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现状及创机关报路径思考

2017-04-13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工作

王 延

(沈阳工程学院 宣传部,辽宁 沈阳 110136)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现状及创机关报路径思考

王 延

(沈阳工程学院 宣传部,辽宁 沈阳 110136)

当下,随着新媒体技术应用的迅猛发展,一个崭新的社会环境——新媒体环境,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各种思潮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场所,也是意识形态教育覆盖的重要领域。因此,新的教育环境使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转变观念创新途径,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新媒体;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一、 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使命,而且也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素质和培养质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从党的建设的高度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深远意义。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先行者、培育者,是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的积极传播者、践行者,她肩负着贯彻、落实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课题,更承担着为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一个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关乎大学生能否成为中国“两个一百年”实现和未来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的社会问题。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政治态度和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与前途命运,大学的教育者要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导航者。

由于高校是多种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和交汇的主要聚集地,按照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态势特点来分析,高校势必成为各种敌对势力渗入并争夺教育和影响的关键领域,如果大学生的思想有了波动、大学校园动荡不稳,必然会引起社会失衡、国序震荡,甚至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当前,西方不良思潮对我们无孔不入地渗透、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觊觎和颠覆,已经从现实的领土空间转向了虚拟的网络空间;从军事武力的入侵逐步向和平演变转化,可见,新形势下的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舆论思潮斗争的主战场,而网上口舌之争以其极大的隐蔽性和破坏性更是成为舆论斗争的重要方式。[1]因此,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必须要主动发声,对敌对势力的渗透采取有效的抵御和防范。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已步入经济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品味显著提升的同时,也滋生了很多由发展过快带来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信仰和成才教育,显得尤为迫切而艰巨。

2.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呈现出这样几个显著特点:教育内容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道德和法律为辅;教育方式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教育媒介则融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队伍以思政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为主,其他为辅;教育契机上以传统节日、历史事件及纪念日为主[2]。分析目前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直在我国高校意识形态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且高校一直将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政治主导和核心,贯穿并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在高等教育的大旗下,当代大学生能够坚决拥护党的决策和领导,对实现“中国梦”和民族复兴大业充满信心,同时也能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者,我们对意识形态教育发挥的作用深信不疑,对大学生的信仰和觉悟表示欣慰,但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和媒介还有诸多问题尚需完善;教育队伍参差不齐亟待加强;理论说教为主的教育内容和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刻板、枯燥,急待进一步改进;教育的效果不温不火、沉寂不显,亦迫切需要探讨创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各种思潮的泛滥成流,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时期的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一部分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下降,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和观念。还有一些高校领导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没有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合力,部分教师重科研教学,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等,这些都清晰地反映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隐忧,亟待加强和解决。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1.新媒体环境的形成及其特点

新媒体是经济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是相对于广播、报纸、电视、通讯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它主要是依托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手段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电子媒体,是基于新的电子技术为支撑的新形态。[3]新媒体不经意间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对人际交往造成的障碍,转而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快捷性、隐蔽性、便利性的服务。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强交互性、跨时空性、快捷性、平等性、虚拟化、个性化、海量信息存储性和高效信息资源共享性的特点,催使信息传播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微信公众号、微博、主题论坛、贴吧、购物网站,直播平台等给予新媒体技术衍生的媒体形态层出不穷,并且加速了对传统信息媒介的融合。这些新的传播媒介在传播主体、内容、方式以及覆盖面和影响力方面都很惊人,而且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观念。

2.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1)新媒体开放化、隐蔽性的传播特征,给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带来冲击。新媒体环境下,东西方文化、思想交融汇聚,西方的普世价值观等思潮借机涌入高校,在大肆鼓吹西方民主和自由的同时,诋毁社会主义制度,曲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导致部分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下滑。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变化,资源配置不均、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改革、社会养老等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加之在转型发展中频发的贫富不均、贪污腐化、政府职能缺失等社会问题,让一些在校生对国家的政治制度产生了质疑,由于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一些社会问题的负面信息充斥校园,混淆学生视听,也削弱了部分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仰。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相对单一的封闭的环境,像一张无形的网,弥漫在社会交往的各个角落,对知识和信息有迫切渴望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人人社区”“百度贴吧”“知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自由地表达观点和诉求。特别是新媒体的隐蔽性和虚拟性,方便双方以“隐形人”和虚拟的身份在网上自由交流,最大限度地放松对自我思想道德的约束,造成网络行为失范,这样一来势必使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难以控制,给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带来巨大冲击。[4]

(2)新媒体交互式、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使传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面临挑战。在传统高校中,意识形态教育具有相当高的信息“垄断性”,作为教育的主体,所有的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是通过多门的联合把关、审议最终实现自上而下的、“一对一”或“一对多”单方向的灌输模式,将信息传播给受教育者。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将信息的传播方式由“一对一”“一对多”转变为“多对多”。新媒体的格局中,原有的信息接收着、受教育者“荣升”到与信息发布者逐步走向更为平等的交互关系。信息不再单纯依靠某一方发出,只要有一个网络平台,任何一个终端都可以克服“时间障碍”“空间障碍”,将信息即时、高速地传播到任一个接收端,这些接收端所需要具备的就是一个网络和诸如引擎之类的客户端,而且这些消息也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控制,可随时、随心、随意地被重复检索,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自由获取和发布信息。这种现实的背景削弱了高校教育的主体性,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受教育者的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元化,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单一的请教校内老师的局面,转而出现了有问题问“网络”的新潮流。这将原有的教育主体高高在上、所传递的价值理念令人深信不疑,变成可信可不信的“信仰”危机状态。从对学术理论的无比敬仰与尊重,转而成为了无所谓或不屑一顾。这就会出现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话语权被弱化与撼动,绝对权威的传播优势也有一定程度地弱化。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及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就大学生在认知辨别能力和社会阅历欠缺的同时,大学教育者自上而下式的信息管理和控制机制难以为继,信息传播的控制与筛选势必遭遇较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教学相长”,为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确立了新的航向与新的课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对于适应许久的高校来说确实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课题。

(3)新媒体虚拟的娱乐性、海量的存储性,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带来冲击。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和快捷的传播速度对如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量局限性凸显,而新媒体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信息量在理论上可以做到无限量,信息内容也是无所不包,它通过各种链接技术,还可以做到不断地扩展内容。当然,我们在享受新媒体海量信息的优势同时,也应认识到,随着海量信息一同涌入而来的还有大量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腐朽和反动的内容,一些敌对势力,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网络优势,利用“BBS”“QQ 群”“微博” 等信息平台向高校师生推销西方文化、价值理念和政治制度,企图加紧对中国的青年大学生进行“西化”和“分化”教育,妄想美化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不断贬低马克思主义观在青年学生心中的认知地位,让涉世未深、正处于思想成长期的青年学生难辨真伪,甚至让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产生怀疑,甚至是反感。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娱乐性也成为青年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在网络空间里实现交友、购物、游戏、娱乐等体验,对新媒体娱乐性越来越依赖。可是一旦这种依赖过度,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轻则荒疏学业,重则害人伤己。因此,新媒体对信息的海量存储和虚拟化的娱乐性,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的冲击当引起重视并应适度加以引导。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及策略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的现状,应尽快厘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积极采取措施应对。

1.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强化制度保障

高校党委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具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职责。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贯彻落实意识形态责任、抓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体任务,不断强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领导力、执行力。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应该结合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将新媒体下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中,使用好、管理好、创建好新媒体教育平台,使之成为高举鲜明旗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学校故事的重要载体。学校党委负责人必须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学校党委领导下的宣传部门,应该牵头协调和组织,将全校各部门纳入到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意识形态教育,不断协同加强对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

完善新形势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制度,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控制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确保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应该注重在日常的生活中,特别是与学生在校生活息息相关的系列工作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制度相结合,确立“学生事无小事”的理念,加强对预防、干预、引导及应急管理等机制建设和完善,确保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高度重视对新媒体环境的监管,同时能够适度的转变文风,寻求适应青年大学生语境的契合点,增强高校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声影响力,制订完备的校园信息传播管理制度,用青年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规范引导学生的新媒体参与行为。同时,加大对新媒体不良信息的管控和整治力度,严防不良信息进入校园,增强高校意识形态的防护能力。

2.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

巩固新媒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应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推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以理论课程教育为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回应社会主义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不断尝试创新,改革考评机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以外,搭建与学生长效沟通的平台与媒介,把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把理论知识与解决学生现实问题相结合。

在辅导员、班导师的日常工作中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和情感诉求,拉近师生距离,紧密家校联系,切实消除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屏障和壁垒。通过面对面谈心、家访、家长会,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辅导员电子邮箱、微博等新媒体媒介,耐心聆听学生组织发展、升学、就业、实习实践等环节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详细解读国家、地方及学校的相关政策,热心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消除错误认知,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面对新媒体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将青年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阵地中来,要顺势而为推动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让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成为一项常态化、系统性工程。通过校园正能量、校园精神、校园故事、校园活动传播主流价值观,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3.重视队伍建设,提高主动发声能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意识形态教育需要一支素质过硬的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应当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出色的学习者、领会者,同时更应成为适应新媒体环境、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践行者,这是新形势新任务对意识形态工作人员提出的高标准要求。在日常管理中,要切实选拔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过硬、群众声望较高的师生,加强他们在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新媒体等有关方面知识的储备与应用,能够熟练运用微博、微信、QQ、直播平台、贴吧等新媒体平台,将自己打造成校园红色“大V”,主动抢占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在第一时间针对校园热点事件发表态度,做到“先入为主”“先声夺人”,避免由于发声的不及时而造成的舆论导向的偏差。与此同时,培育学生粉丝,借助学生的朋辈群体的宣传效应,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动性。此外,学校还要创造条件对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和培训,依托这一优势途径不断总结归纳新媒体发展规律和意识形态发展规律,进一步凝练经验理念,有效指导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真正打造出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新媒体技术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4.健全舆论预警监督机制,增强互动变“堵”为“引”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能单纯地依靠灌输与强制,还应当注重收集、分析、研判新媒体空间中传播的多种信息,特别是非主流的价值观与网络谣言等信息。要切实有效地把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及时地剔除学生中广为传播的违背主流思想的价值观;积极探索预警监督机制,构建大学生新媒体诉求表达平台,畅通学生与师长、学生与学校的信息联系及反馈渠道;不断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意识形态语言风格,增强其亲近性、互动性,变“堵”为“引”,引导学生有序表达困惑和合理诉求,减少不利的舆论导向。在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等主界面,积极建设一批具有时代性、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的专题话题,着力打造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在提供权威信息发布的同时,设置相关的在线交流、互动论坛等功能,设置开通“校长信箱”“意见反馈”“留言板”等空间,多渠道、多层面地为学生提供诉求表达平台,同时加强对学生诉求表达的信息管理,及时回应、反馈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学生们的建议中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形成有效的舆论预警监督机制,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和感受,及时消除影响他们的消极信息和情绪,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

[1]刘向峰,王忠彦.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74-75,83.

[2]岳东起.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6(1):135-139.

[3]张 一,罗里章.新媒体境遇下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术探索,2012(12):157-159.

[4]王朋朋,刘健康.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22-25.

(责任编辑 伯 灵 校对 伊人凤)

The Statu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nnovative Path Thinking in the New Media Era

WANG Yan

( Propaganda Department,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henyang 110136,China)

At presen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y,a new social environment,the environment of new media,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all aspects of social politics,economy,culture,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ideas and ways of thinking are subject to unprecedented impact and chang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training talents,scientific research,social services,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the gener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various ideological trends,and also an important field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coverage.Therefore,the new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makes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ace great challenges,how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deal with challenges,is an important issue facing.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2017-03-10

辽宁省社科联2017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研究成果(2017lslktqn-088)

王 延( 1968-),女,沈阳人,主任编辑。

10.13888/j.cnki.jsie(ss).2017.02.028

G641

A

1672-9617(2017)02-0283-06

猜你喜欢

大学生信息工作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不工作,爽飞了?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选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