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近代皖籍名人体育思想共识看安徽地域文化的价值取向

2017-04-13高先军李斌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吴汝纶陶行知安徽

高先军,李斌

(1.桐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安徽 桐城 231400;2.安庆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从近代皖籍名人体育思想共识看安徽地域文化的价值取向

高先军1,李斌2

(1.桐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安徽 桐城 231400;2.安庆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体育作为改造自身的工具而出现的体育思想在中国近代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皖籍名人的体育思想尤为突出,这些皖籍名人的体育思想不可避免地透射出安徽地域文化的价值取向.

近代皖籍名人;体育思想;安徽地域文化;特质

安徽,简称皖,位于中国的长江、淮河流域,南北要冲.由于多种文化的交融,使得安徽地域文化在先秦、建安和清中叶直至民国初期成为中国当时先进文化的代表[1]174,并一直延续至新中国建立.由于西方外来文化的侵入,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在我国近代,很多有志之士最初通过对人自身的思考,以体育为切入点对民族前途和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审视.所涌现出的体育思想对我国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李鸿章、吴汝纶、陈独秀、胡适以及陶行知等为代表的皖籍名人尤为突出.由于自小的熏陶和影响,这些皖籍名人的体育思想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安徽地域文化的印迹,透射出安徽地域文化所特有的价值取向.

1 经邦济世是近代皖籍名人体育思想共识中的正能量,更是安徽地域文化弘扬的主旋律

安徽在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停,且灾害重出,人民的生活常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历代皆有责任感的仁人志士把修身济天下作为人生目标,从而使经邦济世观世代延续,成为安徽地域文化传统中的主旋律.

正是安徽地域文化提倡经邦济世观,使近代皖籍名人有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摆脱空谈,而强调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参与.由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入,给当时国人带来的是屈辱感、落后感以及束缚感,自强、变革和觉醒的思潮日渐盛行.“救国图存,强国强种”成为当时我国有志之士呐喊的主流.在此期间皖籍名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形式和态度(或顺应潮流或积极参与)加入到这一主流中,以忧国忧民之心发出强国强种的呼喊,并不约而同地把身体的强健放在首位,认为只有强健的身体才能投入到卫国行列中,才能抵抗侵略、挽救危亡.

被称为“近代化第一人”的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作为中国清朝末期重臣,他的强国目的是为了实现大清帝国的自保图存.他始终在尽力呼吁救国、强国.他深深意识到要改变当时中国积弱的局面,就必须力图自强. “我能自强,则彼族尚不至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2]13.而自强首先要强兵,“自强之策,必求练兵制器”[3]30.具体的体现在于“….变易兵制,讲求军实…”[4]34,强兵就是要掌握世界先进的军事力量,拥有先进的洋枪洋炮,铁甲舰船;而使用这些洋枪洋炮、驾驶这些铁甲舰船无不需要强健体魄的士兵来掌握,使之今后能耐劳、能作战.在他创办的天津军学堂的学习中,体操与跑步就是其主要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得近代体育在中国军队的练兵中首先得以体现.

作为近代教育家的桐城派后期大师吴汝纶最早体察到严复译著《天演论》的“保种”、“强种”思想对中国强国的现实功用,并极力推存.他在《天演论》序中反复地说明《天演论》对中国“自强”、“保种”的指导作用,可见吴汝纶对中国当时现状的担忧以及对国家富强的期盼.如何延续和壮大炎黄种族,首先是教育的发展,必须有“保种”和“强种”之本领,其中身体则为基础.他在他一手创办的桐城中学堂招考说帖中激励考生:“……诸国内犯日深,非有实在本领,不足与外人相抵”.并且提出“国既不振,民亦难保”,[5]47-48所以“要有实在的本领”与入侵者相抗争,保全中华民族的生存.这种“实在本领”就是要学习西人,而他在《逾儿书》中着重提到体育、身体及学习的关系,“西人以体育为要,其办事为学,每日不过两小时用心,诚以身为重,无身则学无处安置也”.[6]603体育在吴汝伦的“强种”思想中占有很大的地位,他的“强种”的思想不仅是对国人的唤醒,更使之付诸与实际,付诸与教育中.

对于强国,陈独秀则认为需要的是斗志,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国民“皆奄奄无生气”,而救国、强国的根本就是要提高国人的抵抗力.陈独秀的“强国”思想来自于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深刻了解,他指出受教育之青年的“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柔弱若病夫;…以如此身心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他日而为军人,焉能戮力疆场,百战不屈也”[7]27.并且“中国衰亡之现象,何止一端?而抵抗力之薄弱,为最深最大之病根”.这种薄弱的抵抗力不仅是“身体之抵抗力”,更为严重的是“精神之抵抗力”的孱弱[8]91.抵抗力强弱体现在人性和兽性的发展中,“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其他或仅保兽性,或独尊人性,而兽性全失,是皆堕落哀弱之民也”.[9]27所谓兽性,就是“曰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也,曰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也”,[10]27体魄的强健、兽性的培养来自于体育,这是由于体育充满了竞争和野性,竞争激励着人的进取心理,野性锤炼着人们的体魄.同时他又认为“国之强弱,当以其国民之智勇富力为衡” .[11]110国家的强大是国民德智体的全面提高,其中体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胡适同样认为国家要强盛,才能不被欺辱.但对于强国胡适则较为理性,他认为只有科学、民主的教育才能担负起改造国民,救亡图强的重任,且更为及时地提出“教育救国论”. 他的“救国强国”思想则是建立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基础上的,“教育救国”是他教育思想的立足点,是他教育实践的奋斗目标.而“教育救国”的根本是“人的改造”,即以人的改造来实现社会的改造.因为教育就是对人的素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这其中就包含了人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胡适看重的不是体育竞赛中的胜与败,他看重的是体育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和减少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胡适的“教育救国论”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在中国近现代社会产生了较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则在当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键时刻,提出强国理论的.他认为强国首先应从提高“国民的康健”开始.健康体魄是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尤其是每个人自己要爱惜他的身体,这身体要留着、锻炼着,与民族和新人类的敌人拼.浪费自己的精力以致于夭折,便等于敌人之帮凶,成为民族与新人类之罪人”.[13]29要想抵御外敌,就要提高人们的各种能力,“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我们要想起死回生,整个民族,须以最敏捷的手段,培养普遍的军事能力”.[14]8强调提出“以努力年富力强的人民赶紧培植起来,担负救国救民于水火的责任”.[15]592他认为通过体育训练“使得每个人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当有敌人来侵犯时,或拒敌人于国门外,或把敌人就地消灭,或以健康之身体与敌人拼杀之,只有健康身体才能保护国家”.[16]171由此可见,陶行知试图通过体育来增强民族健康,作为抵御外敌,保卫国家的重要手段.在国难深重,内忧外患,社会腐败,人民体质孱弱之时,他从救国的角度强调,将体育与健康放在很高的地位上.

2 知行合一是近代皖籍名人体育思想共识中所表达的行为准则,也是安徽地域文化实践意义的理论信仰

安徽地域文化中经邦济世观,表现的不仅是一种忧世之心和忧患意识,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积极苦干和实干的精神.自古以来,皖籍名人不论是进步的还是守旧的,都是以实干精神著称.身体力行是安徽地域文化极力提倡的传统,知行合一是安徽地域文化实践意义的理论信仰.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知与行的合一,指的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在体育层面上的知行合一观,则是身(行)心(知)合一的体现.我国近代,由于传统体育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胶着和融合,皖籍名人对于自身改造的思考逐渐的理性化.一方面大声呼喊对人自身强健,另一方面则身体力行,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在体育层面的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对李鸿章的生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常说“人虽有文章、名誉、金钱,而无强健之身体,亦何所用之?故养生之术,不可不注意也.”“养生非求不死,求暂时之康健而处安乐之境耳.”[17]102李鸿章有着自己的“锻炼之术”.如李鸿章在《致鹤章弟》家书中说:“兄日来颇注意于养生之道.参阅老子导引四十二势、婆罗门导引十二势、赤松子导引十八势、钟离导引八势、胡见素五藏导引法十二势.在诸法中颇有妙解.其切要不过于此.学者能日只行一二遍,久久体健身轻,百邪皆除,不复疲倦.”[18]108并付诸了实践.他有一个为养生家之秘诀:“每日饭后行走数千步是也.弟每餐毕,可环署而行,或走到校场,来回约共三四千步.三月后,必见大效矣”.[19]114精神调节是李鸿章养生术的一个重要内容.看书、练字、聊天,磨练性格是李鸿章培养情趣和养生的绝好方式,他说:“余平生最喜读者,为韩愈论《佛骨表》,取气盛也.多阅数十篇,得神志,譬如饮食,但得一肴,适口充肠,正不求多品也.”[20]11“体气多病,得名人文集,静心读之,亦足以养病”.[21]10认为人得病保持好良好的心态是首要.由此可见,李鸿章非常注重身体锻炼和身心保健.

吴汝伦的健身思想主要体现在《谕儿书》和“养生百字铭”上.通观《谕儿书》全篇,吴汝纶对其子的书信中,几乎是每篇必提健身之道,比如讲究卫生、适当锻炼、善于调养、注意休息等一系列方法.吴汝纶反对将求学与养身对立割裂开来,他认为“无论功课如何繁多,每日必以半日游闲为要.”[22]578“力学与养身,二事较量,则养身为重.身强然后能力学,否则因学而病,病必废学,岂非求速反缓哉!况身伤又有性命之忧,何暇论学.”[23]598在两者之间,他又有所侧重,即身重于学.“…..诚以身为重,无身则学无处安置也”.[24]599身体是学习的本钱. “但求身旺,不忧学荒,身不健,两日不及他人一日功也”、“用功不必汲汲,身强则一日有兼人之功,弱则反是.”[25]599这种辩证统一的观点在当时相当先进.吴汝纶不仅这样告诫其子,而且自己也亲身力行.桐城学者唐尔炽在其自序年谱中记述吴汝伦在莲池书院的情况:“吴先生每日天明即起,在平台作八段锦,退食生鸡子两枚,然后出城,今日出西门,进南门,明日出南门进东门,四门轮流,先生之子辟疆暨学生数人从之”.马厚文在《桐城近代人物传》(手抄本)中对吴汝伦也有过如此记述:“平居早起,周行原野数里,然后归来理事”.吴汝伦把自己坚持不懈的体育实践用到带动学校学生的身体锻炼中去的过程,则是他体育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

陈独秀深知强健的体魄和积极的精神对于人的幸福生活都很重要.首先他认为“青年之于人生幸福问题,以强健之身体为最要.”[26]184健康来源于运动.“人身适当之运动,为健康之最要条件,盖新细胞之代谢以运动而强其作用”.[27]269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应该“三育并重”.[28]27“蒙学莫急于德育,而体育次之,若智育,则成童以后未晚也,诚以德育为人道之本,无德则无以立,智必不醇”.[29]6“共通之原理不外智德力三者并重而不偏倚”.[30]22明确提出,“教育之道无他,乃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短”.[31]23他认为体育与德育、智育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体育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一种品质的培养.他指出:“是要寻种种机会,用种种方法,训练儿童心身各种感官,使他各种器官及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的自由生长发育.”“小学的游戏、体操不专是发育体力的,兼且是发育各种器官肢体之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反应的本能和道德情感的.”[32]82所以体育是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

胡适由于少时的体弱多病,使得他意识到身体的重要性.他在《四十自述》中这样描述“我小时身体多病,出门之后,逐渐强健.重要的原因我想是因为我在梅溪和澄衷两年半之中从来不曾缺一点钟体操的功课.我从来没有加入竞赛的运动,但我上体操,总很用气力做种种动作”.[33]40在台湾的“四健会”年会上,进行了“谈谈四健会的哲学”的演讲,[34]210他说:“大家都知道四健会按原来英文‘4—H CHUBS’的次序是Head (头脑)、Heart (心)、Hands (手)、Health (身体健康).蒋梦麟先生改动四健的次序,好像不是无意的,我想他有意的要大家先从两只手开始,从健手健身做到健脑健心.”他认为由健手健身到健脑健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育不仅可以强身,也可以使人年轻.他在《我对运动会感想》一文中,这样描述:“第一次去看足球竞争,实在不惯;很不人道的.但是场中叫喊的人,不但是少年男女,还有许多白发的老教授.但看到第三次,我也不知不觉的站起来,跟着我的同学们拼命的喊那助威的‘呼声’,我逐渐把我从中国带去的‘老人意态’丢开了;我也爱少年了!忽然听说北京大学要开一个运动会,这个消息使我很高兴.我的记忆力使我回到12年前跟着大家大呼大喊的时候,我很想再有同样的机会使我弹去一点‘老态’.我希望许多同学都来这运动会场上尝尝少年的高兴,—把那斯文的老景暂时丢在讲堂上或寄在宿舍里!”[35]3通过对体育的逐渐熟悉,胡适先生深刻地了解到体育可以使人丢到“老人意态”变得年轻,了解到体育对人身心健康的重要.

陶行知曾用一系列相近的概念来表述自己的身心健康观,如康健、健全、身心两健、健全之身躯、锻炼体魄、养生而不杀生、建立健康之堡垒、造成健全的民族,等等.他认为“人生第一要事是康健,第二要事是康健,第三要事是康健”.[36]80他在《教育的改进》一文中,把强健活泼之体格作为培养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指出,健康在一个整个的人中的重要意义,“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37]595“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同时应“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38]65在有一个健康体魄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的重要“身体上的生活固然要紧,精神上的生活也是要紧的.设使两者要去其一,那就是我们最不幸的一件.我们总要使得我们的身体、精神,都是很健全的、愉快的.这可就算是高尚的生活,反之就是低微的生活”.[39]185陶行知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健康精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同时也促进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使人的身心获得全面协调发展.

3 人际和谐是近代皖籍名人体育思想共识中所体现的价值观,更是安徽地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最先提出尊重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和庄子都是安徽人.“天人合一,人人合一”则是我国传统体育活动的主体价值所在,追求朴素和谐、宽和融通精神,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及对整体的把握,追求的是人身心平衡及与自然的平衡.修身养性是达到这种境界的必进之路.长期以来,人际和谐一直是安徽地域文化所传承的精髓和灵魂.

由于我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在体育活动中能更直接地协调人们的价值和利益关系,使之在社会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能够起着至关重要的模板作用.同时进入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化,以伦理道德为重心的古代体育伦理思想逐渐被人们提起,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能够在今天被人们记起,离不开各历史时期人们的传承和发扬.特别在我国近代,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各种文化交织、碰撞,对传统文化批判十分激烈的时期能够得到传扬,尤为可贵.其中皖籍名人在此期间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和付出.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一个著名的老臣,由于看透了官场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一方面力求用平和的形态与人相处.平时他十分注意修身养性,他更多是用读书来寻求心态平衡.赋闲时,他看得最多的就是《资治通鉴》和《庄子》.正是由于李鸿章的平淡心理,以及能忍人所不能忍,使他无论面对任何喜怒哀乐之事,都能看成浮云过空,无大喜大悲之态.另一方面则是坚持的信念、不轻言放弃.他从其师曾国藩处学到的,或者说受益最大的是“挺经”术.在《论官场之“挺经”》的家书中说到“我老师的“挺经”, 正用得着,我是要传他衣钵的.我决计与他挺着,看他们如何摆布”.所谓“挺经”,简单说来,就是一种以刚劲强硬不服输、身处逆境仍积极进取为特征的处世哲学,也正是这种处事哲学使得李鸿章在清廷那种动荡、耻辱的环境中矗立几十年.他的这种态度和认识影响了一批他的同僚和家人,为后人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吴汝纶在他的“养生百字铭”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 “养性立德”观点,要想活得愉快和幸福,就要注重饮食起居,为人处事要无欲、少怒.着重强调通过“养性立德”来主动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以便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生活于晚清的吴汝纶的思想基于程、朱思想.清王朝的末期,理学对人们的禁锢已失去作用,传统伦理道德被逐渐摒弃,很多人打着民主进步的幌子,高举反传统的旗帜,做着一些不好的事情.吴汝伦感叹人心不古,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讲节制、“克己”.遇事要懂得忍让,家国人伦,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他一再告诫儿子“凡出门交友,须广取众长,不求人瑕疵,不好人誉己,不争名,不忌胜己者”[39]591“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长学问识见.”[40]579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他的很多思想影响了他的众多学生.

陈独秀虽然对于传统提出了激烈的批判,直至最终要求颠覆传统,然而他对于我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人人合一”的思想却极为推崇.他认为要做到“天人合一、人人合一”则必须遵循“宇宙人生,真正契合”[41]116的规则.他说:“兹所谓人道者,非专为人类而言.”[42]90社会发展并仅仅是人的单一发展,人应该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这是因为“人类四大之身,亦在自然之列.惟其避害御辱自我生存之意志,万物所同,此别于自然者也.”[43]90对于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首先认为人是自利的,“天下无论何人,未有不以爱己为目的者.”[44]74但人又不能过于自利,“不达群己相维之理,往往只知有己不知有人,极其至将破坏社会之组织”.人是群居的动物,文明愈进,“则群之相需也愈深”,[45]239一个人不应仅局限于个人的自利,而应扩充到社会,做到个人与国家、社会、人类相结合.对于人与集体的关系,他提到“今世列强并列,皆挟其全国之民之德智力以相角,兴亡之数不待战争而决”[46]136.国家的强大最重要的是全体国民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各国全体国民德智体的全面比较.正是这种思想影响了一大批后来人,团结到他的周围,为新祖国的到来打下了坚实基础.

胡适十分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希望人们都能够融入到集体生活中.他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一文中说到“这种学生生活有三个重要部分:学问的生活;团体的生活;社会服务的生活”“体育的团体生活,如足球、运动会、童子军、野外幕居、假期旅游等等”.[47]53他十分推崇教育家张伯苓与学生打成一片,说伯苓“尤注重学生的体育.且与学生混在一起共同作户外运动,如骑脚踏车、跳高、跳远和足球之类.同时注重科学和体育,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游戏.”[48]289他看重体育的是体育的集体性,他在《中国公学运动会歌》的歌词中,一再强调体育运动重要的是参与,第一只有一个,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拿到第一,要的是人人争第一的精神,也只有人人都参与,才能凸现第一的可贵.其他领域也是这样,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前提是“人人要负责”,人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国家和社会才能够进步.他的这一思想为后人所推崇.

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论”的核心就是和谐,强调的“教学做合一”[49]650与我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中所说“天人合一”的表述如出一辙.他提出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仍是今天教育者的座右铭;格言中的“真”就是真理、真诚,讲究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他曾写过这样一首白话诗:“宇宙为学校,自然是吾师,众生皆同学,书呆不在此”.[50]93意思是说学校应该拆掉“藩篱”,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联,使天人合一.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到自然去汲取知识.在晓庄师范的办学实践中,陶行知就提出了“自立与互助”等办学方针,陶行知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互助的友谊上,在于集体活动中,集体活动首在于健康,创造健康的堡垒,堡垒的第三道防线就包含着对营养、运动及生理卫生的认识等.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发展,人们才能和谐相处.他的这些教育理念一直以来都被中国教育工作者奉行为教育工作的信条.

我国近代是一个传统和现代交织最为激烈深刻的改革阶段.体育作为这一时期最为关注的层面而出现的体育思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皖籍名人透过体育层面来表达自己的认知,表达出对待外来思想与传统思想的交合与冲突时所采用态度和价值取向,深深地透射出一系列安徽地域文化的特质.正是由于这些特质,使得皖籍名人的体育思想呈现出浓厚的乡土性及鲜明的传承性.

[1]陈友冰 唐先田.安徽文化中的人文传统与当代价值重构[J].江淮论坛,2006(2):174-180.

[2]李鸿章.《复罗椒生尚书》李文忠公全集[M].《朋僚函稿》,第3卷,13.

[3]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李文忠公全集[M].《朋僚函稿》,第16卷,30.

[4]李鸿章.《复陈筱舫侍郎》李文忠公全集[M]《朋僚函稿》,第5卷,34.

[5]吴汝纶.《吴挚甫先生招考说帖》办学公文稿 (手抄)[M].47,48.

[6][39][40]吴汝纶.吴汝纶全集( 卷三):尺牍·谕儿书[C].合肥:黄山书社,2000:603,591,579.

[7][8][9][10][11][28][30][31][32][41][42][43][44][45][46]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三联书店,1984第1卷:17,91,27,27,110,27,22,23,82, 116,90,90,74,239,136.

[1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第4卷:29.

[1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1第1卷:8.

[1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第2卷:592.

[16]崔乐泉,罗时铭.中国体育思想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1.

[17][18][19][20][21]邓曙光.李鸿章家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102,108,114,11,10.

[22][23][24][25]吴汝纶.吴汝纶全集( 卷三)尺牍·谕儿书[C].合肥:黄山书社,2000:578,598,599,599.

[26][27]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1卷:184,269.

[29]陈独秀.陈独秀年谱(1879-194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6.

[33]胡适.四十自述.我在六十岁以前.我的人生[M].岳麓书社,1998:40.

[34][47][48]姜义华.胡适学术文集—教育[M].北京:中华书局,1998:210,53,289

[35]]胡适.我对运动会的感想[N].北京大学日刊,1922-4-23(03)

[3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第8卷:80.

[37][38][3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第1卷:595,65,185.

[4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第2卷:650.

[50]陶行知.知行诗歌集[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93.

[责任编辑:徐明忠]

2016-05-31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皖籍近代名人体育哲学思想共性的研究”(2010sk350)

高先军(1968—),男,安徽桐城人,桐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训练的研究.

G803

A

1672-3600(2017)03-0084-04

猜你喜欢

吴汝纶陶行知安徽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吴汝纶对日本女子教育的考察及影响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论吴汝纶对严复翻译《原富》的“个人赞助”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选择与放弃
——吴汝纶辞官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