识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懂得了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这些抗日根据地不但在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1948年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东渡黄河前往华北,途经山西兴县蔡家崖时,发表了《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肯定了晋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明确提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在抗战期间,流传着很多抗战歌曲,如《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在太行山上》等等。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他们对这些歌曲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非常感兴趣。例如《在太行山上》,这首歌由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是为在山西境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作的。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全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当时桂涛声到山西进行抗日宣传,他在太行山的日子里,看到太行山雄伟壮丽的景色,看到太行山军民母送子、妻送郎参加抗日队伍的感人场面,为了宣传积极抗日,写下了富有战斗性的抗日歌词——《在太行山上》。这时冼星海也在太行山,很快为《在太行山上》歌词谱了曲,这首歌后被广泛传唱,影响深远。

在学习过程中,当地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吸引了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抗战时期如朱德、彭德怀、叶剑英、聂荣臻、罗荣桓、刘伯承、徐向前、贺龙等都曾在山西战斗过。山西实权人物阎锡山在抗战时面对“国、共、日”三股力量,提出“守土抗日”口号,在民族大义的影响下,至少在形式上支持了八路军抗日。

(二)实地考察历史现场,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对于在山西发生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实地考察,亲临历史现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山西各地有众多的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展览馆和实地场景,为学生们的参观考察提供了可能。比如学生们利用周末假期去武乡县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在纪念馆陈列厅里,他们见到了“抗战联盟旗”“八路军行军用的锅”“百团大战战役部署图”和响堂铺战斗中缴获的日军汽车发动机残骸等,这对于他们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行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八路军在抗战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参观对于学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次理想信念教育。

1937年9月25日,在山西灵丘平型关复杂的地形掩护下,八路军第115师出其不意发动袭击,歼灭日军精锐部队1000余人。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胜仗,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使八路军士气大振。在山西省灵丘县的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里,同学们见到杨勇将军用过的毛毯,张文松的公文包,缴获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等珍贵藏品,让历史可见可感。学生们还到平型关实地场景考察,丰满了“纲要”课相关教学内容。

此外在山西还有黄崖洞、刘胡兰纪念馆、左权将军烈士陵园、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抗日军政大学总校蟠龙旧址等。到这些地方参观考察,除了完成“纲要”课相关内容的学习,同学们还领略了山西各地的风土人情,从而关心地方发展,实效明显。

山西近现代史料丰富,在“纲要”课教学中,笔者采用遵循教材和山西地方史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地方史料适当剪裁,合理运用,突出“纲要”课的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实践证明,将山西地方史融入“纲要”课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中国整体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加深对地方社会的了解,以小见大,凸显地方社会独特的历史和表现形式,增强对山西的认知和情感。学生还能了解山西地方史与中国近现代史之间的关系,培养其有关整体和局部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学生深入地方做一些调查研究,培养了其自我教育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1]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9.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0.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抗日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抗日小英雄杨杨
彭明治驰骋抗日战场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抗日英烈马威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