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喀斯特山区土地流转的当代价值分析

2017-04-13温浩

老区建设 2017年2期
关键词:喀斯特土地流转价值

温浩

[提 要]喀斯特地区由于其恶劣的自然条件,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边缘。通过对比平原地区与喀斯特地区土地流转经营的不同,发现在喀斯特地区进行土地流转,符合当前科技、政治及经济形势,能够激发喀斯特地区的土地潜能,能有效释放喀斯特地区生产力。

[关键词]喀斯特;土地流转;价值

[作者简介]温 浩(1987—),女,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系教师,政治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民生问题。(贵州六盘水 553000)

古语说“穷山恶水出刁民”,此话或可理解为:刁民是山水造成的。数千年来,喀斯特作为穷山恶水的典型代表之一,严重制約着农业生产和人的生活,束缚着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传统农业社会由于喀斯特地区特有的地质地貌,严重制约着交通建设,恶劣的交通甚至阻碍着许多地区的社会融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喀斯特地区逐渐向世人揭开其神秘面纱,逐渐向世界开放,但时至今日,喀斯特地区依然是落后贫穷地区。近年来,中国农村进行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其改革的规模及力度不亚于公社集体经营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转变,在广袤的平原地区和土地肥沃地区,农村,农民正在从土地流转中得到实惠。然而喀斯特地区是否也必然如此?土地流转能否将穷山恶水变为“金山银水”?本文通过对比喀斯特地区现代农业生产与平原地区现代农业生产之间的区别,尝试着找出喀斯特地区土地流转的当代价值。

一、喀斯特之困

喀斯特(KARST),是指因地表水及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长期进行的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作用为辅,所形成的洞穴、石芽、洼地等各种地表和地下地貌景观的地区。由于独特的地质形成过程,使得喀斯特地区生态极其脆弱,抗干扰性和抗破坏性极差。加之高山林立,岩石较硬,使得喀斯特地区发展交通条件较为苛刻,成本极高,因此,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由于科技的落后,交通闭塞,使得众多喀斯特山区只能被封闭在深山老林当中。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为136.6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4.2%。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西藏、华北地区。由于喀斯特地表崎岖,山多坡陡,成为了喀斯特地区独特的地表形态,因此被称为“喀斯特山区”。在喀斯特山区,环境退化与贫困互为因果。出现贫困—毁林开荒—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使许多地区在贫困与环境退化的“贫困陷阱”中越陷越深。

二、喀斯特山区土地流转的特点

农地的产权一般被分为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和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又可称之为使用权。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具体来讲,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的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来使用,农户保留土地的承包权,而转让土地的使用权。

平原地区土地流转,以界首市为例,界首市是安徽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截至2013年10 月,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40.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70.2%。在界首,土地流转有效促进了粮食生产由小农生产向规模化经营转变,仅2013年,界首市小麦收获面积达52万亩,平均亩产504公斤。玉米收获面积39.6万亩,平均亩产578.6公斤,小麦、玉米单产双超千斤,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十连丰”的良好局面。同时,土地流转也促进了界首市农民增收。土地流转农户每年除稳定获得800—1100元/亩的租金收益外,还可就近在流转土地上打工或外出务工经商,获取工资性收入。[1]由界首土地流转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平原地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条件,更利于规模化经营,农民从规模经济中获得红利。

喀斯特山区土地流转以贵州六盘水市为例,六盘水地区不仅是贵州喀斯特面积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3314km2,占国土面积的33.44%。[2]对特殊的地理地貌,六盘水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出台《关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3155工程”的实施意见》。“3155工程”是指3个100万亩和5个50万亩工程,即到2018年全市发展猕猴桃100万亩,黑桃为主的干果100万亩,茶叶100万亩,商品蔬菜50万亩,刺梨50万亩,中药材50万亩,红花油茶50万亩,草食畜牧业50万亩,共计550万亩(约3663km2),特色产业种植面积3267km2,六盘水市共有耕地面积3033km2,将被全部覆盖。喀斯特山区存在着耕地资源碎片化、生产经营分散化、农户生计贫困化等特点,加之机械化耕作困难,不利于发展粮食产业及传统农业,从六盘水市经验可以看出,在喀斯特地区,土地流转是有价值的,但是需要规避机械化耕作的弊端,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

三、喀斯特地区土地流转的时代价值

公路桥梁建设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喀斯特地区的整体社会融入。欠发达的喀斯特地区如何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实现后发赶超,关系着全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成败。近年来的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即土地流转不仅极大地促进平原地区经济发展,也能有效地破解喀斯特地区地质地貌困境,对于喀斯特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喀斯特山区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喀斯特山区长期以来,土地生产效率低,生产方式落后,虽然已进入现代社会,但传统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痕迹依然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喀斯特山区农业发展的滞后不只是生产方式的落后,更是经营管理方式的落后,由于喀斯特山区贫穷落后的经济特征,使得喀斯特地区市场经济发育严重滞后,多数农民熟悉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实行土地流转后,能将喀斯特地区呈碎片化分布的土地集中起来,有效整合国家扶贫资金,激活政府服务管理职能,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外资和引进科学有效管理团队,从而真正实现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最大价值。

其次,从长远来看,土地流转不仅流转土地,更是对喀斯特山区贫困空间的整体置换。人均国土面积,可以理解为人均生存空间,也即是人均极限致富空间,一般情况下,喀斯特地区人均国土面积都远远高于平原地区,其致富的理论空间要高于平原地区。同样以界首市和六盘水市为例,界首市2013年全市共有78.8万人,耕地58.1万亩,约387.3km2,人均耕地面积约为500平方米,全市国土面积为667km2,人均国土面积约846平方米。而六盘水市,2012年全市人口285.9万,耕地面积为3033km2,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061平方米,为界首市两倍多,国土面积9965km2,人均国土面积约3485平方米,是界首市人均国土面积的4倍多。土地流转前,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喀斯特主要成为人类生活的负担,然而随着土地流转的深入,石漠化治理的有效开展,喀斯特空间将成为富民空间。六盘水市20世纪80年代,由于人为干扰和破坏,森林覆盖率低至7.55%,石漠化率达到45.34%,水土流失达到80%,曾经成为荒漠化和石漠化的重灾区。“十二五”以来,通过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和有效治理,共治理石漠化区域53.5km2,水土流失区域55.58km2,截止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45.4%。[3]

再次,土地流转有利于激发喀斯特农村活力,促进喀斯特农村健康发展。由于喀斯特农村土地资源贫瘠,农业生产投入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导致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喀斯特山区,导致当地农民大量外出务工,青壮年和农村精英大量流失,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幼。每一个地方的发展都需要人的参与,农村精干力量的大量外流,使得喀斯特农村发展出现停滞现象。实行土地流转后,部分有经营管理能力的精英选择留在家乡创业,有效地促进喀斯特农村健康有序的发展。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不仅仅是习总书记贫困治理的总体要求,更是广大喀斯特农村、喀斯特农民的热切期盼。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消除喀斯特地区的穷山恶水,创建金山银山,能够较为彻底地置换贫困空间,使得喀斯特农民有家能住,有乡能回,有乡想回。

[参考文献]

[1]安徽省联合调研组.土地流转超70%是怎样在这里实现的?——安徽省界首市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情况调查[J].农村工作通讯,2013,(23).

[2][3]张绪清.喀斯特山区土地流转与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基于六盘水“3155”工程的实践样本[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6).

[责任编辑:黄贝如]

猜你喜欢

喀斯特土地流转价值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国南方喀斯特”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根据、障碍和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职能的构建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
穿越喀斯特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等入选世界自然遗产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