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陆犯焉识》与电影《归来》之比较

2017-04-12张晋霞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陆焉丹丹张艺谋

张晋霞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8)



小说《陆犯焉识》与电影《归来》之比较

张晋霞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8)

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二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传达出了作家和导演不同的艺术诉求。文章通过比较《陆犯焉识》与《归来》,来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

《归来》;《陆犯焉识》;爱情;自由

严歌苓是一位优秀的女作家,她创作了大量受到作家、读者、评论界关注的小说作品,她曾被称为“华文世界最值得期待的作家”。她的作品经常被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例如《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金陵十三钗》被著名导演张艺谋改编为同名电影,而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同样改编自她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1]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从小说《陆犯焉识》到电影《归来》,二者在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本文试图从这几方面入手,探讨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以及导演张艺谋与作家严歌苓不同的艺术诉求。

一、小说《陆犯焉识》与电影《归来》主题之比较

在对小说《陆犯焉识》和电影《归来》的主题进行比较之前,先来看张艺谋在创作电影时对原著名称的改变及其所暗示的意义。原著小说名为“陆犯焉识”,其通过陆焉识一生的经历强烈谴责了政治对于知识分子的摧残以及人性的戕害。而电影名为“归来”,顾名思义,陆焉识“归来”之前的人生经历被削减了,主要阐释陆焉识归来之后的情景,电影从头至尾都充斥着强烈的政治气息,相比小说而言,电影对于政治的谴责意味更强。

但小说《陆犯焉识》和电影《归来》依旧有着相似之处,即通过爱情来反思与谴责政治。爱情自古以来便是小说、电影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在小说《陆犯焉识》和电影《归来》中,作家严歌苓与导演张艺谋都讲述了陆焉识与冯婉喻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对于爱情的书写上,小说和电影各有千秋。

在小说《陆犯焉识》中,冯婉喻是陆焉识的恩娘送给他的一个礼物,是恩娘想巩固自己在陆家地位的一枚棋子。在陆焉识被抓之前,他俩之间存在的仅仅是礼貌性的陪伴,这种陪伴距爱情还有很远的距离。陆焉识对冯婉喻的爱整整晚了四十年,而促使其对于冯婉喻爱情觉醒的恰好是政治,在陆焉识漫长的服刑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冯婉喻对他以及他对冯婉喻的爱,这种爱成了他漫长劳改过程中的希望与动力。为了他的爱人,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当逃犯,他逃跑的唯一目的,便是为了看看自己心爱的女人,为了见证自己晚了四十年的爱情。

小说中政治对于爱情的作用是双面的,它既使陆焉识对冯婉喻的爱情意识觉醒,也摧毁了这觉醒的爱情之光,阻断了陆焉识弥补的道路。出狱后的陆焉识本想通过自己剩下的生命来告诉冯婉喻他是爱她的,从而来弥补自己对于冯婉喻的亏欠。但冯婉喻的失忆使其丧失了弥补的机会,他虽然每日陪在冯婉喻身边,但他在冯婉喻心中永远不是“陆焉识”。这就使得陆焉识的弥补显得苍白与无力,他的弥补是冯婉喻永远都无法体会到了。陆焉识与冯婉喻二人之间的爱情时间差,使爱情的悲剧性意味更浓。并且在陆焉识出狱之后,在冯婉喻无法认出他就是陆焉识时,小说中对于二人之间的爱情描写较为戏谑,作家严歌苓通过戏谑的表面来挖掘了潜藏在其背后的悲哀。

而在电影中,陆焉识对冯婉喻的内疚是被省略掉的,他在见到丹丹时说:“我这次来,就是想见见你们。”这句平淡的话虽然道出了他出逃的目的,但根本无法看出其内心的波澜壮阔与他对自己妻子冯婉喻的亏欠和内疚。电影中对陆焉识和冯婉喻之间爱情时间差的省略,使小说中原本跌宕起伏的爱情变得单一与圣洁。

电影中一味地谴责政治对于爱情的摧残。电影中对于陆焉识与冯婉喻之间的爱情叙述主要集中在陆焉识归来之后,他归来后,冯婉喻已无法认出他就是陆焉识。他们之间温情的画面之一便是陆焉识为冯婉喻读信。但是,关于“读信”这一情节的设置,可以说是导演张艺谋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小说《陆犯焉识》中,陆焉识写给冯婉喻的信只属于冯婉喻一个人,是完全私人化的,任何人都不能碰陆焉识对她的来信,即使在冯婉喻失忆之后,她仍可以清楚地认出那个装有陆焉识来信的红色漆皮箱子,她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碰它,即使是在小说中那个真正的而她却不认识的“陆焉识”。

而在电影中,“读信”将冯婉喻与归来后不被她认识的陆焉识仅仅联系起来,张艺谋导演将在小说中把对冯婉喻而言一件残酷的事情转化成了一个温情的场面,而这一温情不能不说是对于原著中冯婉喻个人感情的损伤,也从而弱化了她对于陆焉识至高无上的爱情。

另外,在小说中,陆焉识在农场改造期间已经和冯婉喻离婚了,在他归来之后,他俩已经不再是夫妻了。而在电影中,冯婉喻的记忆停留在每月的五号,她把每个月的五号都当成陆焉识归来的日子,从而在归来的陆焉识的陪伴下,去等待她心中的陆焉识。这种等待深深加剧了冯婉喻与陆焉识二人之间爱情的悲剧性意味,也在这种无尽的等待中,导演强烈谴责了政治。

二、小说《陆犯焉识》与电影《归来》情节之比较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情节是对行动的模仿;这里说的情节是指事件的组合。”[2]情节是构成小说和电影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然而在电影对小说的改变过程中,对原著情节原封不动的照搬是困难的,同时也是不可能的。道格拉斯·温斯顿曾说:“由于一部电影往往是一次看完的,而且观看的速度受放映员的控制而不受观众的控制,因此从消化和吸收这一点来说,电影观众就和小说读者有所不同了。因为小说读者可以重看小说的任何一部分,并且可以根据章节的难易来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因此,电影和小说相比,势必偏重于简单明了的情节结构。”从小说《陆犯焉识》到电影《归来》,张艺谋导演在情节上的改编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是情节的删除。将一部将近二十万字的小说改编为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对于情节的删除是必要的。在电影《归来》中,对于陆焉识的前半生,即他留学美国的日子,回国后当大学教授的生活,以及他被抓后在农村的经历,都被张艺谋导演删除了,他集中演绎了陆焉识从狱中过来后的故事。

可以说陆焉识的“归来”有两次,第一次是作为逃犯的“归来”,第二次是真正的“归来”。作为逃犯归来的陆焉识,小说中写到了他尾随冯婉喻坐电车,在小吃店门口看陆家三代人的团聚,在冯婉喻家门口暗中观察他们一家人的生活,以及他和冯婉喻和丹丹之间通电话的情节,在电影中均未出现。作为真正归来的陆焉识,在小说中他和他的儿女以及冯婉喻之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情,例如他的女儿和儿子对他的态度,他重新买回陆家老宅的第三层并在那里和冯婉喻复婚,陪其终老,这些重要的情节在电影中都被省略掉了。

第二是情节的增加。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张艺谋导演在将原著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在删除一些重要情节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让观众过目不忘的情节,而这些情节的增加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在电影《归来》中,陆焉识相约冯婉喻在火车站见面,可谓整部电影的一个高潮,而这个高潮的出现,则是导演张艺谋的独创。[3]

同时,导演张艺谋通过这个高潮的设置,体现了陆焉识作为逃犯归来的正真目的。导演选择了著名演员陈道明来演绎陆焉识,他在火车站那五声“冯婉喻”可谓是声嘶力竭,在诉说他归来目的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暗示出了他牢狱生活的艰辛以及对冯婉喻深深的思念。而冯婉喻在看到陆焉识并同时觉察到别人对他的抓捕后,她不顾自己处境的危险,大声重复喊着“焉识,快跑,跑!”将她对陆焉识的爱淋漓尽致地展现于公共面前,在她为陆焉识准备的一袋馒头和一包衣物中同样体现了她对陆焉识的爱与体贴。

在这个高潮的设置中,观众感受到的是两个患难夫妻在苦难面前的坚强,是他们坚贞而绵长的爱情。此时电影中出现了四个“跑”的镜头,分别是:冯婉喻拼命跑向多年不见的陆焉识;陆焉识拼命跑向日夜思念的冯婉喻;丹丹跑向她的母亲冯婉喻;农场指导员们跑向逃犯陆焉识。这四个跑的场景展现了两种力量的交织,即政治与爱情,最终,在冯婉喻和陆焉识即将团聚的时刻,他们被农场指导员以及火车站执勤人员无情地分开了,陆焉识心有不甘地被强行带走,冯婉喻在挣扎中摔倒在地,头破血流。他们二人的爱情最终在政治力量的压力下被迫分开,从此天各一方,等到陆焉识真正归来时,反倒相顾已不识。

另外,电影《归来》一开始出现的是藏在火车轨道旁的逃犯陆焉识、丹丹排练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场景、丹丹向农场人员汇报父亲行踪等,在原著《陆犯焉识》中都是没有的。张艺谋导演通过这些情节的增加,更直观地向观众展现了陆焉识归来后的故事,这些情节的设置也更加调动了观众的情感。在电影的结尾处,张艺谋导演设置了陆焉识陪着冯婉喻在大雪中的火车站等待“陆焉识”归来的情节,画面中的陆焉识与冯婉喻均显示出了年迈的气息,导演将这一等待的画面作为小说的结尾,在加剧爱情悲剧意味的同时,强烈谴责了政治对于爱情以及个体命运的伤害。

第三是情节的改变。这里的“改变”指的是导演张艺谋对电影和小说中相似情节的处理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就是陆焉识的女儿丹丹在见到十八年不见的父亲陆焉识之后二人之间的对话。丹丹当着陆焉识的面叫了她父亲的名字,并当机立断地指出她父亲和母亲的见面是不可能的。而在小说中,冯丹珏与她父亲的讲话是隔着电话的,并且女儿丹珏和父亲是用英文在交流,其语气和所用句式都是官方语言,被她父亲陆焉识理解为“对敌喊话”。同样是劝导父亲,电影和小说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形式,电影中的当面斥责比起小说中的“对敌喊话”显得更直截了当,也更突显了强烈的政治意味。

另外,在陆焉识真正归来之后,为了唤醒冯婉喻的记忆,他采取了类似场景的还原。小说中,陆焉识重新要回了陆家老宅的第三层,并将冯婉喻带到了那里,从而使冯婉喻安心地生活在那里并终其一生。而电影中,陆焉识利用冯婉喻出门的时间段,通过弹琴试图唤起她的记忆,虽有短暂的相认过程,但很快通过那一个巴掌结束了所有的温情。

三、小说《陆犯焉识》与电影《归来》人物之比较

电影对小说情节的删除、增加、改变都会直接影响电影中人物的设置,相比小说而言,电影中人物大量减少,那些在小说中相对重要人物形象在电影都没有登场。首先是陆焉识的家庭成员,如他的恩娘以及他的儿子冯子烨、孙女冯学锋等;其次是和他一起劳改的农场犯人,如梁葫芦、张粹生等;再次是他留美及其归国后的同事朋友们,如大卫·韦、凌博士等。

另外,一些在小说中相对重要的人物形象虽然在电影中出场了,但也只有一两个镜头而已。如陆焉识下放农场的指导员邓玉辉,小说中他和陆焉识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既有领导与犯人的关系,又像两个亲密无间的朋友。而电影中,他出现在抓捕逃犯陆焉识的场景中,留给观众的是一个正直革命者的形象。同时一些情节的改变也会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影响,如陆焉识在火车站“被抓”这一情节的设置。小说中他在西宁自首的,而电影中他被农场的人当面抓住,这就相对减弱了陆焉识的机智与他辛苦坚守的知识分子内心的尊严与体面。

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表现人物的方式也不同。小说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其主要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来刻画人物,这就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而电影是一种表演的艺术,演员们通过自己精湛的演技来表现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相比小说而言,这种表现形式更为直观。

小说《陆犯焉识》和电影《归来》中的第一主角都是陆焉识,然而却是两个不一样的陆焉识,是作家和导演各自心中的陆焉识。相比电影《归来》中所塑造的陆焉识,小说《陆犯焉识》中的陆焉识形象更加生动与饱满。在小说中,作家严歌苓详细叙述了陆焉识从少年到老年曲折复杂的人生历程,而电影中,仅仅讲述了陆焉识归来后的人生经历,而其归来后生活的主要内容,便是陪着冯婉喻等待她心中的陆焉识。

小说中作家严歌苓对于陆焉识的塑造是多面的,其性格也显得相对多元化,而电影中对于陆焉识的塑造就相对单一。对于陆焉识而言,自由既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他的“围城”。为了逃避没有自由的婚姻,他选择去美国留学;求学归来后,为了逃避没有自由的家庭,他将自己置身于学校、咖啡馆等公共场所,此时他的人生是自由的,是完全由自己操控的。而当他被下放到农场后,他在失去自己的人生自由,但却拥有了彻底的精神上的自由。而在他释放后,在他再一次拥有了人生自由时,他反倒重新有了一种被束缚的感觉,反倒觉得不自由了。在陆焉识一生对于自由的渴求中,他最终得知,真正的自由只存在于人的心中,精神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除了陆焉识之外,冯婉喻也是小说和电影中极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比起小说中生动饱满的冯婉喻,电影中的冯婉喻虽显得较为单薄,但同样传达出了导演的心声。电影中巩俐通过自己精湛的演技,将冯婉喻对陆焉识的等待与爱演绎得淋漓尽致,透过电影结尾处她空洞的等待眼神,观众进一步感到了她对陆焉识的爱与怀念。小说中冯婉喻直到死还在牵挂着“未归”的陆焉识,并将路途遥远理解为他无法在场的理由,她对陆焉识一味的袒护,传达出了她对陆焉识无尽而绵长的爱意。

此外,在电影《归来》中,丹丹也是主演之一。相比小说而言,导演张艺谋在丹丹身上做了大幅度的改动,首先了名字的改变,将电影中的冯丹珏改名为丹丹;其次是陆焉识被抓时其年龄的改动,小说中她是一个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电影中她仅有三岁;再次是职业的改变,小说中她是一个生物学博士,电影中,她最初是一个芭蕾舞演员,然后变成了纺织厂的女工。

电影中导演通过丹丹前后对父亲陆焉识的情感变化,表达了政治对一个孩子的影响与改变。为了当上歌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吴清华,她不惜出卖自己的父亲,为了证明自己和逃犯父亲没有任何关系,她剪掉了所有留言陆焉识头像的照片。在政治的压力下,在个人前途与亲情的纠葛中,她选择了个人的前途,导演张艺谋通过丹丹的选择与行动,阐释了政治对孩子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将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与张艺谋的电影《归来》置于文学和电影传统中,运用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平行研究,凸显二者存在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在比较中发现,由于小说与电影所采用艺术形式的不同,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各有侧重,同时也各自存在成功与不足之处。这种比较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于小说与电影文本的深入解读,同时也有利于改编者在以后改编过程中的进步,从而创作出更多更加优秀的作品。

[1] 严歌苓.陆犯焉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

[2] 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3.

[3] 温斯顿.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28.

[责任编辑 李兆平]

The Arts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NovelLuFanYanShiand the FilmComeHome

ZHANGJin-xia

(YunnanUniversityofNationalities,Kunming650031,China)

The latest filmComeHome, which directed by Zhang Yimou, is adapted from the novelLuFanYanShiwritten by Yan Geling. Novels and films are two different sorts of arts. They adapted respective special expressive arts and techniques to elucidate the same theme. The filmComeHomeand the novelLuFanYanShiare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this article and was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from the theme, the plot, the characters and so on.

ComeHome;LuFanYanShi; love; freedom

2016-12-17

张晋霞,女,山西阳城人,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助教。

I207.42

A

2095-770X(2017)06-0088-04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6.020

猜你喜欢

陆焉丹丹张艺谋
相距多少米
高中数学之美
林丹丹
荒诞历史之下的人性与自由
——论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张艺谋电影的流变及文化、美学再反思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Suffix—ive
陆焉识形象论