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自主自悟”成为学习的新常态
——以《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为例

2017-04-12高志华

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张饼真分数假分数

高志华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理解,其实是一知半解。在“真分数”已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的前提下,“假分数”如何鲜明地“独立”出来,成为分数家族中“个性鲜明”的一员?在单位“1”不够取的时候怎样理解?在生活中假分数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成为教学此课的一个重要的视点,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更多奥秘之中。

以下是笔者执教此课的部分教学设计:

1.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中,猪八戒化缘得到了3张饼,如何均分给四个人呢?假如是9张饼,如何平均分?每人得多少?又该如何表示?

2.组织学生动手把3张圆形纸平均折成4份,用醒目的颜色涂出其中1份,然后让模拟的“唐僧师徒四人”每人拿走其中的1份,以此类推,拿3次,最后数数自己的份数。

3.如上例,组织学生动手把9张圆形纸平均折成4份,然后依次拿走属于自己的1份,并思考:合起来是多少,读作什么?

不难看出,以学生熟悉又喜欢的“西游记人物”为趣味性开头,如惊雷一炸,在学生心中制造了“漩涡般”的张力:对呀,生活中这样分不公的现象不是比比皆是吗?以前我们不会分,或者你多我少,或者忍气吞声,或者争吵打架,那么,今天,且看看老师是如何公平分配的。

同时,由“唐僧师徒分饼”过渡到“动手裁剪圆形”,实际上是把“数”的对应——“形”找出来,以“数”化“形”,“数形结合”,以此发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极大地丰富孩子们的空间意识和数学意识。想想,以前的教学,“数”与“行”常常分而处之,各成体系。而现在,将“数形”有机结合,寻找并建立它们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形助数,以数辅形,可以使“真假分数”一目了然,必将使学生学得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乘机“分岔之处需拨之,阻塞之处需疏之”,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尽管假分数有点虚幻,有点“神秘莫测”,但在学生自己想、自己折、自己涂、自己说的过程中,渐渐露出了它的真面目:原来真分数的分母一定小于分子,原来真分数的倒数一定为假分数,原来真分数必须小于1,假分数必然大于或等于1……

本来,教学进行到这儿,应该画上完美的句号了。但是偏偏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应该属于下一节课的问题:“又是什么数?”教室里顿时大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议论纷纷。于是“带分数”的概念由此引出,诸如“带分数不也是分数吗?怎么不分为三类?”“当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时该怎么办?”等问题也会随机衍生出来,尽管那已经是下一节课的内容,但随时随地渗透自主探究意识和培养自主延伸的习惯,不正是惊喜即将开始的“前兆”吗?不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兆吗?

都说“给学生一点空间,他们会还你十分精彩”,还真有一个孩子已自主发现了带分数转为假分数的规律,因为课后我想验证一下,没想到这个同学极有把握地说:“把假分数化为带分数,只要把分子除以分母就可以了,比如,9含有2个4就是两张完整的饼,还剩个,也就是9÷4=2……1因此就是。”

可见,让自主自悟的涓涓细流充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且渐渐成为数学学习的常态,必将一步步引领着学生逼近“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核心概念之中。正所谓:原来,在平淡的课堂、冰冷的数字背后,还有另一片天地。

猜你喜欢

张饼真分数假分数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真分数和假分数
烙饼的学问
最简真分数的个数
“烙饼问题”教学实录
经历活动过程 积累无形经验
——《烙饼问题》教学实录与思考
真分数不等式“a+mb+m>ab”
假分数变身
真分数和假分数
米老鼠和唐老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