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科学发展观本质的生成性

2017-04-1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历程生产力本质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山东 烟台264001)

在对科学发展观的探讨中,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有关的研讨应如何解读,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科学发展观内涵,是当下需要整体和严肃讨论的重要课题。因为,将科学发展观本质变为现实其历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人们认知、掌握及端正认知也需要历经循序渐进,持续深化的历程。笔者认为,从动态上即从科学发展观本质的生成性方面来认识把握科学发展观本质的理论概括,对于解读科学发展的内涵,如何将科学发展变为现实是非常有帮助的,有利于指导我们在科学发展实践中防止犯“左”或右的错误。

科学发展观本质的生成性即是指科学发展观必然在一个漫长的、持续生长的过程中自我实现,体现了本质的确定性内容和实现过程在逻辑上的高度一致。科学发展观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种种异质性内容,实际上体现了本质生成过程中的渐进性、积累性和差异性。本文讨论科学发展观本质生成性的意义就在于打通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实践分析中的障碍,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一、漫长性:科学发展观本质的必然生成过程

我们不难发现在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讨论中,“本质论”是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然而更需要指出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最终也以过程的形式体现出来。唯有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整个历程,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才渐次去伪存真地展现、完善起来,同时也在以不断完善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胡锦涛同志曾以“谋发展”、“促发展”等词很好地表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渐进性的过程。在逻辑层面上,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着眼于人民群众根本的利益,助推发展,并使得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物质文化要求得以满足,对其政治、经济及文化权益予以保证[1];此外,也是将目标定位个体全面发展,使得全体人民都能受惠于发展成果。[2]

首先,着眼于人民群众根本的利益,助推发展,并使得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物质文化要求得以满足,并将其作为个体全面发展,全体人民都能受惠于发展成果的有效手段及根本渠道,必然要面对生产力发展中克服不合适的生产关系的束缚,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从“满足物质文化需要”到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和“惠及全体人民”的手段和途径,其本身也不是不言自明的。那么如何谋发展、促发展呢?生产力得以解放及发展是其根本渠道,从而实现以人为本。二者相互推动,互相促进,并紧密的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中。谋发展、促发展与实现以人为本又是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谋发展、促发展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而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消除贫富差异,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物质基础。同样,个体全面发展,全体人民都能受惠于发展成果,不仅可以调动社会各阶层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而且也为谋发展、促发展指明了方向。两个要素协同一致的联系于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相互推动。

其次,是将个体全面发展,全体人民都能受惠于发展成果这一目标变为现实需要漫长的发展历程,是要看到在谋发展、促发展过程中,允许存在在一定范围内的两极分化,唯有如此才可以助推发展生产力,为个体全面发展变为现实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全面发展,全体人民都能受惠于发展成果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历经较长时间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讲,要彻底消灭阶级分化现象,一定要具备较高水平的生产力程度,有一定实力的物质财富这一条件。1852年,约·魏德迈这位无产阶级战士在接到的马克思的信件中看到,马克思强调在相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发展及阶级的存在有相应的关联。[3]唯有具备一定水平的生产力程度,阶级才会相应的出现于人类社会,而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才会有阶级的消亡。恩格斯强调,社会生产力唯有发展到相应水平,相对于现代条件而言其发展阶段也较高,才具备将生产提升到如此水准的条件,由此令消除阶级差别切实进步,令这种消除长效稳固,同时不会于社会生产方式之中出现畏葸不前乃至衰败的情况。[4]

如果社会生产力滞后于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生产力还未达到条件时就强行地彻底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上层建筑改造历史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后果: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或者遭遇阶级压迫、甚至是剥削现象的反复。

再次,当前我们力求个体全面发展,全体人民都能受惠于发展成果,也是因循十八大强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根据。这一基本国情及发展实力,将个体全面发展,全体人民都能受惠于发展成果这一目标凝聚在相应程度中,以发展带动最终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第一,重点是“发展”,生产力得以发展,进而令社会财富得以最大限度的涌流,同时发展的手段随着生产力的推进而丰富其内容。十八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均应当铭记于心,助推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应当时刻铭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事实。[5]由此可使得,将个体全面发展变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的历程,而应当相当漫长。其二,我们力求的目标是“全面发展”,不是少数人的全面发展或者多数人的相对的单一发展,而是普遍意义上的人民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了物质财富的增长,自然包括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就像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强调的内容,社会主义不是物质贫乏得社会,“精神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6]。将上述发展目标变为现实,其历程漫漫,我们要经过数代人的奋斗去实现。所以,个体全面发展,全体人民都能受惠于发展成果这一历程较为漫长,这一过程中不断遇到各种矛盾,也需要我们对症下药,应对矛盾。如果忽略了这个过程的艰苦性和漫长性,就会在实践中遭到挫折,无法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

二、不均衡性:科学发展观本质生成的必经困境

通过历史经验已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时期,各个要素之间互为依存,此消彼长等情况存在着不均衡性,通过各种因素的竞争推动科学发展观本质的实现。这种不均衡性最主要的表现是科学发展观本质中各个要素及其关系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

其一,文章已经指出,科学发展观转变为现实的首要措施便是发展,但发展的现实方式、现存状况和进步速度是不平衡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不平衡性也会显现出来。相同阶段,但是地区环境不同的情况下,不平衡也会出现在生产力手段上。十八大报告强调,振兴国家需要将中心定为“经济建设”,我国全部问题解决的关键依然为发展。[7]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不同地域的生产力条件差异大,加上历史发展因素,导致了现状中发展很不平衡。有南北差异,更有东西差异。改革开放实施的三十载,我们从诸多实践中可以发现,不管是物质生产力,亦或是文化生产力,东、西部地区在发展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并且这一差异不断加大。比方说,以教育及知识为例,依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值信息我们可以看出,东部的吉林省15岁以上文盲在城市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为1.16%,然而同时西部的西藏省15岁以上文盲比重占到13.42%之高。教育水平的差异带来的劳动者素质问题、社会总体价值风气问题,必然成为影响西部区域,乃至中国东西部区域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使得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以满足,使其政治、经济及文化权益得到保证,在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同阶段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异质性。我们必须承认,要做到“满足”和“保障”,自当认可贫富差距及剥削问题在社会主义相应历史范畴范围必然长期存在,这是伴随发展和现代化逻辑的无法避免的产物。但我们要注意到,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对科学发展观实践可能的否定,而是一个实现科学发展观本质必然要经历的困难阶段。自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可以在相应范畴有着贫富差距及剥削问题,将这一差距及剥削显现消除,最后到共同富裕、消灭阶级,这个过程即是科学发展观本质的实现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意识到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消灭剥削的表现和深度是不同的。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是我国发展现实,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依然将主体定为公有制,其它所有制经济协同发展,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有和“三个有利于”相吻合的所有制经济方式都可以成为主要力量。

此外,实现个体全面发展,这一历程中也存在不均衡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党应当秉持的发展方向及最高宗旨就是“人本”思想,由此也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凸显出来。但我们也清楚,以人为本的实现也必然是不均衡的,将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同时实现也是不可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着眼于现实挑战,心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机制创设出来的魄力,鼓足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理论干劲,探寻将个体全面发展的目标转换为现实的渠道,借助将“五个统筹”变为现实,继而令个体全面发展,全体人民都能受惠于发展成果的目标变为现实。这不仅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也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相吻合。

三、积累性:科学发展观本质生成的渐进进程

我们都知道,当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这一国情也是解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的着眼点及归宿。

第一,二十世纪以来落后和愚昧的现代化历史现实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进程必然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要实现以人为本必须循序渐进。共产党成为人们置身反殖民反封建历程中的必然选择,但并不代表着中国就可以一步跨越工业化乃至现代化进程,直接踏入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氛围,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无法在空中楼阁中搭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阶段有其客观规律,我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的模式,必须要在前人奠定的生产力基础和现在所处的社会基础上进步。而且这种生产力具有世代相传的累积性,这就决定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体制后,仍然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才能完成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过的工业化和市场化,落实在现阶段就是实现十八大所提出的“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8]。这也意味着,以人为本的全面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国情也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实现仍有漫长的过程。尽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光辉历程六十年,特别是生产力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得以更好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经济总量已是世界第二。但是,就像十八大报告强调的,没有消失的不可持续、不协调、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问题,还有诸多不利于科学发展机制落实的壁垒,改革深化及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一些民众生活不易;某些区域道德诚信失范;一部分领导干部没有较强的科学发展实力,一部分基层党组织欠缺凝聚力,反腐倡廉任务艰。[9]要解决改革开放后的种种问题,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因此科学发展观本质的实现历程也必然要经历漫长的累积。

现阶段,科学发展观不仅在物质方面的实践有距离,且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离真正的科学发展还有许多差距。本质化不足说明,科学发展观本质是科学发展观整个历程中的共同特征,在实践中还是基础的、刚起步的和远远不够的,还并没有实现其全部的本质。因此可见,将科学发展观本质落实,也是将“人本”落实的整个历程,体现着自量变至质变,从局部至整体的累积特点。这一历程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步实施。

四、认识对科学发展观本质生成性的重大意义

本文试图指出,对生成科学发展观本质过程中显现的特征的把握,对以人为本的理论和发展实践均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对漫长性的掌握使得我们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论性同实践中的具体过程相关联,既有利于增强方向感和指导性,令建设者满怀将个体全面发展变为现实的信心,深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也能够令同志们深刻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艰巨与复杂,需要长效坚持,打持久战,由此可以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令解读“人本”理念的认知更为深化。

其次,对不均衡性的掌握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实现以人为本的过程中的种种复杂情境。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蕴含于科学发展观本质生成的不均衡理论之中。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均衡是贯穿于发展整个过程中的,而均衡是相对和暂时的,我们应当秉承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客观规律。而决定了人的发展的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在各种综合因素的不均衡作用下,个体全面的发展其发展历程也显现出波浪式及螺旋式两种特征。且这个发展过程是有曲折、有反复的。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中,人的发展必将实现为由贫穷一步步走向富裕的进步进程,进步是总的方向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存在局部的、暂时的反复和逆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落实的历程中,便凸显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综合财富迅速增加的环节,贫富差距被凸显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毫无疑问,贫富差距乃至两极分化是根本有悖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社会主义基本目标不一致。一方面我们要意识到对贫富差距加以控制的必要性、紧迫性,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导致逆流时间增长,不能将“人本”目标变为现实;此外,我们也要意识到,当前出现的贫富差距不代表社会主义制度不成功,而是短暂的、阶段性的进程,要树立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定信心。

再次,全面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本质生成的积累性对我们激浊扬清、辨析以人为本中的种种误区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我们可以避免因在实践中科学发展观尚未实现其全部本质而错误否定科学发展观道路本身,有助于帮助我们认识在漫长的现代化积累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地区发展不均衡、贫富差异过大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其有助于让我们明确的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生长、积累过程和最终实现结果要做明确的区分。在这样的借鉴意义下,既可以避免右倾错误,防止前进方向发生偏移和自由化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结果;也可以通过强调其进程的累积性,避免左倾错误,防止错误估计现实的漫长和复杂性导致的盲目冒进等错误,以史为鉴,稳步发展。从而允执其中,以清醒的头脑和务实的作风,循序渐进地推进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工作中。

综合以上的讨论,我们应该有以下的清醒认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其实现过程也是其本质展露的过程,和客观世界所有事物的发展相同,都需要漫漫的发展历程,需要循序渐进的成长。本文所讨论的过程性、不均衡性和积累性等特性,并不意味着要给科学发展观本质的实现运动提供一个必然的框架或模型,而是以此为切入角度来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并希望这种认识指导我们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便强调了,着眼未来,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当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并将其运用到党建之中。借此可以更好的秉持以人民为主体的信念,逐步实现“以人为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行动指南。

[1][2]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0.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6.

[4]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16.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9.

[6]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2,115.

[7][8][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9.

猜你喜欢

历程生产力本质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色起义》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