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素材的遴选策略 

2017-04-13张晓玲�オオ�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笔者课堂

张晓玲�オオ�

[摘要]思想品德课中教学素材的遴选得当,引导有方,定能点燃学生的思考热情,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思想品德教学素材的遴选需遵循 “四性”要求,即生活性、趣味性、时代性和正面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素材生活性趣味性时代性正面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55

思想品德学科的理论性、思想性比较强,很多道理抽象枯燥、晦涩难懂,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仅就教材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学生必然毫无兴趣,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思想品德教学中,精挑细选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素材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实效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遴选教学素材?笔者认为最起码应遵循以下“四性”要求。

一、挖掘多彩生活,体现“生活性”

前段时间,笔者发现班上部分学生在食堂就餐时打的饭菜吃了一半就随意丢弃,还有的学生私下请客、互送礼物甚至盲目攀比。为了把学生的这种恶习控制在萌芽狀态,在教学《艰苦奋斗是优良传统》时,笔者先悄悄拍下了班上学生的上述现象,并把这些照片带到课堂。笔者一边用多媒体播放学生就餐时乱倒饭菜、私下互送礼物的照片,一边说:我们的父母在骄阳似火的工地上和农田里汗流浃背地辛苦劳作,而我们却拿着他们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在学校挥霍……学生看着屏幕上就餐时杂乱的饭桌、商店里花钱时大手大脚,再想想各自辛苦的父母,顿感羞愧,面红耳赤。非常明显,学生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和震撼。笔者见时机成熟,便乘势提问:(1)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吗?为什么?(2)青少年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该怎样发扬这种精神?学生全情投入,交流气氛浓烈,课堂生机盎然。这一课上过之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就餐时浪费粮食的现象骤然减少,请客互送礼之风杜绝,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奋学习的学生渐渐增多。

二、结合身心特点,品味“趣味性”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缺乏兴趣,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就不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学习效率就不会高。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挑选活泼有趣的教学素材,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美妙、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去,进而悟出深刻的道理。

例如,在教学《学会与人合作》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与人合作的方法,笔者组织开展了一次趣味性的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20个小易拉罐进行搭建成功塔的比赛。比赛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笔者让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比赛,限时两分钟。由于刚开始比赛,学生也没什么经验,有些小组成员之间没有协商好,各搭各的,有点手忙脚乱,甚至个别小组在搭建的过程中,小易拉罐不时滚来滚去,固定不了,只搭了两层高,时间就结束了……第一轮比赛结束,笔者请搭得最高的小组学生说说自己在比赛中是怎么做的,再请搭得最低的小组学生说说失败的原因。各小组总结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再集体商量搭建成功塔的最佳方案。第二次比赛时,各小组都比第一次搭得更好。最后,笔者让学生自己总结两轮搭建成功塔的收获:第一次由于大家没有配合好,也没有很好地进行分工和计划,所以很多小组没能成功,但通过总结分析,第二次比第一次均有了明显进步。学生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专注而认真地投入到比赛中。通过比赛,他们明白了与人合作首先要做到合理分工、科学计划的道理。可见,选用趣味性的教学素材,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趣味盎然,使一些学生看起来高深难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这样能让学生由不喜欢学变为乐意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让课堂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此例也验证了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所说的:“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三、链接热点新闻,凸显“时代性”

思想品德学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脱离时代的思想品德课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将重大的新闻热点与所学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既是思想品德学科的要求,也是思想品德课的魅力源头。而教材上有些素材具有滞后性,学生不了解、不熟悉,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挑选的素材要新颖、鲜活、与时俱进,最好能选用近期发生的事件。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够选择体现时代特色,紧跟时代步伐的素材,引用一些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理解范围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进行教学,就能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让课堂焕发出睿智的光芒。教师还可以通过时政素材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辩证全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违法必究”的内容时,笔者选用当时件。一则是,5岁女孩罗某笑患白血病,其父罗尔从“卖文救女”的苦情爸爸变身为参与“带血营销”的骗子,继而委托微信退还公众打赏,又向媒体解释三套房的“用途”,一系列行为引发舆论一波三折。另一则是,江苏常州4岁女孩萱萱患有脑癌,其父为了筹钱给女儿救命,打算将尚未拿到手的期房出售,因为“不到万不得已不想麻烦别人”。有学生将这两起事件进行了对比,称两个父亲的抉择体现了人品和道德的高下。究竟应当如何看待这两起“对立”事件呢?课堂上就可以以此为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二、组织评论

活动的第二步骤是组织评论。组织评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组织小组讨论。让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不拘形式、时间地进行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发表看法。而组织课堂评说时,评论意见也相对有了代表性。第二阶段是组织课堂讨论。评论小组推选代表分别陈述意见,然后学生自由发言,或作补充,或作反驳。学生的看法常常是片面的、肤浅的、零碎的,但通过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就会使认识全面起来,深刻起来,完整起来。例如,《焦点访谈》报道了某地镇政府随意中止农民的五十年荒山开发承包合同的事件,有学生说这是因为某些基层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低下,有学生指出这是变相的“红眼病”,是思想作风问题。在此基础上,有学生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监督力度的建设性建议,以此保证中央政策的正确贯彻和实施。再如上面提到的两父亲“救女”的事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对学生观点的补充整合,形成了这样的观点:罗某笑父亲的行为确实有道德瑕疵,但并不构成诈骗犯罪,他面对家庭不幸暴露出的人性不足,我们不妨宽容一点;常州女孩萱萱的父亲与罗尔相比,表现出更高的道德品质,是值得钦佩和赞赏的;但他们都值得同情。学生对该事件的认识在讨论中获得了提升。

三、引导和指点

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指点,起到引路人的作用。比如,有这样一件事,两个农村女青年外出打工,其父母对女孩子外出不放心,坚决反对,可是两个女青年还是违背父母意愿,硬是闯出了家门。对此,有学生仅仅看到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从而批判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缺少勇气。无疑,这样的理解仅仅看到了材料的一个侧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显然比较肤浅,没有发掘出更积极的一面。能不能换一个角度,从两个女孩子的行动上来思考话题的意义?经过诱导,有学生就能够深入一层,看到两个女孩子毕竟闯了出去,这需要一定的勇气,从而论述到当今年轻一代冲出父母羽翼的渴望,旧的家庭教育模式开始瓦解。而这样的理解虽然接触到了材料的某些本质,但意义还是不够深广。能不能站得更高来认识这件事,从更宽广的意义上来思考、认识两个女孩子的行动?经过启发,有学生就提出,现在的青年人都想到外面闯一闯,一方面是想见一下世面,另一方面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而人才流动机制则给他们提供了“鱼跃”的机遇,使他们都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既说明青年人的生活观念变了,也反映了人事制度改革的优越性。这样的理解就深刻多了。而我们的大部分学生缺少的正是这种具有一定深度的透视力。就像上文中提到的“救女”新闻,学生通过讨论和教师引导已经认识到,并非只有对与错、善与恶的对立,人性的不足之外更有明媚。教師步步引导能使学生层层深入,认识得以深化。经过这样的思想碰撞和观念对冲,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有时讨论也会误入歧途,比如最近几年社会上频繁发生的骗取医保基金的事件。有些学生认为他们只是为了救治亲人而不得已为之,所骗资金也全都是用于病人的治疗,没有主观上的恶意,尤其是在他们退还了骗保资金后,认为事情也就了结了,其行为没有违法。而实际上“骗保”是属于刑法中诈骗公私财物的范围,虽然行为可以理解,但法理难容,理应受到法律的追究。通过评说与引导,学生加深了对法律的理解。

“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教育,是一种指向人的心灵的教育。”的确如此,引入社会热点,设立思想政治课论坛,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学科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认识与思考社会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较空洞,有说教之嫌,自从引入社会热点这个源头活水后,学生有话可说了,且通过观点互相补充,学生认识水平逐步得到提高。通过设立思想政治课论坛,学生能够注重将课堂所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因此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郭红心.绘本阅读进课堂 思品教学绽异彩[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5).

(责任编辑袁妮)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笔者课堂
选择
欢乐的课堂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写字大课堂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