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儿童文学作品看女性角色的转变

2017-04-13周俊男

关键词:瑞拉安娜儿童文学

周俊男

(台湾师范大学 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 台湾 台北 11677)



从儿童文学作品看女性角色的转变

(台湾师范大学 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 台湾 台北 11677)

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建构了女性作为“第二性”的性别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性别定型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裹着小脚在家中相夫教子的女性到面临生活压力外出工作的女性,时至今日,又有更加多元化表现——寻求自我实现的女性。文学作品是特定社会文化之下的产物,因此,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刻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角色转变的过程。研究选取时间跨度较大的三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分析其中所呈现的女性角色之差异性,并通过亲情、友情及爱情三个面向详细阐释,以期教师或家长引导儿童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从角色的背后发掘其呈现的性别观与时代特征。

儿童文学; 女性角色; 亲情; 友情; 爱情

社会传统对“男”“女”各有不同的界定,认为男人就应该强壮魁梧,而女人则要温柔善良,在这样一种界定之下,男女就被分配为不同的角色并有各自的社会分工,因而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装扮、身材及姿态很轻松地分辨出他是男是女。这也就是关于性别角色的定义:“由于人们性别的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待的性别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1]288西蒙·波娃曾说:“女人非天生的,而是形成的。”[2]6她认为男女性别特质反映的是社会对两性的期望,社会文化建构了女性作为“第二性”的性别角色。性别意识的建构往往是从一个人的出生开始的。在儿童时期,人们就会早早地受到男女有别这种观念的灌输,男孩会被训练如何成长为一个男子汉、女孩则被规定如何养成一个淑女。在父母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下树立男女有别的性别意识。文学作品作为社会价值观传递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样在儿童性别意识的建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刻画中追寻到女性角色转变的蛛丝马迹。女性的性别角色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裹着小脚在家中相夫教子的女性,到面临生活压力外出工作的女性,时至今日,又有更加多元化表现——寻求自我实现的女性。

一、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灰姑娘》(1812)

《灰姑娘》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童话故事,在流传中有众多的版本,其中以贝洛童话《鹅妈妈的故事》(1697)和格林兄弟改编的版本最具代表性,此处主要选用格林兄弟的第一版(1812)进行讨论,其他版本作为参照。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灰姑娘》中的女主角辛德瑞拉呈现的是该时期女性角色的特征——美丽、善良、温顺。

(一)亲情

辛德瑞拉与父母感情十分深厚,尤其受到过世的亲生母亲之影响最大。辛德瑞拉性格十分温顺,当继母用尽一切办法折磨她的时候,她的反应却是“可怜的小女孩从来不抱怨、也不敢跟他父亲说什么”[4]88。在格林兄弟的版本中,故事的最后白鸽啄瞎了两个姐姐的眼睛,彰显了善良的女性会有好报、跋扈的女性会受到惩处的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选择了白鸽对姐姐们施以惩罚,也就是说,即使辛德瑞拉嫁给了王子,她也没有利用权力报复继母和两个姐姐。甚至在贝洛的版本里,辛德瑞拉原谅了继母和姐姐,把她们也接到皇宫,并且为她们安排了很好的归属。这样的情节设置,在强调亲情的背后,更是对辛德瑞拉善良温顺个性的大力渲染。

(二)友情

继母带来的两个姐姐对辛德瑞拉百般欺侮,她们不可能与辛德瑞拉成为朋友;继母和姐姐们让辛德瑞拉负责很多家务,使得她也没有机会出去交朋友,因此,辛德瑞拉的社交是受到限制的。辛德瑞拉的朋友都是鸟儿等小动物,当继母为难辛德瑞拉,让她在灰渣里捡豆子的时候,是鸟儿给予她帮助,这样的友情中规中矩并且保持在家庭的范围之内。在《灰姑娘》的许多其他版本中,甚至出现继母杀掉其动物朋友的情节,这意味着社交是不被鼓励的行为,尽管维持在家庭的范围之内。

(三)爱情

辛德瑞拉的爱情是通过穿着华服参加舞会,美貌使王子倾倒而发生的,甚至让她能够被王子找到的信物——水晶鞋,也是小巧玲珑,只有她一个人穿起来刚刚好。这样的情节设置强调辛德瑞拉的脚小巧可爱、无人能比,这意味着她实现爱情的首要条件是美好的容貌与身材。另外,奢华的舞会情节可以说是欧洲上流社会生活风貌的再现,是贵族们交际的平台,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参加。因此,辛德瑞拉参加舞会也是有条件的,必须穿着礼服与水晶鞋,有南瓜变的马车,还要有车夫、侍卫等等配备。辛德瑞拉与王子结婚以后,她的命运从此改变,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是父权为主的社会,女性依附于男性,她们的命运被婚姻所决定。

(四)小结

在传统的性别角色定型中,首先,女性的角色是爱美的,童话中的公主往往都十分美丽,穿着漂亮的礼服、带着美丽的首饰,辛德瑞拉也是如此才能参加舞会;其次,女性是柔弱、逆来顺受的,公主永远要等待王子的拯救,辛德瑞拉生活处境的改变必须仰赖与王子的结合。辛德瑞拉的故事产生于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在那个时期一些国家已经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正是浪漫主义盛行的时代。格林兄弟对辛德瑞拉的亲情、友情与爱情的呈现,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女性的期待与要求是完美的淑女与“贤妻良母”,要有美貌,更重要的则是要性格和顺、安分守己、照顾家庭。

二、独立自主的女性角色——《波莉安娜》(1913)

《波莉安娜》展现的是独立乐观的小女孩形象,她所代表的是开始独立的女性角色。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由家庭主妇变为职场女性,开始为家庭的经济贡献力量。同时由于思想的解放,大量女作家涌现,妇女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女性研究也逐步成为独立的学科。此时对男女的定义又发生了变化,女性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一)亲情

在这本书中,波莉安娜由于父母去世,只好和她唯一的亲人——姨妈生活,而姨妈最初也不喜欢波莉安娜,这使她在亲情上孤立无援,从而也为她的独立提供了可能。书中的波莉安娜乐观开朗,可以把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想成是好的,因而面对姨妈的冷漠她没有难过或离开,甚至用自己的坚持与热情让姨妈最后也喜欢上了她。也就是说,波莉安娜亲情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姨妈慢慢培养起来的。

(二)友情

波莉安娜刚刚来到姨妈的小镇,在友情上也是空白的状态,并且一开始她的热情也不被大家所接受,直到大家慢慢被她乐观的性格所感染,才开始喜欢她,和她成为好朋友。波莉安娜的友情一开始并不是双向的,大家都在小镇住了很久,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波莉安娜对于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在友情的发展上,他们是被动的,而波莉安娜由于刚刚抵达新环境,有认识新朋友的需求,她需要通过自己主动的努力,让大家接受她。这样的呈现仿佛是走出家庭、进入职场的女性的真实写照。在现实中,职场一向由男性主导,这些踏入职场的女性在融入的时候是小心翼翼抑或是可以像波莉安娜这么乐观?是被排挤还是像波莉安娜一样最终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的议题。

(三)爱情

波莉安娜正处于儿童转少女的阶段,爱情还未曾涉及,但是书中并不缺少关于爱情的描写。首先是讲述了一段波莉安娜父母的爱情,她的母亲不顾家人反对和她的父亲在一起,还刻意强调了她的父亲是穷牧师,母亲生在富裕家庭,这可以说是对“灰姑娘”故事的颠覆,女性拥有自主意识,自主选择婚姻,并且不再依靠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另外是姨妈的爱情,最初的时候,姨妈是一个骄傲的人,并且保持着传统的观念,认为爱情中女性不可以主动,但是在波莉安娜的影响下,姨妈主动迈出了一步,最终也收获了爱情。

(四)小结

这本书塑造了一个积极、乐观而富有感染力的小女孩形象,波莉安娜刚出场的时候,在亲情、友情上都孤立无援,但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了亲情与友情。这本书产生于二十世纪的美国,这一时期,女性意识崛起,女性的地位开始提升,同时经济发展迅速,女性纷纷走出家庭、进入职场。和“灰姑娘”时代的女性只需照顾家庭有所不同,这时的女性开始独立,同男人一样开始面对工作与生存的压力,所以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发生了如上的转变。但这是否意味着女性地位的真正提升尚需进一步的讨论,女性仍然是家务劳动、子女教养的主要承担者,女性在照顾家庭的同时、需要扮演更多重的角色。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对女性的进一步压榨,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样的转变为女性走出家庭、创造自我价值提供了契机。

三、自我实现的女性角色——《顽皮公主不出嫁》(1986)

《顽皮公主不出嫁》这部图画书由英国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芭贝·柯尔(Babette Cole)创作,“她经常选择独特的主题来创作,观点不同于一般的价值,给孩子多元的角度来看世界。像《顽皮公主不出嫁》讲的是女生不见得要嫁人,也可以自主独立的快乐生活,颠覆‘王子公主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的传统结局。”[6]112这个故事带有幻想的元素,故事以王子变成癞蛤蟆结束,顽皮公主又过上了从前的生活,作者所要强调的是特立独行的顽皮公主的自我实现。

(一)亲情

《顽皮公主不出嫁》中,顽皮公主拒绝父母让她嫁人的安排,她和父母之间有亲情,却不受亲情的限制,她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完全不同于其他的“乖乖女”式公主。与《波莉安娜》中通过设置父母去世、架空亲情给女主角创造独立的条件也有所不同,顽皮公主有父母,但是依然可以摆脱亲情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二)友情

顽皮公主也喜欢动物,可是和灰姑娘所喜欢的可爱的小动物不同,她的朋友绝不是白鸽、小老鼠,而是蟒蛇、鳄鱼、鼻涕虫——这些小女生们避之不及的可怕动物。整本书中满满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大型动物,表情夸张却充满童趣。更好笑的是,连王子都害怕它们,顽皮公主最后选择去相亲的时候,设置的考验就是要王子通过这些动物,和顽皮公主每日朝夕相处的动物却可以把王子们吓得晕过去。

(三)爱情

顽皮公主从一开始就拒绝像其他的公主一样嫁给王子,她想过自己的生活,不想嫁人,事实上,她也的确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当她最终决定去相亲时,也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事风格,让可怕的动物朋友们设置了重重考验。最后终于有一个王子通过了考验,当我们都以为顽皮公主好像真的要结婚了的时候,作者却又狡黠地让王子在她的亲吻下变成了一只癞蛤蟆。顽皮公主最终拒绝了爱情,仍然过着自己以前的生活。投射到现实生活中,这一时期的女性不再依靠婚姻决定自己的命运,甚至超越了自主选择婚姻的独立女性,她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结婚抑或是独自生活。

(四)小结

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价值变得多元化,开始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这就给予了女性一定的空间。她们开始反思从来只围绕着家庭的生活(无论是贤妻良母式的角色还是开始独立的女性,最终都是为了照顾家庭),寻求自我的实现。像顽皮公主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她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在现实社会中,女性往往没有办法完全摆脱种种限制,就像顽皮公主最后也没有办法拒绝父母,决定去相亲,即使她有应对之策——设置重重障碍。并且当最后真的有王子通过考验的时候,顽皮公主结婚的事情却又以王子在亲吻后变成癞蛤蟆而发生转变,这样的情节设置具有反讽的效果,似乎在暗示当今社会的女性要想真正获得自我实现,或许是需要一些侥幸的。

四、结语

通过对三本儿童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女性角色从贤妻良母到独立自主,再到寻求自我实现的转变过程。把这些女性角色投射到社会中,我们会发现,女性的地位看似有所提升,但是还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改善。贤妻良母式的女性角色完全禁锢于家庭,独立自主的女性面对的是来自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而寻求自我实现的女性仍然面临着种种的限制与挑战。尤其以中国的现况来说,有研究者指出“对于女性整个群体来说,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相较于男性仍处于劣势地位”[7],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中对独立自主及寻求自我实现的女性角色之呈现仍旧匮乏,呈现了寻求自我实现的《顽皮公主不出嫁》在1986年出版,却在两年前才刚刚引进中国。

儿童文学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呈现可以说是同时期女性生活的再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女性地位与生活状况的线索,同时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也对儿童性别意识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把他们塑造成特定社会文化下所期待的性别角色。男女有别由男女不同的生理特质所决定,同时也和社会文化的建构息息相关。男女有别并不应该造成男与女的完全对立,男生有男生的特点、女生有女生的个性,但这并不是说男生就被禁止做女生做的事情、女生也不能尝试男生的所作所为。综上,教师和家长在引导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应当试着让儿童从作品塑造的角色背后发掘其呈现的性别观与时代特征,并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唯有如此,所谓的男女平等才有可能得以真正实现。

[1]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西蒙·波娃.第二性[M].欧阳子,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

[3]贝洛·查尔斯.贝洛童话[M].第1版.唐枚芬,郭恩慧,译.太原:希望出版社,2004.

[4]埃莉诺·霍奇曼·波特.波莉安娜[M].史凯,译.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5]芭贝·柯尔.顽皮公主不出嫁[M].吴燕凰,译.台北:格林文化出版社,2004.

[6]郝广才.好绘本 如何好[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9.

[7]陈娟,王博.中国现代小说变形女性形象悲剧溯源[J].邵阳学院学报,2014,13(3):109-115.

The Changing Roles of Female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ZHOU Junnan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11677, China)

For a long time, social culture has constructed the role of female as “The Second Sex”.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gender stereotype is changing from foot-binding mothers to independent women facing the pressure of work. Nowadays, more diversified roles are performed by women seeking self-rea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awareness often starts from the birth, thus the changing roles of the female can also be found in the depic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depiction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ree classic children’s literature work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paper explains the female’s changing roles concerning domestic affection, friendship and romance in detail. It is expected to arouse the attention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to notice the gender views and the distinct features of the age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role of female; domestic affection; friendship; romance

2017-05-09

周俊男(1991—),女,山东临沂人,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博士研究生。

I286.4

A

1672—1012(2017)04—0103—04

猜你喜欢

瑞拉安娜儿童文学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翡翠面具④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小猫安娜
镇上最漂亮的女孩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