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浙江鲁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04-13卓光平

关键词:鲁迅研究绍兴鲁迅

卓光平

(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2016年“浙江鲁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

卓光平

(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2016年12月23至24日,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暨“浙江鲁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绍兴召开,来自浙江省鲁迅研究界的60余位学者紧密联系浙江鲁迅研究的历史成就和发展动向,围绕“浙江鲁迅研究的回顾”、“鲁迅与浙江”和“鲁迅及其作品的再解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是对新时期以来浙江鲁迅研究的一次回顾和总结,更是对浙江鲁迅研究未来走向的一次前瞻。

鲁迅研究;浙江;回顾;展望

2016年12月23至24日,为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由浙江省鲁迅研究会、浙江省越文化研究中心、鲁迅文化基金会绍兴分会主办,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和《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的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暨“浙江鲁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绍兴召开,来自浙江省鲁迅研究界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研讨会紧密联系浙江鲁迅研究的历史成就和发展动向,围绕“浙江鲁迅研究的回顾”、“鲁迅与浙江”和“鲁迅及其作品的再解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是对新时期以来浙江鲁迅研究的一次回顾和总结,更是对浙江鲁迅研究未来走向的一次前瞻。

一、浙江鲁迅研究的回顾

作为鲁迅的故乡,浙江的鲁迅研究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不仅在全国鲁研界中一直比较活跃,而且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鲁迅逝世80周年之际,浙江鲁迅研究界的老中青三代鲁迅研究学人济济一堂,对浙江新时期以来鲁迅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作展开了回顾和总结。这其中既有对浙江鲁迅研究历史的整体回顾,也有对浙江鲁迅学人的专门研究,同时还有对当前鲁迅研究的总结与寄望。

针对新时期以来浙江鲁迅研究的发展,王嘉良(浙江师范大学)将新时期以来的浙江鲁迅研究分成三个阶段。他指出20世纪80年代为新时期浙江鲁迅研究起步阶段,但浙江鲁迅研究从一开始就起点高,也比较接地气。其中以谢德铣、裘士雄、张能耿、黄中海等为代表的绍兴学者的鲁迅方言研究、鲁迅的少年经历和家世研究不仅以史料发掘闻名于全国鲁研界,而且部分成果还被翻译到日本等国。20世纪90年代为第二阶段,浙江鲁迅研究成果在数量上虽略有减少,但研究质量和品位却大幅提升,尤其是开启了从越文化视野来研究鲁迅这一重要课题。新世纪以后,浙江鲁迅研究界表现出更强的活力,进一步强化了与全国鲁研界的对话和联系,开展了多场鲁迅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特别是开展的“鲁迅与世界文豪:跨时空对话”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浙江鲁迅研究会成立的亲历者,裘士雄(绍兴鲁迅纪念馆)则着重回顾了浙江鲁迅研究会成立的过程,并披露了黄源、史莽等人积极推动浙江鲁迅研究会成立的一些重要史实。同时,基于鲁迅对越地作家的影响以及浙江鲁迅研究的源远流长,他提出浙江鲁迅研究会未来的工作中有必要推进鲁迅与浙东作家、浙江鲁迅学人的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正因为大量学者参与和推动鲁迅研究、传播工作,许多浙江高校不仅形成自己的鲁迅研究传统,而且也产生了一大批鲁迅研究成果。同时,这也与浙江鲁迅研究刊物作为研究阵地来凝聚和培养鲁迅研究队伍有重要关系。邹贤尧(浙江师范大学)就对新时期以来浙江师范大学的鲁迅研究作了系统回顾。他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延续至今,浙江师范大学的老中青三代鲁迅研究学人一方面注重对鲁迅的经典文本进行细读,不断从新的角度解读鲁迅文本,打破、突破、完善了以前的研究成果,将鲁迅文本作为一个丰富的矿藏不断地开掘,使其文本的意义不断地敞开;另一方面,注重从发生学的角度阐述鲁迅文学的源流、现代文学的源流,将鲁迅置于文学史、文化史的流变中去考察,从而给予“史”的阐发。顾红亚(绍兴鲁迅纪念馆)则对《绍兴鲁迅研究》与浙江鲁迅研究同步成长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她指出,《绍兴鲁迅研究》在30余年里给鲁迅故乡的鲁迅研究提供学术平台的同时,形成了重视绍兴本土史料发掘的办刊特色,其研究的理论性在新世纪以来也越趋厚重。

作为鲁迅的故乡,浙江的鲁迅研究源远流长。在浙江鲁迅研究学人的研究方面,何信恩(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对绍兴籍的鲁迅研究学者马蹄疾的一生进行了回顾。他以知情者的身份梳理了马蹄疾的自学成才,以及他在逆境中以继承鲁迅精神来研究鲁迅并取得丰硕成果的相关史实。无论是鲁迅书信研究还是鲁迅和他的同时代人研究中,马蹄疾都以史料考证的翔实取胜,这对当前鲁迅研究学风具有重要参照价值。孙良好(温州大学)总结了温州大学原副校长叶世祥教授的鲁迅研究,并指出注重文本细读、形式意义和生命体验是其鲁迅研究的三个维度。叶世祥对鲁迅的研究一直扎根于文本细读,因而新见迭出,特别是他在鲁迅研究的“政治革命范式”“思想革命范式”“主体意识范式”之后,又提出鲁迅研究的“形式意义范式”,主张从鲁迅小说的本体召唤、新的话语形式、叙述形式、时空形式、形态风貌、修辞形式等方面对鲁迅小说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形而上的研究。

针对当前浙江鲁迅研究的现状,部分学者也梳理了近年来的相关鲁迅研讨活动,考察了新世纪以来的最新成果,甚至还对浙江鲁迅研究学人的责任提出一些期望。寿永明(绍兴文理学院)回顾了在绍兴举办的“大师对话”系列活动,并指出其为鲁迅文化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积累。自2014年以来,在鲁迅故乡大学绍兴文理学院连续举办的三届“鲁迅与世界文豪:跨时空对话”分别聚焦了鲁迅与雨果、托尔斯泰、泰戈尔等三位世界文豪文学思想的探讨和交流。具体来说,一是从比较文学的视野探究鲁迅及雨果、托尔斯泰、泰戈尔等文学大师思想和艺术的世界来源及其创造性转化;二是从继承鲁迅等文学大师们文化交流和思想对话精神的角度探讨他们对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历史贡献;三是从对文化遗产开掘和利用的角度来进一步发掘鲁迅与中外文学大师的当代价值。当然,“大师对话”仍然需要不断提升鲁迅与世界文学交流的内涵,尤其需要在鲁迅文化推广与传播,鲁迅文学研究与交流,鲁迅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发酵等三个层面进行努力。张直心(杭州师范大学)则重点对新世纪以来浙江中青年鲁迅研究学人的相关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考察,并指出浙江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学者的鲁迅研究功力、特色和影响已不容小觑。80后一辈学人的鲁迅研究每每新锐有余,但功力也亟待加强。浙江鲁迅研究唯其队伍壮大,唯其有了开阔的面向,方有可能开出新境。陈越(绍兴文理学院)指出在素有“名士乡”之称的古城绍兴的社会、文化领域尚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基于此,他寄希望于鲁迅故乡的鲁迅研究学人们在纯学术理论、史料考证等之外,还应该更多关注一下“应用研究”,要积极主动和地方政府或行业进行沟通,形成一些“横向课题”,从而使鲁迅研究真正地服务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

二、鲁迅与浙江的聚焦

鲁迅的越文化渊源、鲁迅与浙江作家、鲁迅故乡的鲁迅资源开掘和鲁迅文化传播也是此次研讨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部分与会学者从越地文化对鲁迅的影响,鲁迅对越地作家的影响,鲁迅与漫话、电影和话剧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在越地文化对鲁迅的影响方面,陈蘅瑾(越秀外国语学院)从越地堕民的角度探讨了鲁迅对国民性中奴性的批判。她指出鲁迅儿时对于绍兴堕民的了解和五四以来对于人的奴性批判的契合,使得鲁迅对人性深处的奴性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也使得他对国民性中奴性批判之深刻至今无人能企及。那秋生(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则从“致良知”到“张灵明”、从破“心中贼”到批判“国民性”、从“自得之美”到“自己做主”、从“行是知之成”到“要紧的是做”等角度详尽探讨了鲁迅思想与王阳明学说的内在相通性。

部分学者也聚焦于鲁迅对越地作家的影响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刘华(宁波大学)探讨了从鲁迅到穆旦的作品中,疏离和亲近乌托邦的倾向同时存在并彼此交缠的问题,并对鲁迅与穆旦所涉乌托邦理想、其中包含的繁复之处、正反题的逻辑转捩点、背后的复杂成因以及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走向与示范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展开和阐释。周春英(宁波大学)细致梳理了鲁迅等乡土小说中女性形象从完全麻木到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她指出以鲁迅为首的乡土作家们,大胆揭露了旧社会的妇女问题,通过塑造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来探讨女性的悲剧命运及出路。同时也展示了女性内在的反抗意识从完全麻木、到产生微弱的萌动、到越来越强烈这样一条清晰的轨迹。

在鲁迅与漫话、影视艺术方面,余连祥(湖州师范学院)详细探究了丰子恺漫画与鲁迅乡土小说的“语-图”关系,他指出丰子恺为鲁迅9篇具有浙东风情的乡土小说画了连环漫画,与鲁迅小说原著构成了“互文性”。从小说到漫画,丰子恺通过重新构图、画面对照、双图并置、连环叙事等丰富了漫画的表现力。丰子恺的漫画和鲁迅的小说都是各自领域的经典,二者的结合堪称“双美”。特别是新时期出版的丰子恺漫画鲁迅小说都进行了重新图文混排,重构了“语―图”互文的“大文本”,读者可以从同一“大文本”中欣赏到两位艺术大师的作品全貌。陈力君(浙江大学)则指出《鲁迅生平》《鲁迅战斗的一生》《鲁迅传》《鲁迅之路》等四部不同年代的鲁迅影像纪录片记录了不同时期所讲述的鲁迅故事,累加和迭现着影像方式建构鲁迅形象的过程。其中呈现拍摄同期的绍兴景象和风貌的影像,不仅展示了不同时代的鲁迅影像的绍兴城市变迁,也隐含着绍兴与鲁迅影像建构间的隐秘关系,而且还明显包含着鲁迅形象的影像化建构观念的交织和融汇。

在鲁迅文化资源的开掘和利用方面,王艳(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指出鲁迅在故乡所留下的足音虽然早已成为绍兴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但目前绍兴在整合传播和创意开发等方面尚存在不足。绍兴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推介力度和创意开发形式,推动名人文化资源的全面开发,并与当下绍兴的城市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杨晔城(绍兴鲁迅纪念馆)就绍兴鲁迅纪念馆发挥文化景观价值、普及鲁迅文化的做法进行了一些梳理。他总结了近年来绍兴鲁迅纪念馆把鲁迅作品、鲁迅思想用文学的语言、文化的景观传递给观众,在鲁迅文化的普及与应用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气息、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之路。

在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之际,绍兴文理学院今天剧社排演的经典话剧《生死场》也在12月23日晚上演,参加“浙江鲁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的专家们也应邀观赏了演出。话剧《生死场》通过以继承“鲁迅传统”来纪念鲁迅先生,也成为浙江鲁迅研究和鲁迅文化传播的一个鲜活呈现。作为话剧《生死场》的指导老师,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指出话剧《生死场》改编自萧红的同名小说。比较两部作品,可以发现从小说到话剧明显有三个转变:一是由“诗的篇章”到“乡土戏剧”的转变。话剧《生死场》将一部用诗的构思、诗的结构、诗的意境写出了诗的篇章改编成极具戏剧冲突的“乡土戏剧”。二是从儿童眼光到启蒙视角的转变。萧红在小说中始终是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与感觉着那一片“忙着生,忙着死”的生死场,话剧《生死场》则自觉地认同于五四以来鲁迅所开创的启蒙话语。三是从“鲁迅影响”到“鲁迅传统”的回归。小说《生死场》的创作受到过鲁迅所开创乡土题材小说的影响,胡风在读后记中就称其为“农民小说”,而话剧《生死场》则是更有针对性地向批判国民麻木精神这一传统的有力回归。

三、鲁迅及其作品的再解读

除了关注浙江的鲁迅研究和鲁迅与浙江等议题以外,本次研讨会还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了再解读。只有解读鲁迅及其作品的视角不断更新,鲁迅研究的视域不断扩大,新的研究史料不断发现,鲁迅研究才会有更多的突破。

在鲁迅思想探讨方面,黄健(浙江大学)指出人道主义是鲁迅与托尔斯泰共同的思想基质。托尔斯泰将人道主义融入宗教之中,与他的宗教信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彻底否定暴力的方式,建构起“托尔斯泰主义”,并展示出宗教与人道主义思想共同宣扬的“博爱”精神。鲁迅则始终是把思想聚焦对准“人”,并重点放在对人的根性的审视,人的素质提升的层面上,由此提出了“立人”的思想,特别是对人的精神解放、个性解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付建舟(浙江师范大学)指出作为一代文学家与思想家,鲁迅与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写实求真”走向的“科学”文学观、“个性与反抗”走向的浪漫主义文学观、心理走向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人本走向的人道主义文学观。这四种文学观是鲁迅启蒙主义思想的集中反映,由于其前瞻性,或影响其他的作家批评家,或与其他作家批评家相契合。因此,鲁迅的这些文学观念以坚实的基础与其他作家、批评家相关的文学观念一起为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指引了方向。张广海(浙江大学)则详细考论了鲁迅与早期“左联”的关系,他指出鲁迅与早期“左联”的关系问题,与中共文艺政策的调整和鲁迅思想的转变均密切相关。李立三在团结鲁迅、筹建“左联”的决策制定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团结鲁迅既植根于其个人志趣,也植根于客观环境的变化。鲁迅虽然加入“左联”,且被隐然尊为领袖,但其与“左联”的关系一开始就不十分融洽。而鲁迅与早期“左联”成员的合作与冲突的交错,明显地折射出“左翼”在现代中国的复杂面向。张勐(浙江工业大学)指出,虽然沉钟社和鲁迅都将霍普特曼的象征主义戏剧《沉钟》中不甘沉沦俗世、弃绝理想的隐痛误读为一种西西弗式的绝望抗争和坚忍挣扎,但是将沉钟社和鲁迅对剧中“沉钟”意象的释义性接触置于跨文化的视野下予以梳理和探析,恰能发现:这一有意无意的“误读”生出了创造性的意味,拓展并进而丰富了《沉钟》原有的象征蕴涵。

在鲁迅作品探讨方面,左怀建(浙江工业大学)探讨了鲁迅文学启蒙的困境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他指出鲁迅的文学启蒙一开始就充满困惑,这种困惑一定程度上导致鲁迅对自己从事的启蒙事业的怀疑和疏离,这也决定了其文学创作的复调结构和多元开放的现实主义。曹禧修(浙江师范大学)聚焦了鲁迅小说的哲学维度,他指出,就思想的超拔性和深刻性而言,新文学中能与鲁迅小说并肩而论的作品并不多。鲁迅小说中的哲学世界是最让读者流连忘返的学术场域之一,《故乡》《出关》《祝福》等小说中就有着鲁迅行动哲学的投射。刘红英(越秀外国语学院)则以鲁迅与陈映真的同名小说《故乡》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他们“乡愁”叙事的异同,并指出陈映真追溯反思如何安顿被资本主义现代生活割裂的心灵,蕴含着作者对克服现代性危机的绝望意识。鲁迅在面对“故乡”社会的病态现状时虽然痛心疾首,但是并没有悲观绝望,反而抱着前瞻性的乐观精神,希冀下一代人能够揭开崭新的一页。“原始主义”的价值观与“直线进步”的历史观,就这样完整地浑融于艺术图谱中,构成了鲁迅小说艺术的“复调”特色。沈杰(越秀外国语学院)聚焦了鲁迅小说中的独异者形象,她认为从狂人的呐喊到魏连殳的彷徨,再到墨子的化故从新,鲁迅不仅生动传神地描摹了他们“个人的自大”的共性,而且还明显有着对独异者理论建构的努力。鲁迅是基于对“物质”和“民主”弊端的警惕,以及对多元的异端精神传统的承继,才将桀骜不驯的魂灵和天马行空的想象熔铸进他笔下独异者形象中的。

在此次研讨会上,还有部分学者关注了鲁迅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问题。杨坚定(绍兴文理学院)以《祝福》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五种译本的比较,考察各译者采取的翻译规范发现,各译本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译文在充分性或可接受性方面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而这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教学有一定的启示。裘燕萍(绍兴文理学院)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风波》的六种英译本进行了翻译忠实度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和统计发现:与绍兴方言和习俗相关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与原文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离;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莱尔的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度最高;同时说明译文的忠实度与译者所处的文化语境相关,还跟译者翻译的时代背景相关。王姗姗(绍兴文理学院)对鲁迅作品的63种法文译本进行了梳理,并将鲁迅作品在法国的译介历程分为四个阶段,从而为鲁迅及其作品在法国的传播、理解和认识勾勒出一个的清晰过程。

(责任编辑 林东明)

A Review of Symposium 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Lu Xun in Zhejiang Province”

Zhuo Guang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From December 23 to 24, 2016, the 80th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Lu Xun and the symposium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Lu Xun in Zhejiang Province” was held in Shaoxing. Centered on the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and developmental trend, more than 60 scholars from Lu Xun’s research field in Zhejiang province discussed in depth the review of the study of Lu Xun in Zhejiang, Lu Xun and Zhejiang, and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Lu Xun and his works. The convening of this conference is not only a review and summary of the study of Lu Xun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new period, but also a prospect for the future study of Lu Xun in Zhejiang province.

Lu Xun; Zhejiang; retrospect; prospect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7.02.009

I210

A

1008-293X(2017)02-0061-05

2017-01-09

卓光平(1982- ),男,湖北随州人,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浙江省越文化研究中心兼职副研究员,绍兴市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鲁迅研究。

猜你喜欢

鲁迅研究绍兴鲁迅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鲁迅研究中的“大问题”与“小问题”
鲁迅,好可爱一爹
绍兴大闯关
《鲁迅研究文集》
《鲁迅研究年刊》的传播与影响
鲁迅《自嘲》句
人文绍兴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