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勘院领跑海上风电
2017-04-12上海国资孙一元
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一元
上勘院领跑海上风电
文‖《上海国资》记者 孙一元
力争用5年时间,将海上风电EPC、勘测设计、咨询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开发企业和国内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之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近来频频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加速布局。按照三峡集团的发展规划,新能源将被打造为第二主业。其中,海上风电将被打造成这第二主业中的核心产业。
三峡集团旗下唯一的设计研发机构及新能源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被赋予重任。
上勘院属国内最早进入海上风电的勘测设计机构,2010年完成了亚洲第一个海上风电场——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示范工程的勘测设计,目前已完成和正在开展的海上风电项目规模超过300万千瓦。
上勘院董事长、总经理石小强告诉《上海国资》,在海上风电引领战略中,三峡集团明确上勘院负责海上风电“技术引领”的实施,希望上勘院在“规模引领”“管理引领”“标准引领”“人才引领”和“品牌引领”中贡献力量。
实力
早在1996年,上勘院就开始了风电场的规划设计研究。
“上海院承担了崇明、南汇风电场的勘测设计工作,开始介入风电设计领域。但是否把风电作为未来重要的业务领域,院里有不同的声音,我当时作为前期工作副院长,力主加强投入,也基本得到院里认可。至2005年国家在新疆召开第二次全国风电大会、国内发电集团开始重视风电开发时,我院的人才、技术储备已处于国内领先,业务量开始成倍增长。”
石小强强调,当时是业主找上门委托任务。在此情况下,上勘院更充分认识到风电未来的前景,及时将新能源调整为院的经营战略重点,并成立了新能源设计研究院,赋予经营、生产职责、充实人力资源。“在设计院中,我们是第一家将新能源单独成立为专业部门的设计院。”这促进了上勘院新能源领域人才、技术、经营生产等再次快速发展,成为国内新能源设计的一面旗帜。
2003年,上勘院把目光瞄准了更具挑战性的海上风电。
在上海市10万千瓦以上风电规划中,上勘院首次将东海大桥和奉贤两个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报请纳入规划。“现在看来这两个项目规划规模都不大,但在当时,提出海上风电概念都需要勇气。”
上勘院通过自身研究、国际交流和咨询等多种方式的先期投入,逐步对海上风电技术有所掌握,并通过东海大桥全过程的勘测设计全面提升了海上风电综合实力。
上勘院在海上风电设计领域已遥遥领先。先行者的回报往往是丰厚的。上勘院在国内11个沿海省市海上风电规划编制中,拿下了3个省市规划的编制,并全部通过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海洋局的联合批复(目前仅批复7个),其项目业务遍布上海、江苏、河北、福建、辽宁、海南等沿海省市。
前景可期
在石小强看来,海上风电市场前景可期。
中国最新的风电规划表明:到2020年风电要达到2亿千瓦。这一目标单靠陆上风电恐怕难以承担。
石小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场址资源广阔的三北地区近些年消纳存在问题、弃风限电严重,采用特高压送出单位电量成本过高,而且短期内难以解决。内陆地区规模小、环境压力大、风能资源禀赋一般,开发强度接近饱和,不太具备规模开发的资源。
而海上风电则可以弥补陆上风电场在规模和消纳上的不足。
石小强表示,海上风电优势有诸多方面:风能资源丰富。相同区域海上风电一般比陆上发电效益提高25%—30%,可提高风电发电量占比;风能质量优越。海上风速相对稳定,湍流强度小,对电网影响小;易于消纳。海上风电场大多位于负荷中心,基本可就近消纳;规模大,易形成规模效应。由于海上风电不占用土地资源(只有升压站占用少量陆上土地),在避开航道、锚地、环境保护区、军事等用海区域,通过与渔业养殖等用海兼容方式,可大规模开发(目前单个规划场址一般按30万千瓦考虑,百万千瓦场址也非常多),易形成规模效应,有利于提升可再生能源规模占比;环境影响小。海上风电离海岸较远,在充分考虑海洋保护区、候鸟迁徙通道等影响因素后,对环境影响非常小。
“虽然目前海上风电成本还比较高,但规模开发海上风电对实现中国减排承诺、确保能源安全、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能源结构方面,要优于陆上风电。同时欧洲先进国家正积极推进和开发海上风电,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因此应不遗余力发展海上风电,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规模效益等逐步降低发电成本、提高发电效益。”石小强表示。
何况,支撑海上风电快速发展的产业链已逐步成熟。
在石小强看来,在设计勘测领域,由于先期进入,上勘院的优势明显。不但在技术研发、创新上领先,还引领了海上风电相关标准的制定,并进入产业链的检测认证部分。
“目前,上勘院完成投产的近海风电项目有30万千瓦,占全国已完成近海项目规模的50%;其中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石小强表示。
加速发展
随着三峡集团在海上风电布局的不断扩大,上勘院的海上风电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
2015年,三峡集团首个海上风电项目——江苏响水的20万千瓦近海风电项目首批8台机组建成投运。6月18日,又与福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拿下中国沿海近乎最优质的300万千瓦海上风电资源,并组建福建分公司和四大平台公司,启动三个项目共100万千瓦海上风电前期工作。
2016年,国务院在相关批复中明确表示:支持三峡集团集中连片整体开发优质海上风电资源,要求充分发挥三峡集团在海上风电技术、成本控制、投融资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
2016年7月30日,三峡集团与山东昌邑市签下大单,拟在当地投资180亿元用于开发建设100万千瓦海上风电、12万千瓦陆上风电等新能源项目。
不仅如此,三峡集团还在海外扩展其海上风电版图。2015年10月,与葡萄牙电力公司签署协议,共同投资40亿英镑用于开发英国Moray海上风电项目。2016年7月19日,又以6.5亿欧元的交易总额,完成收购黑石集团所持有的德国梅尔(Meerwind)28.8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80%股权。
“三峡集团海上风电方面的技术引领、支撑,上勘院责无旁贷。”石小强表示,上勘院负责三峡集团海上风电项目前期规划、项目决策、勘测设计、技术研究以及后项目评估等全范围的技术服务工作,并代表三峡集团主导福建新能海上风电研发中心的具体工作。
而并购欧洲海上风电公司,也给了上勘院在技术、理念上学习提高的机会。
“技术尽调期间,我们就学到了不少东西。现在我们有好几个人常驻欧洲,在葡萄牙电力轮岗的有2-3人,周期为1-2年。同时还有不少中短期交流。”
石小强表示,德国在海上风电发展上,有几点非常值得学习。
在政策环境方面,德国具有世界上最好的风能资源,但是政府仍然制订了促进海上风电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机制,既鼓励市场竞争,又避免无序开发,保障开发企业利益。如接入电网的保障机制。
在设计理念方面,德国强化“双重保险”意识,在投资与效益充分比较的前提下,开展“冗余设计”,千方百计提高海上风电场的可利用率,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在海上风电场规划选址方面,一般都选择在陆上不能目及的远海区域,减少或避免对旅游、航运、环境等影响。
“今后,我们将组织不同专业团队,在风能资源评估、优化布置、基础设计、海上升压站设计和科研及应用方面与德国团队进行深入交流与学习。”
石小强表示,此前上勘院已集全院力量,编制完成《中国三峡集团海上风电引领战略——技术引领专题报告》,并将其作为上海院“十三五”期间实现海上风电技术引领的指导文件;同时完善组织机构,将新能源和其他分院骨干技术力量集中到海上风电业务上,重点是提升勘测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时我们成立了集团层面新能源科创中心,通过首席专家带科研团队方式研究海上风电不同专业关键核心技术。”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打造海上风电核心团队,以技术开拓集团外市场,力争勘测设计规模占比全国达到50%以上。同时紧跟集团走出去战略,力争用5年时间,将海上风电EPC、勘测设计、咨询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