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宁波中考压轴题解法探究及教学反思
2017-04-13浙江省宁海县桃源中学315600
浙江省宁海县桃源中学(315600) 王 伟 ●
2016年宁波中考压轴题解法探究及教学反思
浙江省宁海县桃源中学(315600) 王 伟 ●
2016年宁波中考数学试题第26题压轴题,借助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旋转,呈现角与角,边与边之间的不变和变的辩证关系,实现边与角,未知向已知的转化,此题着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探究多种不同的解法,这种殊途同归的解题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理解,使思维向多方向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流畅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结合问题,探究第三,第四问的几种解法,供参考.
中考压轴题;解法探究;一题多解;思维突破
题目26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点A的坐标为(5,0),菱形OABC的顶点B,C都在第一象限,将菱形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菱形FADE(点O的对应点为点F),EF与OC交于点G,连结AG.
(3)求证:GA平分∠OGE;
(4)连结BD并延长交x轴于点P,当点P的坐标为(12,0)时,求点G的坐标.
对于第三问证明角相等例举三种解法.
解法一 如图2.
过点A作AN⊥EF,AM⊥OG垂足分别是M,N.
由旋转可得∠AOM=∠F,OA=AF.
∵∠AMO=∠ANF=90°,
∴△AOM≅△AFN,∴AM=AN.
∴GA平分∠OGE.
解法二 如图2,过点A作AN⊥EF,AM⊥OG.
∵菱形OABC≌菱形AFEB,EF=OC,
由面积相等可得AM=AN,∴GA平分∠OGE.
解法三 如图3,∵∠COA=∠EFA,∴O,F,G,A四点共圆.∵∠EGA=∠OFA,∠OGA=∠OFA,∵AF=OA,∴∠AOF=∠OFA,∴∠OGA=∠EGA.
对于第四问求点G坐标例举十种解法.
解法一 如图4,分别延长AG,BC交于点M,作GH⊥OP,垂足为H,连接OF.
解法二 如图5,过B作BH⊥OP,垂足为H,利用∠COA=∠BAP,得出
∴AH=4,BH=3,HP=3,
∴∠BPA=45°.
由解法一知AG∥BP,
∴∠OAG=∠APB=45°.
∴lAG:y=-x+5.与直线x联立方程组求出交点
解法三 如图6,过点G作GQ⊥OP,过B作BH⊥OP,垂足分别Q,H.在解法二中求出∠OAG=45°后,也可设OQ=3a,CQ=4a,则7a=5,求出,从而得到G
解法四 如图7,连接OF,过点B作BH⊥OP,过D作DN⊥OP,过F作FM⊥OP,垂足分别为H,N,M
由解法二得∠BPA=45°.设DN=NP=x,由勾股定理可求得DN=NP=3,从而得出D(3,4).
以下解法同解法四.
解法七 如图1,求F的坐标也可利用菱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由解法五知
解法八 如图9,过G作GQ⊥OP,BH⊥OP垂足分别为Q,H.
解法九 如图10,作GN⊥OP,BH⊥OP垂足为N,H.
由解法二已得知∠BPA=45°.在△ABP中利用正弦定理可求得,从而得在△OGA中.从而可得
∵O,F,G,A四点共圆,利用圆方程求解.
设圆M的方程为 ( x-a)2代入,可求出圆方程为,将O,A,F三点
教学反思 以上的多种解法综合利用全等,平行,相似,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四点共圆,正弦定理等核心知识解决问题.每一种解法的延伸都是源于平时积累的知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审视问题,多方位寻找解题方法.对于第三问有效设置台阶,为后续的研究做好铺垫,对于第四问求点G的坐标,需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融会贯通,使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解法一解法八思路:利用相似求出OG的长度,再结合锐角三角函数求出G的坐标.解法二思路:利用直线OC和直线AG的交点求出点G坐标.解法三的思路:用解法二中∠OAG =45°,求出OG,GA的长度,从而得出G的坐标.解法四,五,六,七的思路:利用直线EF与OC的交点求出点G的坐标.解法九思路:利用正弦定理求出AG的长度,再结合锐角三角函数求出点G的坐标.解法十:利用圆方程和直线CO的交点求出点G的坐标.初中阶段求一个点的坐标,利用交点求解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中考压轴题已经由单纯的知识叠加型转化为知识,方法和技能综合型,这也是完全符合课改的要求.由于压轴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覆盖面广,关系复杂,思路难觅,解法灵活,常常令一些学生束手无策.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领学生走进压轴题的世界,为提高学生压轴题的得分率,对学生解答压轴题方法策略上的指导是必要的.根据课改的目标,压轴题的一般教学策略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审题;2.问题转化;3.数学思想方法;4.一题多解;5.思维自我监控;6.解题后的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制定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如下几个具体策略: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2.引导学生数形结合.3.引导学生用识别基本模型,关注基本图形的特征.4.引导学生转化问题.5.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自我控制.6.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和多法归因.7.引导学生解题后有效反思.8.引导学生适当变式.
解题探究重在培养思维能力,意在孕育探究精神,久而久之,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解题技巧和数学解题能力.
[1]王伟.数学变式百例精讲[M].浙江:宁波出版社,2006
[2]蔡卫兵.2015年浙江省宁波卷第26题解法探究及反思[J].中学数学教育,2016(6)
G632
B
1008-0333(2017)02-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