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哪能X(呢)”构式初探

2017-04-13吴甜甜胡德明

关键词:构式情态现代汉语

吴甜甜 胡德明

(浙江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321000)

“哪能X(呢)”构式初探

吴甜甜 胡德明

(浙江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321000)

在构式语块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能”的情态语义,归纳整合“哪能X(呢)”核心构式义为对言谈对象的行为和言论评说“X”成立的可能性、受许可性及其实现行为的能力进行否定。从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三个不同方面对该构式的生成机制做出进一步阐释,通过语义背景分析,论证构式出现的语言环境。

哪能X(呢);构式生成机制;语义背景

引言

20世纪末至今,凭借对汉语特殊句式的有效解释力,构式语法在国内发展迅速。反问句因为其“无疑而问”的特性,因字面含义和深层隐含义的不对称,渐渐地被语言学者们进行了“构式”研究,形成了一股新的研究热潮。但是,整体来说,现代汉语反问句还有相对的研究空间,研究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有一部分非典型反问格式,基本还少有人关注,如本文的研究对象——“哪能X(呢)”。

对“哪能X(呢)”的研究相对较少,成果基本集中在情态动词“能”和反问句的相关研究上,如王伟[1]、宋永圭[2]、彭利贞[3]、胡德明[4]和廖红艳[5]。学者们一般是间接把“哪能X(呢)”作为研究子项的一个小类,对本文构式的相关句式进行比较简单地提及和描写,未将其单独列出进行系统分析。如胡德明[4]77-79在分析特指型反问句时,以特殊疑问词作为形式标记,将疑问副词和疑问代词“哪”引导的“哪”类反问句进行过描写。又如廖红艳[5]以“哪”类肯定式特指单问句来说明由“修饰成分+X+疑问语气词”构成的现代汉语能愿动词单问句,但是廖文对构式分析的篇幅较小,描写也比较简略,未成体系。

本文拟结合情态动词“能”的相关情态语义归纳“哪能X(呢)”的核心构式义,并联系该构式的语义背景论证构式出现的语言环境,尽可能全面地对“哪能X(呢)”进行解读。所用语料来源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王朔文集》、《我爱我家》剧本、老舍话剧作品和小说《四世同堂》和《曹禺全集》等,其中少量未标注出处的例句来自于笔者自省。

一、构式语块分析

对“哪能X(呢)”进行构式角度分析,首先需要验证这一特殊反问句结构符合构式的本质特征,即“哪能X(呢)”是个构式。

(一)构式的判定

Goldberg[6]4对构式的定义可知,构式的判定标准有两条:第一,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第二,构式的整体意义不具有严格意义的推导性。“哪能X(呢)”具有独立的形式和意义,其完整形式由固定成分“哪”与“能”,变量X和“呢”等语气词构成。谓语X成分较复杂,可以是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完整的复句或代词,甚至零形式。X后面可以有“呢”等语气词,也可不用,这几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反问特殊格式,并且这一结构的意义不能从其组成部分推导出来,所以我们认为“哪能X(呢)”符合构式特征,可以判定为构式。如:

例1 面对这两枚计划外的金牌,中国射击队总教练许海峰抑制不住喜悦之情:“这2块飞碟金牌太让我吃惊了,临来前哪能想到这2块金牌也属于我们呀”,连夺2金的李晖也直喊“意外”。

(新华社2002年10月份新闻报道)

上例中构式由疑问副词“哪”和情态动词“能”,谓语部分“想到这2块金牌也属于我们”和语气助词“呀”四部分构成。说话人通过使用这一语言形式否定“提前料想到能拿到两块飞碟金牌”,这种主观上的否定和“喜出望外”的欣喜不能从这一结构的组成部分直接体现出来,所以“哪能X(呢)”符合构式的定义,判定为构式。

(二)语块分析

如前文所述,“哪能X(呢)”的完整形式由“哪”“能”、谓语部分X和语气词4部分构成,下文即为具体分析:

1.“哪”和“能”

吕叔湘[7]349对“哪”释义为:疑问副词,用于反问,表示否定,用在动词前,等于“哪儿”。构式“哪能X(呢)”“哪”符合情态副词用法,句法位置在情态动词“能”和谓语部分X之前,充当状语。

关于情态动词“能”,《现代汉语词典》[8]921释义:❶能力、才干。❷度量物质运动的一种物理量,一般解释为物质做功的能力。❸有能力的。❹能够。吕叔湘[7]367-368将“能”归为“❶表示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❷表示善于做某事,前面可以加“很”;❸表示有某种用途;❹表示有可能;❺表示情理上许可;❻表示环境上许可”这6个词义。综合以上释义和彭利贞[3]41-50的相关阐述,“能”的义项可概括为〔可能性〕、〔潜力(能力/条件/用途)〕和〔许可〕三类,分别对应情态语义上的认识情态、动力情态和道义情态。

“哪”和“能”连用表否定,在构式中意为“怎么能够”,共同充当状语成分。如:

例2 “我不怕耽误,我就是奔耽误来的。谁让咱们是朋友的?哪能光同欢乐不共患难呢?人生一世么,不遭点罪哪知日子甜呵?”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顽主”续篇》)

“哪能光同欢乐不共患难”意思即为“怎么能够光同欢乐不共患难”,该例借助于构式“哪能X(呢)”表达反问语气,否定了“光同欢乐不共患难”的“虚假友情”,表明了说话人与对方同甘共苦的决心。

2.“X”的构成

“哪能X(呢)”多见于口语对话或者内心独白,是一种比较俏皮的反问方式,其中谓词性成分X构成较为复杂,可以是零形式、可以是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以及代词、数量结构,可以是部分小句,甚至是完整的复句。具体分析如下:

(1)X为零形式

“哪能X(呢)”X缺失,形成“哪能(呢)”单独使用,相当于汉语“怎么能够呢”、“不能(够)”。

例3 后来才知道,我一失踪他三人便急出满头汗,四处乱找,怕我想不通,自杀。我觉得很可笑,我正活得有滋有味,哪能呢。关于我的问题,他们三个也说不明白,每天学习跟我抬杠,东拉西扯,越发纠缠不清,弄久了大家倒像是一伙的。

(李钢《过生日吹蜡烛》)

(2)X为动词性词组

X可以是动词性词组,且比例很大。X可以是依存于前面的小句出现的光杆动词,如:成、够、过、走、依、比、懂、行、忘、写、出版、活等。这类动词大多有表示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可由具体语境进行否定。同时,X还可以由动词词组充当,有时句子中的VP在语境上文只作间接陈述,甚至没有提及,下文用“哪能X(呢)”表示反问,对VP赋值,完整地表述句义。这类成分可以是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主谓短语等。例:

例4 我劝丈夫不要枉费心机了。那样的奢侈品,我们哪能买得起!即便我真的能拿得出20元钱,我倒宁愿去为全家每人买一双鞋,这才是我们更需要的。

(《读者》合订本)

例5 “哟!好容易得到这么一口袋宝贝面,哪能都招待了客人?”韵梅的意思是只给老人蒸几个寿桃,而留着面粉当作药品。

(老舍《四世同堂》)

(3)X为形容词词组

“哪能X(呢)”谓语X也可以由形容词词组构成,如:

例6 回来以后,我师父对这事很不以为然。他摇着脑袋说:“你不知她的底细,哪能这么随便?这是一辈子的事哩。你别着急,让我慢慢给你找。”我说:“我这些年四处跑,看的人多了,也有点看人的经验。这姑娘一脸正气,不是个轻狂的样子。我看就是她吧。”

(张贤亮《肖尔布拉克》)

例7 其二,工薪阶层,包括干部、教师、医生,其收入有据可查,亦非丰厚,哪能富得流油?

(1994年报刊精选)

(4)其他

X除了上述典型类别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构成,X主要表现为疑问代词、数量短语等名词性成分和一些小句、复句等。如:

例8 投入使用不足4年的人行道,虽然略有破损,但维修一下可以继续使用。哪能因为不“时髦”了,就全部拆掉重铺?

(新华社2001年6月份新闻报道)

例9 “索尼娅,你怎么啦?哪能这样呢?”尼古拉说道,向她身边跑来了。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例10 A:这次的班级竞选小张票数最多,这学期他就是我们的新班长了。

B:哪能他呢?不是早就内定了小王吗?

3.“呢”

X后面常常缀有“呢”、“呀”、“啊”和“呵”等语气词,语气词也可不出现,一般构成“哪能(X)”,但因为“呢”字出现比例很最高,故暂用“呢”表示。如:

例11 老和:哼,拣断截说吧,今儿我们一块儿的老姐们在宾馆收徒拜师请饭局,是哪儿您甭管,反正是离五星还差一星的好地界儿,要搁旧社会,我们穷唱戏的哪能在那儿吃饭呢?

(《我爱我家》)

例12 第二天,袁玉山按着字条上的地址找到琉璃厂,想把洗子送回去。无意碰到了原是梨园行、后因男女事改挑翠花担子走街串巷的崔和有。崔看过洗子极为不屑,说这么个东西,哪能让你送回来就给十个大洋呵,你以为北京城钱这么好挣呢,别上了人家的套。

(邹静之《琉璃厂传奇》)

二、“哪能X(呢)”构式义解析

结合语料和以上构式语块分析,可以归纳出“哪能X(呢)”的整体构式义为:对言谈对象的行为、提出的言论评说X成立的可能性、受许可性及其实现行为的能力进行否定。以《我爱我家》台词为例:

例13 傅明:唉,和平,这位同志是干什么的?

小凡:要饭的吧?

志国:别胡说,现在哪能要饭呐。

志新:就是,都改要钱了嘛。

上例“能”表现为可能性认识情态,“现在哪能要饭呐”意为“现在不可能要饭”,即如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不可能存在要饭的贫困现象。志国用“哪能X(呢)”否定了小凡对衣衫褴褛、混进家门的二混子纪春生乞丐身份的猜想。这时的X在上文有原文体现。但是,有时候X来源于语境推敲,不一定直接体现。

例14 和平:哦,嗨,这破表又慢了。小张啊,你得想开一点,啊,哪能不吃东西呀?(志新进屋)还是化悲痛为饭量吧,啊?

以常规逻辑对言谈对象——听话人小张失恋后茶饭不思的行为许可性进行了否定,从而进一步提出规劝。这时,X不直接表现在对话语境上文,而是来源于和平对保姆小张失恋后行为进行观察后的归纳总结,成为了说话人的自主可控的言语行为。

综上分析可知,“哪能X(呢)”的整体构式义为:对言谈对象的行为、提出的言论评说X成立的可能性、受许可性及其实现行为的能力进行否定。

三、反问生成机制

反问构式“哪能X(呢)”重音在“哪能”二字,疑问副词“哪”在反问句中不再单表疑问,而是和构式的其他语块一起赋予了整个构式否定语义。构式的形成又“依赖”于句中作为情态动词的典型代表的“能”,它帮助构成了反问句的形成。关于反问句的生成,郭继懋[9]111-121针对汉语反问句表示强调的传统认知缺陷,详尽论述了反问句使用的具体语义语用条件。胡德明[4]177-178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反问的产生机制假设,将其归结为四个语义语用条件,如下:

行为条件:存在一个言论或者行为q,反问句说话人认为q不对,欲否定q。

关系条件:说话人推断出q的前提p,建构p和q之间的反蕴涵逻辑关系,只有p才q,p反蕴涵q。所以,p假则q不合理。

实质条件:说话人运用反问句的韵律形式和限定话语朝说话人所期待的方向理解的语句形式对p提问,说出反问句。

语气条件:在说话人看来,语境不支持p,p假,所以q不合理。

“哪能X(呢)”是现代汉语典型的特指反问句,符合反问句生成机制,构式中“哪”和情态动词“能”又是如何触发了反问句生成呢?本文试联系情态动词“能”的情态语义,对本文反问构式“哪能X(呢)”的生成路径做出一定的描绘。上文提到,情态动词“能”的情态分为认识情态〔可能性〕、动力情态〔潜力(能力/条件/用途)〕和道义情态〔许可〕。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能”的可能性认识情态影响反问构式的生成

彭利贞[3]42指出认识情态表达说话人对一个情境出现的可能性的判断。那么,本文认为反问句的认识情态就是对这种可能性进行否定。由上文生成机制可知,反问句否定义的出现是说话人对言论或者事实行为q的前提p进行了否定,说话人意欲否定q,首先需要对前提P进行否定,当“能”的情态语义表现为“可能性”时,这种可能性随即就成了前提p,“哪能X(呢)”的使用即是说话人对行为或者事实q的前提可能性p进行了否定。先看下例:

例15 瑞宣的手碰着了她的,冰凉!他没有话可说,但是没法子不说些什么:“妈!不要紧!不要紧!哪能可巧就轮到咱们身上呢!不至于!不至于!”一边说着,他一边搀着她走,慢慢走到南屋去。

(老舍《四世同堂》)

“有绝对的巧合(可能性)被日本人挖到自家祖坟”是前提p,“母亲有此担忧是合理的”是行为q。反向推理来看,瑞宣用“哪能可巧就轮到咱们身上呢”一句,对母亲有此担忧的行为进行了否定,而这种否定是建立在对命题前提p“有绝对的巧合被日本人挖到自家祖坟”的可能性进行否定得到的,也即是祁瑞宣认为不可能有一种绝对的巧合(可能)让日本人把祁家的祖坟挖了,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所以母亲的担心也是不合理的。

例16 临涧乡地处四海山中,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过去,走亲串友到临涧,常常听人说:临涧穷,因为这里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石头压人不压饿,哪能不穷。的确,在临涧,90%以上的村都坐落在深山之中,不用说房前屋后处处是碍眼的石头,就是庭院中突兀的大石根,往往也要几年、几十年才能清除。

(1996年7月《人民日报》)

“临涧乡不穷的外界传言是合理的”是言论q,“除了石头还是石头”被石头压制的临涧乡变得不穷是有可能的作为了前提p。后文通过否定临涧乡遍地的石头容易短期清除而变得不穷的可能性,从而否定了言语行为q,认为临涧乡因只有石头却不贫困的外界传言是不合理的,所以说“不可能不穷”。

(二)“能”的许可义道义情态影响反问构式的生成

“能”的道义情态包括“许可”“应该”等。道义情态一般具有某种来源或原因。这种来源可能是有权威的个人或组织,可能是道德、法律准则,还可能是某种内在的动力(彭利贞2007:45-47)[3]。

例17 “我是怕耽误你。耽误我也就耽误了,你还年轻,还有希望,吃碗干净饭不行嘛?”“我不怕耽误,我就是奔耽误来的。谁让咱们是朋友的?哪能光同欢乐不共患难呢?人生一世么,不遭点罪哪知日子甜呵?”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顽主”续篇》)

例18 他含情嘱托儿子:“保杰呀,我过世以后,你一定要好好照顾这位日本大叔,人都有父母、兄弟、姊妹,他要是好好的人,哪能不想家?家里人又咋能不想他哩?日后有机会,你要想办法替他找到日本的亲人,叫他们一家团聚啊!”

(1994年《当代报刊精选》)

例19 他是利华药房的大老板,要在福佑药房的一名店员手下工作,这哪能行呢?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例17说话者主观构建的前提p是“朋友之间应该光同欢乐不共患难是被社会允许的”,听话人怕耽误说话者而拒绝其帮助的行为是q。说话者想要否定行为q,认为听话者不应该拒绝自己的帮助,是通过反问构式“哪能X(呢)”否定“能”的道义情态“许可”义即“朋友之间应该光同欢乐不共患难是不被社会允许的”来实现的。例18同理例17,同是情理规约,正常人都应该想家。例19中“能”表示客观条件的许可,意即客观上不允许这样。通过否定老板到店员手下工作的社会规约的不受许可,来否定一种颠倒上下级关系的工作行为q的合理性。

(三)“能”的动力情态潜力义影响反问构式的生成

前文有述,潜力是动力情态的代表语义,具体来讲包括“能力”、“条件”和“用途”三类。“哪能X(呢)”通过否定施事完成某事件或者动作的能力和条件,或者对其用途进行否定,来间接否定行为q本身。例:

例20 傅贵瞅瞅蒋队长,提高嗓门道:“我哪能一天筹齐50万现款?”

(张卫《你别无选择》)

上例“能”表能力义,“哪能”即“不能”,即没有能力筹到现款。此处傅贵以“哪能”反问否定自身的筹款能力,来间接否定蒋队长让他一天筹齐50万现金行为的合理性。

以上即是情态动词“能”的情态语义对反问句生成的体现——情态动词“能”丰富的情态语义帮助疑问副词“哪”一起形成了“哪能X(呢)”这一反问构式。

四、语义背景分析

“哪能X(呢)”句法位置比较灵活,可以独立成句,也可充当谓语成分、复句的分句及做插入语。那么,到底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哪能X(呢)”?

例21 直待小姐拿出一瓶清洁霜要往我脸上挤时才抓紧时间问了一句:“我这一套护理是多少钱的?”“380。”这个价钱唤醒了我残存的清醒,“您是不是把最贵的推荐给我了?”“哪能呢?”小姐双眼圆睁,一脸无辜的表情,“最贵的要1000多!”

(1998年人民日报)

存在一个社会常理:售货员会遵循市场规律,按照顾客的实际需求推荐商品,不会欺骗顾客。顾客认为售货员给自己推荐的商品价格过高超出预期,于是提出质疑。售货员“哪能”反驳,否定推荐最贵的清洁护理给顾客使用来欺骗顾客的这种可能性。再如:

例22 “水开一半就够啦,不然溅了一身。”亚平妈跟着身后慌里慌张地把龙头开小。“洗洁精哪能那样往池子里倒呀!洗一次碗用半瓶!你该拿块抹布,倒抹布上一个一个擦过来,这样不浪费。”

(六六《双面胶》)

说话人婆婆认为任何人洗碗应该用适量的洗洁精,洗洁精这样大把地往水池里倒是不被社会认可的,是不应该被允许的,所以“哪能那样倒”提出自己的否定态度,表达自己对儿媳妇丽娟缺少做家务的经验、不会持家的不满。

所以,以上两例向我们证明了“哪能X(呢)”的语言使用条件,即使用反问构式“哪能X(呢)”应当具备的语义背景。本文将使用“哪能X(呢)”构式的言者称为“说话者”,将另一方称为听话者,语义背景具体如下:

听话者将要、正在或者已经实现某种行为,或是发表某种言论。

说话人建构言论或行为实现的可能性、条件、能力以及是否被允准等主观预期。

听话人没有按照说话人的预期提出言论或是实现行为。

说话人用反问构式提出否定,表达个人情感态度。

拿下句为例进行验证:

例23 他十分动情地说:“金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们的一半。没有你们的周到服务,我哪能会取得金牌。你们才是真正赢得金牌的人。”

(1994年人民日报第3季度)

上例隐含了部分语篇的内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大致推断出其语义背景:

听话人发表言论,赞扬说话者获得了金牌。

说话人认为一个人获得金牌需要个人拼搏、团队协作、后勤服务的支持等条件的共同实现。

听话人“忽视”说话者的预期,只肯定说话者的个人努力。

说话者用反问构式“哪能X(呢)”提出否定,表示获得金牌不只是自己个人的努力,离不开听话一方的贴心服务,表达感激之情。

以上即是“哪能X(呢)”的语义背景分析过程。其中说话者预期是主观的,是否有实现的可能和条件,甚至是实现能力,都是说话者的主观认知,现实情况不一定与之相符合。

结语

本文依托构式语法理论,对尚未被广泛关注的现代汉语反问构式“哪能X(呢)”进行了构式语块分析,借助于情态动词“能”的情态语义分析了构式的生成机制,并归纳出语义背景,进一步论证了其语言使用环境,希望对构式的语言价值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王伟.情态动词“能”在交际过程中的义项呈现[J].中国语文,2000(3).

[2]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

[3]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胡德明.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5]廖红艳.现代汉语能愿动词单问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6]Adele E. 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吴海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郭继懋.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J].中国语文,1997(2).

(责任编辑 林东明)

Analysis of “Na Neng X (Ne)” Construction

Wu Tiantian Hu Dem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0)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yntactic constructional chunks, and combined with the modal sense of “neng”,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or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na neng X (ne)” and find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is generally used to deny the verb “X”, the possibility and acceptability of the commented verb “X” , and the ability to realize “X”.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the construction is made from three different aspects of epistemic modality, deontic modality and dynamic modality.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construction emerged is demonstrated by way of the semantic context analysis.

“na neng X (ne)”;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the construction; semantic context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7.03.017

H146.3

A

1008-293X(2017)03-0101-07

2016-11-30 作者简介:吴甜甜(1992- ),女,河南驻马店人,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胡德明(1963- ),男,安徽芜湖人,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猜你喜欢

构式情态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