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象意境

2017-04-13杨守训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35期
关键词:伤感物象景物

杨守训

[技法指津]

高考古诗阅读中意象与意境的鉴赏是必考知识点,这里从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着手进行整理分析。

一、概念内涵

1.意象,即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受。“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景物)或形象。意象是诗中选取的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诸要素,是“意”与“象”的统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情绪,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它比自然界中客观的物象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鉴赏诗歌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2.意境,即作者把要表达的强烈思想感情(意)与诗词中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境)有机融合起来而构建的,能够让人产生想象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和情调。意境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

二、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既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又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

1.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实在的,属于个体观念;意境则不同,它是一个整体观念。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上的,是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一种抽象的氛围。

2.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这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

3.意象的“意”通常是约定俗成的。望秋思乡,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写作手法。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

常见的意象及约定俗成的寓意:

①自然景物类。如:“月亮”象征思乡、思亲。“长亭”“西楼”“南浦”是送别之所,象征离别的伤感情绪。“夕阳”象征失落、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空山”象征淡泊、宁静。“孤舟”象征漂泊、无依。“浮云”象征游子、漂泊。

②植物类。如:“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喻离恨。“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连。“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梅花”象征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木叶”象征萧瑟、飘零。“落花”象征伤感。“竹”象征高尚气节。“丁香”象征愁思。

③动物类。如:“杜鹃鸟”象征哀怨、凄凉或思归。“乌鸦”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鹧鸪鸟”的鸣声像叫“不如归去”,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蝉”象征高洁。“鸿雁”象征思乡怀亲和羁旅感伤。

④音乐曲调类。如:“关山月”象征征戍离别。“梅花落”象征孤单、冷落、凄凉。“杨柳曲”象征惜别怀远、怀念征人。“行路难”象征世路艰难、离别伤悲。

意象和意境相辅相成、相互依赖又相得益彰。若没有意象,就难以组合并形成一种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

三、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一)意象、意境类考题通常的形式:

①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体: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④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该诗或词作赏析,等等。

(二)解题及组织答案,包括三个部分:

1.分析形象含义和诗中描摹的图景画面。一是要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展现的图景画面、营造的意境描述出来。要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原诗句;二是要描摹出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景面面俱到。可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即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即可,例如常见的表示意境(氛围)的术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要根据诗歌情境氛圍的特点谈。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不应仅仅答“表达了作者伤感的情怀”,还应具体分析“伤感”的原因。答题时用词要准确。例如常见的感情类术语: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等。

(三)“分析意象意境”学习建议

1.重视积累,博闻、强识。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寓意、常见意境类型尽可能了然于心。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拒绝“越级”做题。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答题时一方面遵循“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的原则,多答多写力求全面;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问题”上。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尤其要注重积累关于意境(氛围)特点方面的“术语”。

猜你喜欢

伤感物象景物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告别季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咏与叹
独自一个人赏月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
为什么我们喜欢伤感的音乐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