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路径研究
2017-04-13吴文浩
吴文浩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泰州 225300)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路径研究
吴文浩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泰州 225300)
数字时代的崛起令新媒体走入人们视野,人们对新媒体的依赖与信任正无形间加重。在此基础上,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益下降,依附传统媒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无法再满足高校思政引导需求,因此,现代高校思政宣传将视野定格于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之上,以构建新媒体传播路径为基础,以打造思政宣传路径为着眼点,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广的科学。对此,本文以构建宣传路径为着眼点,研究新媒体应用于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中的必要性与价值,并考虑校园实际情况,构建科学的新媒体思政宣传路径。
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宣传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传统媒体发展期间,我国便借助报纸、新闻、广播等形式来科学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然而,随数字时代的悄然而至,数码科技的迅速兴起令传统媒体的地位岌岌可危,即使仍然保有媒体界不可撼动的公信力,但传统媒体的关注度正直线下降。对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如何构筑全新的宣传渠道,确保其影响力与影响范围的扩充,已然是当代思政宣传的关注重点。对此,本文聚焦高校教育环境,以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路径为着眼点,考虑新媒体应用的必要性与应用价值,打杂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路径,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于高校教育体系中有效贯彻。
一、新媒体视在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中应用的必要性
数字科技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十分巨大,无论是报纸新闻,亦或电视广播,在新媒体迅速崛起的今天,其受注程度都直线下降,特别是于青少年群体中,传统媒体的吸引力已经大不如前。对此,审视传统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其时效性不强,地域局限性大及携带、观看不便都是造成其受注程度下滑的关键。反观新媒体,其利用数字技术及互联网络传输信息,打破地域阻隔,提高信息传输速度,并随着移动科技与无线网络的发展而趋于便携式、移动化。可以说,新媒体作为媒体传输的全新模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发展瓶颈,促使信息传输更广泛且更具时效性。此外,新媒体的多元化与趣味化也深受青少年喜爱,并逐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网民”这一大家庭之中。基于此,现代高校在开展思政宣传之时,为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贯彻入青少年身心之中,聚焦于新媒体技术,在传统媒体的思政宣传与思政引导之上,利用新媒体的高效性与影响广泛性,开发新媒体的思政功能,确保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的全新路径,已然是高校思政宣传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就是说,现代高校在思政宣传过程中,关注新媒体的信息传输功能,将其有效转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宣传手段,将扩大思政宣传的影响力,保证思政思想的社会贯彻,确保思政思维构筑现代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新媒体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宣传手段,于高校思政宣传中应用势在必行,有效发挥新媒体的宣传作用,可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落于实处,引导社会群体的马克思意识建设。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构建应用新媒体的应用价值
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宣传构建应用新媒体是大势所趋,而其随着数字时代发展,势必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对此,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应用新媒体的应用价值,其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借新媒体扩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范围
利用新媒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将借助互联网络扩大影响力。分析现阶段电脑终端、移动终端的各大软件,无论是以杀毒为主的360、金山,还是以即时通信为主的腾讯QQ、微信,亦或是以第三方支付为主的支付宝、财付通,再或者是专职新闻报道的新浪、凤凰,其不仅于自身领域中优化其软件作用,同时也逐步向信息传输,新闻推荐等方向转移。利用弹窗功能、推送功能,越来越多的网络新闻信息跃入人们的视野,对新闻信息的了解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应用同样可令更多人熟悉社会发展。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化的信息传播与信息推广手段,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融合入思政报道体系之中,以此来辅佐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有利于影响使用网络,利用网络的大学生群体,提升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保证其思想正确、立场明晰。
(二)用新媒体匡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知意识
新媒体扩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范围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其本身对网络宣传的影响也十分巨大。众所周知,网络环境是极为复杂且多变的虚拟环境,隐藏于网络背后的社会群体构成与思想状态均天差地别。因此,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认知意识的变化也十分复杂,不能行之有效的约束与引导,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与行为引导而言,将构成极大的威胁。对此,考虑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以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是思想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前提,借助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营造良好网络舆论氛围,确保舆论走向科学、理性、真实,从而行之有效的导正大学生意识,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深入大学生心中。可以说,基于思政思想打造基于新媒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路径,无论对网络环境思政氛围构建,亦或是对大学生思政意识构建,都将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可确保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优化发展。
(三)保新媒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民心
影响范围的扩大,认知意识的引导,为社会民主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分析社会民主化发展的思维理念,社会群体的思政觉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具备理性的思政认知,站在科学的角度审视信息,才能真正做到理性评论,理性认知,从而确保社会基础思维拥有良好的理性觉悟。因此,注重利用新媒体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路径,科学、高效、精准的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奠定基础,以便大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教育过程中,领悟民主化发展价值,深化马克思主义,并科学构建民主意识,真正站在民主角度上审视社会形态,理解社会思维,并成为社会理性化、发展化、和谐化的驱动者,保证民主化进程的发展。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路径构建方案
新媒体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宣传手段,行之有效的利用其宣传作用,并非仅靠高校努力便可,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以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国家氛围为基础,实现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的最终价值。对此,基于新媒体视域下,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路径,应落实以下内容:
(一)优化新媒体环境监督体系
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路径构建的基础,是新媒体环境监督体系的优化。有效过滤新媒体上危害性、不实性信息,积极推送科学态度,是确保新媒体应用于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的关键。对此,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利用新媒体之时,注重与社会紧密合作,提交优化新媒体环境的监督建议,以便网络环境配合高校思政宣传工作,能行之有效的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宣传。此外,高校自身也需注重监督体系的构建,时刻过滤外网信息,有效筛选与甄别关键词,对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淫秽、色情、反社会等信息进行排除,构架起校园内部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学生在利用新媒体时能接触更多积极、科学的思想,构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
(二)培养宣传者宣传素养
监督体系的构建优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的新媒体环境,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内容更趋向于正向化,思政化。不过,监督体系仅是监督网络环境的基础标准,如何有效确保思想宣传于监督体系下形成良好的宣传路径,需注重宣传者的宣传素养培育。其实,细窥目前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开展,其渗透入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无论是校园的思政教育,亦或是校内的日常生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都应无处不在。因此,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于校园内科学开展,提升宣传者的宣传素养必不可少。加强对宣传者宣传素养的培育,时刻灌输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内容与价值,以便其本身具备良好的思政宣传意识,能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配合校园的整体发展,以学生思政意识提升为着眼点,科学精准的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例如,通过强化素养来有效利用校园内部网络,组建思政意识交流群,利用QQ、微信等形式分享思政感悟,定期组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认知征文比赛等,活化思政宣传手段,保证宣传深入人心。
(三)确保网络评论思想高度
监督体系建立完善可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开展的环境优化,宣传者宣传素养优良可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基础稳固。在此基础上,高校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路径,还需巧妙利用网络评论探讨,以鼓励优质评论互动,激发青年参与欲望为手段,构建网络评论体系,引导大学生自出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讨论,可保证其与不同的思维视角,审视并剖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内化相应理论。对此,鼓励大学生撰写网络评论性文章,发表至校园论坛来引发话题,再选择专业、科学、平民等三个角度的解读文章共同发表,从而增加网络论坛的活跃性,确保学生在内容讨论中投入其中,进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有进一步了解与认知。总体来说,利用新媒体的吸引力与宣传功能,将其与网络评论有机结合,加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讨论力度与关注度,进而科学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入大学生思维体系之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时代新媒体的思政功能逐步被人认可,保证新媒体的思政宣传效果,利用监督体系、素质培养及评论应用,将保证新媒体发挥宣传作用,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于高校教育体系中的科学宣传。
[1]刘艳.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的新探索——基于大学生“红色社团”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6(05):216-219.
[2]丁俊萍,徐信华.在探索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J].学习与实践,2015(03):144-151.
[3]林刚,闾彬.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基于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170-172.
责任编辑:徐向阳
审 稿 人:陈云玲
G641
A
1009-8534(2017)03-0090-02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016年社科思政课题《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路径研究》,课题编号SKZD160203
吴文浩,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讲师,南京林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