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张九龄贬谪荆州后的诗歌及其政治态度

2017-04-13蓝永常

韶关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张九龄安禄山贬谪

蓝永常

(韶关学院 党委办校长办, 广东 韶关 512005)

试析张九龄贬谪荆州后的诗歌及其政治态度

蓝永常

(韶关学院 党委办校长办, 广东 韶关 512005)

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在荆州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抒怀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通过对张九龄贬谪荆州后的诗歌进行解读,可深刻地理解张九龄贬谪后的政治态度,彰显“九龄风度”的现实意义。

张九龄;贬谪;荆州;政治态度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曾祖君政,韶州别驾,因家于始兴,今为曲江人。”[1]3097,唐朝开元盛世的名相。据《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初,九龄为相,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至是,子谅以妄陈休咎,上亲加诘问,令于朝堂决杀之。九龄坐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1]3099因为举荐周子谅不当而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此时张九龄已经60岁,而且得罪了当朝最有权势的武惠妃和李林甫,可以说进入朝廷的路已断,政治生涯也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拐点。他毕生辅助君王、报效国家的愿望难以延续,贬谪后作了大量抒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唐开元二十八年(740)春,张九龄在南归扫墓时,病逝于曲江家中,享年63岁。

本文主要通过对张九龄贬谪荆州后诗歌的解读,深入分析其贬谪后刚正不阿、忧国思君、对仕途悲观以致寻求避世的政治态度,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张九龄在贬职后,仍然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爱国忧民,怀念主上的情怀。他一生刚正不阿的政治态度和从不委曲求全、更不随波逐流的为官之道,突显了他“高节人相重”[2]68、“儒生何固穷”[2]275的气度,更彰显“九龄风度”[1]3099的现实意义。

一、刚正不阿,忧国思君的政治态度

(一)“江南有丹桔”[2]145、“兰叶春葳蕤”[2]138的忠耿品格

张九龄一生为官正直,从不以权谋私,担任宰相时更是不惧权贵,坚守自己的政治立场。据《新唐书·张九龄传》记载:“及为相,谔谔有大臣节。当是时,帝在位久,稍怠于政,故九龄议论必极言得失,所推引皆正人。武惠妃谋陷太子瑛,九龄执不可。妃密遣宦奴牛贵儿告之曰:‘废必有兴,公为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曰:‘房幄安有外言哉!’遽奏之,帝为动色,故卒九龄相而太子无患。”[3]张九龄为了维护皇室稳定,敢于抗衡政变势力,即使是武惠妃,他也果敢地拒绝她的要求,并上奏皇帝,揭发阴谋,保住了太子。可见,张九龄拥有一颗专心辅助皇帝管治江山的赤子之心。

张九龄被贬荆州后,他的忠耿之心从未磨灭,相反愈加强烈,他在《感遇·其七》中写道: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推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整首诗借赞誉丹桔耐寒的节操来表达自己高尚的品德,“通过巧妙地揭示佳果不能荐嘉宾的原因,隐喻栋梁之材,由于权奸小人的排挤,设置重重障碍,难于受朝廷重用的不幸命运,更是愤怒斥责树桃李、轻丹桔的玄宗重用奸妄小人。”[2]145这也是张九龄被贬谪后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朝廷为奸臣控制的批判,宣泄诗人心中对玄宗的不满。如果说这还不能够表达张九龄正直的为官之道,那么《感遇·其一》则将九龄的忠耿之心表露无遗: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借用“兰桂自荣芳洁的本性,没有媚态,不求人知的品质予以借喻贤人君子不随俗、不求悦于人的内美”[2]139,被贬谪荆州,他的心虽有不甘,但也绝不改变初衷而随波逐流,更不愿与李林甫等奸佞小人拉帮结派。

诗人以丹桔、兰草、桂花为喻,衬托自己高尚的品格,展现自己一生忠贞报国的热诚和为官忠耿的品格。虽然身在朝廷外,诗人对于君上却念念不忘,对国家社稷的关心丝毫没有减少,而是愈加强烈,唯有寄情于诗,表达自己的忧国情怀。

(二)“我有异乡忆”[2]149、“为心那不愁”[2]108的忧国情怀

张九龄被罢相后南归居于郡斋,他将自己对于君上的思念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于是有了“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2]139的期盼,“他希望将自己的心意写成诗,托付权贵向远方的君上传达自己的思念之情。”[2]140无奈自己与君上的地位悬殊,只能发出“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2]149的感叹,可以看出张九龄被贬后对于君主的思念,是多么的淳朴,他并非恋阙自己的宰相之位,恋阙自己手中的权力,他对于君主的愚忠之情,只可惜没有人能够理解,而此时的玄宗,更是被以李林甫等人所蒙蔽,更增添了张九龄的忧国之情。他赴荆州上任后,登上荆州城望江时,有感而作《登荆州城望江二首》:

滔滔大江水,天地相始终。经阅几世人,复叹谁家子。

东望何悠悠,西来昼夜流。岁月既如此,为心那不愁。

诗人望着滔滔江水,不禁自问,经历几个朝代以后,又有谁站在这里叹息,感慨时间的流逝,而自己却身在朝廷之外,不能辅助君上,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愁绪。诗人又是为何而愁?据《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

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劾曰:“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教战,亦斩宫嫔。守珪军令必行,禄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籓。[1]3099

张守琏、安禄山讨伐奚、契丹战败,按朝廷典章理应全部处死,但皇帝赦免了安禄山的死刑,张九龄察觉到安禄山的狼子野心,冒死奏请皇帝处死安禄山,但最终却以避免误害忠良免去了他的死刑,将安禄山放回了藩地。张九龄担心安禄山日后造反,对江山社稷造成动荡,这就是他的愁之所在。然而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就在张九龄死后不久,安禄山便发起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唐朝也因为这样开始由盛转衰。

开元二十七年(739),张九龄在龙山参加除凶去垢仪式后,不禁感叹:“伊川与灞津,今日祓除人。岂似龙山上,还同湘水滨。衰颜忧更老,淑景望非春。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2]9即使是在晚年,诗人对于国家的担忧,也未曾减退,也因此而使得自己容颜愈加衰老,这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更是相得益彰。

张九龄为官将近四十年,却经历了“三进三退”的官宦生涯,这与他一生刚正不阿、忠耿的政治态度有一定的关系,也是他一直为后人所敬仰的重要原因。但在进退之间,张九龄也曾对自己的仕途感到悲观,更是受到当时社会上佛、儒、道的影响,而萌生了出世的想法。

二、对仕途悲观,寻求避世的政治态度

(一)“鼎食非唔事,云仙尝我期”[2]150的避世态度

开元十五年(727)三月,张九龄因为受到张说被罢相的牵连,贬为洪州都督,在巡视属县道时,发出了“知命且何欲,所图唯退耕。苟得不可遂,吾其谢世婴”[2]204的感叹,诗人感觉自己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所求的也只是全身而退做一名老百姓,更是对自己为官一无所成而悲,这时期张九龄已经表露出来了归隐之心,他渴望过上躬耕于农田的生活。被贬荆州后,他避世的欲望更加强烈,《感遇·其十二》充分表达了诗人寻求避世的政治诉求:

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天壤一何异,幽嘿卧帘帷。

诗人用“朝阳凤”、“鼎食”描绘了自己当年在朝廷任宰相时的辉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变迁,自己仕途上的坎坷,逐渐向往“群化”、“蝉独悲”、“云仙”等归隐于山林与神仙为伴的生活,“这是无可奈何的绝望之言,也是张九龄对唐玄宗由希望到期待而终至绝情的愤慨之言。”[2]151也是对自己仕途感到悲观的表现,充分反映了诗人积极寻求避世的政治态度。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九龄回顾自己一生的官宦生涯,在《南山下旧居闲放》中以“寂寞心还闭,飘飖体自虚”表达自己心无牵挂,闲居于曲江南山下归隐生活的快乐,更是对那些为求功名而不择手段的下流之人,发出了“倾夺竟何如”的感叹,“诗人一生仕宦中颇多跌宕,如此作诗可谓道出了自己安度残年的警策。”[2]137但这样的警策,却随着他回家扫墓的病死而成了绝唱,诗人在经历了那么多的挣扎后,始终未能安享晚年,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让他忧心忡忡的国家。

(二)“真空本自寂,假有聊相宣”[2]243的出世欲望

“唐代,自开国到玄宗,由于几代帝王皆持儒、道、佛三教并行而以儒术为治的政策,这便使得各种宗教思想都很活跃。”[4]张九龄被贬谪荆州后,受当时社会上宗教思想盛行的影响,因而出世的欲望更加强烈。

开元二十六年(738),张九龄在荆州任上曾两次到玉泉寺,一次是奉皇帝的旨意,去祠紫盖山办完事后经过当阳县时路过玉泉寺,在《祠紫盖山经玉泉山寺》中写道:“上界投佛影,中天扬梵音。……高僧闻逝者,远俗是初心。……归真已寂灭,留迹岂凐沉。法地自兹广,何云千万金。”诗人在诗中广泛引用梵音、归真、远俗、寂灭等佛教语,足见诗人对于佛教思想已有所领悟,也体现了他对于佛家静地以及对无忧无扰生活的向往;第二次是在出巡属行县时重游玉泉寺,这一次,张九龄的佛家思想更有进一步的升华:“松间鸣好鸟,林下流清泉。石壁间精舍,金光照法筵。真空本自寂,假有聊相宣。复此灰心者,仍追巢顶禅。简书虽有畏,身世亦俱捐。”[2]243诗人通过佛教中的“真空”、“假有”道出了自己官宦生涯的失意,“由因缘所生之法,并无实性,是真空而假有。他是个被贬官的人,虽还没有脱离官职,但已看破世情,显出欲归向佛家寂灭虚无的心境。”[5],这时候的张九龄对佛家思想的的领悟更加深刻,也是他欲求出世的政治态度产生的源泉。

学者李玉宏这样评价张九龄:“九龄一生中,本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对于佛学的虚幻思想应可说是格格不入的,他亦不便拂逆其意,于此被罢相后的九龄却将佛家精舍比作于心灵上向往的乐园,应缘于他于宦途上的彻底失败所致。超尘出世,对于九龄来说,身不能至而心仰慕之,反倒是对已冥灭心脉的诗人于其郁郁不得志时是最好的慰藉。”[2]241这也说明,晚年的张九龄,仅仅是希望通过对佛教中真空假有信念的追求和向佛奉仙来缓解自己内心的压抑,减轻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君上的思念之情。

张九龄“三进三退”的官宦生涯,凸显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他被贬荆州后,其刚正不阿的政治态度更是得到强烈的体现,他宁可被贬于朝廷之外,也不趋炎附势于武惠妃而屈身于朝廷之内。王维也曾赋诗“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6]表达自己对张九龄的知遇之恩和宁愿退出污浊的官场追随张九龄的决心,也从侧面赞扬了张九龄为官的耿直。张九龄忧国思君、忠耿尚直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应为后人所传承和歌颂。

[1]刘昫.旧唐书•张九龄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曲江集[M].李玉宏,校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张九龄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4429.

[4]顾建国.张九龄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2.

[5]李锦全.岭海千年第一相:张九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39-140.

[6]钟仲联.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78.

Study on Zhang Jiuling’s Poetry and Political Attitudes After Being Demoted to Jingzhou

LAN Yong-qiang
(Office of Party and Adiministration Affairs,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Zhang Jiuling was demoted to be the prefecture official of Grand Military Command in Jingzhou in the year of 737, which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of his political career.During this time, he created a lot of sentimental poetry to express his firm political stance. Through analysing Zhang Jiuling's poetry in his demotion period,we can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his political attitudes after demotion, and reveal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Jiuling Spirit.

Jiuling; demotion; patriotism; faithfulness; loyalty

I207

A

1007-5348(2017)01-0026-04

(责任编辑:廖筱萍)

2016-11-20

蓝永常(1985-),男,广东茂名人,韶关学院党委办校长办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中国文学。

猜你喜欢

张九龄安禄山贬谪
苏轼的贬谪生活
唐玄宗&安禄山:一个敢宠,一个敢作
张九龄借棋劝谏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非同凡响的秋歌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
唐玄宗缘何对安禄山深信不疑
宋代贬谪文学研究述论
张九龄与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