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徽州社会风俗初探
——以《康熙周氏家谱》为例

2017-04-13周梦云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处士周氏血缘

周梦云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230039)

明清徽州社会风俗初探
——以《康熙周氏家谱》为例

周梦云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230039)

明清徽州地区是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区域社会,其社会风俗丰富多彩。而家谱在其社会风俗的形成和发扬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以《康熙周氏家谱》为例,对明清徽州“重血缘”、“重品德”、“行孝”之风、“行善”之风盛行的社会风俗进行初步剖析,以此形成对徽州社会风俗的初探。同时,这些社会风俗被记载在家谱中,起到了约束和规范家族成员言行、巩固宗族统治的关键作用。

徽州;社会风俗;《康熙周氏家谱》

徽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传统观念,使明清徽州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区域社会,并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社会风俗。而徽州家谱在社会风俗的形成和发扬过程中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家谱是一种以表谱为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袭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可以说家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不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家族的世代繁衍史,更向我们呈现了当时社会风俗习惯的缩影。

《康熙周氏家谱》中卷十九《朱文公家政序》,阐述了康熙徽州周氏家族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所要遵循的相关规定,向我们呈现了当时徽州地区主要的社会风俗。先抄录如下:

有公家之政,有私家之政,士君子修一家之政,非求富益之也,植德而已,尔积善而已,尔好礼而已。而父子欲其孝慈,兄弟欲其友恭,夫妇欲其敬顺,宗族欲其和睦,门阑欲其清白,惟箔欲其修洁,男子欲其知书,女子欲其习业,欲其择偶,婚姻欲其及时,祭祀欲其丰洁,用度欲其节俭,坟墓欲其有守,乡井欲其重迁,先业欲其不坏,农桑欲其知务,赋税欲其及期,私债欲其知偿,私恩欲其知报,私欲欲其不逞,私怨欲其不蓄,亲戚欲其往来,宾客欲其延接,里闬欲其相欢,故旧欲其相亲,交遊欲其必择,行止欲其必谨,事上欲其不谄,待下欲其无傲,公门欲其无扰,讼庭欲其勿临,桑梓欲其必恭,有无欲其想通,凶札欲其相济,患难欲其相恤,疾病欲其相扶,死丧欲其相哀,喜庆欲其相贺,临财欲其无苟,见利欲其无争,交易欲其廉平,施与欲其均一,吉凶欲其知变,尤乐欲其知时,内外欲其相谐,忿恚欲其含忍,过恶欲其隐讳,嫌疑欲其知避,丑秽欲其不谈,奴婢欲其整齐,出纳欲其明白,戏玩欲其有节,饮食欲其不乱,服饰欲其无侈,器用欲其无华,庐舍欲其修葺,庭宇欲其洒扫,文籍欲其无毁,门壁欲其勿污,鞭笞欲其不苛,赏罚欲其必当。如是而行之,则家政修明,内外无怨,上天降祥子孙吉昌,移之于官,则一官之政修;移之于国与天下,则国与天下之政理。呜呼!齐家,君子其可不修一家之政乎,家政不修,其可语国与天下之事乎。[1]《康熙周氏家谱·朱文公家政序》

以上家族规约的阐述条理清晰,内容详明。笔者将上述内容总结为以下三个层面:(一)个人层面。族中个人需拥有勤劳、节俭、孝顺、善良、重义、谦虚好学与人友好等优良品质,男子需读书,而女子需习琴棋书画、女工等。这也都是儒家思想所大力倡导的。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论语·学而第一》)。做到:“文,行,忠,信。 ”[2](《论语·述而第七》)孔子对个人言行的要求与家政中的规定相符。(二)族中人与人之间,应做到相处和睦,重亲情,做到父慈子孝,妇人恪守妇道,相互信任,互帮互助等。(三)家庭、宗族层面。家庭需和睦,宗族需和谐兴盛,族中各人需相互扶持等要求需要族人遵循。这些规定都归结为符合一个“礼”字,即行为都须符合“礼”。[3](《礼记·儒行第四十一》)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家政》中的规定,都体现着当时徽州地区的社会风俗。《康熙周氏家谱》更是向我们展现了徽州地区的社会风俗,如《康熙周氏家谱·续修周氏统宗谱序》描述:“所关于风俗人心者,岂浅鲜哉。”

下面笔者就以《康熙周氏家谱》为例,从家谱中的具体内容着手,初步剖析明清徽州“重血缘”、“重品德”、“行孝”之风、“行善”之风盛行等社会风俗。

一、重血缘

家谱重血缘关系,注重宗族血缘的纯洁性。“从明清徽州家谱发展过程看,这一时期的徽州家谱在保持谱系的完整、维持血缘的纯洁性方面不断努力,并形成了重亲缘、重血缘纯洁性的社会风俗。 ”[4]

《康熙周氏家谱》作为绩溪、宁国和旌德三邑周氏合一的家谱,更是对血缘关系尤为重视。

现抄录《康熙周氏家谱》如下:

“君子一身,天下之身也,族且不亲,况他人乎,且子孙科第先人所遗也,先人积德百年,发于吾之身,乃不能为先人联属一家之子孙,使之相视如途人,可为孝乎,庸是相与谋於众,合族而谱焉,凡以明吾周氏之为一家也。 ”[1]《康熙周氏家谱·周氏前统宗世谱序》

“余按周氏自唐迄今历世三十有一纪年八百,而赢若限以五世亲尽之礼,何待今日而始以绩人、旌人、宁人互相称目哉。然今日所谓绩人、旌人、宁人者,其初朗公兄弟也;朗公相抵,其初垚公一人之身也。 ”[1]《康熙周氏家谱·续修周氏统宗谱序》

可见,之所以修这本三邑合一 《康熙周氏家谱》,就因他们认为宁、绩、旌三邑的周氏本是一脉血缘,都是尧公的后代,希望所有尧公后人不因地域而疏远,希望做到:“合族之人,交相爱,交相敬,则亲睦成风。将不为士族之大家,天下之美俗乎,茲谱之所以不可已也。 ”[1]《康熙周氏家谱·周氏前统宗世谱序》

希望可以通过编修家谱来维系亲情,保证周氏家谱血缘的纯正。同时防止三邑中有不是尧公后代但为周姓的冒充者。

“时谱告成,余丐监察御史洪秉公序于前,余亦自忘浅陋,肆言以续其后,非自谓能文也。盖以推我祖由来之远,纪我族亲属之繁,辨我族同姓之淆,使后之继世者,咸知碧波之地有:下门嶺外干及南岸坞冯村、闵子村、西阬口、长坞等处,虽同我姓,原非我族之亲亲,妍媸之别,泾渭之分,亦自昭彰矣。而彼之依附我族者,又焉能恣假子于宋之谋,炫赫亲门以混吾宗也耶。余不佞,亦惟欲辨我同姓之是非真伪,以为后之昭鉴,故书之如是。 ”[1]《康熙周氏家谱·宁邑碧波前修宗谱序》

由家谱叙述可知,周氏族人对血缘的重视,严禁出现有人虽为周姓但并非同族人,冒认为尧公后代的现象。

总之,由《康熙周氏家谱》记载可知明清徽州家谱对族内血缘关系的重视,这也是对当时徽州社会风俗的真实反映。当然,家谱编修过程中对重血缘这一社会风俗的关注,也对风俗的发扬和继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重品德

明清徽州弥漫着儒家文化的气息,以儒家文化作为其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和楷模示范作用。”重视个人品德修养。这一社会风俗在明清徽州家谱中尤为重要。[5]

我们可以从《康熙周氏家谱》中看到明清徽州对品德的重视。编谱者在决定是否为其立传、将其载入家谱时,往往依此人品德而定。

凡例中规定:

“图其书名下,其人或科甲贡监饮宾者,德及节孝之类,遵前例注明,以示贵贵尊贤之意。”[1](《康熙周氏家谱·凡例》康熙五十四年定)

“男子不论仕隐,妇人无论妻妾,凡有孝节懿行,可为族党仪表者例,得立传赞以表彰之,若夫妇有懿行,曰合传,妇曰内传,如传未立,可于图系下本位,作小传书之,或附传于夫传内。 ”[1](《康熙周氏家谱·凡例》康熙五十四年定)

所以大多数家谱中记载的都是德才兼备的贤人。有孝节等优良品德的男子或女子,都必须作传载入家谱颂扬。对于品德优良者,能被载入家谱为世代后人歌颂,可以说是最大的荣耀。

由家谱可知,若有为乡人称赞的优良品德之人,其不仅可以被载入家谱,且可获得政府的嘉奖,当地的美名。

“(沧宗公)年及耆,邑侯嘉其行,锡之冠服,公力辞,吏踵门恳请,始受之,其恬于浮荣如此。”[1]《明处士沧宗公传·佘瑜》

“邑候慕其(率斋周君)高风,景泰时,诏清丈,举君为总耆,锡冠带,邑人咸颂其公,而君之行谊愈著。 ”

[1]《明处士率斋周君传·梅玠》

品德得人称道的,往往会获得“乡饮宾”[6]的荣耀称谓,这也是对德才兼备之人最大的褒奖和肯定。现举三例如下:

“(爱野公)幼年司重公齿德,延为乡饮宾,故人又称公为乡饮君。 ”[1]《明处爱野公传·王节文》

“有司嘉之(奇山公),延为饮宾,且上其行谊于行省,锡之冠带。 ”[2]《明处士青山公传·张令彤》

“前后邑候行乡饮礼,延(仰始公)为大宾人,咸啧啧称美焉。 ”[1]《明处士仰松公传·世禄》

家谱对个人品德的重视,对德行高尚者的记载,不仅传承和发扬了明清徽州“重品德”这一社会风俗,更重要的是对后世子孙起到了重要的教化作用。

“(松庵公)虽才高位下,而立身制行忠孝信义,皆超出群辈之上,其视掇巍科跻膴仕龌龊淟淰,不畏名义而自底不类者。其人品之贤,不肖又何如也。禄后生小子,常景仰公之遗范,而不得亲灸之,聊摭其大概,书之,以示后人有所兴起云。 ”[1]《明鸿胪松庵公传·世禄》

如文章所载,修谱之人希望记载先人美好德行,教化后人,福泽后人,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三、“行孝”之风

作为儒家思想文化核心的“孝”在明清徽州得到了完美的传承。在明清徽州的家训、祖训等中重“孝”思想比比皆是。《清康熙绩溪县汪川曹氏宗族家训》规定“惇孝养”;《清嘉庆绩溪县汪川曹氏宗族家训》第一条:“崇孝养以敦族”。《明崇祯休宁县叶氏宗族保世》祖训首先提到:“孝顺父母”,并叙述了如何孝顺父母。[7]编家谱者更是重“孝”,希望所编家谱“是可以作族人之孝而重本始之教也。 ”[1]《康熙周氏家谱·周氏前统宗世谱叙》对子孙后代起到教科书的作用。

《康熙周氏家谱》对族人的“孝行”大力颂扬。现举几例如下:

“(竹山公)生甫七月,父肃兴公卒,母氏抚育之。方髫龀时,有成人风度,及长,知孝让,每痛父早亡,口及未尝不哽咽流涕;又念母孀居艰悴之苦,晨昏定省,竭力奉养以慰母心,事大父母亦甘旨不少缺。 ”[1]《明处士竹山公传·志侃》

“(东阳)幼丧父,事母倪氏尽孝,居常温清定省,恪有仪节,凡肴馔,非手调不敢进。遇有疾,衣不解带,祷天愿以身代,刲股为糜进之。母复,斋戒三年,亵香武当以祈母寿。 ”[1]《明处士东阳周君传·佘瑜》

“(东山年)弱冠失怙,即能健立门户,事母倪氏,恪共子职,惟恐少失慈闱意。父捐馆时,弟妹五人俱幼,公抚之成人,未始自伐其功。”[1]《明处士东山周君传·

鲍升》

以上三位周君都不幸在幼年丧父,独自承担一家之主的重担。他们尽心尽力侍奉母亲,样样做到亲力亲为,把美味的食物都留给了母亲,更不惜割肉为母亲治病,这是现今我们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他们很好地诠释了“孝道”,这不仅与母亲的教育有关,当时徽州社会盛行的“行孝之风”更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重要教化作用。

有些特殊情况下,子孙往往不能尽孝心。松庵公就是一典型代表,其父早亡,这是生者所无能为力的,但其却因不能尽孝而伤心欲绝,其孝心令人敬佩。

“(松庵公)幼有至性,事父母甚孝,而怘本公已前卒,每以不得终养为戚语,及辙泫然泣曰:‘昔狄梁公亲在,尚起白云思亲之望,况吾亲既亡,独无是思乎。’即绘白云遐想图,以志终天之恨。”[1]《明鸿胪松庵公传·世禄》

从《康熙周氏家谱》我们可以得出,明清徽州“孝行”之风盛行,我们因传承孝道,也不辜负家谱的记载。

四、“行善”之风

明清徽州诸多的社会风俗中,“行善”之风是为学者们最为称赞的风俗之一。我们总乐于称赞徽商“积极支持和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和灾荒救济等社会慈善事业”,[8]称赞徽商这种乐善好施的良好美德。实则在明清徽州,“行善”之风基本上被所有徽州人传承和发扬。

《康熙周氏家谱》中对周氏善行的记载数不胜数。

“(止庵府君)人不与众竞尺寸利,往往急人难,而退然。口不谭功亦不令人知有古侠士风焉。长兄真公甃砌招坊街道,府君欣然助之。性不嗜杀,遇生物必鬻而活焉。 ”[1]《宋止庵府君传·志瀛》

“(沧宗公)自私尤好施予,里有告贷者,无不应,负之亦不责偿。族邻或不举火,辙周恤之,虽至再四,未尝厌倦。其利人济物,积善弗替,卓有祖父风。 ”[1]《明处士沧宗公传·佘瑜》

“(率斋周君)性复乐施予其先人,常甃招坊市街,年久倾颓,君乃捐资修之。遇人极寒者,辙解衣推食,而亦不自以为德,其一生仗义,多类此。”[1]《明处士率斋周君传·梅玠》

“(青山公)会嘉靖三年,南畿大旱,溪涧竭流,旌阳田高仰尽龟坼,四郊道殣弥望,人相食。公乃输粟,县官以备赈济,十有三年饥,二十有三年复饥,公连输粟如前。 ”[1]《明处士青山公传·张令彤》

“(望松公)仰松公虽倾囊不吝,遇桥梁祠宇倾颓,必修葺之。 ”[1]《明先君望松公传·志高》

“旦夕靡有暇晷,尝出所有以贷,人不偿则曰:‘初以求子钱,而今并失其母信,命也。悉取其劵而焚焉。’又曰:‘为善心最乐,积善家遗庆,吾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不于其亲,必于其子孙,世人何苦不为善哉。’于是乐善好施,凡遇桥道倾圯,靡不修葺,年四十,余犹艰于嗣。 ”[1]《明处士仰松公传·世禄》

“(东山周君)下之里人告贷,辄应间有负者,君辄焚劵。常有求百金者,君乞诸富室以应之,已而竟负公,公随以己资代偿。”“邑中新圣庙及通和门阖族建宗祠,构大观楼及修桥梁道路,公皆倾家以助,兼董其役。 ”[1]《明处士东山周君传·鲍升》

由传记可知,周氏子孙总是救人于困难之时,他们乐于施予,心地善良;他们往往重义轻利。

行善之风作为一种社会风俗在明清徽州弥漫开来,人们的善举没有任何功利性。但淳朴的徽州人相信善有善报,希望自己可以通过行善举来福泽后人,这体现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对后代子孙的无私爱。

“语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岂其然乎。’然自宋迄今,历年数不令人姓日益蕃衍,福祚日以昌炽。则天之报,施善人不欣,然助之性,所谓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天也。 ”[1]《宋十四世祖进义副尉公传·希旦》

“重血缘”、“重品德”、“行孝”之风、“行善”之风等社会风俗在明清徽州地区弥漫开来,这些也似乎成为徽州人约定俗成的原则。这些社会风俗成为宗族编修家谱时的准则,在家谱中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同时家谱在社会风俗的发展和传承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徽州家谱对我们今天研究徽州区域文化等提供的重要的史料来源,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

[1]康熙周氏家谱[M].修于康熙年间.张令彤总裁,编辑为旌德5人、绩溪2人和宁国2人.家谱主人为“华阳市西德文公裔孙启炫”.现收藏机构不明.笔者有电子收藏版.

[2]四书五经·论语[M].中华书局.P5,P17.

[3]四书五经·礼记[M].中华书局.P450.

[4]周晓光、徐彬.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州社会风俗[J].安徽史学,2011(06).

[5]卞利.论徽州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J].理论建设,2014(4).

[6]乡饮宾:即乡饮酒礼的宾介.周制,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明清时又有“宾”亦称“介宾”.清刘大櫆《乡饮大宾金君传》“郡守王公闻其贤,举为乡饮宾.”通常都是德行兼备的人被请为乡饮宾.

[7]卞利.明清徽州族规家法选编[J].P009,P031,P059.

[8]卞利.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业[J].中州学刊, 2004(4).

编辑:崔月华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Social Customs of the Huizhou Area——a Case Study of Kangxi Zhou family pedigree

ZHOU Mengyun
(Center for Hui Studies of 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9)

Huizhou is a regional society,which ha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ocial customs are colorful.Pedigree plays a role which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customs.This paper takes〈Kangxi Zhou family pedigree〉for an example,to make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prevailing social customs-laying stress on consanguinity,playing strong stress on ethnics, admiring filial piety,canonizing beneficence in the Huizhou are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At the same time,these social customs recorded in pedigree can restrict and regulate the words and deeds of the members of the family,consolidate the clan rule.

Huizhou;social customs;Kangxi Zhou family pedigree

C91

A

2095-7327(2017)-01-0087-05

周梦云(1992-),女,安徽宣城人,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徽学。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徽州的实践、传承与创新”,项目编号:11JJD750005。

猜你喜欢

处士周氏血缘
爱与血缘的较量
牛犊错牵难以要回 血缘鉴定确定归属
西 湖
《杜牧 题元处士高亭》
池州学院研究中心简介:周氏家风文化研究中心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天 麻
虎毒不食子,净胡说
超出血缘亲情的大爱
小人质的幸福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