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解放初期戏剧恢复和发展及启示
2017-04-12周美娟郝文忠孔令春
周美娟, 郝文忠, 孔令春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a.统战理论与文化教研部;b.教务处,河北 石家庄 050051)
石家庄解放初期戏剧恢复和发展及启示
周美娟a, 郝文忠b, 孔令春a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a.统战理论与文化教研部;b.教务处,河北 石家庄 050051)
石家庄解放前,戏剧初步兴起,艺人生活困顿,解放后,市政府接收了各类戏剧演出团体和演艺场所,改善艺人生活,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改造新建戏剧班社,使石家庄的戏剧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在戏剧的恢复发展过程中,明确服务对象、反映实际生活、大胆改革创新等经验对于当今中国的戏剧改革与发展有着借鉴意义。
石家庄解放初期; 戏剧; 恢复和发展; 改造; 创新
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作为人民解放军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石家庄各项事业的恢复、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间,在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中共华北局的领导下,石家庄的戏剧得到很快恢复和发展,为新解放的大城市和建国后的戏剧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石家庄解放前的戏剧状况
(一) 戏剧的兴起
石家庄自古就有在节庆日及农闲举办庙会并演戏看戏的传统。20世纪初期,石家庄的戏剧业迅速兴起,平(京)剧、评剧、丝弦、晋剧、梆子等逐渐进入石家庄,涌现出一批著名演员,如河北梆子演员老十四红、老元红等;平(京)剧演员孙盛普、李世芳等;山西梆子演员丁果仙、牛桂英等;评戏演员赵凤珍、陈艳梅等;丝弦演员张二德、刘魁显等。演出的剧目主要有《飞龙传》《封神演义》《呼延庆打擂》等。演出时,经常采取 “两下锅”的形式,也就是两个或多个剧种在同一演出场所演出,既有欣赏性又具竞争性,很受观众喜爱[1]。
为满足人们戏剧欣赏的需求,戏剧班社创办并发展起来。创办于1935年位于市区西裕里胡同的“福庆和”,为市区第一家平(京)剧、河北梆子班社。戏班共有学徒36人,其中男徒31人。男徒以福字排名,女徒以艳字排名。戏班班规森严:学徒入班,须立生死文书;凌晨起床练功学戏,不得外出;一名学徒犯错,全班受罚,名为“打全堂”。经常演出的剧目有《收姜维》《野猪林》《打金枝》《收徐达》等[2]110。最著名的班社是“丝弦大王”刘魁显与“获鹿红”王振全等于1937年创办的“玉顺班”。
(二)剧场的兴建
随着市民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的增加,一些工商业者开始投资剧场。创办于1916年的“升平戏院”是最早的剧场,亦名“升平楼”,后改名为“升平茶园”,戏楼位于升平街(今桥西区五一街),坐南朝北,砖木结构,设有池座、楼座,有包厢,有前半圆伸出的三面看戏台,正对舞台中间为池座,两侧为廊座,能容纳观众750人。观众可边喝茶边看戏。当时曾“约请京津男女名角,如芙蓉颦、一斛珠等,早晚演唱”[1]。各路客商常将茶园作为洽谈生意和交际场所,生意兴隆。另外还有建于1920年,位于桥西同乐街(今新华区民族街)的“同乐戏院”,又名“同乐园”,为石家庄最早放映电影的场所;建于1930年的“劝业剧场”;建于1930年的“声光影院”;始建于1931年的“第一舞台”,开业时,京剧大师梅兰芳大弟子魏兰芳曾应邀在此演出月余,著名武生李万春曾应邀演出[2]110-111。以上演出场所,均为砖木混合结构,能够容纳观众数百人。此外,还有十几家较为简陋的戏院,如“新业戏院”“东华戏院”等,这种戏院投资少,“台板高低不平,观众坐席是低矮的长板条凳,顶棚多用芦席蓬盖,夏天闷热,冬天齁冷。每逢大风大雨,只好停演或中途辍演,观众称之为‘雨来散’”[1]。
(三)艺人的生活状况
石家庄解放前,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多数艺人生活困顿。大多数戏班演出,都是由演员直接向观众收费,多少不限,敛钱时,“对军、警、宪、特、地痞流氓不敢要,甚至对穿着阔气的人也不敢要”[3],大部分戏班不但要交娱乐税,还需交其他杂费,“尽管日夜两场客满,但不买票的比买票的还多。艺人每天辛苦下来,不过才挣二斤玉米面钱”“尤其是拉家带口的艺人,为了全家温饱,演出之外还得去当小工,拉排子车或当小贩”[1]。如著名平(京)剧演员倪广茂演出之外卖豆沫,著名丝弦演员刘砚芳卖瓜子、烟卷[4]。有的演员甚至被冻饿而死,庆生社的昆曲名旦庞世奇,丝弦名丑小富贵,丝弦武生冀英子,都冻饿而死在南窑坑里。石家庄主要地方戏丝弦的艺人“住的是破寺破庙,吃的是萝卜山药”“铺的破席片,枕着半截砖”,盔头是“又没龙来又没虎”,服装是“麻绳缝来补丁补”,乐器是“破锣破镲破大鼓”,因此,丝弦被称为“破丝弦”“烂丝弦”[5]。
二、石家庄解放后戏剧的恢复和发展
石家庄解放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戏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市有“革新京剧社”“义合评剧社”“丝弦剧团”“前进秧歌团”等剧团,曲艺场所12个,演职员总数达到541人[4]。由于社会秩序逐渐恢复,看戏的人也多起来,剧团的经济收入有所增加,艺人的情绪也高涨起来,各剧团积极排演了一批新戏,有《兄妹开荒》《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农民服务所》《农民与蛇》等,石家庄戏剧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局面。虽然敌机还在不断地捣乱,但演出总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有时走廊上站着看戏的观众,挤得水泄不通[6]。1948年“丝弦剧社”在中山路人民礼堂(今石家庄民间工艺美术馆)为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专场演出了《九件衣》,中央首长陪同观看[6]。
石家庄的演艺人员,还经常赴西柏坡为中央领导演出。1948年底,石家庄“革新京剧社”部分演员曾赴西柏坡为党中央机关演出《打渔杀家》《长坂坡》《拾玉镯》等剧目。1949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期间,华北平剧院赴西柏坡演出京剧现代戏《四劝》。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首长都观看了演出。演出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曾到后台亲切接见演员,鼓励大家[7]。
解放后石家庄戏剧的恢复和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
1.改善艺人生活
从艺人员的生存状态,影响着戏剧的恢复和发展。为解决艺人的生存问题,石家庄市政府及时发放救济物资,“每人每次分到小米两铜瓢(水瓢),大约有七八斤;布匹(布床单三个)。小米每隔三天领一次,前后领过十次,总数约五千多斤”[4]。有艺人双手捧着这金黄色的救命粮,感动得热泪盈眶[6]。新成立的人民政府,为艺人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为戏剧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2.建立健全领导机构
石家庄解放后,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对戏剧工作的领导,1947年11月底,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成立了“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凌子风任主任,张梦庚任副主任,下设美术、音乐、戏剧、戏曲改革工作组[2]119-120。 1949年4月,更名为“市文艺工作委员会”,任桂林为主任,洪涛为副主任[8]594。中央对石家庄的戏剧改革与发展也非常重视,1948年7月,周恩来同志指示华北戏剧音乐委员会主任马彦祥:“我们要进大城市了,旧剧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旧剧问题很复杂,它是过去封建社会留下来的艺术遗产,人民喜爱它,它的观众不知要比话剧多几十倍,我们怎么能不重视呢?但是,它还要改造。”[8]620
之后,华北局还将华北平剧院迁入石家庄,派孟刚、王炳辉、任桂林等负责石家庄戏剧的领导工作[9]。与此同时,还抽调凌子风、郭兰英、王昆、鸿韬等文艺干部进驻石家庄。为扶持戏剧发展,华北人民政府指示:“凡出演节目,寓有宣扬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意义者,无论公私剧团,其娱乐税一律照应纳税额减半征收。”[10]
3.改造并新建戏剧班社
为加强对戏剧班社的领导,1947年冬,石家庄市委书记毛铎和市长柯庆施指示市文艺工作委员会(市文化局的前身)将平(京)、评、丝弦三个民间旧戏班改建为新型文艺团体——“革新京剧社”“义和评剧社”“隆顺合丝弦剧社”[6]。一批从老区来的艺术家到三个剧社指导工作,贺敬之、胡沙到“义和评剧社”,任桂林、张梦庚、王炳辉、刘起才等到“革新京剧社”,马彦祥到“隆顺合丝弦剧”帮助指导工作。在接收组建演艺班社的同时,石家庄还先后接收了“升平茶园”“石门剧场”等演艺场所[2]111。
三、石家庄解放后恢复和发展戏剧的经验及启示
石家庄的戏剧得以恢复、改造和发展,其成功经验给予当今戏剧改革以有益的启示。
(一) 明确服务对象
戏剧首先要解决“为什么演出”和“为谁演出”的问题。解放前,多数艺人仅为经济利益而演出,难以避免演出的低俗与媚俗。石家庄解放后,政府加强了对戏剧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和改造,明确了“为什么演出”和“为谁演出”的重大问题,增强了艺人的使命感、责任感,艺人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地位和的历史使命,增强了创作演出的积极性。
石家庄市文艺界的领导采取多种措施向艺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新社会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戏剧演员的美好前途,提高了他们的觉悟。举办各类文化补习班,讲授剧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平(京)剧史、地方戏等艺术知识,加强对艺人的业务培训[4]。多次召开文艺座谈会,提高艺人的思想觉悟,使其确立了为人民服务、为新社会服务的立场[11]。从艺人员清醒地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是光荣的,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就是为工农兵演戏,演工农兵喜欢的戏,创作为工农兵服务的戏[12]。除了宣传和文化补习,还请名家大师进行示范演出。在“艺术剧院”演出的京剧,有马彦祥的《武家坡》、李紫贵的《林冲夜奔》、唐伯韬的《郇日平关》,在“升平剧院”演出郭兰英的晋剧《秦香莲》时,时任市长柯庆施亲临剧场观看[4]。新政权注意提高艺人的政治地位,1949年,河北省第一届文代会在保定召开,演艺界有任桂林、刘砚芳、齐修林、李哈哈、贾桂兰、刘魁显等3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5]。1949年7月,丝弦演员刘魁显还当选石家庄首届人大代表,同年,他赴北京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受到毛主席、刘副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13]。
随着演职员觉悟的提高和工作热情的高涨,他们主动为战士演出,为群众演出。他们还经常到郊区、医院、部队演出和慰问,剧目有《三打祝家庄》《武松》《大名府》《逍遥津》《群英会》《河伯娶妇》等[4]。
当前,一些戏剧工作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创作和演出只是为了迎合商家、迎合观众,偏离了戏剧应该坚守的底线,在创作和演出中存在“三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汲取石家庄解放初期对艺人教育、改造、培训的经验是十分重要的。要加强对戏剧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进一步明确“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的问题[14]。让创作演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让戏剧作品反映社会实践和时代进步的要求。要坚持戏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14]。要创作并演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文艺作品要经得起观众评价、专家评价,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的原则。
(二)反映实际生活
源于生活的创作和演出才能有生命力。石家庄解放初期,经过培训、教育,从艺人员的觉悟有了很大提高,明确创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1949年4月华北大学文工团三团在石家庄首演了《红旗歌》,该剧创作于1948年8月,取材于大兴纱厂细纱车间的劳动竞赛活动。剧中主要人物原型是大兴纱厂全国劳动模范。该剧塑造了新中国工人阶级形象,成为党的文艺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入城市的重要标志,为此后以工厂为题材的文艺创作积累了经验[2]118-119。1949年秋,石家庄铁路职工魏连珍创作了话剧《不是蝉》,该剧反映了当时广大铁路职工无私忘我、争相为国家多作贡献的事迹。该剧受邀赴京演出,文化界领导观看了演出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文化部还颁发了锦旗[15]。
当前,个别戏剧创作不尊重历史,脱离现实,一定程度上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倾向,随意改编经典,不切实际地运用现代科技,力求通过外在形式的华美来吸引观众。
要重视戏剧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导向作用,了解戏剧“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的重要特点[14]。戏剧工作者应该“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4]。所有戏剧作品都是思想和价值观的载体,否则,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使命。要尊重历史事实,“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16]。
(三)进行改革创新
石家庄在恢复、改造、发展戏剧的过程中,注重改革与创新,促进了戏剧的繁荣与发展。
石家庄的戏剧改革是在1948年11月成立于石家庄市的华北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领导下进行的,该委员会按照“有利”“无害”“有害”标准来审查剧目[2]119。对人民有利或者利多害少的,则加以发扬和推广,或者去弊取利而加以修改;对人民绝对有害或害多利少的,则应加以禁演或大幅度修改[17]。
通过戏剧改革,石家庄的戏剧事业得到了发展。“华北平剧院”新编了许多歌颂人民群众且寓意深刻的剧本,如《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中山狼》等[18],这些新戏的演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有的观众坦言:“过去我就不爱看旧戏,因为我看不懂,那里边也没有我们的事,但我这次看了《红巾起义》,我一直看完真痛快,都说的是穷人翻身的事。”[12]还有人说:“你们的新戏,比过去进了一大步,不但有教育意义,而且有了主角,也没有那些罗嗦场子了,有吸引力,看了一遍还想看”[12]。
当前,有的剧作者不深入现实生活选取素材,而是走捷径,往往脱离实际,篡改经典,还存在抄袭模仿、机械化生产等问题。要学习和借鉴石家庄解放初期恢复和发展戏剧的经验,让改革创新贯穿戏剧创作演出的全过程,提高原创力,丰富题材、内容、形式、手法等,创作出一批有文化内涵、精神高度、艺术价值的戏剧作品。
[1] 田桂成.旧石门的戏院和戏班[G]//河北省政协文史委.河北文史资料全书:石家庄卷(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1797-1800.
[2] 石家庄市政协.石家庄历史文化词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7:110.
[3] 齐修林.石家庄解放前的曲艺活动[G]//河北省政协文史委.河北文史资料全书:石家庄卷(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1808-1810.
[4] 齐修林.从延安到石家庄[G]//河北省政协文史委.河北文史资料全书:石家庄卷(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1788-1792.
[5] 刘砚芳.我的舞台生涯[G]//河北省政协文史委.河北文史资料全书:石家庄卷(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1736-1748.
[6] 刘砚芳.战火未熄花先开[G]//石家庄市政协.艺苑漫谈.1997:85-87
[7] 唐佩文.两上西柏坡为中央领导演出[G]//河北省政协文史委.河北文史资料全书:石家庄卷(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1843-1845.
[8] 刘谷主.晋察冀革命艺术发展史[M].北京:中央戏剧出版社,2007.
[9] 任桂林.石家庄解放初期的文化工作[G]//河北省政协文史委.河北省文史资料全书:石家庄卷(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1781-1787.
[10] 华北人民政府规定娱乐税税率,有益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的影剧减半征税[N].人民日报,1949-09-18(1).
[11] 冀中十一地委关于开展群众文艺运动的意见[N].人民日报,1949-02-16(4).
[12] 如何改革旧剧——从华北平剧院在石家庄的演出起说[N].人民日报,1949-05-14(4).
[13] 刘砚芳.丝线艺术家刘魁显[G]//河北省政协文史委.河北文史资料全书:石家庄卷(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1730.
[14]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1-16(8).
[15] 魏连珍.创作话剧《不是蝉》前后[G]//河北省政协文史委.河北文史资料全书:石家庄卷(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1843-1846.
[16]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2).
[17]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工作[N].人民日报,1948-11-13(1).
[18] 青野.华北联合大学在束鹿县办校纪实[G]//政协河北省文史资料委员会.河北文史资料全书:石家庄卷(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1524-1528.
责任编辑:张文革
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plays soon after the liberation of Shijiazhuang
ZHOU Mei-juana, HAO Wen-zhongb, KONG Ling-chuna
(a.Department of United Front Theory and Culture; b.Teaching Affairs Office, Party School of CPC Shijiazhuang Committe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51, China)
Actors and actresses live a poor life in Shijiazhuang before liberation, while after liberation, the city government takes care of all theatrical groups and places for performance, and establishes the leadership and transforms the drama groups.In the process of the rest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rama, actors and actresses clarify the nature of customers, create and perform realistic plays, thus pushing forwar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plays in China.
soon after liberation of Shijiazhuang; drama; rest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innovation
2017-01-06
周美娟(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石家庄历史文化、统战理论; 郝文忠(1967-),男,河北赵县人,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政治、法律; 孔令春(1965-),男,河北玉田人,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石家庄历史文化、统战理论.
1009-4873(2017)03-0014-04
K2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