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死了”的语形特点和语义特征
——兼与“×透了”比较

2017-04-13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心语构式副词

余 伟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死了”的语形特点和语义特征
——兼与“×透了”比较

余 伟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死了”是一个双音节谓词性语模,多用于口语交际。“×”的语形特征主要从词性、音节结构、语法结构三方面分析。“死了”逐渐副词化,语义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凸显性状义,致使结果义,顶级程度义、主观量化义。“×死了”可以充当谓语和独立语,还可独立成句。具有主观评价和转移话题的语用功能。“×死了”和“×透了”在语义特征、语法形式、受事位置、评价色彩、时体特征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死”属于程度副词,“透”属于范围副词。“死”的语义程度强于“透”。

×死了;语形特点;语义特征;×透了

一、“×”的语形特点

×的语形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的词性;“×”的音节结构;“×”的语法结构。

(一)×的词性

“×”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形容词为主。“×”对各种词类都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充当“×”成分。

1、×=名词

在一些口语交际里,×可以为名词成分,既可以是汉语名词,也可以是英语名词。与“死了”相组配,主要突出名词的性状特征,并强迫其形容词化。构式为:具有形容词形状特征的名词+死了。如:

(1)他刚从厨房出来,身上油死了。

(2)贝克汉姆有着健硕的肌肉,高超的球技,帅气的脸庞,man死了。

例(1)的“油”是一个名词,指做菜用的食用油,并不是油腔滑调的“油”。“油死了”是指身上有很多“油污”,突出“油”的性状特征。例(2)的“man”同样名词,这里主要突出“man”所具备的气质。

2、×=心理动词

×可以为动词,但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适用于语模“×死了”,只有心理动词能与之搭配。构式为:心理动词+死了。这里的“死了”作为心理动词的补语,突出的是心理动词的致使结果义,语义指向受事论元。

(3)一年没见,你把我想死了。

(4)昨晚你夜不归宿,妈妈担心死了。

例(3)的“想死了”并非真的死了,而是强调“想”的致使结果义,语义指向“我”。例(4)的“死了”作为“担心”的补语,补充说明“担心”的致使结果义,语义指向“妈妈”。

3、×=性质形容词

×可以是形容词且只能是性质形容词,因为“死了”已被副词化,表程度义,程度等级为顶级。状态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重叠式本是已表示某种程度义,不能再受副词修饰。构式为:性质形容词+死了。如:

(5)天气热死了!

(6)我家离学校远死了。

例(5)的“热死了”的潜在意思为“热得不能再热了”,“死了”为表顶级义的程度副词。例(6)的“远死了”亦是如此。两者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评价,并不一定与客观事实相符。

(二)×的音节结构

根据音节数量划分,×分为单音节词、多音节词,且以单音节词为主。因为“×死了”多用于口语交际,单音节词使用起来较为方便简练,比较省力,遵循了经济性的语用原则。示例如下:

(7)今天遇到些琐碎的事情,心里烦躁死了!

(8)忙了一天,累死了!

“烦躁”是双音节词,“累”是单音节词,为了省力,我们一般会把双音节词变为单音节词,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会把“烦躁”简化为“烦”,即“烦死了”。

(三)×的语法结构

根据语法结构划分,×可以为状中结构、主谓结构、述补结构、述宾结构、并列结构。

(9)你今天的所作所为把我吓死了。

(10)走了那么多山路,脚疼死了。

(11)他长得丑死了。

(12)今天我的表现丢脸死了。

(13)厕所长时间没打扫,又脏又臭死了。

例(9)“把我吓”为状中结构;例(10)的“脚疼”为主谓结构;例(11)的“长得丑”为述补结构;例(12)的“丢脸”为述宾结构;例(13)“又脏又臭”是并列结构。

二、“死了”的语义特征

“死”是一个程度副词,后置于中心语×之后,充当补语,程度等级为顶级,语力最强。“了”是一个体标记,表已然体,同时兼表语气,包含了“了1”和“了2”的语法功能。马庆株[1](2004)认为“了”有两个:表动作变化完成的是“了1”,表祈使语气的是“了2”,彭小川[2](2007)强调“了2”表达对当前相关事态的肯定的语气。这也为下文解释了为什么“×死了”一般不能直接受否定词修饰。“死”位于“×”之后做补语时,必须与“了”搭配,因为动词“死”是非持续性动词,是瞬态动词,瞬态动词本身就具备已然体的时效特征,一般和已然体标记“了”搭配使用,不能单独使用,否则会导致语法结构和语法义的缺失。同样地,被语法化的程度副词“死”在做补语时,必须和已然体标记“了”搭配。“啦”属于“了”的自由变体。*标记不成立。例如:

(13)*你讨厌死。

(14)你讨厌死啦。

(15)你讨厌死了。

“死”作为程度副词,一般位于中心语之后,必须和体标记“了”搭配使用;也可位于中心语之前,且不必和“了”搭配使用。如:死不认输、死不认账、死不要脸。

程度副词“死了”与中心语×搭配,产生新的语法义。“死了”的新语义特征和搭配使用的中心语×有着密切联系。

(一)凸显性状义

当×是名词时,“死了”的语义特征主要是凸显×的性状义,诱使名词凸显出其形容词的性状特征,发挥其具有形容词特征的语义项,并强迫×形容词化,使其具备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基本构式为:名词+死了。例如:

(16)他贼死了,什么都偷。

(17)老王小心思特别多,鬼死了。

例(16)的“贼”是一个名词,与“死了”搭配使用,主要凸显出“贼”的形容词形状特征:不正派、邪恶的。例(17)的“鬼”也一样,“死了”主要凸显出“鬼”的性状义:捉摸不透、神神秘秘的。构式强迫使得原本为名词属性的“鬼”和“贼”逐渐形容词化。

(二)致使结果义

当×是心理动词时,“死了”的语义特征主要是致使施事的心理状态达到一定的度。“死了”的致使义既指向×的性状,也指向受事。表义为:V受事论元V到要死。受事论元既可以位于心理动词的前面,也可以位于“死”和“了”之间。“要死”表结果义,即所处的一种状态。施事和受事均可省略。在省略了施事的句子中,言者为施事,言者即说话人。基本构式为:心理动词+死了。例如:

(18)你讨厌死了。

(19)讨厌死了。

例(18)中的“你”是讨厌的受事,整句话的语义为:讨厌你讨厌到要死。“我”为言者,受事“你”还可以位于“死”和“了”之间,即“讨厌死你了”。例(19)虽然施事和受事均未出现,但可以肯定的是,“讨厌”的施事为言者。

(三)顶级程度义

当×是性质形容词时,“死了”语义特征主要是表顶级程度义,是一个表顶级程度义的程度副词。“死了”是一个中性色彩义的程度副词,褒贬义取决于与之搭配的性质形容词。性质形容词与之搭配时便不能再受其它程度副词的修饰和限制。*表示不成立。基本构式为:性质形容词+死了。例如:

(20)苦恼死了。

(21)*很开心死了。

由此可见,“死了”既可以和褒义词搭配,也可以和贬义词搭配,但是不能同时和另一个程度副词一前一后地修饰中心语×。

(四)主观量化义

主观量化义是“死了”的基本语义特征,不论×是什么词性,“×死了”都带有主观量化义,即言者的主观意愿。但这种主观量化义并不一定与客观事实相符。基本构式为:中心语+死了。例如:

(22)虽然气温只有20多度,但我觉得热死了。

(23)大家都喜欢他,我却恨死他了。

20度属于正常气温,并不是很热,而言者却觉得热死了,这显然与客观事实不符,只是个人的主观量化感觉。“恨”是一种主观心理,并不能根据其客观的人格品质来衡量。

三、“死了”和“透了”的语用对比

张谊生[3](2014)把“死”和“透”归属于程度副词,均为顶级程度义,属于度量范畴。此外,从句法位置上看,“死了”和“透了”都只能位于中心语之后,不能位于中心语之前。从中心语的词性来看,两者都可以与动词、形容词搭配。但这只是两者在语用形式上的相同点,在语用功能方面有着明显差别。

与张谊生(2014)不同,我们认为“死”是程度副词,属于度量范畴,表主观意愿。而“透”是范围副词,属于限量范畴,表客观描述。从语义特征上,“透”主要表客观描述义,“死”主要表主观量化义。试比较:(24)a.这种人我恨透了。

b.这种人我恨死了。(25)a.秋天到了,树上的苹果红透了。

b.这件衣服红死了,一点儿也不好看。

从以上两例可知,“×透了”≠“×死了”,“恨透了”着重强调的是“恨”的范围,“恨”这个人的各个方面,属于限量范畴;“恨死了”着重强调的是“恨”的程度,属于度量范畴,且具有主观意愿。“红透了”强调的是苹果“红”的表面积,属于客观描述;“红死了”强调的是“红”的程度,个人主观意愿较强。

从中心语×的词性上看,“透”不仅能和心理动词搭配,还能和其它动词搭配,而“死”只能和心理动词搭配;“死”可以和名词搭配,但“透”不能和名词搭配。*表示不成立。

(26)a.我的家底被他摸透了。

b.* 我的家底被他摸死了。(27)a.今天下大雨,马路上泥死了。

b.* 今天下大雨,马路上泥透了。

由上可知,范围副词“透”可以和动作动词“摸”搭配,而程度副词“死”不可以;程度副词“死”可以和名词“泥”搭配,但范围副词“透”不可以和名词“泥”搭配。

从语义评价色彩上来看,“透”主要用于贬义色彩,表消极的、不好的事情,依托于客观语境。而“死”的评价色彩具有主观性,褒贬由说话人的个人意愿决定,依托于主观语境。

(28)a.你简直坏透了。

b.你简直坏死了!

很显然,当我们形容一个坏事做尽的人时,一般用“坏透了”,很少用“坏死了”,这是“坏透了”是依托于客观语境表示贬义色彩,做客观事实的描述或总结;而“坏死了”依托于主观语境,只在某些特定语境下才表示“真的坏”;大多数情况下,“坏死了”并不是真的坏,而是一种亲昵语,这是由说话人的个人意愿决定,与客观语境无关。

从语法形式上看,“×透”可用于一般疑问句;而“×死”不能用于一般疑问句。“×透”可以受否定词修饰;而“×死”不能直接受否定词修饰,只能与“不…才怪”搭配,“不…才怪”属于“非典型双重否定”[3]表肯定强调。这是因为“语义程度极大的词语,只能用于肯定结构”[5]。根据此条规律,可以推出“死”的语义程度大于“透”。

(29)a.树上的果子还没熟透。

b.* 你不烦死了。

c.你不烦死了才怪。

(30)a.这道题你理解透了吗?

b.* 你想死我了吗?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透了”的使用范围比“×死了”的使用范围更加广阔,受限制的条件和因素更少,使用频率更高,使用起来更加灵活。“×死了”则相反。

一般情况下,“死”和“了”必须同用,而“透”可以单用,无需加“了”,即程度副词“死”只能用于已然体,必须有已然体标记“了”,而范围副词“透”既可以用于已然体,还可以用于未然体。*表示不成立。

(31)a.这道题我还没理解透。

b.这道题我理解透了。

c.我想死你了。

d.* 我想死你。

从上面四个小例子可以看出,“透”不受“体”的限制,而“死”受“体”的限制,只能用于已然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透”可以用于否定句,而“死”不能用于否定句。因为否定句一般都是未然体。

从受事的位置来看,“×死了”的受事可以后置于“×死”之后充当宾语,也可以位于句首做话题论元,还可以位于句中与介词构成介宾短语做状语。而“×透了”的受事一般不能后置,而是前置于句首充当话题论元或位于句中,只有当“×透了”的主语是人时,受事才可以后置充当宾语。

(32)a.我们早就看透了你。

b.* 雨淋透了你。

c.这件事烦死我了。

d.我被这件事烦死了。

从以上四个小例子可以看出,当施事主语是人时,“×透了”后面可以加受事宾语,反之,则不可。而“×死了”则不受施事主语的影响,受事的句法位置较灵活。

[1]马庆株. 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0.

[2]彭小川. 现代汉语虚词探索与研究[C].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454.

[3]张谊生.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 商务印书馆.2014:22-23.

[4]宋永圭.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否定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9.

[5]石毓智. 汉语语法[M]. 商务印书馆.2010:436.

Morpheme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 Si Le”——Compared with “× Tou Le”

YU We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 Si Le” is a double syllable language model, used in spoken communication. × form of language features mainly from the part of speech, syllable structure, grammar structure analysis. Si Le gradually adverbialised, semantic features mainly include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convex shape, cause result, the top level of meaning, subjective quantification righteousness. “× Si Le” can act as predicate and independent language, independent sentences,with subjective evaluation and transfer topic of pragmatic functions. × Si Le and “× Tou Le”have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semantic features and grammatical form, the patient location,evaluation. Si belongs to a degree adverb, Tou belongs to a range adverb.

“× Si Le”; Morpheme features; Semantic features; “× Tou Le”

H146

A

2095-7408(2017)01-0061-04

2016-10-10

余伟(1994— ),男,云南曲靖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中心语构式副词
浙江桐庐中学 晏铌 老师答疑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论维吾尔语中心语及其维汉翻译的作用
浅析汉语以形容词为中心语的定中结构——以《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所列例句为例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副词和副词词组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一种新的“不是A是B”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