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风格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7-04-13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信息加工个体维度

田 甜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青岛 266555)

认知风格研究回顾与展望

田 甜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青岛 266555)

认知风格理论的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认知风格理论,并从单一的划分维度发展到多维度综合理论,再到在认知神经科学的框架下展开全新视角的讨论。本文对以往认知风格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对未来认知风格的研究进行了前瞻。

认知风格理论;划分维度;梳理

认知风格 (cognitive style)一般是指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尤其是获取和加工信息的一种稳定的倾向。关于认知风格的定义,Allport认为它是个人典型的或习惯性的解决问题、思考、知觉、记忆等的模式。Tennant认为它是个体的特征和一贯性的组织和加工信息的方式。这两种定义代表了对于不同研究对认知风格的共识,即认知风格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个体差异性。认知风格的研究起源较早,但是目前为止关于认知风格的心理和神经生理机制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本文试图对认知风格的理论研究进行回顾综述,并结合心理学、认知科学发展现状对认知风格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基础研究时期

在1940年代至1970年代,关于认知风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认知风格概念、认知风格的维度或类型的基础研究中。认知风格概念最早在感知觉实验中提出 (Klein and-Schlesinger (1951) and Klein (1951),),并根据被试的表现将认知风格做了一个两极的划分,即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这种两极化的划分影响了后来对认知风格的研究,研究者研究的中心放在了对认知风格维度的探究,尤其是Witkin等人和Klein等人的研究将认知风格和智力、人格等较宏观的心理特性联系在了一起,更是点燃了心理学家试图从“整体维度对个体进行描述”的兴趣。同时期,还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认知风格进行了描述,如利用相似图形配对测试(MFFT)得到的冲动型-反思型、Pask和Scott提出的整体型-系列型、Guilford提出的聚合型-发散型等。

在这个时期,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关于认知风格的维度或类型,但是没有人试图对这些维度或类型进行整合。当时常见的实验范式为:一个具有两个或更多个简单解决方式的任务,在不提供“正确”解决方法的前提下,由被试选择自己更倾向于的方式解决问题,所有的选择都赋予了一样的权重。因此,本着这种实验范式得到的认知风格的不同维度或类型可能更多地反应了研究者是如何设计实验的,而非被试能力上的差异。这就导致不同的认知风格可能由其他因素(动机、不能很好地理解实验等)导致。

回顾这个时代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认知风格的实验研究,得到的结果更多是基础层次的信息加工上出现的个体差异。

二、多水平层级模型(HierarchicalMultilevelModels)时期

进入1970年代,认知风格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动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元认知水平上对认知风格进行进一步的类型划分,第二类是试图整合已有的认知风格模型,三是建立一个认知风格的多层级模型,并试图将认知风格整合入其他心理结构和过程中。

1.“元类型”模型——可移动性-固定性(严格性-灵活性)模型

该理论主要是用来解决认知风格两极化的问题。可移动性指的是某些人的认知风格在某些特定情况可以从认知风格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即从一种风格变成另一种风格。这种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认知风格在不同的任务中差异较大,可移动性-固定性模型将此归因于自我监控和自我控制的资源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有不同。在这种理论框架下的实验显示了认知风格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具有更多元类型维度的个体的认知风格更具有灵活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表现出多种认知风格。

2.整合性趋势(The Unifying Trend)

该趋势出现于1990年代,试图将多种风格维度整合,并作出了不同的尝试。一些研究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对认知风格的机制进行解释,相关实验研究显示场独立和场依存的个体的信息编码过程存在不同。

Riding和Cheema在回顾了以往的认知风格研究后,提出了一个正交的认知风格家族,确定了两个影响行为的认知风格维度轴:整体-分析维度轴和言语-表象维度轴。他们认为,这两个维度轴是相互独立的。

Sterberg提出了自我管理理论(Theory of Mental Self-Goverment)思维风格理论。他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并没有对已有的认知风格进行系统化,而是提出了一个思维的多维度系统。Sternberg提出的心理自我管理包括功能、形式、水平、范围、倾向五个方面。在心理自我管理功能方面有三种不同风格,包括立法型(legislative)、执法型(executive)和司法型(judical)。 心理自我管理形式包括专制型(monarchic)、等级型(hierarchic)、平等竞争型(oligarchic)和无政府型(anachic);心理自我管理的水平主要有两种:全局型(global)和局部型(local);心理自我管理的范围可分为内倾型(internal)和外倾型(external);心理自我管理的倾向包括保守型(conventional)和激进型(liveral)。但是,后续研究发现,Sterberg所提出的自我管理思维风格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风格与创造力等高级的复杂认知能力相关,另一大类与较基础的认知过程相关。

Miller等人的一项研究将认知风格 (特别是分析型-整体型)与记忆、注意、推理过程相联系,提出了一个“认知过程个体差异层级模型”(hierarchical “mode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processing”),再横向的分析型-整体型维度上添加了纵向的认知过程维度,包括知觉(模式识别和注意)、记忆(表征、组织和提取)及思维。在认知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识别出不同的认知风格。

整合性趋势在信息加工的背景下解决了一些认知风格的机制问题,但是目前为止,仍然缺少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三、认知神经科学时期

随着神经科学技术和脑成像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也开始借此探索认知风格的神经机制。早期关于场独立和场依存的研究显示这两种认知风格的差异可能更多反映了大脑皮层半球上的功能差异,研究者认为场独立个体显示了更多的半球间整合,意味着较弱的皮层偏侧化或者专门化,也有研究者认为认知风格的差异反应了前额叶系统的认知加工效率的差异。另一种研究取向是以工作记忆的视角解释场独立-场依存的机制。有研究结果显示工作记忆的子系统视觉空间模板和中央执行系统在镶嵌图形测试 (Hidden Figure Test,HFT)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他们认为场独立-场依存维度应被视为一种认知能力,而非认知风格。但是他们的实验设计也存在问题,并没有在被试中区分场独立与场依存的被试,而是通过实验设计反应了哪些参与HFT任务的认知过程。

EEG研究显示语言型和非语言型认知风格的神经机制差异体现在不同半球间的Alpha信号的差异,语言型被试的alpha波在执行任务时在左半球减弱程度更大。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尽管不同认知风格的被试在行为反应上没有差异,但是在神经活动模式上体现了各自的不同。

ERP实验显示,场独立和场依存的被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ERP在不同的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模式不同,可能反应的是场依存的被试会根据任务的不同要求转换信息加工的策略,如从天生的整体-知觉策略到系列信息加工策略。

fMRI研究实现显示,空间视觉型被试在完成任务是更多地激活了左半球的枕颞叶,而物体视觉型被试在双侧半球的枕颞叶都显示了激活。已有静息态fMRI研究显示,不同认知风格群体的脑局部和整体活动均可能存在差异。有研究者认为认知风格反映了个体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质差异,因此,很有可能与一般化的、更为稳定的神经活动相关,而静息态fMRI技术相较于以前的基于任务的脑电、脑成像研究也更适合探讨认知风格的神经机制。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可以探索大脑实时活动过程并借此探究心理功能的工具,给认知风格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将宏观心理行为模式到微观神经活动过程联合的研究视角,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入地理解认知风格的机制有着重大的意义。

四、总结与展望

认知风格基础研究显示不同的个体在加工简单任务时有着比较稳定的偏好,并且和智力与人格都有一定的关系。已有的研究也显示,认知风格不仅仅是天生的内在结构,更有可能是在与社会交往、教育、职业及其他环境要求的互动有关。

认知风格可能反映了个体在信息加工中的一种捷径,存在于信息加工的从低级的知觉加工到高级的元认知各个层次上,起着一种协调、控制从自动编码到有意识分配认知资源的作用。认知风格存在着适应功能,可以调节个体和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尽管目前研究显示认知风格相对稳定,但是也有研究反应认知风格可以因为特殊的环境因素而发生改变或发展。很多因素对认知风格的形成起着作用如智力、先前经验、习惯和人格特质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认知风格可以被看作是基础人格特征和外部世界和生活是缓慢适应的结果。认知风格将人类心理与行为从微观维度(认知机制及过程)到宏观维度(教育、管理等),尤其是人格与认知统一了起来。

在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脑科学解密结合成认知科学的今天,认知风格这一有着漫长过去的研究问题也有了全新的探索方式。在以往研究中,对认知风格的研究主要采用“视觉刺激-行为反应”的图形化测试进行研究,缺乏对具体认知过程的“开窗式”研究,经验实证的数据尤其是纵向追踪数据也还需要进一步积累,认知风格在应用领域的研究方法、程序也有待完善。今后,可以结合脑神经、数学建模的方式揭示认知风格的内在心理和神经机制,为完善对认知风格的认识、揭示认知风格的本质、简化认知风格的理论提供了一条关键的途径。同时,今后的研究也可以将认知神经技术应用到认知风格的具体实践中,将认知科学、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比较、综合,更好地从一个更广阔的框架下理解认知风格。

[1]沃建中,闻莉,周少贤.认知风格理论研究的进展[J].心理与行为研究[J].2004,2(4):507-602.

[2]罗凯,王祥.迈向多元:“个体认知风格”研究发展简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49(5):131-134.

[3]杨楠,叶卓尔,林依,高宏巍,黄平,林慧妍,许欢,马军朋,金花.认知风格分型的神经基础:静息态fMRI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3):320~327.

[4].于晓宇,郑海英,王艳,赵阳.认知风格测量述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3):103-104.

责任编辑:周圣强

审稿人:张迎春

H319

A

1009-8534(2017)04-0077-02

本研究由山东省人文课题"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编号J15wc75)资助)。

田甜,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信息加工个体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信息技术对学习者认知信息加工的协同影响
面向煤化工产业的专利信息加工与应用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信息深度加工优化“密度”教学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物理教学中的学习风格探究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