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耦合”观照之一:多媒体外语教学

2017-04-13杨勇

现代交际 2016年13期
关键词:多模态耦合外语教学

摘要:历史来看,中国外语教学历经了适应与修正等不同阶段。伴随现代科技给社会各领域带来的巨大变革,教育教学业已日新月异。各种形式的科技在教育领域的融合,不仅催生了学习者的自主性,作为知识助推器还极大拓展了其学习视野。“多媒体外语教学”作为研究课题,国内外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以当前可及的期刊数据来看,“耦合”观照下的相关探讨较少。本文运用描写手法,就外语教学中多媒体耦合应用之优势及不足进行考量。研究認为:多媒体耦合能够满足个体需求,集成音频创建,便利视频上传与分享,拓展教学范畴;但在一定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也存在凸显性不足。

关键词:外语教学 多媒体 多模态 耦合 多模态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06-03

科技革命既是社会变革的结果,又将反哺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变革。[1][2]自计算机发明问世以来,教育领域肇始了“基于计算机辅助教学”(CALL,下同)的范式变革,而“计算机+因特网”的组合则如同火箭助推器,把CALL推向“多媒体教学”的前沿,并衍生了诸多相关研究。以“汗牛充栋”来形容当前“多媒体教学”国内外研究成果,并非夸张之说。设若把“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系统”,借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与“语篇”的关系理论框架,则“多媒体外语教学”是“多媒体教学”的一种“例示”(instantiation)。[3]然而,即使以如此逻辑描写,要探究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前沿或高端,也如沧海中寻觅一粟。因此,依据文献研究法,[4]本文以“中国期刊网”(wwwcnkinet)为数据库,“多媒体外语教学”为主题,最近五年(2011-2016)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相关期刊论文为参照,试图一窥国内对于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研究动向。结果发现:“耦合”(coupling)观照下的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较少论及。于此,本文拟以描写性手法,先对“耦合”观作以理论概述,然后就多媒体耦合应用的优势及不足进行论述,以求对当前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中的某种“擦除”(erasure),不论研究者无意抑或有意为之,进行“提醒”(reminding)。[5][6]

一、耦合观照

基于可及的文献检索,大量的“耦合”研究见诸于自然科学领域,杜晖在其博士论文中予以了回顾性阐述。[7]然而在人文社科领域,作为学术术语的“耦合”研究也并非罕见。如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著名的“语境与元功能耦合假说”(context-metafunction hook-up hypothesis)。[8][9][10][11]显而易见,“耦合”对应英文表达“hook-up”;但正如王馥芳批判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研究遭遇的术语瓶颈一样,[12]术语“耦合”其更多的英文表达是“coupling”,如在文理并重的图书馆学、情报信息学中的应用。[13][14][15]除此,还常作为修饰成分出现在另一术语之中:“耦合效应”,英译为“coupling induction”或“coupling effect”。《中国日报》网络版“英语点津”栏目对此的解释是,“耦合效应”,又称之为“联动效应”“互动效应”,“在群体心理学中,人们把群体中两个或以上的个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从而联合起来产生增力的现象,称之为联动效应。”李培凤、赵蓉英、廉志刚在各自研究中也做过简要阐释。[16][17][18]对于“耦合”及“耦合效应”的理据、效能等理论性厘清,拟另文论述。

二、多媒体耦合应用

21世纪的学习者已经开始借助最流行的设备,如计算机、平板或智能手机等,探讨各种学习资源的选择,这也是教师缘何顺应时代需求的因子之一。教师自身需要创新,并应为满足每门所授课程的需求而精心准备具有自我特色的多媒体材料。多媒体设计在满足学习者社会文化需求之余,其智力层次及发展也应列为要素加以考虑。20世纪以来,伴随各种教学法理论的构建与应用,许多聚焦视觉、听觉及其他感官学习的方法得以关注。我们认为,现代化的“生态”(ecological)学习过程研究,应包括主导教师、主体学生和信息交际媒体或模态(modality)三大链,彼此之间非泾渭分明的“藩镇割据”,而是交互相织。本文重点探讨生态学习过程的第三链,即信息交际媒体或模态的耦合应用,其优势及不足何在。

(一)耦合优势分析

1. 满足个体需求

多媒体在外语教学中的耦合,有助于培养并强化学生主体学习的自主性,并能依其学习进度,提供一种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较低的学习环境。多媒体学习材料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其中一关键即满足了学习者的动机需求。鉴于音、视频的多媒体暨多模态效能,学习者的态度作为学习过程评价的参考因子,也便理所当然,而这本身亦是学习过程实践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课件可以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PPT、视频、Flash动画等媒体或模态进行设计并制作,然后再分配给学习者应用。这些课件可以根据学习者自身所需进行调整应用,体现为文本、图片、音频剪辑、视频剪辑等多媒体暨多模态的耦合。基于上述教学手法设计,有助于实现基于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或学习目标。

2. 创建音频文件

假如教师或教育者没有强烈的心理本能或动机来设计并创建多媒体学习材料,不妨藉下文描述进行尝试。作为多媒体教学材料之一,教师首先可录制自身的音频剪辑,进行教学指导、叙述或描写。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录音机或免费的音频录制软件Audacity来完成自身音频剪辑。另外,教师亦可录制一些听力理解材料进行听力训练。最后,教师可以把这类音频剪辑文件上传至教师个人网页,从而学习者可以从中下载并自学。设若教师有一些文本学习材料,并想制作同类的音频文件,可以在线寻求帮助。网站wwwfromtexttospeechcom允许教师或其他寻求帮助的教育者先打字输入或直接粘贴文本,然后该网站就能生成基于原文本的音频文件。相比而言,这种多媒体耦合最大的优势,即其便捷性较为明显,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从多种音频样本中进行选择。

3. 上传视频文件

作为知识助推器的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录制教师自身的视频,或利用前期制作的视频作为教学材料。但由此衍生的问题是,如何与学习者共享这些视频。基于我们的实际教学经验,便捷解决之道并非一种。如,把这些视频文件上传至“百度网盘”“360网盘”或“谷歌网盘”(鉴于现实争议,谷歌网盘可能与部分网络供应商服务不兼容),然后把视频链接通过E-mail发送给学习者。另外,上传至教师个人网页博客也是較好的选择。毋庸置疑,网络网盘的研发与应用,对于上传、存储并分享文件提供了各种便捷。图片、展示、excel表格、word文本及各类音视频文件等多媒体或多模态,皆可直接在网络网盘上分享。这些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必然催生教师依其所授学科或课程,创建网络在线资源,从而相应地学习者亦可据其兴趣、动机等进行下载学习或鉴赏。基于“学习者为中心”的视角,其在课室或其他任何与学习相关的课室活动、课外活动皆可以此类方法上传,并予以共享。这种过程或体验,不仅赋予了学习者网络在线的“存在感”(sense of presence),还会以其真切性激发学习者的积极学习“潜势”(potential)。

4. 拓展教学范围

多媒体耦合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拓宽教师的教授内容,亦可极大扩大学习者学习视野。它几乎能提供各种机会来探讨不同文化层面的多语境下的概念。与此形成的“伴随性效应”(accidental effect),学习者也能借助多媒体学习材料学习目标语中的文化成分。这种教学实践,还拓展了传统“课室”的物理疆域,能够提供一种更为便捷舒适的平台,在技术支持的课室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际。Pun Min通过研究指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学生主体思维及实际语言应用技能,这有力确保了外语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的实现。”[19]

基于上文所述,可以结论性认为,外语教学中的多媒体耦合,有助于培养学习者兴趣,提高学习者交际能力,拓展学习者针对目标语的文化认知,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或“多模态自我效能感”(multimodal self-efficacy),[20]在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创建和谐人际关系,学习认知负荷更低的语境,为学习者的学习不仅提供自主性与灵活性,还打破了传统课室的物理禁锢。

(二)耦合应用可能的不足

1.主观因素

依据上文提出的现代化“生态”学习过程研究,对于多媒体耦合应用可能的不足,其主观因素,主要体现于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两大群体。本文拟对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进行重点探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后续研究中再作论述。

杨勇从当前研究状况反思、研究理据、研究意义及研究前瞻四大模块,提出了高校教师“多模态自我效能感”学术术语。[20]自我效能感并非新鲜研究话题,早有数十年研究历史,但“多模态自我效能感”,以可能的期刊数据来看,却未曾得到教育教学业界研究者的关注。这种研究现象,印证了2016年9月中旬,黄国文教授在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所作题为“Erasure and Writing”的学术报告。[5]Erasure就其字面意义,指“擦除”,在学术研究,特别是生态批评话语分析领域,意指研究者无意或有意地忽略某种研究现象或某个方面,且这种研究行为不是就个体而言,而是指群体性研究者共同所有。举例说来,如一研究话题,可能会有A,B,C,D四大研究维度,但大多数研究者仅聚焦于前三方面,从而造成了对第四方面的长期忽略或擦除。后续研究者对第四方面研究的行为,被称之为“Reminding”,意指对前三方面,或相关研究者的“提醒”。“多模态自我效能感”作为研究术语的提出,即指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虽具有数十年之久,但对于现代科技媒体、交际模态与教师“自我认为利用现代化媒体与模态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融合,却呈现了研究的“擦除”现象,有必要为之“提醒”,这也是“多模态自我效能感”提出的内在价值之一。

细述而来,计算机、液晶电视、网络等客体不是因为其物理性的存在,即想当然地以“多媒体”而冠之名谓。计算机平台的设计位置、液晶电视屏幕的方向等,无不因为空间的选择与设计,体现不同的交际模态,而模态一经选择与设计,即具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等元功能。之所以认为高校教师对此会“想当然”,一种可能的社会心理动机,是因为上述例示的模态太过平常,无法在应用者心理中有“前景化”(foreground)的突显,从而造成了忽略甚至擦除;再如,利用现代课堂教学软件PPT对教学材料进行设计时,字体颜色、大小、页面设置(layout)、背景与前景等,也常被想当然忽略,认为利用图像、文字等符号体现了教学内容即为完成了教学任务或授课过程。媒体与模态的耦合应用,在课堂教学语境下,不能仅以概念意义的交际为终极目标,我们认为,概念交际的同时,最大的忌讳是对人际互动的忽略,如此,即使拥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平台,也难脱“教师一言堂”的樊篱。从“多模态自我效能感”的视角作以批判,这些“想当然”之见正是高校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不足的有力折射。

2.客观因素

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耦合应用,是作为教学过程的补充要素,其主旨功能是辅助并提高教学体验。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在外语教学中的耦合应用不应过度,否则物极必反,可能会形成教或学的羁绊。任何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主体,特别是直接授课教师和参与课室学习的学习者,多媒体的耦合应用仅是一种途径,而不应偏执地认为,教师主导身份或功能已经或者可以被取代。过度应用多媒体耦合,可能会导致真实教学语境,及教师与学生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现场互动的匮乏。其二还需谨记,创建多媒体支持的课室本身也是耗费较高的规划,这对于诸多学校、教育机构,本身亦是一种客观资源的限制。

三、结论

本文以“耦合”观照为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了多媒体耦合,在以英语教学为例示的外语教学中,其应用的优势及可能的不足。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其多频次的教学变革已不是鲜闻。随着社会发展及附之而来的现代应用科技,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资源得以分享,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室物理局限,不同主体间的交互方式也因多媒体技术或新科技的研发应用而愈发灵活。尽管英语不是中国的第二语言,但基于全球一体化进一步加强的“高语境”,作为“中语境”的学校、教育机构等也需相应地把创新性科技应用到外语教学中来。理应客观看到,大数据及信息时代背景下,传统语符“一家之尊”的交际模式难复存在。合理或得体的多媒体耦合外语教学,也是顺势而行。

参考文献:

[1]邵鸿.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互联网时代社会文化的反思与前瞻[J].民主与科学,2013(6):4-5.

[2]白春礼.创造未来的科技发展新趋势[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4):431-434.

[3]Halliday,MAKComputingmeanings:somereflectionsonpastexperienceandpresentprospects[A]InJJWebster(eds)CollectedWorksofMAKHallidayVolume6:ComputationalandQuantitativeStudies[C]London:Continuum,2005:239-267

[4]魏顺平.技术支持的文献研究法:数字化教育研究的一个尝试[J].现代教育技术,2010(6):29-34.

[5]黄国文.ErasureandWriting[OL].http://sanwen8.cn/p/27bTG7W.html,2016,9.

[6]Arran Stibbe.Ecolinguisticsanderasure: restoring the natural world toconsciousnessIn Christopher Hart & Piotr Cap(eds.).Contemporary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2014:583-602.

[7]杜晖.基于耦合关系的学术信息资源深度聚合研究[D].武汉大学,2013:68.

[8]Hasan,R.Theconceptionofcontextintext[A].InFries,P.&Gregory,M.(eds.).DiscourseinSociety:SystemicFunctionalPerspective[C].Norwood,NewJersey:1995,183-296.

[9]常晨光,陳瑜敏.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3):1-5.

[10]巩湘红,常晨光.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思想述评[J].烟台大学学报,2011(4):116-120.

[11]丛迎旭.概念语法隐喻研究的限制与扩展[J].外国语,2011(5):46-53.

[12]王馥芳.语法隐喻可能“消解”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1):22-29.

[13]胡昌平.论文献耦合[J].情报学刊,1986(5):23-28.

[14]罗式胜.耦合类型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1985(1):42-47.

[15]马瑞敏,倪超群.作者耦合分析:一种新学科知识结构发现方法的探索性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98):4-11.

[16]李培凤.我国大学跨界协同创新的耦合效应研究:基于SCI合作论文的互信息计量[J].复旦教育论坛,2015(2):68-72.

[17]赵蓉英.基于耦合关系的馆藏数字资源语义化深度聚合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2):52-55.

[18]廉志刚.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通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耦合效应”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9):7-8.

[19]Pun Min.The Useof Multimedia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AGlobal Perspective[J].Crossing the Border,2013.

[20]杨勇.功能语境观照下高校外语教师多模态自我效能感构建考量[J].待出,2017.

猜你喜欢

多模态耦合外语教学
高效降解菌耦合颗粒生物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瑞萨电子推出光电耦合器适用于工业自动化和太阳能逆变器
基于INTESIM睪ISCI的流固耦合仿真软件技术及应用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