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7-04-13季芳
季芳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季芳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微文化在现阶段是一种具备时代特征的文化,其本身具备相对较为快捷以及快速的特点,便于对个体与细节的关注,便于信息之间交互。微文化有助于对现阶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培养,因其能够对大学生的群体性格以及心理特点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若想与时代的整体发展相顺应,就应对文化的主要特性加以尊重,在微文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构建出科学化以及合理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进一步强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微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对策
微文化是现代化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大学生整体的价值取向以及思想观念具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就微文化的角度而言,应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现状进行正确的认知,进一步探讨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型政策,是现阶段高校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以及艰巨任务。基于这种情况下,应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提升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机制。
一、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浅析
(一)微文化应运而生
微文化是与微博的兴起逐渐发展起来的,在现阶段主要以微博为媒介得到迅速的发展以及扩大,并且显现出个体方向以及微观方向的发展趋势,微文化主要是以微型博客为基础,主要以微博形式为主要代表但是不仅仅局限于微博形式,主要以书面表达或者口头表达的形式为主。自从2009年微博不断的兴起一段热潮,微信、微视频、微小说、微电影、微光告、微焦点、微公益、微动态定相关主要以微为代表的形式相继涌现,对人们所处在的时代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微文化在无形之中对人们的生活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不同的影响,“微”逐渐成为现阶段时代发展中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有效体现。随着越来越多网民逐渐加入到微博的队伍中,推动了微时代快速进入发展的高潮,中国开始进一步走进微文化的发展时代。
(二)微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微文化以互联网为主要的传播平台,较为关键的表现形式有:微博形式,即博客的简化形式,网民运用收集以及电脑终端就能随时在线发表以及分享所见所闻,对大学生的主观认识以及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进入新浪微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微博对大学生的生活以及思想观念逐渐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另一种传播形式就是以微信为载体,是一种能够将视频资源、文字消息、群聊消息、链接分享等信息进行快速分享以及传播的免费应用软件,有利于大学生在朋友圈进行实时探讨,进一步对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微课,主要是以智能手机以及电脑为载体,将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到十分钟左右或者更短的视频,主要内容包括微电影以及微文章等,进一步为学生提供学习价值观念的学习资料以及平台。微活动,主要是以微信与微博为依托,进行一系列的微公益以及微访谈类的主体活动,以传播正能量为目的,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采用相机、手机拍摄以及DV等形式进行拍摄一些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简短视频,将一些发生在身边具有教育意义的小事加以记录,提高对公益事业的关注程度。微新闻,主要是由网民用户采用网络客户终端的形式分享以及发布信息的网络平台,采用三言两语的形式将身边事及时分享出去。微小说,由微博兴起而主要发展起来的,要求在一定字数限制的范围内,能够充分的将社会上的生活以及生活百态真实的反应出来。
二、刍议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文化对于人类价值观整体的培育具有一定的隐藏式影响,但是文化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大。校园是社会中传播与吸收新知识速度相对较快的领域,也正是微文化得到广泛传播的载体。微文化对大学生整体的群体性格以及心理特征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大学生的群体性格以及心理特征受到微文化的影响
现阶段大学生逐渐进入到九零后时代,这一时代的学生在微时代中度过了自己的大学生涯,学生的的群体性格受到微文化的深远影响,进一步体现出自我意识相对较强的群体性格。在这一群体性格背景下,大学生开始逐渐呈现出自我意识,对自身的认同度直接提升,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肯定欲望变得更加的强烈。就另一个层面而言,现阶段大学生受到微文化关注细节的文化特征的深远影响,情感以及心理特征相对较为细腻,更加注重他人的认可以及肯定,容易被真情实意所打动,与传统型课堂价值观教育相比较,现阶段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价值体验。在微文化的不断影响下,在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自身价值体验的重视,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进一步践行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转变传统型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观念
在微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对传统型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工作进行了相应的转变。微文化主要将个体价值以及作用进行有效的体现,从事于价值观教育的工作者已经不能浅显的将教育目标设定为培养大学生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应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培养富有个人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现阶段的实际工作方式而言,微文化本身具备的快捷以及便利的特征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文化的学习缺少一定的耐心,传统型教育模式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门现有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已经与现阶段大学生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不相符合。与之相反的是,微课这种相对简短,更加注重学生价值体验的教育模式,以及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形式越来越受到欢迎以及追捧,并且在这一教育形式下取得了不小得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微信平台以及微博传统信息的方式也进一步将现阶段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途径加以扩展,采用“微电影”、“微课”、“微信”以及“微故事”等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隐形价值观教育不但具备便捷性,并且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价值观体验,进而取得了不小的教育效果。
三、微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确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目标
现阶段,在微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对大学生培育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着重于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目标应着重于设立在大学生毕业阶段能够充分的认同以及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逐渐形成富有自身个性化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付诸于实践行动。这一目标应进一步要求大学生在毕业阶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实际内涵以及深层意义具有一定的认知以及了解,在这一基础之上与价值观念进行有效整合,进而逐渐形成具备个性化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以自身的实际行为、意象以及实践行动为主要表现形式。与此同时,大学生应具备持续学生的能力以及发展能力,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毕业之后的阶段仍然不但增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知,并且付诸于行动中。
(二)合理设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内容
通常情况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过程中,主要可将其分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教育阶段、内化教育阶段以及外显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阶段,主要包括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知、价值倾向以及价值体验等。在微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大学生应以自身的实际需求与实际动机与爱好兴趣为基础,充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实际意义以及内容作用等。这就要求应以心理教育引导方法进行设计,对大学生的主体性加以尊重,运用大学生普遍能够接受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中内化教育阶段,主要包括大学生社会价值理解判段、价值接受以及价值整合等。微文化较为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促进大学生对信息充分了解的同时,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受到外界网络信息的干扰以及负面影响。因此,应进一步指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前提下,进一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对象进行相应的理解以及合理判断,采用课堂教授、实践引导、个性化辅导等相应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大学生辨别真理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文化的不断盛行,使现阶段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及发展机遇。基于这种教育背景下,怎样进一步对微文化进行充分的利用,发挥其自身固有的传播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学习以及认同,运用相对合理的教育方式将微文化中的负面影响消除,是现阶段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紧密相关以及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关键问题。现阶段,微文化仍然在不断的进步以及发展之中,因此,强化对微文化的认知以及重视,进一步为大学生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服务,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于安龙,刘文佳.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107-111,97.
[2]甘一涵.微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现代交际,2015(6):139-139,138.
[3]王家莲.微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89-90.
[4]欧安欣.微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菏泽学院学报,2016,38(4):97-101.
[5]卢尚月.“微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3):125-128.
[6]卢尚月.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8-98.
[7]张玮,唐献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研究——基于微文化视角[J].人才资源开发,2016(4):24-25.
[8]方晓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微文化消费途径——基于浙江省17所高校调研[J].社会科学家,2016(7):118-121.
责任编校:王俊奇
G641
A
1009-8534(2017)01-0083-02
2015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5JYDJ-YB0045
季芳,宿迁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