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外来务工子女德育环境的调查研究
——以丽水市三胞树人小学为例

2017-04-1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子女德育家庭

(丽水学院,云南 丽水 323020)

中国社会转型以来,城市化的结果之一是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生活条件的改善,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外来务工子女如何融入城市生活,如何享受教育平等,如何共同享用城市公共资源,如何加强德育教育等问题愈发凸显。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问题上是责任共同体[1]。笔者长期在丽水市三胞树人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在与小学生及老师的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外来务工子女家庭及社区德育状况不尽理想,有些甚至令人堪忧,如道德教育内容不清晰,方法不恰当,效果不明显及教育者本身素质不高等问题层出不穷。环境对于中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不容小觑,为全面了解外来务工子女德育环境现状,系统分析其成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笔者以丽水市三胞树人小学学生为调研对象,从学校、家庭、社区三个角度深入调查外来务工子女所处环境对其德育的影响,发现问题并提出可行性较强的方案。

一、外来务工子女的访谈调查结果

1.多数外来务工子女在校遵纪守法,但个人文明习惯有待提高。通过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交谈发现,大多数的外来务工子女在校期间能够遵守校规校纪,尊敬老师,总体感觉孩子比较老实,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积极性不高,也有个别学生与同学打架、严重冲撞老师等。外来务工子女在学校表现良好,但存在个人卫生较差、文明礼貌用语较少、行为习惯较差等问题。笔者认为,这些与其所成长的家庭及周边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多数外来务工子女生活独立自强,家庭责任感强。调查发现,外来务工子女自理能力较强,因为父母工作忙,从小便被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还可能肩负一些洗菜、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而不是“小公主”“小少爷”。调查对象中非独生子女的比例高达75%,这些非独生子女中有一半人要在上学之余负责照看比自己小的弟弟或妹妹或者承担一定的家务活。这些孩子普遍认为“爸爸妈妈很辛苦,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要好好读书,将来让爸爸妈妈过好日子”。总体而言,外来务工子女因家庭经济条件欠佳,对读书赚钱过好日子比较认同,家庭责任感较强。

3.多数外来务工子女心态乐观向上,能悦纳自我。在问及当前的生活状况和满意度时,90%以上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快乐的”,85%以上孩子认为“长大以后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也有孩子将“赚很多钱”作为人生目标。总体而言,大多数孩子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比较喜欢现在的生活和自己,少数孩子较为内向,不善表达,认为自己比较自卑。

4.外来务工子女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存在脱节现象。外来务工子女对中国传统美德均抱认同态度,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对社会公德如“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公共汽车让座”“保持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丢垃圾”也表示认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抄同学作业,过马路没有走斑马线,没有给老爷爷让座也比较常见。由此可见受其心理发展阶段和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与其道德认知水平出现脱节的现象[2]。

5.外来务工子女对社区及周边环境的归属感较低。大部分的外来务工家庭都是租赁房屋,极少数家庭购买了当地住房,多数租住在学校附近的城中村。受父母工作不稳定的影响,外来务工子女经常面临转学转校的问题,频繁更换居住地、居住地周边环境不佳以及对环境适应能力不强,导致外来务工子女对社区的概念比较模糊,认为现在的住所“感觉跟自己老家不一样”“就是租来的房子”,没有归属感。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的关键期,他们的政治、思想与道德受到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德育环境的优劣对德育效果的影响非常重要。

二、外来务工子女德育环境分析

1.重智轻德的大环境是德育教育无力的根本问题。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而“知识创造财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思想则促成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智轻德的现象产生。社会竞争压力,应试教育的不断影响迫使家长不惜占用孩子的课余时间,报各种培训班,而外来务工人员“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更为严重,学习至上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一个家庭,以至于家长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道德教育。外来务工子女学校较小,资源设备相对短缺,学校较重视文化课,思想品德相比而言是门副课。学校德育过程中还存在更为严重的知识化问题,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3]。

2.家庭教育不尽理想是德育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存在认识偏差,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甚至觉得成绩好就是孩子优秀。一部分家长承认教育的重要性,表示自己辛苦工作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教育保障,希望下一代能够真正做到知识改变命运,但行动上仅仅停留在对孩子文化课成绩的关心与督促上。其次是对家庭德育不重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自身道德素质与行为表现会对孩子产生较大影响,超过75%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不顾形象,虽然没有逾越法律底线,但是喝酒抽烟,骂脏话,自私自利、自制力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非但没有给孩子带来积极教育作用,反而会削弱学校德育的效果,甚至产生负面影响。最后是家长德育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指导,比较随性,有的家长甚至将气出在孩子身上,有的家长处理孩子的问题缺乏民主,缺乏沟通,这样的教育结果往往是孩子个性的扭曲,容易导致两个极端,一端是胆小懦弱,另一端是暴力蛮横。另外,家长自身的价值导向不健康也容易使孩子形成病态的价值观。

3.对外来务工子女关爱不够给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一方面,外来务工子女作为城市最底阶层家庭的孩子,是城市中易被忽略的一群弱势群体,感受和接收到来自社会的关心、关注和关爱较少,容易游离在城市生活之外。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大多从事建筑、美容美发、餐饮等服务行业,工作时间长,生存压力大,导致他们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少,孩子感受家长关爱的机会也比较少,加之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所以外来务工家庭中与孩子沟通时间少、沟通层次低、沟通方式方法不恰当的问题就相对突出。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与疏导,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长此以往形成冷漠、孤僻、抑郁等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外来务工子女社区德育教育缺失是普遍现象我国学者范国睿认为:“社区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个人或家庭,出于对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目的而形成的特定范围。”由于外来务工子女家庭多为租赁住房,本身对社区的归属感淡薄比较普遍。而事实上,外来务工家搬家的频率远高于当地居民,受经济条件所迫,居住的社区环境一般较差,多为城中村或农民工聚集区,社区治安环境、人文环境差,游戏厅、网咖、洗浴中心管理不规范,人员混杂,社区本身该具有的教育功能、文化功能不见踪迹。外来务工子女易受到社区不良环境、氛围的影响,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改善外来务工子女德育环境的建议

外来务工子女要成为新城市人,适应新的生活,融入新的群体,良好的德育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通过对外来务工子女价值观现状和德育环境的分析,笔者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层面着手,提出以下建议:

1.增强家庭德育意识,改进家庭德育方式,提高家庭德育能力

首先,思想上提高认识,明确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家庭德育作为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的重要衔接,是学校德育的有力补充,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父母和其他家庭共同生活成员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特别是随父母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孩子失去了原本拥有的社会支持系统,新的社会网络尚未建立,家长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家长需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并加以正确引导,注重与孩子沟通交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助力其健康成长。

其次,培养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父母在孩子面前相亲相爱,会让孩子感受到爱,增强自信,在爱的沐浴下成长,用爱心关怀他人;父母在处理家庭问题上民主,会让孩子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一件事,积极向上;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会让孩子在精神上有所依托,心理上有所理解,情感上有所扶持;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给孩子创造条件与机会体验成功,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再者,家长注重提高个人自身素质,掌握家庭德育教育的科学方法。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希望孩子沾染的不良习惯首先自己要加以改正,不能对孩子一套严格的标准,对自己却一再放松要求。同时,家长应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偶尔组织家庭活动或旅游,增加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明确学校德育主阵地,创新校园德育方式,浓郁校园德育氛围

广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品德教育三个方面[4]。教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就是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责任重大,不能只将注意力放在学科知识上,不能被应试教育的模式影响,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同时,素质教育要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不仅要在校园内做好德育工作,更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加社各种各样的会实践活动,比如社区广告贴清理、敬老院长者陪伴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同时德育教育更加深刻。

学校要与家庭加强联系。学校可通过召开家长会,组建家长委员会,组织家访等形式,宣传德育工作,邀请家长与学校合作,使家庭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所了解,家长在家进行监督,教师在学校进行教育引导。教师要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要采取学生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通过自评和他评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让学生了解评价体系,使得评价由外而内发生效力,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树立重智育也重德育的正确理念。

学校要创新校园德育方式,在传统讲授式的思想品德课程中融入更多启发式、参与式的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的开展要注重点面结合,要树立标杆与典型,也要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表现和成长的机会。建设良好的德育校园文化,学校可通过校园花草牌、黑板报、德育班会等多种形式,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通过校园范围内的各种宣传教育标语与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加速社区环境治理,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增加社区德育投入

加强社区环境治理,一方面是社区硬件环境的治理。加大投入建设社区公共卫生、公共宣传、公共运动等方面的设施建设,搭建平台,最大程度的发挥社区的福利特征和教育功能。社区建设的结果使现实中的家庭、学校、社区所组成的教育影响共同体逐渐走向教育共同体,即使家庭、学校、社区真正成为教育影响方向一致的教育共同体[5]。另一方面是净化社区周边文化软环境。重点针对社区周边的网吧、ktv、洗浴按摩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杜绝未成年人随意进入,还给学生一个干净、健康的生活环境,阻断不良风气对社区、对学生的影响。

社区应积极争取政府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政策扶持,保障其学习生活,使各方面都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关爱,得到归属感。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一方面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技能,更好的投入工作,另一方面,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更好地投入孩子的教育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可通过组织不定期观看教育片、邀请文艺演出、印发宣传手册、社区张贴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努力转变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观念。必要的时候,一些情况特殊的社区也可以积极争取政府或学校的重点帮扶,定期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在社区内开展讲座或交流会,提供类似的学习交流平台,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提高德育能力。比如邀请辖区民警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未成年法制讲座,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参加社区公益服务,培养外来务工子女的合作精神与社会公德意识,增强其对所住环境的归属感。或者与相关心理咨询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外来务工家庭提供教育培训支持和心理辅导服务。也可以与高校建立结对帮扶,将社区外来务工家庭与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

四、关注外来务工子女德育环境的现实意义

只有当国家、社会、家庭与学校在德育环境的生态构建中形成有机的生态联盟,校内外的德育环境无缝对接,理想的德育才能得以实现[6]。外来务工子女多处在获取知识、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他们的心态与城市普通学生不一样,他们更渴望被关注,更渴望社会认同,更渴望知识改变命运。当然,也有一些外来务工子女是“土生土长”的城市人,城市居民的生活标准就是他们的参照物,他们渴望真正融入城市,与同龄人一样快乐长大。

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德育环境,有助于外来务工子女成功融入城市社会,有助于推动我国的城乡衔接。在实现总体小康的旗帜下,城乡差距大,发展不平衡仍然是社会关注的大问题,虽然外来务工人员进到城市,举家迁移,但农民意识根深蒂固,仍然保留了农村带来的陈旧思想和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加强德育教育,有助于改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认识,真正从思想上融入城市社会,推动城乡衔接。

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德育环境,有助于学校认识到德育所存在的问题,改善德育方式,督促家长重视德育。教师没有深入学生的生活,真正以学生为本,对学生所犯下的错误没有正确及时的进行引导,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经历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利于教师开展教育引导,削弱教育效果。教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就是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责任重大,不能只将注意力放在学科知识上,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学校要加强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与家庭加强联系,在共同努力下,将学生的德育工作达到最好的效果。

外来务工子女的德育工作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从实际出发,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给与外来务工子女更多的关注、关心与关爱,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助力其健康成长。

[1]施艳,杜尚荣.中小学道德教育启用“家、校、社会”联动机制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5).

[2]顾建亚,王勤.论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2(07).

[3]杨玲玲.小学生德育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视角[J].学理论,2013(17).

[4]王毓,王颖.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寻[J].江西教育科研,2005(05).

[5]王福益.社区的公民道德功能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6]冯秀军.现代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构建[J].教育研究,2013(04).

猜你喜欢

子女德育家庭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