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涵式发展视域下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2017-04-13汪志国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0
汪志国(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种转变培养了社会需求的各种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促进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兴的现代媒体的出现,各种鱼龙混杂思想的传入,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日益增多。如何占领高校思政理论课这一阵地,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继承者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以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理论依据,结合当今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究高校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法,以就方家。
一、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论的解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1],这是新时期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和深化改革阶段。据统计,到2016年5月底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由2006年的2311所增加到2879所,在校本专科大学生规模由1998年的340.83万猛增到2016年的35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由1998年的9.8%增加到2016年的40%,在校学生规模世界第一。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据将超过40%,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的行列。
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重在质量,不但要提升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更要提升学校的软实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一是特色发展,高校发挥自身的有效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和学科特色。二是协调发展,将内涵式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促进学科间协调发展、教与研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三是持续发展,在传统优势专业上创新,积极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兴专业。同时《意见》也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高校要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制定教学质量测评体系等方式加强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地抵御西方自由化思想的侵蚀,构筑自我防御和免疫系统,以使大学生能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二、当前思政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波动起伏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所引起的社会政治文化方面的深刻变革,各种社会思潮不断的涌入国内,加之新兴媒体的兴起,如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的广泛流行,各种社会思潮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这些思想鱼龙混杂,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大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或多或少地吸收了一些糟粕,价值观开始由一元向多元转变。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攀比之风开始在学生中蔓延,并不断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人曾说过“80年代的大学生搞政治崇拜,90年代的大学生搞商业崇拜,到了21世纪,大学生则把政治与经济统一起来取舍所需”[2]。这段话比较精确的概括了30年来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但是我们也清醒的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学生对经济利益看的越来越重,对财富的追求也也来越强烈,大学生功利化的思想日趋严重。
(二)教学方法上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比较强,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就是以讲授法为主,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中心,掌控整个课堂的进程,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填鸭式”和“灌输法”的教学,“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学生即使有自己的见解,也会迫于传统的教与学理念,而不敢发问。由此造成,虽然学生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而往往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的弱化,抑或说根本没有质的提高,更不可能达到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曾经有学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你怎样对待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内容”这样一个问题。统计结果显示,选择“从始至终听课”和“基本上听课,有时溜号”这两个选项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26%;选择“有兴趣就听,觉得没意思就不听”的占60%;还有14%左右的学生选择“根本不听课”[3]。可见,这种单向性的信息传递,很难形成师生间的双向互动,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需要,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综合利用及发散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
思政理论课程体系建立相对较晚,有些院校还存在专业不对口,非思政专业转岗从教的现象,这严重制约了教师对教学中的难点、热点等问题的把握。所以他们在从事教学工作时,停留在对课本的叙述上,或者只按照教学课件去读,很难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向其他学科辐射,也不能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更不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带领学生进入较高的知识层次,使学生领略学术发展的高端。因此,学生会因为老师讲的太枯燥无味,而昏昏欲睡,或者索性不来上课。
综上,学情和教情的新变化都严重制约着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成效。为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有效利用新技术,树立研究性、导向性的课程理念。
当今教育学界,因为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云课堂、慕课等新教学也不断应用在各层次教育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被认为是落后的,这种观点并不中肯,至少不是经过理性思考的结论。但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确应彻底抛弃。思政理论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但前提是有效,不能形式大于内容。而对于思政理论课来说,技术的应用是其次,理念的更新更为关键。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必须抓住“理论”这个关键,不是宣教话语的复述,要突出研究特点,做到以理服人。思政理论课程应注意近两年提出的“大思政”概念。这一概念认为,该理念的主要内容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课内和课外思政教育相结合,并以此为基础,将思政教学融入到人文教学当中。
(二)占领新兴媒体的阵地,实现课内教与课外延相结合。
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5年7月份发布了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冰介绍说,在过去的半年中,我国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现在的大学生中手机及电脑等新兴的电子设备的普及,为我们的实施思政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提供了先进的媒介工具。学生可以通过新兴媒体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统筹课堂内外实现优势互补。
校园文化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作用,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相关研究来看,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具有与社会大文化的一些共性,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同时校园文化又具有特定群体自身的文化现象,体现出独特性、群体性[4]。校园的精神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领导体制,是精神文化的外壳。观念文化主要包括思想意识、文化价值观念、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观念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内核文化。由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共同组成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5]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紧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要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要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办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运动会和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培养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老中青相结合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使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队伍建设要量与质同时都要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改变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中突出存在的“重量轻质、轻量重质”的状况,做到“质与量并重,在现阶段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数量不足还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若过多地停留于争论既往的原因,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意义不大,而应该着力思考怎样落实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落实国家要求的“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从根本上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对于新引进的教师要加紧培训和对外交流。在意识上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领悟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所担负的重任,从而使其自觉的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能够深入实践,了解学生,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注重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做教书育人的典范。对于才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一方面研读教材,吃透教材,进课堂,听优秀教师的课,采取“传帮带”模式,并把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另一方面建立督导制度,组织专家听年轻教师的课,及时反馈意见,督促教师进行总结,改正。
采取“走出去”战略,不断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每年选派教师积极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交流培训会议,借鉴思政理论课改革成效较为突出的院校的先进成果,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迅速的消化,变通的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校级全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在假期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把交流的经验落到实处。提升高校的软实力,贯彻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理论。
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改革要紧扣高校内涵式发展,这一主题,聚焦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提升学校的软实力,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产生共鸣,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校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原著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313.
[2]王绍玉等著.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报告[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64.
[3]张绍红.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弊端及其成因分析[J].商情,2009(27):22.
[4]于玲玲,石美萍著.新形势下校园德育模式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16.
[5]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