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地方高校影视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17-04-13陈海平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影视媒介时代

陈海平

(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融媒体时代地方高校影视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陈海平

(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之间的信息“壁垒”与行业藩篱,碎片化、各自为政的媒体结构格局被彻底颠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走向了“融合之路”.“融”带来的不仅仅是量的增减,更是质的飞跃.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交叉融合”点燃了业界对于“融媒体”人才的“刚性需求”,地方高校影视传媒专业作为相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积极探究融媒体时代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教育链与就业链的完美衔接与“合作共谋”、“合作共赢”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融媒体;思维理念;协同育人;合作共谋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网络”、“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腾讯客户端)等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嫁接日益深化,融媒体时代下的媒介生态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优势,要从‘相加’到‘相融’,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可见,媒介融合的已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发展态势.

融媒体影视传媒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影视传媒专业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重要基地,理应顺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我的教育理念,不断培养出具备融合思维能力和学科应用能力的传媒人才.[1]本文主要以融媒体的发展现状为研究背景,探索融媒体视域下的地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路径与具体策略.

1 “融媒体”视阈下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

“融媒体”时代下的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目标也存思维与思路上的变化.融媒体的出现带来的是用户体验上的深刻变革,媒体的地位从“俯视”变成“仰视”,融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要求地方高校对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作出核心决策.就培养目标来说,“融媒体”时代下的影视传媒人才需要具备的是媒介融合的思维能力,这也是融媒体时代下传媒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2]

1.1 服务思维

传统媒介的思维方式与融媒体时代的思维模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点.传统媒介的思维模式将用户放置在其下位,而融媒体视阈中的用户是“上帝”,媒介从居高临下的俯视发展到服务,媒介性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从俯视到仰视,从居高临下信息发布到信息转为以服务为基本导向的功能,融媒体时代下的媒介地位由“高大上”转向“亲民”,更加看重用户对媒介的体验功能,注重人性化与个性化定制等等.[3]因此,地方高校对传媒人才进行培养也应该将这种服务思维作为提纲挈领的意识思考融入到课程教学活动之中.

1.2 融合思维

融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产业是一种融合性的产业,对图文信息、视频信息、网络信息、音频信息的加工要求学生具备一种融合性思维模式.就行业关联性来说,融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业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交叉性产业,它不是一个单向度的产业,而是一种集合性的产业,因此,要将其放置在跨界融合范畴内进行探析.

因此,地方高校对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融媒体视阈下的传媒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复合型特征与融合性思维.培养“策划、写、说、采编、录制、运营”为一体的“狐狸型”人才才是融合思维的培养目的.[4]

1.3 穷尽思维

所谓“穷尽思维”也就是融媒体时代下的极致思维的一种体现,用户对每一种传播媒介使用之前都是存在预期,因此,融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人才必须具备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神才能够赶超用户对传媒产品或服务的预期,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5]因此,培养传媒人才树立穷尽思维也是培养目标之一.

2 课程设置注重影视传媒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交叉之“融”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施的集中表现,是专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融媒体时代下地方高校影视传媒专业的课程设置在专业理论课、公共通识课、文化基础课之中都需“融”.

2.1 专业理论课之“融”

融媒体环境中的传媒领域对相关产品与内容的生产需求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交叉融合建构了一个崭新的融媒体运营平台.融媒体时代下的影视传媒专业理论课自然要涉及教学内容上的革新.

首先,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影视传媒专业理论课教学内容要紧跟融媒体发展的趋势,对于陈旧的教材要实时实时更换,不断与时俱进,积极研究跟得上融媒体时代发展趋势,能够贴合地方高校影视传媒专业自身发展的专业化校本教材.

其次,教学方式要不断丰富.地方高校要对传统滞后于融媒体时代发展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传统的授课方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主轴却忽视了发挥学生个性化的主观创造性,这不仅仅与影视传媒专业特色不相符合而且还会影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专业理论性比较强的影视传媒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来说,要结合当前融媒体发展的趋势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对前沿融媒体发展态势进行延伸阅读,适当的加入研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充分训练和提升,教师参与指导和课程评价.

2.2 公共通识课之“融”

目前,开展“融媒体”视阈下的通识教育课程并且将通识教育理念引入课程的教学理念的更新尚不及时.通识教育这个概念是西方“舶来品”,简单而言就是“博学”,通识教育注重打破学科知识的藩篱,实现课程设置交叉共融的教育目的与意义.

“融媒体”视阈中的课程设置应该更加趋向于对通识教育的解读,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不再是一个个单一化、扁平化的学科体系,而是日渐融合在一起的学科交叉现象.因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对融媒体视阈下学科设置方式的最佳注脚.传统高校对传媒人才的培养往往偏重于学科细分化,这就导致学生知识建构上的单一化与片面性,不能够全面的建构对学科的立体解读.因此,在影视传媒专业课程设置上注重通识教育至关重要.

融媒体时代要求传媒人才同时具备采写能力、媒介知识、策划执行力、播讲表演能力与互联网思维能力等等,打破汉语言文学、传播学、新闻学、编导专业、播音主持专业、计算机专业之间的学科界限,在课程安排上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才能够更好的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

2.3 文化基础课之“融”

地方高校影视传媒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也是对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课程体系之一.但是,传统的大学教育思维的局限性导致部分地方高校“重专业基础,轻文化基础”的现象,这种现象当然是厚此薄彼的,继而导致传媒人才培养素质缺乏全面性与综合性,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合.

融媒体时代需要集合“策、写、采、编、播、营”为一体,掌握不同媒介应用方法的“融媒体”传媒人才.高校影视传媒专业文化基础课主要包括计算机、英语、语文等课程,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写作能力、外语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融媒体时代是融合平面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体为一身的媒介融合时代,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掌握程度自然十分重要,可以在计算机课程中“融”入融媒体内容生产与运营课程,让学生在计算机课上也能够学习到传媒知识,形成文化基础课与影视传媒专业课的共“融”.

3 专业教学注重影视传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之“融”

在融媒体时代地方高校影视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更注重其实践应用性,但是偏重一方也是不可取的,实践教学是建立在科学、系统的理论教学基础之上,应当在专业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同时,理论教学又是为实践教学而服务的.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应深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

3.1 课堂案例教学

课堂案例教学模式的雏形起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课堂案例教学模式一经产生迅速在其他学科领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效应,融媒体时代下要求传媒人才不仅要具备相应的融媒体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过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运用各种形态的媒体结构进行内容生产和实际运营.因此,课堂案例教学模式在影视传媒专业领域中的充分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它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

课堂案例教学模式强调从具体可感的实际案例中提炼实践经验,如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的案例讲授过程中融入具体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流程的案例,教师介绍案例之后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案例讨论,最后,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评述,从中提炼实际操作的理论,再用一次课外节目制作作业来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之中,达到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终目的.

3.2 课外实践教学

融媒体时代下的传媒教学不是“纸上谈兵”,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与教材的地位凌驾于学生之上,形成了以教师和教材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态势.例如,在教授像新媒体技术一类的课程时,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策划一部片,从前期策划,拍摄到剪辑,学生实现了全程参与,不仅仅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可以动手实践.

用启发、合作和亲身参与体验的方式来感受实践教学的魅力,高校也要通过一些列教学课时上的保障机制来确保实训课程的顺利实施,力图达到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时间上的占比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将“学”与“术”结合起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上的共融.

3.3 业界实训教学

业界实训教学要求学校要积极的谋求与社会资源的融合.融媒体时代,传媒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企业等社会资源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高校的教师与业界具备传媒工作经验的行家里手共同将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就业能够更好的对接企业需求;企业能够提前吸纳更多符合行业标准的高素质传媒人才;高校能够将实践经验迅速转化成知识更新;这就是业界实训教学带来的知识与实践的双向对流.如在校园打造仿真融媒体工作室,在仿真融媒体工作室中,学生担任的是媒体工作人员的角色,而教师就成为工作室的主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开展业界实训教学,可以让学生尽快的熟悉融媒体的工作流程,在工作室中还可以与传媒企业进行合作,实现两方的合作交流.

4 融媒体视域下传媒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思路之“融”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各行各业亟待要求产业升级.报纸等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互联网新兴媒介等的融合催生了“融媒体”的产生促发了传统媒介的转型升级.

在“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不仅仅要实现自身转型还要在转型的基础上实现“媒介融合”.“融媒体”视域下传媒行业的革新迫切要求地方高校教育链与传媒经济产业链的精准衔接.培养一支应用型、复合型的传媒人才队伍是融媒体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对接传媒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4.1 融媒体时代下对学生传媒技术能力的培养

融媒体时代是数字化时代,是集合“互联网、微信微博、客户端”与传统媒介与一身的内容生产集团.融媒体不是媒体之间简单的叠加而是真正的“融合”,达到打造新兴主流媒体的目的.目前,传媒新技术学科在信息采集、编辑、播出等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拿报业集团来说,传统的报业集团以信息的“二次售卖”为主要的盈利模式,需求的人才主要还是能够写作“笔杆子”和广告部的业务精英.但是,随着融媒体的发展,传统报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让传统报业的盈利难以为继.

著名的《犹他新闻》首席基尔伯特曾在其经典理论“报业进化论”中提到,传统纸媒已经沦为日薄西山的“史前生物”,而融媒体时代下,新兴媒体与传统报业的融合,新兴媒体就相当于“哺乳动物”不断地给传统报业注入新生的活力与发展动能,报业谋求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就是接受了融媒体这个“哺乳动物”的给养.除了报社之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融合同样面临同样的问题.由此可见,充分掌握融媒体时代中的传媒技术,不断学习前沿传媒技术成为高校对传媒人才培养素质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体系已经完全不适应融媒体时代影视传媒专业的学生需求导向,对学生数字技术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如对VR技术、AR技术、大数据分析、融媒体运营技术、云技术等新兴传媒技术的掌握成为传媒人才拓展融媒体时代下传媒产业蓝海的必备素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上述实践课程,与传媒产业共建实训基地也不失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式.

4.2 融媒体时代下对学生传媒内容生产能力的培养

“融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业内容生产主要表现在内容产生多元化、创新性趋势明显,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的内容呈现出融合的特征.

因此,媒介生产内容的改变自然需要高校实时做出教学策略上的改进,培养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比如,对于新闻学的学生来说,培养采访与写作能力无可厚非,但是,学科过于细分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导致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广播电视编导学、数字媒体艺术和播音主持的课程了解不足,造成了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壁垒,无法适应融媒体时代多元化的内容生产模式,因此,打破过于细分的学科知识建构和教学体系尤为重要.高校要将影视传媒专业学科放置在整个融媒体时代下考量,将培养融媒体传媒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力图培养出集合采集、编辑、播出、运营为一体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4.3 培养学生对接传媒产业需求的融媒体经管能力

所谓经管创指的就是学生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媒介与媒介之间的跨界发展催生了媒介经济,当前融媒体时代,“传媒+经济”的发展模式日趋多样化,传媒知识与创业的关联性也越来越接近,“传媒+演艺”实现创业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媒介的经营、管理能力成为业界对传媒人才求贤若渴的粘度效应.

因此,高校应该在培养学生经管创等能力方面做出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思路:例如,从传媒企事业单位请名主持、名编导等了解最新传媒业态的专家来学校开展有关媒介管理和经营的讲座、授课等活动;高校教师深入实践第一线,不断实践,提升自身对媒介管理和经营的认知能力,及时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融“媒体厨房”学习,类似人民日报社自主创建的中央厨房一样拥有一个完整的全媒体管理系统的场地定期向实习学生开放实习平台,在实习中感受融媒体时代下传媒产业的运营方式和经营理念.

5 传媒人才培养要“融”入评价机制,以评促建

无论是学科设置、课程改革还是实践教学等等,这些为促进融媒体下传媒人才培养方案而做出的努力还需要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才能够实现其意义和价值,才有策略实施的标准.

5.1 建立传媒人才评价数据库

高校应该对传媒人才进行及时评价,并且将这些评价数据及时存入数据库作为今后指导传媒教育改革的重要指标.对传媒类人才的评价应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对学生的招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包括学生的成绩、参与考试项目的招录比例等;第二,对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具体主要包括学生在学学习成绩、参与实践学分统计、毕业设计成绩等;第三,学生毕业就业情况以及个人发展状况统计.

通过分阶段,不同指标的考核与评价,分析影视传媒专业学生培养有没有切实达到培养目标的需求,学科建设、课程目标、教材选择等是否科学合理.

5.2 建立多方综合评价机制

将学生对融媒体视阈下的影视传媒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就业基本情况等作为策略实施标准,将影视传媒专业服务各行各业或者社区的能力作为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同时,除了校内自评之外,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力图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高校也要积极的对外呈现评价清单与影视传媒专业教育质量报告,实现信息透明化,让社会多方同时参与传媒教学评价体系,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6 结语

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传媒产业发生了迅猛的发展与变化,相应的,高校影视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思维、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师资队伍、评价机制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与发展.这种变化反映出地方高校影视传媒专业的建设要立足长远,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大战略相衔接,更要立足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做大做强自己的特色专业.融媒体背景下,地方高校的育人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要具备“融”的思维培育人才;另一方面,要谋求与市场的对接,服务于地方产业,融入国家经济战略发展布局.

[1]汪明香.融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实战型教学体系的建构[J].新闻知识,2014(6):81-82.

[2]梁春竹.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相关专业教学实践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5(5):41-45.

[3]王如一.“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科教文汇,2013(3):79-81.

[4]陈 澍.英美国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1):56-60.

[5]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13-16.

[责任编辑 范 藻]

Strategy of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of the Film-Media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y in the Integrating Media Time

CHEN Haiping
(Literature and Medium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Dahou Sichuan 635000,China)

The high techniques including network has broken thewall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nd new media,the former structure of fragmentation has been changed and the media including new spaper,broadcasting,TV and network have gone to the“integration”,which means not only the grow th of quantity but also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and results the necessary demands for the talents.The film-media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y should try to find the strategy that can help to achiev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dustry and education,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and finally obtain the effect of“cooperation to w in-w in”.

integration media;idea;coordination cultivation;shared thinking w ith cooperation

G642

A

1674-5248(2017)05-00135-05

2017-01-08

四川文理学院2014年度面上重点课题“四川文理学院影视传媒类特色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性研究”(2014R007Z)

陈海平(1985—),男,四川达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传媒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影视媒介时代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影视风起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