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验真优化 能力真体现
——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两道新考题说起

2017-04-12朱玉美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7年32期
关键词:虚像光屏凸透镜

朱玉美

(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 226100)

实验真优化能力真体现
——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两道新考题说起

朱玉美

(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 226100)

实验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很多专家、论文、研讨都不止一次的强调实验的价值和功能.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却不屑一顾,依然沉迷于题海战术之中,将实验随便应付.笔者结合两道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题目来引发大家的反思与觉醒,希望实验的价值能进一步得到师生的重视,不仅为了考试,更为了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升.

实验;优化;能力;凸透镜

在2016年的初中物理题海中,我不小心发现了这么两道亮点的题目,而这两道看视普通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题目,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与反思.

题目1 (江苏无锡模考)小明在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点处,他仍然能在光屏中看到倒立放大的实像,而且他透过凸透镜还能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这种现象与“蜡烛在焦点处不成像”完全矛盾,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

题目2 (江苏海门期末)小明和小华在窗边用凸透镜看报纸上的字.当他们移动凸透镜,当报纸离凸透镜20cm时,意外地发现报纸上居然出现窗外远处景物倒立缩小的像,如果此时将报纸放在离此透镜30cm处,则透过凸透镜在另一侧观察报纸,可看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这两道看似常规的题目,出现了以下两种错误,而这些错误的出现还包括部分不做实验的年轻教师.

错误1:很多学生对题目1中的现象不屑一顾,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在意过这样一种特殊现象的产生,而这种现象的产生也确实让很多教师感到迷糊,因为这种现象直接质疑了平时的教学结论:U=f时,不成像,但是可以在光屏中呈现一个与凸透镜等大的光斑.而这道题目中不仅不会出现不成像的现象,还出现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这与我们一直强调的结论、一直强记的现象背道而驰啊.

错误2:学生分析,在报纸距凸透镜20cm处找到像,学生就认为此时的像距v=20cm,而像的特点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有f

鉴于这两题所生成的错误结论,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反思更多,而这里需要反思的就来自于我们课堂中的必须做的两个实验细节,并由此引发的思考与反思.

1.基于导入环节的高度重视

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过程中,苏科版的教材中提供了一个导入的建议,那就是让学生先用凸透镜看书本上的字,学生可以看到正立放大的字,稍微远离一下书本上的字,此时我们看到正立放大的字比原来更大了点,而用凸透镜去看原处的景物时,我们发现,我们此时看到的却是倒立的缩小的像,此时在用一个光屏来承接像的话,我们还可以在光屏中看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样的导入环节可以很快的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窗口,他们很容易猜想,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能与物距的大小有关.而且在导入后,教师可以做一个有心人,当用凸透镜观察远处的景物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远处的楼房在光屏中呈现一个倒立清晰的实像,而此时教室的窗户的像也成倒立缩小的形式呈现在光屏中.这现象可以为后续的研究埋下伏笔.其实教师如果做个有心人的话,这个伏笔就告诉学生,U>10f的时候,V已经非常接近与f了.即此时窗户的像距和远处房屋的像距是相等的.

这个实验的分析和对比如果在课堂中得到真正的落实的话,我们的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而我们在找焦点的时候,会让太阳光对准凸透镜,在光屏的另一边找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我们就认为这个点是凸透镜的焦点,这个点到光心的距离为凸透镜的焦距,而其本质是太阳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个亮点正是太阳的实像,而这个像距是无限的接近焦距,即认为是焦距.

2.基于实验结论的真实归纳

实验结论的得出是归结于实验现象而生成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结论而生硬的将现象与实验结论进行对接,甚至是焊接.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信服,还会让学生在真实的现象和实际的结论之间发生徘徊,最终迷失方向.为此,我们要借助实验实实在在的为学生呈现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对比、实验进行再次归纳和总结.

教师带着学生进行进一步实验,继续将蜡烛移到一倍焦距处,仔细看看到底是什么现象?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观察光屏处,学生确实看到一个非常朦胧的倒立放大的实像,而且总是非常朦胧.而此时并没有看到一个与凸透镜等大的光斑,而此时学生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的烛焰时,学生不是看不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而是看到一个非常大的正立放大的虚像.这一现象完全与课本或者教材预设的结论相反,这种情况下,书本给成的结论不会有误,而我们实际看到的现象也不假,此时,我们就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现象.经过分析和对比,教材中原先给出的结论是当光源处在焦点处,而烛焰本身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立体的光源,当我们把蜡烛放在焦点处时,火焰的中心可能在焦点处,而一部分却在一倍焦距以外,即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而还有一部分还在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样一来,两者都不错.而学生不仅建立了正确的结论,而且还加深了对结论的理解深度,更训练了学生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和分析、对比能力.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还原实验的每个细节,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全面而正确的实验现象,而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现象,并建立全面而正确的实验规律,并从建立中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1]王艳.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索[J].物理教学,2014(06):42.

[2]彭孝勇. 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物理学习能力[J].物理教学探讨,2014(02):42-44.

2017-07-01

朱玉美(1972.03-),女,江苏省海门市开发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长期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与研究.

G632

A

1008-0333(2017)32-0035-02

闫久毅]

猜你喜欢

虚像光屏凸透镜
光屏的作用
实像虚像细比对
凸透镜成像知多少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巩固
实像虚像细对比
小小凸透镜 成像应用多
侧面俯视时盛满水的碗中斜插筷子的虚像位置研究
人眼为什么能看到虚像
学好凸透镜 成像点点通
像与物大小关系如何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