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藏书纪事诗研究综述
2017-04-13周生杰
周生杰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百年来藏书纪事诗研究综述
周生杰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自晚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成书以来,后续之作频出。学术界对这个诗文结合的新文体十分感兴趣,各种研究之作层出不穷,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作者研究,对叶昌炽、伦明等人生平和学术志业多所关注;另一方面是著作研究,对各种藏书纪事诗作品的创作经过、文献价值、学术影响等加以讨论。
藏书纪事诗;叶昌炽;研究综述
“藏书家,被认为是百家之外特殊的一家,其藏书活动,包含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藏书史的发展,与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因此研究古代的藏书发展,是一项既有历史意义又富有现实意义的工作。”[1]晚清以来,学者在古代藏书研究上出现了新现象——“诗纪事藏书家传”形成,学术界随即对这一新文体展开研究。近百年来,后续之作迭出,研究亦紧相跟进。
一、藏书纪事诗创作概况
明清学者在为藏书家作传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但是囿于地域观念或者体例限制,难以反映史上众多藏书史实,晚清学者叶昌炽“叹自来藏书家节衣缩食,鸠集善本,曾不再传,遗书星散,有名姓翳如之感。因网络前闻,攟摭逸事”[2],终成《藏书纪事诗》一书。全书共为737位藏书家立传,藏书家时代始于五代,迄于清末。正文由诗歌、注文和按语三部分组成,其中诗歌共416首,全部是整齐划一的七言绝句,由一位或几位藏书家的史料构成,内容一般是撮录他们最具特征的藏书楼号、藏品、藏书事迹、著作、学术观点等。注文是《藏书纪事诗》的主体,辑录文献的内容包括藏书家的姓名籍贯、生平行止、藏书事迹、学术成就乃至掌故逸闻,从而提供了有关藏书家的基本史料和学术线索。资料来源于正史、方志、笔记、诗文集、墓碑、书目题跋、时贤言论、作者见闻等,或作为绝句的注脚,或仅是与本篇所叙藏书家有关而与诗无涉。按语是叶昌炽亲自所撰,标有“昌炽案”三字,放在注文后面,也有穿插在注文中间的。叶氏对于撰写按语十分留心,一是引自典籍,二是自己见闻,按语起到了补充、匡正、考辨资料和点评藏书家史实的作用。
《藏书纪事诗》甫出,学界即好评如潮,吴郁生称该书与叶氏另一种著述《语石》“乃二百数十年间无人荟萃之创作,文字一日不灭,此书必永存天壤”[3],王锷认为“仅此一部体裁内容都是空前的巨著,叶昌炽足以立言不朽”[4],由此,后续之作频出。1935年,伦明撰《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收藏书家149人,附录28人,其中清代及以前22人,余皆为辛亥以后人,该书开创断代藏书纪事诗体。1948年,广东学者徐信符撰《广东藏书纪事诗》,收广东藏书家起明代丘浚,终近代伦明,凡54人,开创地域藏书纪事诗体。1960年代,苏州学者王謇撰《续补藏书纪事诗》,列126位传主,包括附传在内,共为135人作传,名为“续补”,而实际所收藏书家以苏、沪、浙、皖四地为主。1966年,安徽宣城人吴则虞“步武清叶昌炽先生作《续藏书纪事诗》”[5]159,诗后之注取自各类文献,并附有藏书室、藏书印,从形式看最类叶书。199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周退密和宋路霞《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该书有诗60首,纪事60家,远自丁日昌、近至丁景唐,跨度一个世纪,基本囊括了近代一百年来出生或者客居上海的主要藏书家。早在1987年,《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已经定稿,胡道静先生为之撰序,率先刊出,扬州学者蔡贵华看到后,触动很大,于是搜辑资料,撰写《扬州近代藏书纪事诗》,收录传主15家,对近代扬州藏书世家、藏书变迁及藏书流传等都作了有益的探索。
此外,近代广东大藏书家莫伯骥曾撰写《叶氏藏书纪事诗补续》,“可惜他的文稿未及刊刻,都在抗战中遗佚了”[6],今天无缘考知其详。1936年,刘声木曾于其《直介堂丛刻目》中公布撰印《续藏书纪事诗》之计划,但迄今未见刻本流传。而山东著名藏书家王献唐亦曾发愿作《齐鲁藏书纪事诗》,他说:“昔欲踵其后尘,为《齐鲁藏书纪事诗》,人事旁午,迄无尟暇,囊岁偶拈《藏书十咏》,布之馆刊。”①王献唐先生这段话载邢蓝田《藏书百咏》卷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印,山东图书馆藏。转载自张荣刚、王爱平《王献唐先生藏书纪事诗辑注》,《济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68页。其《藏书十咏》有《访书》《购书》《载书》《装书》《勘书》《曝书》《跋书》《抄书》《借书》《读书》等10首,主咏藏书之事,而不及藏书家,非藏书纪事诗之体。其所作之《齐鲁藏书纪事诗》亦未见流传,今人有为之辑注者。[7]上述各家著述或未成,或失传,因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能列入研究范畴。
“纪事诗藏书家传”把诗作和传记完美结合在一起,每位传主用一首七言绝句,与传文(或注文、或按语)相映成趣,从体例上说介乎“史”与“集”之间,是藏书史与诗文集的交融之作。因而胡道静先生高度评价说:“把古今藏书家的珍闻逸事搜集在一起,对每人或每几个有关系的人合在一块,分别叙事,并各系以绝句一首,写得那么清新、亲切,这个创造,前无古人。无论在内容上或体裁上,都铸出了一种新的格局。”[8]因此,自这种新书体出现,立刻引起学术界研究热潮。
二、藏书纪事诗作者研究
学术界研究藏书纪事诗诸作者,分布十分不均。一直以来,叶昌炽成为研究重点,其次是伦明和徐信符,其余诸人研究有待深入开展。
(一)叶昌炽研究
晚近以来,名家辈出,众多明星中,叶昌炽算不上十分闪耀的一颗,但是自《藏书纪事诗》问世,学界对他关注有加,近百年来,相关研究不断出现。
民国六年(1917年),叶昌炽与世长辞,生前友好分别为之撰写铭文,主要有:吴郁生《皇清诰授通议大夫翰林院侍讲叶公墓志铭》[9]、曹元弼《皇清诰授通议大夫翰林院侍讲甘肃学政叶公墓志铭》[10]、王季烈《祭诰授通议大夫翰林院侍讲叶公鞠裳文》[11]。各家对于叶氏给予很高评价,称其“并轨亭林,方之汉儒”[10]。另外,曹元弼还还撰写《祭叶鞠常(裳)前辈文》[10],以示对恩师悼念之情。
30年后,钱大成《记叶鞠裳》[12]一文,重在介绍其生平及著述。此后一段时间,大陆学术转入沉寂,叶昌炽研究陷入低谷,而宝岛学术界却承续了这一研究传统。1958年至1969年,台湾《新生报》副刊连载了高拜石《校订专门家——〈缘督庐日记〉作者叶昌炽》[13]一文,文章回溯叶昌炽一生,可视为叶氏年表。1986年,势白《叶昌炽鬻碑帖始末》[14]一文,依据叶氏日记,记录叶氏将全部碑版出售过程。
大陆学者从事叶昌炽研究,首推郑伟章先生,他搜集各类资料,编著《叶菊(鞠)裳先生年谱》[15],该谱发表后一直受到学界广泛重视,可谓嘉惠学林一大功德,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公开发表的第一种叶氏年谱,材料主要依据《缘督庐日记》对叶氏生平进行梳理,内容细致到月日,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方便。该谱编纂细致严谨,资料性很强,然因受篇幅所限,也存在不足之处:(1)篇幅较短,对事件介绍不够详尽;(2)主要依据谱主本人著述,对同时期其他文献材料虽可能加以利用,谱中却没有足够体现;(3)对于与谱主有交往的人物,只选取少数几人进行介绍,更多人物事迹、交往情况则未加说明;(4)全谱只作陈述,缺少相关考证文字;(5)缺乏对人物活动背景交代;(6)在时间和事件记述上还存在一些错误和疏漏。
郑谱之后,给叶昌炽编年谱工作持续进行。2012年,河北大学尹洁提交名为《叶昌炽年谱》硕士论文,本谱主要依据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奇觚庼诗集》《奇觚庼文集》《藏书纪事诗》《语石》等有关记载,并在此基础上参考相关资料,以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为叶昌炽编纂一部更加系统完整的年谱。本谱主要创新点在于:(1)力求广泛收集材料,更加完整、全面地呈现谱主一生;(2)通过稽考文献,对谱主活动背景、相关事件、交往人物情况予以证实,求得其与谱主行事、思想、作品之间关联性;(3)搜集并补入郑谱发表后新发现材料。同时,在编纂年谱过程中,也改正了郑谱一些讹误之处。
2005年,金振华《叶昌炽研究》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进行修改的,作者谈创作思路说:“先从总体上勾勒叶昌炽曲折而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生经历,再分章点击叶氏几个主要的生活阶段及其主要的著述情况,最后对他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特别是他的思想脉络进行梳理,不平均使用力量,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他有思想、有特色,能真正反映他‘这一个’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和学术生涯。”[16]2全书分为八章:第一章《坎坷的经历 多难人生》,第二章《厚重扎实的治学旅程》,第三章《叶昌炽与〈苏州府志〉》,第四章《关于〈藏书纪事诗〉》,第五章《叶昌炽与敦煌失宝及其它》,第六章《关于〈缘裻庐日记〉》,第七章《跳跃奔涌的思想脉搏》。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叶昌炽生平与学术研究较为全面的专著,所用资料翔实,语言流畅,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
研究叶昌炽的单篇学术论文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叶昌炽生平交游研究,有王立民《叶昌炽生卒年辨证》[17]、包云志《刘墉、周永年、吴大澂、叶昌炽未刊信札四通考释》[18]、王立民《叶昌炽字号及藏印考》[19]、马洪菊《叶昌炽与顾燮光交游考——兼论叶昌炽晚年的政治立场》[20]、马洪菊《叶昌炽籍贯考释》[21]等;(2)叶昌炽金石学研究,有吴琦幸《叶昌炽与好太王碑研究》[22]、满江红、李永《叶昌炽金石交游与金石学成就》[23]、李永《叶昌炽金石学交游小考》[24]、李永《叶昌炽书法品评的碑学立场》[25]、马洪菊《叶昌炽与甘肃金石学研究》[26]、马洪菊《叶昌炽早期金石学成就与潘祖荫的影响》[27]、王华《叶昌炽的书法及其金石研究》[28]等;(3)叶昌炽敦煌学研究,有吴琦幸《叶昌炽与敦煌研究》[29]、李剑虹《论敦煌失宝及叶昌炽〈缘督庐日记钞〉》[30]、蔡副全《叶昌炽与敦煌文物补说》[31];(4)叶昌炽学术成就综合研究,有孙荣耒《如何评价叶昌炽在近代文化学术上的贡献》[32]、周生杰《孟晋超群:叶昌炽藏书研究成就与影响》[33];(5)叶昌炽其他学术研究,有陈少川《叶昌炽及其目录学成就》[34]、包云志《叶昌炽未刊信札一通考》[35]、马洪菊《叶昌炽与铁琴铜剑楼》[36]、潘佳《上图藏叶昌炽修改稿本〈滂熹斋藏书记〉考略》[37]、杨德志《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的文献学价值》[38]、江莺华《叶昌炽与〈寒山寺志〉》[39]等。研究较为全面,且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叶昌炽生平及学术志业还会成为研究热点。
(二)伦明研究
伦明是1944年去世的,时值战乱,学界对之研究尚未开展。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其中对藏书事业的研究渐渐步入正轨,藏书家研究也逐步开展。1956年,与伦明共事多年,对其藏书事业十分了解的孙耀卿撰写《藏书家伦哲如》[40]一文,开始伦明研究的第一步。其时孙耀卿亦多病缠身,文章是由雷梦水最后完成的,雷梦水回忆说:“1956年,舅父孙殿起(按,即《贩书偶记》作者)以多病亡身,命我代表录他与藏书家伦哲如先生的交往。今整理成文发表。”[40]孙耀卿即孙殿起,和伦明共同在琉璃厂开办通学斋,二人为莫逆之交,故互相了解最深。该文主要从藏书家的角度,记述了伦明爱书、购书、读书、抄书、补书、售书、著书等活动,文字虽短,但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史料。
紧随其后研究伦明的还有冼玉清《记大藏书家伦哲如》[41],冼玉清为伦明好友,所述往事可信度高,此文成为研究伦明生平和藏书经历的重要史料。
苏精曾撰《伦明续书楼》,1979年开始在《传记文学》连载,1983年结集出版名曰《近代藏书三十家》。文章从“家世生平”“续书楼藏书”“续修四库全书”三个方面述评伦氏与书打交道的一生,持论较为中肯,为后人了解伦明提供了很大帮助。但是,该文章对伦明研究仅停留在介绍的层面,并且重复内容较多,研究有待深入。
傅振伦《记目录学家伦明先生二三事》[42]、黄正雨《伦明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43]、陈思《学者型藏书家——伦明》[44]、杨宝霖《伦明》[45]、伦志清《藏书家伦明与史学家陈垣的书缘》[46]等文章,对伦明生平、交游、学术等多有研究,但新见不多。
伦明毕生致力于续修《四库全书》,收书、藏书和校书活动也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并撰写了《续修四库全书》各部提要,因此,研究伦明绕不开其续修《四库全书》这一重要学术活动。熊静《伦明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47]一文,探讨伦明所作出的各种努力,读者藉此可以深刻了解到伦明在续修《四库全书》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及发挥的巨大作用。此外,王亮博士学位论文《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研究》认为“伦明是议续修四库用力最多,擘画最密者”[48]。
近来,还有学者将伦明诗歌艺术作为研究对象,张纹华《〈伦哲如诗稿〉探析》[49]一文详细分析了《伦哲如诗稿》的特色,即叙写藏书生涯和与各类人士唱和交游,同时指出了其在诗题与用韵方面之不足。
当下研究伦明的学者,以伦氏后人及东莞人为多。伦明姬妾9人,子女11人,子女中多能为文。其长孙伦志清幼年亲聆祖父教诲,与祖父好友往来较多,熟知祖父交游和藏书掌故。伦志清现为北京东莞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他一方面自己回忆撰写了多篇纪念祖父的文章,另一方面则积极为研究者提供资料,对伦明研究起到了莫大的促进作用。2012年,伦志清与国内许多学者共同发起编纂《伦明文集(一)》,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集分为诗、文二编,收录伦明从未付梓的稿本多种,给学界进一步研究伦明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但是,由于伦明很多作品是未刊载手稿本,所以读者访求十分不易,因此,熊静撰写《伦明先生文献学著述考》[50]一文,对伦明著作进行了梳理,作为对《伦明全集》的补充,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王謇研究
一生从事教育的王謇,生前主要活动在苏、沪两地,他淡泊明志,生前无闻,死后寂寞,1968年去世后并未立即引起学界关注。今所知最早对王謇生平作全面研究者为甘兰经先生,其撰《王佩诤先生事略》[51],该文对王謇一生介绍较为全面,更由于作者与王謇熟知,记载了王謇诸多生活细节,后来研究王謇之文显受此文影响。1982年,甘兰经又撰《记王佩诤先生二三事》[52]一文,补充记述了王謇藏书生活中的几个不为人知的细节。甘兰经之后,研究王謇生平文章不时出现,有王謇之子王学雷《松风何寂寥——王佩诤事略》[53]、何大明《前辈风范——记学者王佩诤》[54]、周生杰《扶轮风雅见襟期——苏州近代学者王謇学术志业述略》[55]等,但是,相较于叶昌炽和伦明,王謇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四)徐信符研究
徐信符一生主要活动在广东、香港一带,教书、藏书、著书之余,广结同心之人,因而其人其事广受学界关注。1934年,番禺何多源撰写《广东藏书家考(二)·徐信符》[56]一文,首次对徐信符藏书事业作学术介绍。何多源曾任岭南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代理馆长,又任广州大学副教授、图书馆主任,和徐信符志趣相同,文章对徐信符藏书事业介绍较为全面。
1955年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收录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该书后附有徐汤殷《徐绍棨叙传》,是第一次较为全面介绍徐信符生平及学术成就的文章。作者为徐信符之子,因而史料可信,语言饱含深情,是学界了解徐信符主要文献来源之一。此后,研究徐信符的文章接连不断,主要有于今《记徐信符先生》[57]、杨炯旋《广东藏书家小记(六)·徐信符》[58]、高炳礼《徐信符与南州书楼》[59]、徐家凤《徐信符和南州书楼概述》[60]、周生杰《徐信符:首次用诗歌揭露日军慰安妇制度的诗人》[61]等,上述文章主要追记徐信符的生平及藏书活动,所用史料尚无新发现者。
1998年9月,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与番禺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在广东番禺举办徐信符先生学术研讨会,后将讨论会征集的论文结集为《岭峤春秋——徐信符研究文献集》,2004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论文31篇,徐信符遗文5篇,另有附件4篇,这次研讨会及论文集出版,对徐信符作了一次较为全面彻底的研究。最有价值的是徐信符孙女徐家凤撰写的《信符公简谱》和王洁玉整理的徐信符藏书目4种,为进一步深化徐信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五)其他著者研究
学术界对于吴则虞研究尚未全面开展,仅有一篇文章为吴受琚《悼念我的父亲——吴则虞教授》[5]。吴受琚为吴则虞之女,因而文章写来感情真挚,但是内容太少,对吴则虞学术方法、成就等尚未触及。2013年,吴则虞诞辰百年,吴受琚又撰《怀念我的父亲——吴则虞》[62]一文,简要介绍吴则虞生平和学术成就。
撰写《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的周退密和宋路霞二位先生都健在,而撰写《扬州近代藏书纪事诗》的蔡贵华却于2009年离世,学术界对其生平与著述研究尚未开展。
三、藏书纪事诗著述研究
与著者研究一样,学界对于各种藏书纪事诗著述研究亦呈现不均衡状态,已有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对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研究上,对其余著述研究很不足。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成书距今已经一个世纪多了,学界对其研究主要批校、编制索引和引得、总体研究上。一般来说,旧式研究思路集中在批校、编制索引和引得方面,如王国维、陈垣等为之批校,而张思崟编制了索引,蔡金重编制了引得。而总体研究方式有学术论文和论著。
(一)学术论文
在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研究上,徐雁于此努力较多,先后撰写了4篇文章介绍和评价《藏书纪事诗》:《〈藏书纪事诗〉收录藏书家不足千人》[63]《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64]《书城掌故藏家史别有续编在人间——〈续补藏书纪事诗四种〉整理记》[65]和《芸香浓处多吾辈——〈藏书纪事诗〉行世百年祭》[66]等。徐雁在论文中积极向学界介绍叶氏《藏书纪事诗》,尤其是考证《藏书纪事诗》收录藏书家人数具体到739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相关研究文章还有:吴琦幸《北图所藏〈藏书纪事诗〉和〈语石〉的批注本》[67]、胡道静《谈〈藏书纪事诗〉体》[8]、魏文峰《北图所藏〈藏书纪事诗〉王国维批语辑录》[68]、蔡贵华《〈藏书纪事诗〉引文得失》[69]和《〈藏书纪事诗〉文献征误一则》[70]、陈其弟《〈藏书纪事诗〉辨误两则》[71]、王锷《〈藏书纪事诗〉跋》[4]、王兴堂《〈藏书纪事诗〉新论》[72]、茹兴华《〈藏书纪事诗〉的特点及成就》[73]、俞黎华《评藏书研究的拓荒之作——〈藏书纪事诗〉》[1]等,上述文章从各种角度展开对《藏书纪事诗》展开研究,多有创获。
受《藏书纪事诗》研究之影响,学界对于其他著述的研究渐次开始。1937年蔡金重编《藏书纪事诗引得》,收录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第一次将伦著与叶著比肩。苏精《伦明续书楼》[74]一文论及《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比较客观,肯定论著“与众不同,为人所乐看”,亦指出“体例上不如叶氏的严谨”以及“精悍有馀,完整不足”的缺陷。周生杰《〈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新论》[75]论述该书在学术价值上,重在记载藏书的聚散离合及重要典籍的存毁流传;诗作风格上体现出典重质实,涵纳藏书家个人遭际和世事纷纭之变的特色。此外,江庆柏《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考说》[76]以及杨旭辉《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清稿本叙录》[77]等,对王著特色、价值和版本等问题分别进行探讨。黄增章《〈广东藏书纪事诗〉的地位与特色》[80]一文是迄今为止唯一一篇以《广东藏书纪事诗》为研究论题的学术论文,文章高度称赞徐著是“第一种地方性的藏书纪事诗,也是广东藏书史的权威之作”,有一定道理。
(二)学术论著
21世纪以来,有4篇专题学位论文值得注意。
胡一女《叶昌炽与〈藏书纪事诗〉》[82]在综合众人论述的基础上,对《藏书纪事诗》成书过程、体例特点、影响等作了较全面梳理。全文共分四部分:(1)介绍叶昌炽生平,从生平经历分析其文献学思想形成与成熟契机,并对其总体著述情况作简单介绍和评价;(2)考证《藏书纪事诗》编撰缘起、编撰经过、版本流传情况,重点阐释体例编排、内容特点,并简要分析不足之处:(3)介绍《藏书纪事诗》深远影响,并从叶昌炽藏书情况、交友情形、苏州文化环境等方面探讨著作形成原因;(4)叶昌炽年谱简编。
孙荣耒《叶昌炽和〈藏书纪事诗〉研究》[83]分为两部分:(1)叶昌炽研究,主要对叶昌炽家世、科举考试、历官、行踪、著述、校编著作、藏书及思想情怀等作考证梳理;(2)《藏书纪事诗》研究,主要讨论叶昌炽撰写《藏书纪事诗》过程、内容和评价,并附录几则对《藏书纪事诗》的订正。
王立民《叶昌炽〈缘督录日记〉研究》[84]利用苏州图书馆藏叶氏日记稿本,由文本研究入手,多有新见。其中第四章《〈缘督录日记〉中所见叶氏著述资料》,对日记中叶氏撰写、修改和刊刻《藏书纪事诗》资料作钩稽,可以考见《藏书纪事诗》成书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翟朋的学位论文《藏书纪事诗研究》[85]分为三部分:(1)总体介绍藏书纪事诗的含义和文体演变;(2)分四个时期论述藏书纪事诗从初创到终结的历史过程,此为主体部分;(3)概括藏书纪事诗的学术价值。该文系首次将叶、伦、王、徐、吴、周、宋等著述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启发学界认识到藏书纪事诗创作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但全文8万字左右,对每个问题皆泛泛论及,不能做到深入分析与总结,且囿于资料,将藏书纪事诗创作终结者归为周退密、宋路霞所著《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有悖事实,事实上,蔡贵华先生所著《近代扬州藏书纪事诗》才是最晚之作。
回顾百年来的研究,不难发现,学界研究藏书纪事诗时代特色十分明显,旧时代学者重在为《藏书纪事诗》补正、批校、编引得及索引等,围绕文本研究多方用力,而新时期学者则将著者研究和作品研究相结合;由于叶昌炽具有开创之功,因此百年来的研究过分集中于叶氏及其《藏书纪事诗》上,众多论文围绕叶氏生平及《藏书纪事诗》文体特点展开,有陈陈相因之嫌;另外,过去研究者多将研究视觉关注到了藏书纪事诗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中,对藏书纪事诗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史意义探究不足,这也给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1]俞黎华.评藏书研究的拓荒之作——《藏书纪事诗》[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4,(2):98-103.
[2]王颂蔚.藏书纪事诗序 [O]//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清宣统二年(1910年)刻本.
[3]吴郁生.《缘督庐日记钞》序[M]//叶昌炽.缘督庐日记钞.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4]王锷.《藏书纪事诗》跋[J].图书与情报,1999,(3):76-77.
[5]吴受琚.悼念我的父亲——吴则虞教授 [J].四川图书馆学报,1979,(4):49-50
[6]苏精.莫伯骥五十万卷楼[M]//近代藏书三十家.北京:中华书局,2009.
[7]张荣刚,王爱平.王献唐先生藏书纪事诗辑注[J].济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6-68.
[8]胡道静.谈“《藏书纪事诗体》”[J].读书,1988,(1):24-25.
[9]吴郁生.皇清诰授通议大夫翰林院侍讲叶公墓志铭[G]//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92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0]曹元弼.皇清诰授通议大夫翰林院侍讲甘肃学政叶公墓志铭[M]//复礼堂文集.宣统丁巳(1917年)刻本.
[11]王季烈.祭诰授通议大夫翰林院侍讲叶公鞠裳文[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12]钱大成.记叶鞠裳[N].申报,1948-09-21.
[13]高拜石.校订专门家——《缘督庐日记》作者叶昌炽[M]//古春风楼琐记.台北:台湾新生报社,1979.
[14]势白.叶昌炽鬻碑帖始末[M]//艺林丛录:第八编.台北:台北谷风出版社,1986.
[15]郑伟章.叶菊(鞠)裳先生年谱[M]//书林丛考(增补本).长沙:岳麓书社,2008.
[16]金振华.叶昌炽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7]王立民.叶昌炽生卒年辨证[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5):86-88.
[18]包云志.澂刘墉、周永年、吴大、叶昌炽未刊信札四通考释[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3):66-69.
[19]王立民.叶昌炽字号及藏印考 [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4):68-72.
[20]马洪菊.叶昌炽与顾燮光交游考——兼论叶昌炽晚年的政治立场 [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102-105.
[21]马洪菊.叶昌炽籍贯考释[J].剑南文学,2012,(9):62-64.
[22]吴琦幸.叶昌炽与好太王碑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85,(4):201-205.
[23]满江红,李永.叶昌炽金石交游与金石学成就[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38-40.
[24]李永.叶昌炽金石学交游小考 [J].书法赏评,2009,(4):16-19.
[25]李永.叶昌炽书法品评的碑学立场 [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3):25-28.
[26]马洪菊.叶昌炽与甘肃金石学研究 [J].甘肃社会科学,2010,(2):204-207.
[27]马洪菊.叶昌炽早期金石学成就与潘祖荫的影响[J].敦煌学辑刊,2013,(2):174-180.
[28]王华.叶昌炽的书法及其金石研究 [J].收藏,2013,(7):71-72.
[29]吴琦幸.叶昌炽与敦煌研究 [J].兰州学刊,1985,(2):69-72.
[30]李剑虹.论敦煌失宝及叶昌炽《缘督庐日记钞》[J].敦煌研究,2000,(2):36-39.
[31]蔡副全.叶昌炽与敦煌文物补说[J].敦煌研究,2011,(2):95-103.
[32]孙荣耒.如何评价叶昌炽在近代文化学术上的贡献[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4):5-7.
[33]周生杰.孟晋超群:叶昌炽藏书研究成就与影响[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4):66-76.
[34]陈少川.叶昌炽及其目录学成就[J].河北图苑,1994,(1):11-14.
[35]包云志.叶昌炽未刊信札一通考[J].文献,2004,(4):271-274.
[36]马洪菊.叶昌炽与铁琴铜剑楼 [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69-74.
[37]潘佳.上图藏叶昌炽修改稿本《滂熹斋藏书记》考略[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1):76-82.
[38]杨德志.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的文献学价值[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7):48-51.
[39]江莺华.叶昌炽与《寒山寺志》[J].江苏地方志,2014,(3):44-51.
[40]孙耀卿.藏书家伦哲如[M].文史资料选编:第12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41]冼玉清.记大藏书家伦哲如[M].艺林丛录:第五编.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64.
[42]傅振伦.记目录学家伦明先生二三事[J].文献,1987,(2):286-288.
[43]黄正雨.伦明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J].图书馆论坛,1995,(5):17-19.
[44]陈思.学者型藏书家——伦明 [J].广东史志,1995,(1):77-80.
[45]杨宝霖.伦明[M]//东莞现代人物.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46]伦志清.藏书家伦明与史学家陈垣的书缘[J].莞水情(内部发行),2011,(9).
[47]熊静.伦明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3):23-25.
[48]王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研究 [D].上海:复旦大学,2004.
[49]张纹华.《伦哲如诗稿》探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5-79.
[50]熊静.伦明先生文献学著述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1):110-115.
[51]甘兰经.王佩诤先生事略 [M]//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52]甘兰经.记王佩诤先生二三事[J].江苏图书馆工作,1982,(4):64-66.
[53]王学雷.松风何寂寥——王佩诤事略 [J].档案与建设,2001,(9):32-33.
[54]何大明.前辈风范——记学者王佩诤[J].苏州杂志,2006,(2):47-50.
[55]周生杰.扶轮风雅见襟期——苏州近代学者王謇学术志业述略[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5):56-62.
[56]何多源.广东藏书家考(二)·徐信符[J].广州大学图书馆季刊,1934,(3):397-414.
[57]于今.记徐信符先生[M]//艺林丛录:第三编.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5.
[58]杨炯旋.广东藏书家小记(六)·徐信符[J].广东图书馆学刊,1982,(3):53-54.
[59]高炳礼.徐信符与南州书楼 [J].广东图书馆学刊,1986,(3):34-39.
[60]徐家凤.徐信符和南州书楼概述[M]//广东文史资料:第66 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61]周生杰.徐信符:首位用诗歌揭露日军慰安妇制度的诗人[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5):94-101.
[62]吴受琚.怀念我的父亲——吴则虞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5-13.
[63]徐雁.《藏书纪事诗》收录藏书家不足千人[J].图书馆论坛,1986,(2):72-73.
[64]徐雁.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J].史学史研究.1986,(4):51-56.
[65]徐雁.书城掌故藏家史别有续编在人间——《续补藏书纪事诗四种》整理记[J].武汉大学学报,1986,(5):121-128.
[66]徐雁.芸香浓处多吾辈——《藏书纪事诗》行世百年祭[J].图书馆,1998,(5):72-74.
[67]吴琦幸.北图所藏《藏书纪事诗》和《语石》的批注本[J].文献,1987,(1):248-288.
[68]魏文峰.北图所藏《藏书纪事诗》王国维批语辑录[J].文献,1988,(3):269-271.
[69]蔡贵华.《藏书纪事诗》引文得失[J].图书情报论坛,1995,(1):69-71.
[70]蔡贵华.《藏书纪事诗》文献征误一则[J].贵图学刊,1995,(3):48.
[71]陈其弟.《藏书纪事诗》辨误两则[J].文教资料,1997,(4):122-124.
[72]王兴堂.《藏书纪事诗》新论[J].文史杂志,2008,(2):26-28.
[73]茹兴华.《藏书纪事诗》的特点及成就[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12):191.
[74]苏精.伦明续书楼[M]//近代藏书家三十家.北京:中华书局,2009.
[75]周生杰.《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新论[J].社会科学战线,2012,(9):163-167.
[76]江庆柏.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考说[J].古籍研究,2002,(1):31-35.
[77]杨旭辉.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清稿本叙录[J].语文知识,2009,(4):4-7.
[80]黄增章.《广东藏书纪事诗》的地位与特色 [M]//岭峤春秋——徐信符研究文献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82]胡一女.叶昌炽与《藏书纪事诗》[D].武汉:武汉大学,2004.
[83]孙荣耒.叶昌炽和《藏书纪事诗》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4.
[84]王立民.叶昌炽《缘裻庐日记》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5]翟朋.藏书纪事诗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
(责任编辑 王 昕)
A Review of Studies on Documentary Book-collected Poems for Hundreds of Years
ZHOU Sheng-jie
(School of Arts,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000,China)
Follow-up works came out frequently since Ye Changchi's Documentary Book-collected Poems was publish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Scholars were very interested in the new style about collection of books, and various kinds of studies emerged endlessly.The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two aspects:one is on life and academic work about the authors of Ye Changchi,Ming Lun and others;the other is the works on creation, literature value and academic influence of the annalistic bibliotheca poem works.
Documentary Book-collected Poems;Ye Changchi;review of studies
I207.22
A
1673-1972(2017)02-0093-07
2016-10-18
周生杰(1968-),男,江苏邳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