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型社区: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
2017-04-13董明伟
董明伟
(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民本型社区: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
董明伟
(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农村社区建设是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速城乡统筹,促进社会融合的一项重大社会创新工程。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以民本型社区建设为目标,将农民的政治诉求、利益要求、生活追求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构建参与型的社区文化、均等型的社区服务和善治型的治理体系。
民本型社区;以民为本;共同体
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城乡面貌的巨大改变。然而,与城市的日趋繁荣相比,农村并没有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与城市的差距日趋扩大,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还缺乏有效的机制与举措。大力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构建农村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农村一项重大社会建设工程,也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一项重大工程。
一、民本型社区的提出
在社区发展中民本主义一直是核心价值观。联合国著名的社区发展十项原则中,民本主义是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和指导思想:社区发展必须以居民的需求为基本导向,社区发展必须强化社区居民自觉精神的培育,社区发展方案制定以及执行必须以居民的参与为根本要求,对社区提出的自助计划政府应予重点或全面的积极协助,等等[1]。根据这一原则,本文所谓的民本型社区,是指在以民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将人民的政治诉求、利益要求、生活追求放在社区建设的首要位置,以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主体,以社区居民作为公共服务的主体,以社区居民为社区治理的主体,建构基层政治民主化、社区管理多元化、公共服务民生化,并且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新型农村生活共同体。
(一)在政治理性层面,拥有较高的居民自治程度,需要在“民意、民情、民智、民权”这些层面体现居民的政治诉求,在坚持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前提下,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平台,在社区公共事务上实现“民事、民议、民决、民办”,真正实现“需求由居民表达、方案由居民决策、实施由居民监督、绩效由居民评价”,提升社区群众的参与与治理能力,充分激发基层活力,增强农村社区对居民的凝聚力。
(二)在制度构建层面。制度创建是建构民本型社区的基础和关键,针对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领域、内容、流程、方法,必须建立相应的流程、标准、机制和工作制度,确保农民参与社区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公共服务。社区就其本意而言就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其核心就是要为社区居民创造更便捷、更舒适、更高质量生活。社区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主人感不断提升才是社区发展的目标。所以,民本型社区有必要在“服务”这个层面上显示与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机制的创新、供给方式的变革,实现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多更满意的服务。
(四)多元治理。社区治理包括社区发展规划、社区公共管理、社区公共服务等内容,仅仅依靠政府是无法很好地完成的。民本型的社区治理更加强调多元社会力量的参与,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整合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社会公益、志愿者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的力量,通过协商和合作,来共同应对社区问题、商讨社区发展、开展社区行动。
二、民本型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农村社区是聚居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由村落到社区的转变,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也不仅仅是管理机制的改变,而是强调通过社区建设,强化农村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提升农村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能力,借助政府和社会各种力量建立社区内的互助合作和相互关怀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治,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2]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农村治理模式和利益格局,使得农村社区建设更多是形式的改变而缺乏内涵的实现。
(一)社会治理系统的异位使社区民主难以实现
首先,农村社区民主相关法律的滞后性。村民自治是中国基层民主自治的发端,它在20世纪80年代继家庭联产承包制后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变革。[3]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关于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的规定已经明显滞后于农村社区的发展。其次,社区民主治理机制不健全。农村社区干部是村民自治组织的成员,理应代表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同时又是国家行政管理在基层的最后一环,肩负着政令畅通、政策落地的重任,存在双重角色冲突。从实际来看,上级政府下派到社区的事务往往占用干部的很大精力[4]。还有数量不少的农村社区不能很好地做到社区事务公开与民主决策。第三,农民参与意识淡漠造成农村社区民主参与不足。由于参与渠道单一、参与内容与自身利益关系程度不足等问题,农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社区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社会福利系统的错位使公共服务均等化难以实现
社区建设无论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还是方式方法的改变,都是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为目标的。中国农村社区一直不乏服务,如邻里间互帮互助服务、经济合作服务等在农村熟人社会中长盛不衰。[5]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农村居民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个性化不断增强。不论是从数量、类型上看,还是从质量、满意度上看,对社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农村社区服务多是政府“规划”、“计划”或者是“指令”供给的。这种自上而下的供给与农村居民的现实需求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不匹配的问题,导致供需错位,公共服务均等化难以实现。
(三)社会公共文化系统缺位弱化了农村社区共同体的内聚力
社区公共文化是包含了价值观念、制度规范、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内容并为社区居民广泛认同和接受的各种要素的组合。社区公共文化体现着社区公共价值取向及社区发展弹性,成为推动社区发展的强大动力。[6]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多元化,农村社会的分化日益明显。尤其是大量的流动人口候鸟式迁徙,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农村社会传统的文化认同逐渐被打破,日益出现出多元化、离散性的特征。文化的多元化更进一步的导致公共文化难以形成,加剧农村社区认同的弱化,导致村庄共同体内聚力不强。
三、民本型社区建设: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
在农村地区构建民本型社区是农村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是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在新时期创新和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
(一)以民意为先,构建认同型的社区文化
社区发展是一个内外部力量相互结合推动的结果,它是以外部力量推动为诱发因素,以内部觉醒、行动为核心动力的过程。在内外结合推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一般有三股重要力量,政府、专业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而在社区居民中又有社区精英和一般居民之分。[7]民本主义的社区发展强调就是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同时,引导农民从规划、实施、管理等全过程自主、积极参与,不能超越农民的需求。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建立“决策前听民意,由民做主;执行中,听民意,由民监督;执行后听民意,由民评价”的民意为先的运行机制。通过整套的运行机制的设计和运行,丰富农村居民的参与渠道、提升农村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激发农村居民的参与行动,从而提升农村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打造新型的参与型社区文化。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建立文体广场、农家书屋、娱乐室、农民学校、法制学校和老年协会等,丰富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二是加强农村公共文明意识的培养。社区建设必须大力加强公共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等的培养和教育,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全过程。三是引导农民通过各种形式的议事会、评议会等制定符合本社区实际,融入本社区传统文化,同时又兼具时代性的村规民约。以各种议事会为平台,使社区居民在议事过程中“争吵”“妥协”“合作”“交流”,培育公共精神、提升权利意识,打造参与文化。
(二)以民生为基,构建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社区的首要功能就是提供优质、便利的生活服务。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治,农村社区还没有建立起跟城镇市民同样的各项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8]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农村社区在服务设施、服务功能上存在明显短板,在建设中更应当注重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
首先,必须大力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是就是管理更加民主、服务更加完善、环境更加宜居、文化更有活力。这些目标的核心要素就是新型农村社区里的居民能享有城市居民等值的公共服务[9]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和完善新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把政府各条线工作落地到社区、服务到社区,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引导社会救助、劳动就业、居家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政府公共服务进入农村,实行“开放式办公、一站式服务”,逐步提升社区服务的覆盖面,使农村社区服务有载体、有网络、有项目、有作用,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
其次,必须大力开展社区公益志愿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农村社区公益服务、志愿服务对于分散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满足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大力培育发展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组织,针对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提供便民利民、扶贫帮困、卫生保健、文体娱乐、社区关爱、纠纷调解、心理咨询等公益服务和志愿服务。一方面,通过服务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求,另一方面,在服务的过程中吸引居民参与,增加社区认同。
(三)以民主为魂,构建善治型的社区治理体系
民本型社区一定是社区居民高度参与的社区,一定是社区居民当家作主的社区。服务民生是民本型社区建设的目标所系,促进民主是民本型社区建设的价值所在。民本型的社区建设中必须高度关注政府、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分工协作,尤其是不断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提升社区自治水平。
民本型社区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民主导向,要把有序扩大群众参与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民事民议民办民决”,充分落实“社区需求由居民表达、社区问题由居民讨论、社区事务由居民参与”的理念,以制度化体系引领参与、以组织化机制保障参与,以专业化手段强化参与,在有序参与中保障群众利益、满足群众需求、提升群众福祉,将农村社区治理打造成为协商最充分、活力最持久、群众最满意的基层民主治理实践,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良性发展。
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均衡化的重要举措。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民本型的社区建设模式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农民的参与为动力、农民的受益为目标,有利于激发农村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受到制度惯性、经济社会条件、文化传统、农民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民本型的社区建设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王思斌.论民本主义的社区发展观[J].社会科学.2001(1): 34—38.
[2]李小伟.由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0(9):60—63.
[3]王中旗.从村民自治到社区自治: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趋势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1):17—21.
[4]李增元.农村社区民主发展的阻隔与限度[J].学习月刊. 2008(10):17—21.
[5]吴业苗.社区服务模式的回顾与前瞻——从乡村建设运动到新农村建设[J].人文杂志.2015(12)102—110.
[6]李增元。农村社区建设:治理转型与共同体构建[J].东南学术.2009(3):26—31.
[7]王思斌.论民本主义的社区发展观[J].社会科学.2001(1): 34—38.
[8]任晓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2013(4):51—54.
[9]吴业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可为——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2(3):65—69.
编辑:崔月华
People Oriented Community:Building a New Rural Social Iife Community
DONG Mingwei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Jiangsu 221116)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a major social innovation project,which aims to innovate the rural social governance,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and promote social integr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community,we should take the people oriente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s the goal,and give priority to farmer's political aspirations,interests as well as the pursuit of life,so as to make effort to construct a participant community culture,equal type community service and better governance system.
People oriented;community;People oriented;community
C91
A
2095-7327(2017)-01-0006-04
董明伟(1978-),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区工作与社会组织管理。
公共文化视角下的农村现代生活方式建构研究(09XWA04)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