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示范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探索与研究
——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为例

2017-04-13李佳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技艺文化遗产实训

李佳(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示范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探索与研究
——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为例

李佳(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高等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非遗学院围绕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开展课程建设,以非遗为核心、传统技艺为表现形式,通过非遗普及课程、非遗融合课程、非遗特色化专业教学改革、第二课堂与社团实践活动等载体,培养具有较好审美、高度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实现非遗知识的全方位普及与传播、传统技艺的传承、“作品-产品-商品”的三品转化、知识与实践技能课堂内外的渗透、美育与德育的全面提升。

示范高职院校 非遗 课程建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类型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适应现代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川省于2010年启动了“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全面深入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课程建设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示范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社会大众对于非遗知之甚少,传承与保护在现实中遭遇尴尬。非遗学科体系构建尚不成熟,高职院校非遗的人才培养应如何进行?非遗的课程体系应该如何构建,并应用于实践之中?带着这些命题,依托四川省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课程框架进行总体设计。从普及课程,专业课程、第二课堂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着手,纵深推进,实现课程建设的全覆盖。通过对四川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调研,采集一手资料,积极思考探索非遗活态化保护传承新路径,并进行学术研究,同时将研究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之中,应用到人才培养之中。

结合四川省非遗保护与开发项目,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非遗技艺为表现形式,探索课程建设路径。通过非遗普及课程促进当代大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和热爱,提升审美能力;通过传授非遗技艺,实现专业课程的融合,促进非遗特色化教学改革;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校园技能大赛,促进德育发展,拓展学生课外课程学习,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非遗+科技课程,开拓学生视野,丰富非遗活态化传承的路径和方法。

一、全面推进非遗普及教育,构建高等院校非遗通识教育课程平台

开设校级公选课“最美非遗文化”,撰写教材《最美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美非遗文化”推出了“民俗与民间文学”、“传统戏曲鉴赏”、“民间拼布”、“民族民间舞蹈鉴赏”、“民间工艺”等多个版块的课程,内容囊括了银花丝、绵竹年画、羌服羌绣、川剧、传统节庆习俗、民间文学、非遗舞蹈、民间拼布、传统美术等内容,涉及到多个世界级、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覆盖面广,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去感知非遗的技艺之美、文化之美,了解各地非遗的概念、历史和现状、技艺步骤和美学价值,近距离接触非遗。公选课的开设向全校学生普及和推广了非遗知识,加深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将非遗技艺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非遗融合课程教改,实现“作品—产品—商品”的三品转化

与专业教学改革相结合,打造具有非遗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专业有关课程教学结合非遗中的传统元素,在非遗传统制作技艺与专业发展之间寻找结合点,使其在传承中创新、变革中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各专业特色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将非遗技能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从各个层面融入非遗知识和非遗技艺,实现“作品—产品—商品”的三品转化,培养出既懂非遗文化、又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

(一)各专业将“最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通用基础能力课程

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最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文化初体验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非遗的概念、门类、表现形式及技艺步骤,并通过课堂活动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元素,尝试进行简单的文创产品的创意设计和制作,并组织和策划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在体验和实践后,思考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在入门阶段,该课程提供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从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中选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非遗特色化教学改革

以“非遗文创”为核心,结合文化创意与策划、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以非遗为切入点,进行非遗特色化教学改革。

1.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核心课程“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将非遗元素融入到创意基础、策划基础、文化活动的创意与策划、文化产品的创意与策划、文化品牌的创意与策划等课程模块之中,通过专题实训掌握非遗文创孵化的全过程。“创意思维与表现”以非遗项目为主题,学生发散思维,创意设计出系列陶瓷彩绘作品。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传统手工技艺”以非遗项目传统拼布、剪纸、羌族刺绣为主要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让同学们体验到了手作的乐趣,非遗传承的人情味和温度。

2.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以羌绣与羌族服饰为主要元素,“构成基础”以“羌族元素+”为主题的文化衫综合设计训练,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服饰图案”进行羌绣纹样专题设计和综合设计;“服装配饰设计”、“民族服饰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加入了羌绣元素的服饰和配饰设计专项实训,学生通过专项实训设计系列羌族元素的创意服饰、包袋等配饰,提升了民族元素创新设计的能力。

(三)将非遗专业课程与学生社团活动、第二课堂最美非遗文创校园技能大赛相结合,丰富学生课外实践,促进专业技能提升与德育发展

除专业课程以外,开展基于不同非遗项目的第二课堂专题培训,以“教学做一体”的非遗技艺体验的形式面向师生开课,学生通过向传承人和老师学习学习非遗技艺并领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非遗专业课程与学生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相互渗透,课程延伸至课外,促进专业技能提升与德育发展。同时,学生专业学习成果以“中国风”Fashion时装秀、“最美非遗文创”校园技能大赛等为载体,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特点,学生们掌握了非遗知识、体验了非遗技艺,其多样化的形式激发了大学生对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热情,使学生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四)“非遗+科技”实训课程,将体验式教学与技能实训相结合。以非遗为核心内容,运用现代新兴技术,打造既能体现传统文化之美,又能创造适用于现代人生活的文创产品

邀请专家、非遗传承人、能工巧匠担任课程客座专家或兼职教师,拓展非遗文化知识和传统技艺;到非遗文化生态保护现场或实训基地进行体验学习,开展非物质文化相关社会实践等活动。如何将传统文化进行呈现,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构建当代生活美学,这就需要古老的非遗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新火花,通过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非遗文创的全新孵化。在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传统图形设计”课程中借助3D打印技术进行建模,直观立体地呈现出设计图案,快速实现产品造型。“服饰配饰设计”课程利用3D打印技术,创作出一系列具有传统特色的配饰、首饰作品,用于服装搭配。此外,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设计和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微课课程,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终身学习搭建公共平台。

三、结语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和基本建设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传承人、行业专家、用人企业、高校共同聚力,将非遗技能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从不同层面融入非遗知识和非遗技艺,普及、传播和推广非遗,培养出一批既懂得非遗文化、又具有专业技能、更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职专业人才,形成了非遗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非遗的活态化保护和传承。

【责任编辑:桂静】

[1]张瑶娟.高职学院精品课程建设[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2]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4.

G64

A

1008-8784(2017)01-93-3

2016-7-2

本文系2015年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校级课题“示范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探索与研究——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为例” (项目编号:15D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佳,女,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文化创意与策划、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技艺文化遗产实训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