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中日关系论述
2017-04-13曹雪
曹 雪
(云南大学 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明初中日关系论述
曹 雪
(云南大学 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明朝建国,朱元璋为建立大国形象,因而采取和平外交政策。与日本的关系在明初经过洪武、建文、永乐时期,日渐趋于稳定。洪武初,太祖派使臣入日争取与日本建交,坚持睦邻友好政策。到后期因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遂决定与日断交,这种相持局面持续到建文朝。而永乐时期,日本因国内情况变化积极寻求与明建交,两国正式建立勘合贸易,永乐一朝中日关系稳定,沿海倭患也得以缓和。这种政策 不仅延续到仁宣时期,甚至影响了之后二百六十多年的外交政策。
明初; 日本; 海禁; 勘合贸易。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最多变的朝代。对明朝历史的研究开始的很早,但多集中在明的政治模式,经济领域等,很少将关注点放在其外交方面。然而这一时期其外交方面得到众多国家的称臣纳贡,甚至创下郑和七下西洋的高点,不仅值得关注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朝二百多年的对外政策由明初奠定,所以对明初的外交政策制定很值得研究。对明初的对外政策研究的主要史料有《明史》,《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等。此外,前辈们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著作也是很有价值的。首先,学者宗惠玉的《如何评价朱棣和足利义满建立起来的明日外交贸易关系》[1],通过对勘合贸易的建立以及对足利义满的评价,还有日本国内的方应介绍,进一步了解明成祖时期两国的形势,以及建立勘合贸易的积极因素。其次,有很多前辈把研究的侧重点放在明朝的海禁问题方面,论述了明朝建国之后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以及倭寇扰边的影响上。比如朱亚非《从中日勘合贸易看明朝对外政策》[2],刘莲《中日关系的变化对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3],介绍了明初由于宋元时期由来已久的倭寇侵扰明朝边境,而使明政府主动寻求与明交通,以及终明之世实行的海禁政策的具体原因及关系,对明初的外交关系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除此之外,还有赵红的《论明初洪武时期的山东海防》[4],以山东为例,介绍了倭寇对山东地区的劫掠,而侧面反映明对外政策的改变。还有很多研究者,他们对明日之间的关系建立过程进行了论述,从最初洪武朝前期的积极寻求到后期的海禁,再到成祖时期勘合贸易的建立。李金明《明朝对日本贸易政策的演变》[5]介绍了明朝的朝贡贸易制度。来涛《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对外政策研究》这篇学位论文中论述了明初的对外政策变化,更是认为明代是朝贡制度发展的顶峰。尽管对明朝的对外政策研究很多,但很少有人关注明王朝外交政策的奠定时期——明初,研究或专注与对外政策的某个方面,或局限于某些具体的外交事件,或单纯站在明朝的角度看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正史中有关外交的史料,对明初(洪武—宣德年间)的外交关系做一个系统的论述,望方家指正。
一、洪武时期的明日交涉及倭寇问题
明代元建国,朱元璋面对的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局面,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首先,在政治方面,元末农民战争形成的动乱局面使治理国家有一定的困难,不安定因素对新生政权的威胁;经济方面,由于长期的战乱,农工商业受阻,造成经济凋敝,人民流离失所。同时在末元的混乱治理下,国库空虚,使得恢复发展变得极为迫切;军事方面,明建国积极提防北方蒙古残余势力的反攻,同时还要着手消除张士诚,方国珍势力的危害。要想政权稳定,这些个个方面都是亟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这种政局,朱元璋制定了和平外交策略,以取得外国的支持,以专心治理国内。洪武元年十二月,太祖既派遣使者出使周边各国,向天下宣告国书并表达了对外建立友好关系的希望。国书中不仅回顾了与各国历代的的传统友谊,也表明了其外交政策:“朕………已承大统,方与遐迩相安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6],遂设立了诸多相关外交机构,并将朝鲜,安南,日本,真腊等国列为“不征之国”,规定后世子孙不得无故兴兵征讨,还把与海外诸国的交往规定在“宗藩朝贡”的关系上。[7]这些举措都强烈表达了其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1.明朝建国初年积极寻求与日交通
明朝与日本的交往不仅始于中国传统,还源于沿海地区的严重倭患。(所谓倭患,是指从朝鲜之高丽朝至李朝,我国元朝至明,由朝鲜半岛至中国沿海之间肆虐的海寇集团。)而到明朝初期更“乘中国未定,日本率以零服寇掠沿海。”[8]同时还明朝政府还要注意防范部分余党流往海外“房张既降灭,诸贼强豪者,悉航海纠岛倭入寇。”[9]倭寇在宋元之后以及明初建国时期大规模侵入我国沿海地区,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给当地造成严重的危害。洪武建国之后,倭寇活动更是猖獗。面对日益严重的倭寇扰边和国内外局势,还要顾及到元发兵讨日的教训,明主张与日交好,“以允许贸易为交换条件,使日本主动禁止海寇。”[10]
明建国之后就向日本遣使颁诏,望与其交通,但遭到当时日本政府的拒绝,这期间,日本对倭寇也是采取不予理睬的放任态度。洪武二年正月,日本方面“诸豪亡命,往往纠岛人入寇山东滨海州县。”[11]8341明的积极外交政策未得到日本方面的回应,日本方面更是误认为使臣为蒙元所派,不愿与明建交,因而倭患依旧危害明东南边界。二月又派出由杨载等使赴日颁诏给他们认为的当时的最高领导怀良亲王。在诏书中,一方面陈述了倭寇所带来的罪行“倭兵数寇海边,生离人妻子,损伤物命。”[12]8458同时也对日本方面提出了要求,言辞肯定。“诏书到日,如臣,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一应天修。如必为寇盗,朕当命舟扬帆诸岛,捕获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谈伐不仁者哉,唯王图之。”[13]这份诏书虽然放弃了原先“怀柔远人”,要求其称臣纳贡的外交形式,只是要求日本方面可保境安民,制止倭乱,以保障明朝边境沿海的安定。面对这样一份诏书,怀良亲王不仅没有接受,反而态度趋于强硬。我认为这次与日交涉,明朝方面颁布的国书目的虽然明确,但其言辞太过强硬,依旧坚持中国历来的“天朝大国”的思想,而终至失败,对日本方面采取强硬态度,也是情有可原。这次交涉的结果就是明朝的使臣大部分被杀,而倭患问题也愈加严重。“洪武二年,倭寇侵扰惠,潮诸州”,次年六月(1370)“复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旁海民,遂寇福建沿海郡。”[11]8342这次外交遂以失败告终。
为了缓和中日之间的紧张关系及解决倭患问题,明朝不顾失败依旧坚持与日和平交往,以达到其睦邻友好政策,洪武四年三月,太祖又派遣以赵秩为代表的使臣入日,与日本政府进行谈判。但是日本方面对明朝情况仍旧还不清楚,误认为赵秩为元朝臣子,时刻警惕于元朝征日的野心,使日本上下心理上对此有所戒备,而对明使态度也显得恶劣。赵秩顿晓日本疑虑,上书:“今圣天子圣神文武,明烛入表,生于华夏而帝华夏,非蒙古比。我为使者,非蒙古使者后,尔若悖逆不吾信,既先杀我,则尔之祸亦不旋踵后;我朝之兵,天兵也,无不以一当百。我朝之战舰,非蒙古戈船,百不当其一。况天命所在,人孰能违,岂以我朝之礼怀尔者,与蒙古之袭尔者比耶?”[14]赵秩一席话宣扬了明作为天朝上国的国家实力,解清了日对蒙明的误解,怀良亲王遂也改变了对明的态度。他于洪武四年遣使及僧人来明,“供马及方物,且送还明台二郡被掠人口七十余。”[11]8342之后五年“归其所掠海滨男女七十八人”[15]日方的这些行为,一方面改变了明日之间的这种僵化局势,同时也暴露了日本领主与倭寇的内在关系。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中日关系开始有所改进,双方共同为明日友好关系而采取一定的措施。太祖设置宁波,泉州,广州三市舶司,并有专为日本所设,向日本敞开贸易大门。太祖还亲自接见来华僧人,了解日本国情。但之后经日本留学僧人椿庭海寿所介绍的日本国情,太祖得知当时的日本为南北分裂时期,怀良亲王并非日本国王,而为其一亲王,并非日本方面的正式代表,所以决定积极取得与日本更有权势的政权,即北朝交往,以得到日本正统政权的承认。①公元1372年,明为了配合日本的僧人使者而派僧人祖阐,克勤等为使节出使日本。朱元璋对明日两国关系的交好持积极态度,在其出使前说:“尔僧使远方,勿得了生事,入为佛弟子,出为我朝使……行上必端方,勿失经之理……尽善化顽心,了毕才方已。”[11]8344祖阐一行人到达日本博多,由于日本政局混乱,南朝政府无心接应明使,他们被安排在圣福寺中,而北朝也视他们为南朝的支持者而不予理睬。在我认为,明朝僧使之所以这次出使遭到如此待遇基本与明日关系无关,主要是因为当时日本国内政权之间存在不断地矛盾冲突以及日本国内南北双方陷入了政权之争,双方都怕对方与明交好而势力大增,威胁到政权的安定。之后经过日本法师向北朝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交达密信,信中强调:“告王知之,大国之民数寇我疆,王益禁之,商贾不通,王益通之,与之循唐宋故事,修好如初。”[16]这种愿望得到了足利义满的赞同,自此明开始与日本南北双方同时交往,两边关系稍加缓和,但是对倭患问题南北双方仍旧置之不理。针对不断地倭寇袭边,洪武四年政府遂颁布海禁政策,以达到消减边患的目的。史载:“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祯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凡十一万一千七百三十人,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17]但这之后倭患问题非但未得到减轻,反而日渐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明太祖开始注重沿海防倭的海防建设。洪武六年三月,明太祖诏:“以广洋卫指挥使于显为总兵官,横海卫指挥使朱寿为副总兵,出海巡倭。”[18]。自洪武九年(1377)至十三年(1381)间,明日之间虽如往时相互来往,但明仍注重海防建设,以备倭患。对于日本方面的贡物,明也多次却之不受。
2.洪武中期后对日态度的转变
洪武十四年(1381),是明日关系中得一个大变化时期,这一年中发生的许多事影响到了朱元璋开国之初设立的外交政策,而转而确立实行保守的海禁政策。他在这一年正式颁布:“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19]与洪武四年为保护政权,防备乱党实行的“海禁”政策不同,这一次的海禁,太祖十分重视,并在其命令之下得到了切实实行。从此之后,日本方面“朝贡不至,而海上之警亦渐息。”[11]8344中日关系再次陷入僵局。我认为直接导致这一结局的,一方面是由于日本方面没有表现出与明交好地诚意,反而态度倨傲,不把大明王朝放在眼里;其次是由于日本方面不理会明朝的正常要求,对其放任自流,不予理会,比如沿边倭寇问题,日本方面不仅不治理本国的寇盗,更甚至使倭患变本加厉,危害明朝沿海地区。这一年怀良亲王又派使者如瑶入贡,依旧没有正式的日本国书,并且在文书中言辞强硬,态度倨傲,不承担倭患之责,太祖仍然“复却之,”将“诸僧皆安置在川陕佛寺。”[20]后因不断地变本加厉的倭患,太祖屡次给日本南北朝各递国书,不仅没有收到满意的答复,反而遭到日本方面的藐视,对于太祖信中关于制止倭乱的内容,日本绝口不提,反而轻视明王朝:“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国图之。”[12]8343-8344太祖大怒,但鉴于元朝失败的教训,终不加兵于日本。太祖眼见日本无交往的诚意,同时又不能制止倭患,遂决定与日断交。“洪武十六年诏绝日本之贡。”[21]后又查出胡惟庸之所以叛乱是因为受到日本使臣的支持,再加上洪武二十年,林贤借日本兵助胡惟庸谋反事件被揭露,朱元璋对日本更加深恶痛绝,更是断绝了与日的政治贸易关系,并制定了《祖训》,将日本列为“不庭之国”。史载“胡惟庸败,事发,上乃著《祖训》示后世,绝不与通”[22]此之后,明日之间无来往,但倭患仍旧为害沿海地区,倭寇甚至与明沿海居民勾结,行盗窃抢劫之事,明朝海防愈加严格。“台州倭人登岸,杀其巡检守御。”[23]洪武二十年“置定海,盘石,海门四卫指挥使司于浙江并海之地,以防倭患。”[24]明太祖注重对倭乱的整治,甚至终洪武后期屡次重申“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25]甚至“禁民间用番香番货”。[26]
终洪武一朝,与日本一直保持来往,但却仍未实现与其建立和平外交关系的目的。同时也没有解决由来已久的倭患问题。但是在不停的对外交往当中,大明王朝作为强大的中原王朝,逐渐散发出了对周边各国的吸引力,树立了大国形象,其外交政策也到了其他国家的积极支持,日渐寻求与之交通。同时太祖实行了海禁政策,中断了明朝对日本的商品和货币流通,使迫切需要这些东西的日本贵族和日本经济市场不得不主动寻求与明交往。同时,明朝文化生活对日本的影响等等,这些都形成促使日本日后与明交往频繁的前提条件,为后来成祖时期日本的称臣纳贡,实行勘合贸易奠定了基础。
二、明日建立勘合朝贡贸易关系及其发展
明日关系发展到成祖时期日渐缓和,明王朝渐打破了太祖时制定的不与日联系祖训,而与日本政府交好,甚至后来建立长久性的勘合贸易制度,两国之间正式建立和平外交关系。这一制度自永乐二年一直维持到嘉靖二十六年,整整一个半世纪,对两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所谓的勘合贸易就是让海外诸国归持明朝政府发给的勘合符为凭证(以区分走私船,海盗船与官方贸易船)来华以朝贡的形式与明朝进行定期合法的海上贸易。但成祖时形成的这种明日对外贸易关系并不是偶然,而是两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1.铜钱贸易下日本与明的联系
1392年,在洪武时期,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以武力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对于新生的政权,他迫切希望得到明政府,这一强大的中原王朝的支持。同时以新建立的幕府为首的官员及以武力雄踞一方的地方大明武士都表现出了对明奢侈品及商品货币的贪婪嗜好,但由于明太祖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并且加大对海防的建设,不仅使明日官方这种正常贸易关系中断,连倭寇的劫掠活动也受到严重打击。因而日本国内势力希望打破这种局面,获得一定的利益,满足其奢侈生活的目的。当时在日本的博多有一个对明朝情况颇为了解的富商,叫做肥富,他在义满统一之后就劝告义满积极寻求与明交通,使明日之间建立贸易关系以取得巨额利益。义满正闹心于国内开之庞大,财源枯竭,因而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心与明交涉。
这种努力从洪武后期一直坚持到建文时期。1401年,足利义满于建文三年命商人肥富与亲信僧人祖阿为使者奉日本国书和金千两,马十匹等贡物至南京,向惠帝称臣纳贡。而这一时期的对明交往应该算是日本方面对明日关系的一种试探。义满在国书中提出:“特尊往古之规法”,以求与明通好。[27]309同时贡献方物,并搜罗部分被倭寇掠去的人口归还明,与之间态度大不相同,恭敬帝皇,礼遇朝臣。但是惠帝并不感到满意,因为他秉承祖训,视日本为不庭之国,不与明交好。同时,也因为国内燕王朱棣兴靖难之兵,使其无暇顾及此事。后建文帝态度冷傲,对日本方面的需求不予理会,但为了寻求与明建交,日本方面依据不停的努力。我认为日本方面忽然一改常态而恭谨明朝与明日之间的贸易所得利益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铜钱外交”[27]311,日本政府是被“铜钱的魅力”所吸引。义满以政治上空有的责任为付出,希望得到在经济领域巨大的利益。
成祖即位之后一改洪武建文时期对日本的冷漠态度而与日本往来,订立长久的贸易关系,实际上是由两国当时的实际需要及政治经济局面所导致的。对于明朝来说,由于洪武永乐两朝臣民的不断努力,明初经济凋敝的局面逐渐有了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手工业分工精细,商品经济日渐成熟,各个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同时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兴盛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货币需求大量增加,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为开展对日外交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对于靖难之战后继承王位的朱棣,自觉帝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因而迫切需要外邦的承认与支持。成祖即位之后随即依照明初推行和平外交政策,遣使日本等海外诸国,颁布:“诸番国遣使来朝,皆遇之以诚,其以土物来市贸易者,悉听其便;或有不知避忌;而误于宪条;皆宽宥之;以怀远人。”[28]同时还重设市舶司,促使海外诸国来华贸易,加强与日交通,这样既可以宣扬国威,明确自己的正统地位。其次,成祖即位,倭寇气焰十分张狂,因而下令命太监郑和率领巨大的船队秘密的出使日本,希望日本方面主动整治国内的海寇。郑若就曾记载:“永乐二年,上命太监郑和统督楼船水军十万,招谕海外诸番,日本首先纳款,擒献犯边倭贼二十余人,即命治以彼国之法,尽蒸杀之。”[29]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禁倭平边患的目的。日本方面,虽然足利义满于1392年统一日本,但其国内阴谋复辟活动依旧存在,潜伏者不断的斗争威胁到了足利义满新建的政权;国内的地方势力与中央的矛盾也很多,还存在由于不断地战乱和剥削而引发的农民的反抗斗争,国内政治局面混乱不稳。同时在经济方面,由于日本经济的的发展,市场扩大,促使日本积极寻求与明交往,赚取更多的利益,满足当权者的欲求。因而积极与明建交,确立朝贡贸易关系,以“朝贡”的名义得到更多的赏赐,这是一种不等价的贸易。[30]总之,从各个方面来讲,国势强盛,经济实力雄厚的大明王朝成为其最佳的同盟选择。同时足利义满政府也具有剿灭倭乱的实力和接受明朝禁倭的要求,这位明日建交打下有力的条件。
2.明日勘合贸易的建立及其变质
永乐元年十月,日使坚中圭密呈上日本贺燕王登基的国书,使永乐帝大为欣喜,当日使提出签订《贸易条规》时,朱棣立即应允。我认为这一时期的欣喜同意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日本方面满足了其追求正统地位的需求。而这时的日本方面在建文永乐两朝更替时期能够及时给新建的王朝呈上国书,可见其是有备而来的。具体的说就是当时惠帝派遣僧人天伦和一如二僧,逗留在京都半年之后,在义满的支持之下,与天龙寺的使者僧人坚中圭密一起归明。而这一时期日本对明朝国内的政变已然有所了解,因此在入使之前预先准备了两份国书,以应对变化的局面,而这一举动显然得到了成祖的赞赏,随即确立双方的贸易关系。“诏日本十年一贡,人只二百,船只二,艘不得携军器,违着以寇论。乃赐二舟为入贡用。”[11]8374-8375同时,立日字勘合一百道,底簿二册,本字勘合一百道,底簿二册。将日字勘合一百道及日,本底簿各一册收于礼部,将本字勘合及日字底簿一册交予日本,将本字底簿一册交福建布政司收存。这是所谓的“永乐勘合贸易条规”。[27]313后来更许日使所带之刀在明销售,“无所鬻则官为准中国之直市之,用拘发禁,以失朝廷宽大之意,且阻远人归慕之心,此要务也。”[10]518这表明明朝以特别优惠的条件向日本敞开了发展和平友好朝贡贸易的大门。而从明日之间的勘合船上所载的东西就可以看出,日本方面对这种贸易的需求。除了硫磺和铜等矿物资源外,还有刀剑和扇子等手工艺品。带回的东西则是丝绸、布帛、书籍和字画等,而数量最大同时也最重要的就是不断的铜钱输入。永乐二年更是赐其冠服,还有象征其身份的印有“日本国王之印”的龟钮金章。两国交往和平的同时,因明日关系改善,贸易畅通,长期以来的倭患问题也有所缓解。“禁止壹歧,对马诸岛人,不为海滨之害”。而这一时期的倭寇问题渐趋安稳下来的原因我认为有大概四点:(一)、这一时期日本为了顺利地与明建立交通,足利幕府对本国的倭寇进行了整顿和取缔。(二)、因为自洪武时期就注重加强边防,在我国东南沿边防卫森严,倭寇不敢轻易骚扰。(三)、在1419年,倭寇的船队曾遭受了明朝的严重打击,暂时无法恢复元气侵扰边界。(四)、这一时期,倭寇的驻扎基地之一的对马这个地方,受到了朝鲜方面远征军的袭击,这对于明朝来说是很有利的外部环境。
义满统治日本时期, 中日间的往来十分频繁,日本派勘合船6次出使明朝, 明使到日本共7次。永乐六年(1408),足利义满死,其子足利义持使明呈送讣告,成祖遣使入日吊唁。再颂文中一方面称赞“义满厚职贡之礼,遵奉朝命,殄灭盗寇,并谥恭献王。”[31]同时封义持为日本国王,表达了与日继续通好的希望。由于成祖时期奉行“永乐开放”政策,因而作为一种辅助与保证因素,明成祖在其对外的官方外交中积极推行经济上“厚往薄来”的“朝贡—赉赐贸易”政策。[32]历来中国都实行“朝贡贸易”,这实质上是一种物质上的交换,不过是打着政治的关系名义的贸易外交活动。它要求外邦以“附属国”的身份向明入贡,表达其仰慕与归附之心。而明王朝则以“天朝上国”的名义自居,对其进行安抚与奖赏,也就是赐予资材和礼品。这实际上是一种极不平等的贸易交换,郑和下西洋就是实行这种政策的典型的产物,但同时也给明带来的沉重的经济负担。明朝定例,四夷朝贡使入京之后,“有物则有赏,有贡则有赐。”[27]337贡是指各附属国对明这一宗主国的贡品,形势上是臣属的一种象征,而实际上则是一种贸易的方式。贡品一般朝廷不给价,但回赐的礼品通常会多于贡品甚至是多于几倍的。物则指进贡使带的方物,以使其进行市场交换。明朝对外实行和平政策,与日本等多国订立了朝贡贸易,在营造了几乎无利可图的万国来朝的这种虚伪假象的同时,也让明朝政府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日本勘合贸易团赴明的正式任务打着进贡名义的取利行为,在进贡之外还进行互通有无的不平等贸易。但是自明日建交之后,这种关系被颠倒,进贡成为托词,而贸易成为主要的目的。朝贡贸易由幕府以政府名义出面向中国索求勘合,其他如贡品的筹集,运输,出售等都由接近幕府的商人,封建领主等代理人来承办,而幕府则坐享其利。在中国购得四五万贯的商品,到日本转手可获利一万贯。史载:“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岁时颁赐,府藏为虚”。[33]前文中已经叙述,之所以足利义满会主动低头,态度谦敬,并积极寻求与明交通是被“铜钱的魅力'所吸引的,而对于日本来说,朝贡贸易所得到的回赐,以及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所得,这些利润加起来是十分巨大的。但对于明朝来说,它不仅要负责对日本上交的贡品给予极大地回赐,积极进行商品的市场贸易,负责对前来入贡的使臣的封赏,还要对使臣的住宿,饮食,出行等提供服务,承包起这一大笔支出。在永乐时期,明成祖自恃国力强盛,经济实力雄厚,因而对明入使也很是看重,对日本得回赐也非常丰厚。“永乐五年(1407),成祖对明回赐尤其丰厚。只铜钱一项即达1.5万贯,锦,丝,纱,罗共494匹,折24700贯。加上白银计4万余贯。”[34]这一时期在日本广泛流通着刻有“永乐通宝”字样的货币。同时对将军负载的货物和使臣自己携带的物品的官方买卖,大体上仍旧按照洪武年间的规定给价,此后贸易额基本如此,甚至有些物品的价格超出了洪武时期。这一种形式更是影响到以后,比如宣德八年,即是明朝恢复册封关系的各次勘合贸易中回赐最高的一年,其价值甚至达到了永乐年间回赐的最高潮,在这次贸易中,日使明确提出要明朝赐予大量货币的请求。勘合贸易获利巨大,所以将军,各大寺人,幕府官员以及博多等地的许多日本商人都把这种贸易当做是发财的大好时机,所以,贸易团的人数越来越庞杂。这样,日本国内的明朝商品非常普遍,同时明钱币也得到广泛流通。这种朝贡贸易以明朝的经济亏损而日渐平息,直至明日朝贡贸易的结束。这种不等价的“铜钱外交”使明朝日渐国力衰弱,经济损失,但却使日本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仁宣年间明日朝贡贸易关系的继续
日本应永十六年(1409)六月,明日双方的关系依旧如初,表面上依旧奉行友好政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义持与义满之间,义持建立的新生政权和各大武士势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据载义持在被立为储君之初,义满曾经有意废长立幼。[27]315在这种情况下,义持遂转向依靠有实力的武士阶层,并成为这一阶层人物的最高代表。义满晚年各地的武士势力已经形成,大武士的收入上升,他们看到与明建立贸易关系和进行倭寇劫掠活动可获得巨大的利益,因而希望废除由幕府所垄断的对明贸易和屡兴的禁倭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义持为保持其将军的地位,随即改变了与明和平往来的册封贸易政策。这一时期的义持基于国内的实际情况,而主张中断与明的关系,而原因主要的就是义持为了挽救自己被废除的窘境,同时也是为了拉拢对义满不满的朝臣,而建立自己的威信。于是改变了对明的贸易政策。自此之后,应大武士的需求,倭寇的劫掠活动顿时猖獗而无法治理。到1428年共19年间,倭寇侵扰达17次之多。对明日两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永乐十五年十月,日本倭寇侵掠浙江松门、金乡、平阳地区,明军缴获捉拿倭寇数十人,押送京师。明朝官员打算杀死贼人,成祖认为“威之以刑,不若怀之以德”[27]316,于是派人送回,并责问义持,但义持不予理会。后更是多次派遣吕渊出使日本,希望义持能积极回应明朝,严加整治本国倭寇问题。后吕渊带回日本与明不愿和好的笔录。但是也应看到,中断明日之间的正常贸易而放任倭寇劫掠只对各大武士阶层有利,与幕府无甚关系。所以1428年,义持死后,义教上台立即着手改变这种局面,积极寻求与明继续贸易外交关系。另一方面,宣宗自继位之后面对不断地倭寇侵扰,也开始考虑与日恢复外交关系,减轻倭乱。宣德六年(1431)义教决心恢复与明朝的册封贸易关系,命令组织遣明使船这时的船队不仅包括幕府还有各武士等。派遣往明的船只有5艘,其中属于幕府的只有1艘,剩余都是各大武士以及寺院的商船,与明进行贸易。后义教政府派遣龙室道渊等人奉表入明。宣德八年到达北京,献方物及国书,奉明正朔。八月设宴款待,二十四日更是破例赠正史以下人罗,纱,铜钱等。[35]日使与明签订《宣德贸易条规》以代替《永乐贸易条规》。条规规定:“十年一贡,贡船勿过三艘,使人勿过三百,刀枪勿过三千。”[27]319这比之永乐时期大为放宽,表明双方贸易增加。同时,以《宣德勘合》代替《永乐勘合》,以此利益条件作为缓解倭患的筹码。明廷强调:将军应约使如制,不得为乱,制止倭寇,严禁倭寇船入海。这些规定都大体保持下来,并且日本方面也有所实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宣宗的外交目的。自此之后,明日双方贸易正常进行,中日之间以此为凭证,时断时续的进行了一个半世纪的堪合贸易,直至嘉靖时期,倭乱日益严重,甚至发生以后的“争贡之役”,明朝政府遂又对日实行海禁政策直至明朝灭亡。但同时伴随着日本为追求巨额利润,不断违反入贡人数和船只的限制,并且朝贡人数日趋复杂,不断发生日使侵扰百姓事件,而这些都是为明朝政府所不容的。
明日两国经洪武建文两朝的努力,为中日建交打下坚实基础,到永乐时期两国正式订立贸易外交关系,这种明初确立的贸易外交思想和政策,影响到了后来的几朝帝王的对外观念,对明日两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中日建交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交流和友谊,中日建交使两国人民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了解,缓解了宋元以来两国不相往来的敌对局面,开创了继汉唐之后的第二个经济文化开放繁荣时期。其次,由于明日建交,足利义满主动禁倭,使我国沿海地区的倭患减轻,有利于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的稳定,之后倭患问题也因明日关系的变化而有所浮动。“义持对明绝交之后,自然就不再讨伐海寇,因此,当义满在世时曾一度销声敛迹得海寇又猖獗起来,滋扰明朝沿海。”[10]517对日来说,更是将日本的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首先就是明朝的经济因素的传入。明朝大量的财富和货币输入日本,是日本货币经济飞速发展,摆脱了困境。同时幕府将军及日本统治阶级的各个阶层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他们从明带来的珍宝“堆积如山,目不暇接”。[27]338同时,明日交往得到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经济利益,稳定的市场交易,通过两国不断地交流。使明朝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及农业,手工业技术等传入日本,使日本国力日渐强盛。两国交往大大促进了文化上的交流,在日本衰落已久的汉文学又重新兴盛起来。中日两国交往基本对两国国内政治经济都是有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应该正视明朝海禁作为祖训长期持续下去,严重束缚了中国人民与海外国家的正常交往,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步伐,削弱了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但基本整个明朝是遵循了明初的“怀柔远人”,对外和平外交政策,开发海外市场,增强了国力。
结 语
终宋元之世到明朝初年,中日两国从漠视敌对到建立正常的明日邦交,从元朝时期的倭寇扰边到明朝中期正常的贸易往来,这些变化都取决于这一时期明日两国的统治者采取那种有效地妥善的外交政策。明朝建国之后的几代帝王,经过努力以及君臣的商讨,采取怀柔远人,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终取得了国家的安定和中日之间的正常交往。这种政策思想历经明初,给明日双方带来了实际的好处,虽然这中间有过矛盾,也有过因实际情况而造成的断交局面,但切实促进两国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明朝二百多年的对外政策变化,影响深远,不仅促进了明朝的对外开放,也使中日关系正常化。
注释:
①元顺帝后至元二年(1336年),日本足利尊氏废黝后醒酮天皇,另立天皇,自任征夷大将军,设幕府于京都。后醒酬天皇南逃吉野,建立朝廷,史称南朝,在京都的朝廷被称为北都。后醒酬天皇为了推翻幕府统治,恢复王权,派他的皇子们到各地纠集力量。怀良即为其皇子之一,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前往九州,设征西府,怀良即为征西亲王。
[1]宗惠玉. 如何评价朱棣和足利义满建立起来的明日外交贸易关系[J]. 东北师大学报,1992(4):27-30.
[2]朱亚非. 从中日勘合贸易看明朝对外政策[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4):35-39.
[3]刘莲. 中日关系的变化对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2):18-21.
[4]赵红. 论明初洪武时期的山东海防[J]. 烟台大学学报,2005(10):455-460.
[5]李金明. 明朝对日本贸易政策的演变[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69-73.
[6]解缙. 明太祖实录(37卷·洪武元年十二月壬辰条)[M].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
[7]张振生. 中日关系史(第一卷)[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09.
[8]金安青. 东倭考[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2011.
[9]郑晓. 吾学编 ·四夷考· 日本(明刊本)[M]. 北京:中华书局,1985:52.
[10]木宫泰彦. 日中文化交流史[M]. 胡锡年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21.
[11]张廷玉. 明史(210卷·日本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63.
[12]张廷玉. 明史(326卷·外国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63.
[13]解缙. 明太祖实录 (39卷·洪武二年二月辛未条)[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
[14]解缙. 明太祖实录(68卷·洪武四年九月癸巳条) [M].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
[15]解缙. 明太祖实录(73卷·洪武五年三月戊辰条) [M].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
[16]瑞溪周凤. 善邻国宝记(卷上)[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1:21.
[17]解缙. 明太祖实录(70卷·洪武四年十二月丙戌条)[M].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
[18]解缙. 明太祖实录(80卷·洪武六年三月甲子条)[M].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
[19]解缙. 明太祖实录(139卷·洪武十四年九月乙巳条)[M].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
[20]王在晋. 皇明海防纂要(卷三·前代朝贡考)[M]. 扬州:扬州古旧书店复印本(编号:1511-0361),2015.
[21]胡宗宪. 筹海图编(卷二·王官使倭事略)[M]. 北京: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1952:24.
[22]张燮. 东西洋考(卷六·外纪考.日本)[M]. 北京:中华书局,2000:111.
[23]解缙. 明太祖实录(167卷·洪武十七年闰十月乙巳)[M].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
[24]解缙. 明太祖实录(180卷·洪武二十年正月甲辰)[M].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
[25]解缙. 明太祖实录(252卷·洪武三十年四月乙酉)[M].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
[26]解缙. 明太祖实录(231卷·洪武二十七年正月甲寅)[M].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
[27]罗振玉. 中日文化交流史(第一卷)[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309.
[28]解缙. 明太宗实录(12卷上·洪武三十五年九月丁亥)[M].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
[29]郑若曾, 胡宗宪. 筹海图编(卷2·王官使倭事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84):55.
[30]杨考臣. 中日关系史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60.
[31]杨士奇. 明太宗实录(86卷·永乐六年十二月庚寅条和庚子条)[M].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
[32]韩振华, 谢方, 张铠. 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59.
[33]张廷玉. 明史(13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63:332.
[34]杨士奇. 明太宗实录(67卷·永乐五年五月已卯条)[M].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
[35]杨士奇. 明宣宗实录(102卷·宣德六年五月辛丑条)[M].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
On the discussion of relation betwee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nd Japan
CAO Xue
(College of History and Achives, 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 ,China)
The early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emperor,Zhu yuanzhang ,hoped to establish the image of a big country, so he Formulated a peaceful diplomatic policy. After Hongwu , Jianwen, Yongle period,the relations of Japan and the Ming Dynasty gradually stabilized. In the early of the Hongwu period ,the emperor sent envoys to establish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Japan for the day, adhering to good-neighborly and friendly policy. Late, due to various factors, the Ming Dynasty decided to dreak up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Japan.the Situation continued to hold toward the next period. In the Yongle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situation in Japan,this country actively started to establish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Ming Dynasty, And the two countries finally established normal tributary trade.After this policy was published,the relations of the two sides kept steady,at the same time, Japanese Pirates,who harassed the coastal normal life and snatched many wealth of people, were mitigated. This policy continued to Renxuan period, even after two hundred and sixty years of foreign policy.
The early Ming Dynasty; Japan; Sea fating Prohibition; tributary trade
D829.313
A
2095-7408(2017)01-0017-09
2016-10-10
曹雪(1992- ),女,甘肃武威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