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理论在高校舞蹈专业编导教学的应用研究
2017-04-13钟祎洵冯向阳
钟祎洵,金 雷,任 道,龙 涛,梁 军,冯向阳,何 平
(华南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 舞蹈学系,广东 广州 510006)
格式塔理论在高校舞蹈专业编导教学的应用研究
钟祎洵,金 雷,任 道,龙 涛,梁 军,冯向阳,何 平
(华南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 舞蹈学系,广东 广州 510006)
格式塔理论在高校舞蹈编导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创作,强化舞蹈思维活动中创作主体的视觉意象。以格式塔理论为指导的高校舞蹈专业编导教学从整体和简约化空间概念出发对舞蹈动作进行设计,在理解舞蹈动作的空间结构与动作间的关系特征基础上,实现舞蹈动作的有层次和立体表达,进而简化编导过程;透视直接影响舞蹈作品中编导者或表演者对舞蹈环境之间心物同型的交互关系,有效提高动作设计对舞蹈环境的和谐度。
格式塔理论;舞蹈;编导;教学;心物同型
创造重在创新,意在跳出常规的窠臼。舞蹈编创主要通过身体物质媒介渗透创作主体的情感,加以一定的文化背景,形成传递给观者并调动他们身心的深层体验感受以及丰富其感知经验的舞蹈作品形式。每一位创作主体应围绕作品的独特性这一核心展开创作。而目前国内舞蹈界普遍存在雷同、重复现象,尤其是在舞蹈教学和舞蹈编创中,从动作风格、表情、呼吸到编创思维、作品选材、结构等方面的相似度都很高,对作品形式法则中“对称均衡、单纯齐一、多样统一”等理论概念往往进行僵化理解。关于动作与情感的关系,仅强调“从心底产生的情感所引发的本能的动作,更能打动人心,会使观众产生共鸣,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1]是不够的。这样的表述过于笼统,这只是动作编创与情感关系的机械对应。高校舞蹈专业学生正处于专业知识学习的飞跃阶段,所以不能只限于知识的累积,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编导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编创的构思阶段到表现阶段、从情感到形式都实现独特创新,值得学界进行有益的探讨。
一、格式塔理论与艺术研究
格式塔源于德文Gestalt,英文为Configuration,中文一般意译为“完形”,接近“格式塔”的原意。格式塔理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将其引入到艺术领域中,拓展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国内外绘画和建筑等视觉艺术领域已经普遍采用格式塔理论来指导和分析作品的创作活动,但舞蹈学科的研究工作鲜见报道,国内目前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颇具新途径意义[2-4]。于平对张继刚编导的作品《千手观音》评论中采用格式塔理论的视角,以“心灵的可舞性”为基础,分析了作品中“格式塔”编舞理念,论述了“经验中的整体”作为舞蹈“视觉式样”的营造及其对应的四个层次[5]。这不仅说明了舞蹈编导体系中采用格式塔理论的现实可行性和理论必要性,而且克服了舞蹈研究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主观经验主义倾向,系统性地提升了编导理论,丰富了中国舞蹈研究的方法。本文目的在于将格式塔理论运用在高校舞蹈编导教学中。尤其从格式塔理论中视觉意象、整体简约和心物同型三方面入手,力求以视觉意象为出发点,从人体动作与空间、人和环境等方面,探讨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如何建立一种直接明了和清晰的舞蹈思维方式,以期开拓新的舞蹈研究途径。
二、“可见性”视觉意象与舞蹈思维
阿恩海姆认为,“被称为‘思维’的认识活动并不是那些比知觉更高级的其他心理能力的特权,而是知觉本身的基本构成部分”[6]58。在编导过程中,舞蹈思维起到核心力量的作用。万素认为,舞蹈思维特性是要将“虚而空迷的感觉态”变实,不断的变实中进行想象、联想、幻觉中可实的形象、形式[7];何群在提出动作思维是“以具体动作或动作图示为内容的思维形态”[8]28,强调动作思维内在的逻辑是动作观念间的类属关系。那么,如何实现虚实转换,又如何获得思维形态中动作图式的内容呢?编导主体在运用创造性舞蹈思维的过程中,可借助格式塔理论体系中视觉意象理论,实现对外物视觉感受上丰富的意象性。
视觉器官对外在世界的再现性功能具有极强的“可见性”。而视觉感知作用于舞蹈学习的各个环节,如教师动作示范、教材中各种动作分解图、剧目影像和编导调度的路线图等。在舞蹈编导学习过程中,视觉感知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阿恩海姆格式塔理论中,视知觉作为思维的一种基本工具,具有一般思维活动的认识功能,尤其在心理意象中与直接的感性把握有联系;在人体全部的感觉器官与感受对象构成的关系中,视觉意象是最接近事物实体形态的,因而思维活动的视觉意象是连接知觉与思维的重要手段。
进行舞蹈创作的思维过程,极为依赖于通过视觉活动所建构的意象世界中的“可见性”。编创主体需要对表现对象进行实际观察、感受,捕捉表现对象适合肢体语汇表现的特征,但主体的视觉形象绝非对客观事物感性材料的简单机械复制。并且,不同主体从各自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角度,运用视觉器官实际观看关注对象的内容也因此有所不同,进而从主观视角即心理视角观看,更是千差万别。从运用视觉器官直观感受到介入想象等思维活动,实质是从观看到深入内心的视觉化意象活动。这一“可见”的过程,不同于直接观看客观的外在世界,是“视觉”与“心理作用”的共同致力并赋予自身创造性的领悟结果。这种介入想象主观内心视觉化的意象活动,为运用舞蹈思维进行动作设计的动机产生和其在外物、事件和关系等联系方面提供了客观基础。
视觉化意象活动下的对象,既非实物本身,亦非概念性内容;所谓“可见性”特征,实则经过心理观看(想象)对实际观看的经验转移和组织结果,视觉意象经过视觉器官观察到想象阶段,突破了外物孤立性限制,更利于从联系中把握对象。而舞蹈编导教学中针对某个主题或某一事物的创作练习,习惯采用与之对应的描述性语言,仅仅单纯地调动感性色彩,难以真正实现视觉感知的直接意象化,即通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心理意象”。相反,描述性词语直接介入,易于固化具体事物的概念,割裂了创作主体和目标客体的直接交流。因此,在编导教学的基础阶段,要加强舞蹈思维活动中两者的直接交流,从而实现视觉意象的实化、全面和准确反应。而动作编创中动机和独特性的产生正是需要依据不同主体的个体视觉意象,故需要强化动作创作和视觉意象的联系,从而实现实际观看、心理观看和动作设计在舞蹈思维中的和谐统一。
三、“简约”和“整体”与舞蹈动作空间建构
动作是舞蹈思维的主要对象,也是逻辑起点。合适的舞蹈动作对于舞蹈作品创作具有核心性意义,但也是其难点,它已成为编导过程和编导教学中的关键。因此,如何获得舞蹈创新精神和动作创造的实践能力,成为舞蹈专业学生在基础阶段学习的重中之重。舞蹈专业学生在编导学习的基础阶段,如何产生出合适动机以及进而产生独特动作是其难点,主要原因是其表达展示的动作往往依赖于在各舞种学习中所经常接触和研习的动作群。在长期舞蹈训练中,他们既需要依循各舞种具体规则要求逐步获得专业性技能,又容易囿于这些规则和框架,尤其在舞蹈创作方面难以摆脱程式化舞蹈思维。
舞蹈动作在时间的流动中进行,同时通过姿态造型占有一定的外在空间。不同动作的舞姿形貌因其占有空间的不同而各有特点,这样的变化也会在空中呈现。编导对动作空间的划分,多以突出舞者身体所处空间位置方向的不同以及舞者身体动作所营造的表演空间构造的不同为主。如:卡琳娜·伐纳将空间组织划分为地面空间、垂直空间、姿势空间、构筑空间[9]22-30;王玫认为,表演空间包括水平面、额状面和矢状面[10]41-42;而谢飞在双人舞编舞技巧中,提出正空间与负空间的概念,强调了身体与空间的关系[11]37。人体的动作空间并非以规格化的长度、宽度、高度数据为特征,尤其在舞蹈艺术中对动作空间的认识,更多的是源于人体视觉机制对事物的反应而呈现出的空间感。编创主体从空间感这一因素为原点获取动作,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合适的动机涉及动作发展的基础,即从无到有;独特的动作涉及创新,即唯我所有;而舞蹈编创应是从无到有、唯我所有到唯我独有的逐层递进过程。但在对规则要求精准性奉为圭臬的习惯下,容易造成对动作细节完成度追求多于动作整体把握的不足。运用格式塔理论克服这种局部和整体的冲突就成为促进舞蹈思维发展的关键,尤其在形成个体不同的动作空间构造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知觉经验实际上是在刺激物的结构与大脑区域中存在的向着简化结构发展的趋向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12]11在编导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先抓住所要表现的事物的主要“动态”特征,排除非特征性枝节,具有把握一般结构特性的能力。整体简约特点有助于将动作空间作轮廓式整体把握。舞蹈动作空间构成是舞蹈动作进行的最核心骨骼框架。单一动作可理解为物理空间和认知空间的重合体,各动作之间连接转变也可以看作是物理空间群至认知空间群的不同重合体的变化。编创中运用技法进行动作的变化,正是基于由身体形态构成的空间或与周围空间关系的变化。如果依据格式塔理论突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化原则来理解分析舞蹈动作,那么动作并非是各肢体部分动作的简单加和关系,动作的变化也并非仅仅关联身体某个或某几个部位的变化,而是要从动作的整体空间角度来理解,实现动作部分和整体的统一。另外,采用格式塔简化原则分析舞蹈动作、理解动作空间更具有抽象精炼性,可以简化复杂舞蹈动作的空间关系,更加突出动作空间本质结构的特征,帮助编导从整体和简约化空间概念出发对舞蹈动作进行设计,实现舞蹈动作的有层次和立体表达。
四、心物同型理论与创作主体情感
格式塔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其产生是以近现代西方工业文明为背景,十分强调客观环境和人主观行为的相互作用。格式塔理论中心物同型理论,认为人和环境关系所构成的情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即人的行为和心理事件的产生都是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13]37-38。格式塔的“形”是在积极的视知觉活动中得到的,是“客体中的某种结构关系在人的知觉中呈现,是一种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现象所在,其中包孕着人与自然、人的心理与人的环境之间无比丰富的内容”[14]179。
编创主体作为特定个体,与外物世界存在普遍的情感联系,并通过作品将自己的情绪情感表达出来。但现实舞蹈作品中,似乎不乏空洞的情感强调,却缺少主体的主观意向及内在的精神世界有效又真切的积极传达,因此,动作也难于被赋予个体独特性的情感与意蕴。创造的灵感往往源于情感,尤其个体身处自然、社会环境中,其心境状态以及表达诉求都有可能将灵感一瞬具象化。编创主体在舞蹈动作设计中,既倾向于由外而内的“感物”,也注重由内而外的“心感”。这体现了舞蹈编导在进行编创的过程中与外在环境的密切关系。舞蹈中“情景交融”正是舞者在特定情景中产生的一种行为和心理事件,而创作主体在编创阶段,更应在主题把握、动作呈现中进行编辑和构思,从可感环境到作品中所要营造的舞蹈环境实现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心物同型理论在直接影响舞蹈作品中编导者或表演者对舞蹈环境的交互关系以及有效提高动作设计对舞蹈环境的适应性方面有应用可能。
本文将格式塔理论应用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首先,应从舞蹈教学中存在的思维局限性出发,引入重要却时常被忽略甚至割裂的视觉意象来分析舞蹈编导,把握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其次,以视觉意象为基础,在动作编创中对动作空间进行整体性简约化认识,实现舞蹈编导中舞蹈思维的多样性;最后,采用心物同型理论加强舞蹈编创主体与外在世界的联系感应,促进舞蹈作品与环境的共鸣。通过以上研究,实现舞蹈编导中运用舞蹈思维对动作设计自外而内逐层递进实现从对外在世界“可见”的视觉意象运用,到对动作思维的整体性简约化认识,再到与外在环境实现共鸣这三个层次的综合作用。以上基于格式塔理论基础上对编导教学中编导要素的探讨,均为基于抽象进而具体化的过程,还需要一种突破连续渐变的跳跃思维来指导。由于格式塔能从宏观上整体式把握流动性的空间结构,活性连接物质世界空间与精神世界空间,因此,其成为带动高水平舞蹈编导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中国舞蹈研究创新的关键之一。
[1]王水洁.浅析舞蹈编导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 [J].新课程,2013,(12):116-117.
[2]余音.格式塔心理学“同构”理论对音乐审美的阐释[J].安康师专学报,1993,(3-4):17-23.
[3]荣胜霞.格式塔心理学在舞蹈表演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2014,(12):99.
[4]叶涵.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看舞蹈力的结构[J].北方音乐,2014,(7):161.
[5]于平.直指心灵的舞蹈自觉——从舞剧《千手观音》看“格式塔”编舞理念[J].民族艺术研究,2011,(2):5-10.
[6][德]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知觉心理学[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7]万素.浅谈舞蹈思维的“特征”——在舞蹈实践中而获[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3):51-55.
[8]何群.舞蹈创作思维[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9][法]卡琳娜·伐纳.舞蹈创编法[M].郑慧慧,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10]王玫.舞蹈调度的王玫研究[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
[11]谢飞.舞蹈动作开发与编舞技法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12][德]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13][美]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李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鲁枢元.文艺心理阐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 周亚红)
A Study of Gestalt Theory Applied to College Choreographer Teaching
ZHONG Yi-xun,JIN Lei,REN Dao,LONG Tao,LANG Jun,FENG Xiang-yang,HE Ping
(School of Arts,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China)
On account of the guidance of students'unique creation,Gestalt theory is applied to dance choreography teaching in colleg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subject's visual image in the dance thinking activities.Based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visibility,simplicity and mind-body isomorphism,the visual gestures are thought as a foundation stone.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uman,action,space and environment,a direct and clear mode of dance thinking is established by the process of choreography teaching.This paper will explore a new way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ance personalization creation.
Gestalt theory;dance;choreographer;teaching;mind-body isomorphism
J711.3
A
1673-1972(2017)02-0146-04
2016-11-2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5XMS06)
钟祎洵(1978-),女,湖南株洲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舞蹈编导和高等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