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校训文化构建研究

2017-04-1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校训价值观核心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训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训文化内涵、形成过程契合度分析

中华书局1930年版《中华百科辞典》中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校训是广大师生耳熟能详、内化于心的一种教书育人、成长成才价值导向,它既是一个学校办学思路、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校训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自然形成的办学理念精华,承袭大学之精神,体现大学文化之深厚底蕴。文化是一个非常深层次和最具人本主义、人文精神的概念,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对于个体而言,文化是学习广泛的知识能将之活学活用并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文化不能简单等同于知识和能力。广义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的总称。高校校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学文化建设和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二者都是高校广大师生员工孜孜不倦的追求。伴随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校训所蕴藏的内涵却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最高价值引领,将在思想上引领广大师生走向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是一项长期和系统工程,在当今多元价值观共存模式下面临巨大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部发展环境客观存在,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这一多元多样价值观并存局面会长期出现。如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和主导地位,落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则可以深入挖掘校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增强全体师生的认可度和行动性,找到二者的相同点和相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本理念,以爱国价值观为例,如果一个公民内心具有爱国理念和情怀,则他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都会表现出爱国精神,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就是一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同时也是自然人发展的动力问题。以校训中包含爱校的训育为例(北京大学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西安交通大学校训: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爱校训育都代表了全体师生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坚持以爱国爱校为己任,通过爱校来体现爱国的办学宗旨和办学定位,反映了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和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一方面从内涵、特征、实质、形成过程等方面对其他先进文化的形态都有统一可能性,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训文化建设又能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对校训文化建设起到引领促进作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校训文化构建,对二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训的功能、文化底蕴一致性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和高校校训文化建设都统一于中国特色文化建设中,二者都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范畴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统领,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2013年,中办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水平。这和高校校训文化中所包含的崇德、象贤、明道、厚德等内容(清华大学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东南大学: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重庆师范大学:厚德,笃学,励志,创新)相互契合,高度一致,校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国家、民族、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水平。校训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也要对全体师生加强宣传和引导,形成自己的育人特色,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心设计,发挥“润物细无声”文化育人作用。

1、教育激励预示功能

校训,作为学校精挑细选的箴言警句,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校训内容有的直接取材于传统文化经典——五经,如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出自《诗经》“允公允能”语本《诗经·鲁颂·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即文言语首助词。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要求相契合;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则从《礼记·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提炼,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浩然之气、终身学习的高素质大学生;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修身等要求融为一体,类似上述高校校训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吻合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说,二者在主要功能上是完全一致。

2、指引和导向功能

校训是学校为了树立良好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历史文化传统。高校校训虽不具有强制功能,但也能从其内容中判断出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倡导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这种指引导向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倡导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出自《孟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东南大学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出自《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旨为学以博雅为精要,志向唯笃定而坚韧,“切问者,切问与己所学未悟之事,不滥问也;近思者,思己者未能及之事,不远思也”,上述三所高校校训都取自四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生做事、学会做人等,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倡导内容,与上述三所高校校训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和个人修养也是遥相呼应。

二、高校校训文化基本现状与发展影响

(一)高校校训文化定位意义深远,但内容同质化现象时有发生

高校校训从语言形式上一般是两言对账和排比的手法,内容直接摘自名言名句,有的则结合多部经典名篇提炼而成,即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又代表高校自身的办学思路、学校定位、专业特色、历史沉淀、发展方向等内容。以高校校训包括的专业特色为例: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意为师生要弘扬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体现了服务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特色;曲阜师范大学校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则体现出师范院校“学高为师,身正是范”的专业目标与教学特色,从“学”与“行”两个角度来阐述“知行合一”之间关系;中国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则代表了海大人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从某种意义上,校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活的生命,因其独特的专业特色和文化底蕴使得学校富有个性。但不可否则的是,有些高校校训内容出现大量雷同现象,同质化严重,比如“团结”、“严谨”,有些时候就连含金量要求很高的“创新”一词也被滥用,殊不知,在中国当代教育体制和环境下,能在实际教学研究和育人工作中做到创新的学校实在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因素也有理念原因。

(二)高校校训文化建设氛围重视不够,重科研,轻人文,犹如人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最终影响人的前进速度

高校校训制定出后,就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同时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但从现实情况看,高校校训在大学中的重视和推广程度实在不尽如人意,许多师生对于所在学校校训深刻内涵、文化底蕴、作用功能、本质意义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对于校训的地位作用也存在偏见。究其原因,与高校中存在重科研、轻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外部大环境下,大学科研教学蓬勃发展,人文建设则被弱化和不同程度忽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校科研工作属于生产力概念范畴并决定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纵观高校发展现状,每当提及一所大学名称,人们首先就会关心其学科建设、校区建设、就业前景等因素,而很少涉及学校人文建设状况,高校如果按照此种模式发展,长此以往,就如人的两条腿会出现一长一短的不平衡现象,最终会影响前进的速度。笔者注意到:中国台湾地区高校在人文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为校训文化建设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环境,比如台北大学在大一新生中开设必修通识课程“大学之道”,强调大学生要“先做一个人,再做一个好人,然后才是做一个专业人”。“大学之道”课程采取小班并班上课相结合方式,内容包括三大核心价值:“生命”、“生活”、“学习”。“生命”和“生活”为人文课程,“学习”为专业课程,“生命”授课单元包括:大学的理念、生命伦理、人生的价值等五个部分,其他两个部分也都包括相应课程内容?台湾大学一方面重视学生人文教育环境构建并将其作为学生核心素质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将人文教育环境融入到教学科研和校园文化建设。例如慈济大学医学院解剖学课程,在上课之前,学校要求学生需对捐赠遗体者生平事迹有所了解,为了体现对捐赠者的尊重,解剖前有启动仪式,解剖过程中医院实验室大屏幕滚动播放捐赠者者视频资料,解剖后还要求学生缝合遗体、着衣入殓并送灵火化,骨灰之一部分还将永久存放学校内以供后人瞻仰。整个教学实验过程体现慈济大学医学院浓厚人文环境和对于生命及个体的尊重,在此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文素养高,学生懂得对生命的尊重,这对中国大陆高校人文环境建设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三)校训文化宣传不成体系,层面单一

通过制定校训,凝练办学历史与育人特色,浓厚学校人文教育氛围,是学校德育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切入点。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不仅仅只将校训内容挂与学校网站、刻在校训石等标志性性建筑上,而应该在内容和深度上以多种方式多种形式进行深度渗透。以笔者所浏览的近20所知名高校介绍,几乎都将学科建设、校区规模、教学科研等内容作为其学校重点宣传的指标,而对于其校训等所代表的校园文化宣传介绍则寥寥无几,有的话也只是象征性提及而己,更不要说对其校训所代表的深刻内涵、文化传承做出进一步的阐述,这体现了绝大部分高校对于校训宣传不够重视,对于校训所蕴含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能自成体系。而对比中国台湾高校介绍,大多能在学校网页主要位置宣传校训内容并阐述学校校训文化精神及其深刻内涵,重视校训作为学生的学习精神动力来源和德育建设重要内容,如台北大学介绍其校训为追求真理、服务人群,随后在其网页又阐述到其来源是2008年12月23日经学生会举办投票产生,内涵是从达尔文进化谈起,讲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这种观点功利性的一面,但却是目前时代的主流,即:很多人将自己利益放在首位,时时刻刻做一个精致的自我主义者,这就必然导致许许多多的人为灾难——饥饿、暴力、恐怖主义、心理问题、犯罪等等偏见与歧视大量存在,都是人们自私,只顾自己,不愿意去帮助别人的结果。由此看出,台北大学不仅非常重视校训的宣传功能,而且对于校训内容所包含的内涵意义和功能定位也非常清晰,这样的宣传方式对于学生的人生和做人都能产生更大的影响,这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和谐价值观相一致。对比以上存在的两种情况,校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符,一旦制定出来后,就不能背离当时初衷,要大力理解和学习校训所蕴含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对于校训的认知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应该创新方式方法,构建多方位宣传体系,增强师生关注度,这是高校在自身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任务之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校校训文化构建路径

(一)与时俱进的做好校训内涵解释,让全体师生产生共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最高价值引领,体现公民个人层面的最高价值取向。校训作为学校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历史时期蕴含时代特征也不相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进程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校训中去,让高校校训更好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校训内涵解释要结合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影响因素,与时俱进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根据社会发展大环境去解读和运用校训,如我们国家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此阶段为矛盾凸显期,外部环境使我们要更加重视文化上层建筑作用,大力挖掘校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校训则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相联系;“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校训则直接反应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价值观,还有很多校训内容都是直接取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篇章——《四书》《五经》,集中华千年传统文化之精华,通融古今产生校训,这将引导全体师生产生共鸣。当下在各个领域兴起的文化热和国学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人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感转变,这些都是做好校训内涵解释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二是校训解释不能忽视西方校训文化育人视角,如古希腊中人生哲学思想与道德精神就与《礼记·大学》篇中的“明明德”、“新民”相通,二者都认为大学教育应注意知识、情绪、意志三者相结合完善人格培养,不可仅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通过“一己之修明”,或曰“明明德”,重视其意志的磨炼和情绪的涵养;“新民”则体现了大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西方哲学思想中注重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之培养,丰富了中国哲学文化的内涵,也为高校校训文化解释提供了另一种思维视角。

(二)加大高校校训文化建设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使高校校训更好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校训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组成部分,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对学校发展起到核心和不可替代作用。如山东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只能属于全体山大师生共有,其他学校可以复制其学科建设等硬件发展模式,但对于山东大学的文化是无法复制的,这说明文化特点是山东大学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显著标志之一。因此,高校校训文化所代表的校园文化建设投入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体现自身办学思想和定位。一是校训文化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大人力投入,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作为校训文化的模范带动者,以身作则,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都要率先践行校训,历史上北大校长蔡元培、清华校长梅贻琦都是践行校训文化的积极推动者;学校老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力量,是传播校训文化的重要保障,全体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校训文化中所包含的办学理念、治学思想、精神追求等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并将之传递给学生,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做大学生的经师,更要做大学生的人师,正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广大青年学生要志存高远,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当代优秀青年学生,自觉在校训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体悟校训精神,找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点,同时又将校训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至社会。二是校训文化物力投入要作为学校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重视,高校校训除了在学校网站、校训石、校训墙等标志性建筑宣传外,还要在新生录取通知书、毕业证等环节加大对校训文化宣传和渗透教育,在档案袋、信封、手提袋等日常办公用品印制校训等内容,于细微处体现宣传校训文化的理念。三是要加大财力投入,通过政策支持推动校训教育的普及化,利用校园声光电等环境和新媒体的育人便利优势,加强环境育人资金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有关部门可以投入专项资金制作宣传校训文化的精神产品,如学校网站、广播站、校报、新媒体可以定期开辟专门节目如《校训的故事》《校训是什么》等系列节目来阐述和解读校训的内涵和精神追求,不断挖掘校训文化的精神宝藏,探讨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密切关系,使高校校训更好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校训宣传和校训实践活动,是校训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曾有人形容,若将大学比喻成一条“龙”,则校训为“睛”。如何让这只眼睛持续的“亮”起来,笔者有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校训宣传和实践养成活动,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各类晚会等重大节点进行宣传教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校园里鲜活感人的事例,教育和感化广大师生,传播校训文化。二是结合“两学一做”工作,将校训宣传和践行融入到党建工作,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和桥梁纽带作用,关键时刻站出来、动起来、活起来、新起来,以此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三是加强领导,使校训宣传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以校训文化构建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制,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遵循工作规律,强化价值引领,明确指导思想。四是重视新媒体宣传育人功能,强化互联网思维,发挥新媒体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优势,增强育人效果。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职业素养高的管理者队伍,第一时间掌握新媒体热词,积极引导和影响学生。五是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既要有演讲、朗诵、征文等常规活动,又要利用当下新出现事物如“网络直播”“快闪”等时尚元素开展形式宣传活动,增强校训文化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志愿者服务课程和劳动课程,组织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班会、团支部活动等平台开展志愿者服务,借鉴台湾志工文化,注重校训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践行校训不一定是宏大的理想,也不一定是远大的志向,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只要他们真正领会了校训的文化内涵,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不断努力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不懈奋斗。

[1]林碧丹.高校校训的德育功能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174-176.

[2]王妍.台湾高校人文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探索与争鸣,2014,(4):81-84.

[3]徐愫芬.校训文化:培育大学身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宝藏[J].山东高等教育,2014,(10):39-42.

猜你喜欢

校训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