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的量化研究
——基于视频分析的视角
2017-09-25魏晓俊
魏晓俊
(四川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的量化研究
——基于视频分析的视角
魏晓俊
(四川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微格教学,一种基于视听技术的课堂实践观察方式,已经成为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以四川文理学院微格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例,采用S-T分析法对师范生教学视频案例进行分析,对比了不同学科不同样本和同一学科不同样本的教学性格.在对微格教学样本的胪析后,认为应该增强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技术异化.
量化;S-T分析;教学设计;技术异化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教学行为推动与统筹的家园,一直都是教育中的重要研究领域.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日趋深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和媒体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生态,评价和引导课堂教学行为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即将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微格教学,一种基于视听技术的课堂实践观察方式,已经成为培养师范生以及培训在岗教师的现实途径.通过微格教学实践过程,师范生可以实现自我技能和专业成长.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对课堂行为的有效分析可以促进师范生的职前转变.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既要避免“先验判定的圈套”,同时也要祛除课堂教学陷入“虚假的繁荣”.对课堂教学行为的量化分析,应然成为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路径.
1 当前微格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例,教师教育教学实验中心建立于2014年,属于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项目之一,建成了教学观摩室2间、教学设计实验室1间和微格主控室1间.教学观摩室和教学设计实验室学生容量均为25人,每次可以开展75人的微格教学实践.[1]根据教学安排,所有师范专业学生都要开展微格教学实践,一般开始于本科三年级、专科二年级,教师教育教学实验中心自建设以来每年接纳师范生近1500人次,同时还承担了《思政教学论》、《化学教学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每学期针对开课学生进行为期4周(8学时)的微格教学实践.微格教学每次教学实践时间为90分钟,每个教学班分为3个小组,每次教学实践过程均要全程录像刻盘.四川文理学院教师教育教学实验中心微格教学的实施模式如下:
以四川文理学院教师教育教学实验中心为
表1 四川文理学院师范生微格教学的实施模式
2 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视频的量化研究
2.1 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于四川文理学院教师教育教学实验中心的教学录像光盘,以2016年为例,采用“文理分科,兼顾年级”的基本原则,从2016的录像视频中随机抽取了十个样本,授课学段涉及幼儿园阶段到高中阶段.在样本的排列上,按照两个比较因素进行预设,即不同学科不同样本和同一学科不同样本.不同学科不同学生涵盖了体育、化学、数学、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这五个专业;同一学科不同学生以小学教育专业大三学生五名学生为主,选取了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内容《认识周长》来进行比较研究.在样本的选择上,本研究样旨在通过小样本的研究来厘清课堂教学行为量化研究的路径意蕴.[2]高校师范生微格教学视频量化研究的样本如下:
表2 微格教学视频量化研究的样本信息
2.2 研究方法
传统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评价大多采用描述性评价,从主观因素上看,囿于评价者的主观因素,遮蔽了课堂的宏观效果;从客观因素上看,师范生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精心包装,陷入了“虚假的繁荣”.本研究采用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即S-T分析法.S-T分析法撇开课堂繁杂的教学行为,从课堂宏观角度剥离出来两种主要行为:教师行为(T行为)和学生行为(S行为).S-T分析法通过对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量化研究,来分析当年的课堂风格.S-T分析法有效的避免了评价的主观钳制,不同的研究者通过S-T分析法都会得到一致的量化结果,这样就避免了评价的主观性,增加了客观性.随着各种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需要厘清课堂教学中媒体-教师-教学的演绎关系.因此本研究在传统的S-T分析法的基础上,将课堂中的教师使用教学媒体的行为独立出来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将其命名为Tm,本研究中的媒体对象主要指视听媒体和多媒体教学课件(CAI),这样课堂教学行为的T行为就包括教师使用媒体的行为和教师的其他行为Tt,即T=Tm+Tt.课堂教学行为中教师行为(T行为)和学生行为(S行为)如下图:
表3 课堂教学行为中教师行为(T行为)和学生行为(S行为)
2.3 数据采集
四川文理学院教师教育教学实验中心微格教学通过智能录制系统将课堂教学行为录制为三个画面,包括教师画面、学生画面和电脑桌面.从三个画面来记录下师范生的整个教学过程.本研究的数据采集主要是以观察教学录像视频为主,以每20秒为一个时间间隔,以15分钟为一个教学单元,同时采用“动态补偿”的原则,并根据教师使用教学媒体行为(Tm)、教师的其他教学行为(Tt)和学生行为(S行为)进行分类记录,经过多次核对验证后记录下样本的课堂教学行为序列图,每一个样本形成一个独立的序列图.样本1的教学内容《秋天的雨》的Tm行为、Tt行为和S行为如下:
表4 样本1《秋天的雨》课堂教学行为序列图
2.4 研究结果分析
2.4.1 研究样本行为占有率分析
S-T分析法对教学样本的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教学行为中Rt和Ch,以此来评判课堂的教学性格.Rt用来统计在整个教学行为中教师行为的的占有比例,Ch主要统计教师行为和行为行为的转换频数,通过这两个因素来分析课堂教学风格.[3]本研究同时计算Tm在T行为中的占用率Rm,Rt=Tm/T,用来分析教学媒体对课堂的影响深度.通过统计分析得出10个样本的教学行为个数、Rt、Rm、Ch如下:
表5 研究样本行为占有率
2.4.2 研究样本教学模式分析
本研究基于不同学科不同样本和同一学科不同样本两个不同研究路径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探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模式.2.4.2.1 不同学科不同样本的视频分析结果
样本1至样本5的Rt-Ch图如下图1,样本1中教师借助幻灯片内容与学生互动交流,其行为转换率为51.1%,属于对话型教学模式;样本2中教师通过实践操作以及团队活动来讲授排球双手垫球动作,教师行为占有率只有28.9%,属于练习型教学模式;样本3中教师将教学流程分为五个流程“联系旧知-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实验讲授-分析实质-总结结论”,教师行为占有率高达83.2%,属于讲授型教学模式;样本4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形成概念、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深入探讨加深理解、巩固应用课堂小结等教学环节进行教学,Rt为63.2%、Ch为27.5%,属于混合型教学模式;样本5中教师设计了趣味游戏和童声合唱等教学环节,行为转换率Ch为52.4%,属于对话型教学模式.
图1 不同学科不同样本的教学模式
2.4.2.2 同一学科不同样本的视频分析结果
样本6至样本10的Rt-Ch图如下图2,《认识周长》是小学数学三年级课程内容,目的是让小学生了解周长的含义以及体验周长的长度的空间感觉.样本6、7、9其教学流程表现为“导入-讲授-练习-应用-总结”的基本模式,教师行为占有率平均值Rt为81.6%,行为转换率为Ch为18.9%,教师的讲授行为在课堂当中占有了很大的比重,师生的交互行为不足.样本8中教师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大量的图片,其中以“蚂蚁爬树叶”动画形式来让学生认识周长,课程教学过程中充盈着师生的交互,其行为转换率为61.2%,属于对话型教学模式.样本10中Rt为60.1%、Ch为37.7%,教师既通过板书形式讲授了周长的基本概念,又借助多媒体资源积极与学生参与互动,属于混合型教学模式.
图2 同一学科不同样本的教学模式
3 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思考
3.1 增强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力,但就一个学科、一节课而言,目前还缺乏可执行的教学设计.[4]在对同一学科不同样本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师范生基于自身设计的对话情境建构了不同的教学生态.本研究10个教学样本中师生行为转换率平均值为32.5%,尤其样本9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占有率高达85.2%,样本3中Ch仅为12.4%;样本7中师范生所呈现的案例设计与教学内容契合度不够,容易让学生的理解产生误差.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过程,师生间互动的时间不足,课堂的教学生命力被钳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遮蔽.作为师生教学行为推动与统筹的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2005年美国学者科勒和米什拉提出了教师应该掌握的TPACK能力框架,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学科内容知识、教学论知识和技术整合知识,为师范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研究路径.从TPACK框架的分析可以看出,师范生的培养应加强将自身所学专业知识有效的传播给学生的能力,即技术整合能力.因此要增强教师职前培养的教学设计能力,要让教学设计回归学生、回归课堂、回归知识点.课堂教学的设计模式要避免陷入自我的单向流逝传播,教学设计要建立思维认知可视化的知识地图上,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3.2 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技术异化
自从有了教学活动,也就有了教学媒体.媒体的使用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从早期的直观教具黑板到现代的交互式媒体,媒体的每一次演变也带来了教育的不断变革.[5]首先,在教学中要诉诸教学媒体的实践效果.样本8和样本10中教学媒体使用的占有率Rm分别为32.1%和37.5%,师范生并没有很好的使用教学媒体.还有其他样本中教学媒体的使用过于单一,从传统的“人灌”到现代的“电灌”,教学媒体的使用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更加观照媒体使用的有效性,缩小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数字鸿沟,建构合理的教学生态.其次要注意各种媒体技术使用的异化问题,中国古代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曾提出“物物而不物于物”,告诫我们要合理的使用各种器物,但不能受制于各种器物.在本研究中,样本的教学媒体使用率Rm平均为46.1%,其中样本5《牙齿大街的新鲜事》授课中Rm高达60.3%,教师对教学媒体的依赖度过高.教师如果过多的依赖各种媒体技术,势必会遮蔽课堂中教师教学的主体生命力,造成课程教学程式僵化,因此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技术异化.教学过程既不能排斥技术,也不能依赖技术,教师只有通过技术实现对课堂的真正关照,才能实现师生智慧的共同发展.
[1]王 静.基于微格教学系统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分析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3):280-283.
[2]程 云,刘清堂,王 峰,王艳丽.基于视频的改进型的S-T分析法的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6):90-96.
[3]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4-108.
[4]魏晓俊.从学与教到在线教育:教学设计理论构建的学术进度[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1):145-147.
[5]魏晓俊.国内外网络教育平台发展现状分析研究[J].学理论,2012(1):144-145.
[责任编辑 范 藻]
Quantification Study on Micro-teaching NormalStudents: An Analysis on Video
WEI Xiaojun
(Education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Dazhou Sichuan 635000,China)
As a way to watch in the classroom on the basis of video,m icro-teaching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skill of the normal students.The paper takes Sichuan University an instance,analyzes the teaching video for the students by S-T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t examples from different majors as well as from the same major.A fter analyzing,the argument is to improve the design power of normal students and to concern on the techniques’variation in classroom.
quantification;S-T analysis;teaching design;techniques’variation
G420
A
1674-5248(2017)05-0127-05
2017-01-12
四川文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专项“基于数字微格教学的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研究”(2015GJ008Y)
魏晓俊(1983—),男,山西孝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