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视角下华语电影字幕英译策略研究

2017-04-13宋俊青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字幕译者译文

宋俊青(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关联理论视角下华语电影字幕英译策略研究

宋俊青(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电影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也是文化传播的特殊载体,因此华语电影的英译字幕便成为了影响中国文化能否被正确理解的直接影响因素。因为关联理论对翻译有强大的解释力,所以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下,探讨如何通过各种翻译策略找到英文译文与国外观众之间的最佳关联,最终成功地完成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交际,使观众正确地理解并传播中国文化。

关联理论 华语电影 英译策略

引言

传播文化的途径有很多,电影文学便是其中之一,通过电影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其中字幕翻译便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电影作为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途径,字幕就成为了观众通过电影了解中国文化的直接途径,电影字幕应该以观众为导向,与观众保持最佳关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观众理解电影是从理解文字开始的。文字是传达意义的符号。这就要求译者要处理好译文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创造出译文与观众之间的最佳关联,而这种最佳关联的建立与译者的翻译策略是息息相关的。本文主要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出发重点研究华语电影的英文字幕翻译,探究字幕翻译策略。

一、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关联理论是Grice合作原则的继承与发展。1986年 , Sperber和 Wilson完 成 的 Relevence: Communication and Congnitive 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便是交际与认知。交际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还是一个动态的明示推理的过程。“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展现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比如话语),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获得说话人的交际意图。”[1]而这种交际模式的最佳认知模式便是最佳关联原则,而关联理论处理的是关联性、语境和推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把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的关联理论翻译观是由德国学者Gutt在其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率先提出的。该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表现为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因为译者在翻译原文的时候会考虑译文读者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译者有时会增减一些东西,读者也会获得一些不同的东西,这样就成功的达到了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其中译者具有两个角色,既要对源语言进行推理又要考虑译入语读者的背景知识和认知语境,进行译文的明示。关联理论翻译观充分考虑了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交流,而为了保证三者之间交际活动的成功,“译者可以采用各种翻译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2]

对于华语电影的字幕翻译而言,要考虑汉语、译者和国外观众之间的交际活动,通过字幕语言找到与国外观众之间的最佳关联,使其更好地理解影片的内容和影片所传达的中国文化。译者通过翻译策略的运用使国外观众在英语语境之下找到与自己的认知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最终达到交际活动的成功。

二、关联理论翻译观下的翻译策略

电影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所以字幕语言的翻译与普通的文学翻译有很大不同,所以翻译策略的使用也会有所差异。华语电影的英文字幕既包含电影所传达的中国文化,也要考虑英语国家的目的语文化,所以译者在翻译字幕的时候要做到两种文化的融合,使英语国家的观众能够更好的理解。这种情况之下,关联理论翻译观影响之下的转换叙事角度、删减法、替换法、归化和异化结合法等翻译策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转换叙事角度

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也是译者对原文进行再创作的过程。翻译过程中转换叙事视角度会使译作读起来更加顺畅,译文读者也能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意图和主旨。而电影是集视觉、听觉、图像等符号于一体的特殊文学形式,所以对于电影字幕翻译来说,叙事角度的转换可以使观众更加感同身受,理解影片所传达的主旨。从关联理论翻译观的角度来解读即叙事视角的转化可以使观众能够从字幕中的某个点找到与自己认知语境结合,产生高语境效果,找到其中的最佳关联,最终理解影片中的文化特色。示例如下:

(1)a.这把剑惹了无数江湖恩怨。

It has brought him as much trouble as glory.

b.慕白说,他要从此离开这些恩怨。

Help him to leave these troubles behind.

c.您不收下,恩怨不了。

Otherwise, he’ll never be able to start anew.(《卧虎藏龙》)

这段话分三小句,每个小句都有自己的主语a的主语是“剑”,b是间接引语,其主语是“慕白”,c的主语是“贝勒爷”。但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进行了人称的转换。a事物英文表达主语采用代词“it”。b和c的英文表达中主语进行的交换。b中省略了主语“you”,而“you”指的则是“贝勒爷”,c中的主语则用“he”代指“李慕白”。

(二)删减法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译者要充分考虑译入语国家观众的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在处理译文的时候要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删除那些带有浓厚文化特色且易被容易曲解的词语。译者要删除那些在译入语观众的认知语境下不能理解的话语,能够使观众付出较小的努力推理就能找到最佳关联,理解其语境。具体事例如下:

(2)我倒是喜欢像那些侠义小说里的英雄儿女(《卧虎藏龙》)

I wish I were like the heroes in the books I read.

(3)我内人也是武行中有名有姓的都被她害了(《卧虎藏龙》)

Jade Fox killed her.

(4)我破了戒,提早出关(《卧虎藏龙》)

I left the training early.

考虑到译入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删减和替换。例(2)(3)(4)中作者采用意译和删减法。比如说译者把例(2)中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侠义”删掉,只翻译成“books”,“英雄儿女”则直接译作“heroes”。这样处理可以使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都能在轻松的状态下把自己的认知与电影结合起来,最终达到理解。

(三) 归化与异化结合

归化指根据源语的文化背景,使译入语接近目的语文化。异化则与之相反,译文要尽可能的向源语言靠拢,给译文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从关联理论翻译观的角度来看即要以译入语观众为出发点,译文要简洁流畅。译者要充分考虑中西文化之间的不同,译文要淡化源语言的文化色彩,做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3]。示例如下:

(5)玉娇龙:别到了庙里就说和尚的话,出招!

(Stop talking like a monk! Just fight! )

玉娇龙:看招!(Fight! )

李慕白:揣而锐之,不可长保。(On guard! )

勿助、勿长!(Real sharpness comes without effort. )

不应、不辨!(No action. )

无知无欲!(Without reaction.) (《卧虎藏龙》

(6)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大仇未报,我竟然萌生了退出江湖的想法。(《卧虎藏龙》)

I have yet avenge his death, and yet I’m thinking of quitting from Gianghu world.

例(5)的翻译法是以归化为主,而例(6)则是以异化为主。但例(6)中的“江湖”就应采用异化的翻译法,音译成为“Gianghu”。因为在外国人的认知世界里没有江湖的概念,所以他们不可能通过字幕创造语境效果并找到最佳关联,最好的方法便是音译出来,在不影响理解影片的情况下给观众输入一个新的概念,通过这个新概念创造一个新的认知语境。

三、结语

华语电影的英译字幕要做到文化的融合,不能过度归化和异化,否则不能达到信度和效度,也就不能正确的传播中国文化。译者也应该根据自己的认知对原文和译文读者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为观众国外创造一个好的语境效果,建立起与国外观众的最佳关联,最终通过影片传达中国的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何东】

[1]文军,邓春.关联理论在网络新闻翻译过程中的适用性调查[J].外语教学,2003(6)。

[2]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 现代外语, 2001(3):289。

[3]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4]何自然. 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H31

A

1008-8784(2017)01-40-3

2016-6-15

宋俊青(1991—),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猜你喜欢

字幕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一种基于单片机16×32点阵动态字幕的设计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字幕翻译中非言语信息的言语转换——以《BJ单身日记》字幕翻译为例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